文学原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346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学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学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学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学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原理.docx

《文学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原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原理.docx

文学原理

文学原理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文学本质三个方面:

一种精神现在、一个艺术门类、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第一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而存在和发展的,审美是文学把握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文学建立在与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之上;所谓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指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感受和把握。

人性与人生是文学的对象,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说“文学是人学”。

文学活动中的对象化是文学审美性的表现形态。

1.为什么说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性是文学的“初级本质”,它将文学与政治法律制度、社会心理等区分开来;而文学更深层的本质“审美性”,则将文学与宗教、道德、哲学区别开来。

因此,文学不仅是意识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文学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详解:

论述题)

从三方面说明:

1——形象性;2——情感性;3——虚拟性

1.形象性:

文学是以一种诗意的、感性的形象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并不限于视觉方面,它诉诸于整个感官和心灵。

举例:

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艺术的内在标志,和形象性的结合使得艺术区别于科学等认识活动。

举例:

中国文学理论萌发期的“诗言志”。

3.虚拟性: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照搬。

4.

3.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辩证统一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意识形态是普遍性质,审美性是文学的特殊性质。

表现方面:

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

2.文学既是形象-直觉的,又是概念-推理的

3.文学既是评价的,又是认识的

第二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艺术的划分

(1)以艺术形象的感知为标准可分为:

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

(2)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3)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

静态艺术、动态艺术

(4)以创作主体与生活的关系为标准:

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5)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标准:

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

(6)以艺术构建形象的手段和使用材料为标准:

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2.语言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本质特点

3.语言艺术的特点:

形象的间接性;表现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长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

1.形象的间接性:

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形象不能直接作用域欣赏着的感官,不能由人的感官直接接受到。

第二是指形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

2.表现社会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语言是心灵的直接现实;跟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较而言,如绘画、雕塑等。

3.长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4.语言为什么能表现生活,塑造形象

从两个方面讨论:

第一,语言能否表现生活——语言是对生活的凝集雨反映。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语言;第二,语言能否正确的表现生活——人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

引申问题:

虚拟生活是语言本身创造的吗?

答案——no

因为:

第一,虚构的生活本身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虚构的生活虽然只在语言中存在离开了虚构它的语言,自身也就不存在了,但它仍是语言表现的对象而不是语言本身;第三,正如前面所指,构成语言的各种因素本身是由生活决定的,并且要随着生活的发展而变化。

5.语言如何表现生活,构建生活

三个方面——1.语言的普遍一般性与形象的具体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2.语言的线性排列与形象空间延展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3.语言的透明性与形象的不透明性之间的矛盾与解决

第四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

1.四大功能——审美愉悦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启迪功能

第二章文学形象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文学形象在文学活动中的位置

1.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位置,如何理解?

三个方面:

1.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文学活动首先是一种审美活动,而从审美的角度看,文学形象是文学活动的中心。

作家创作作品实际上就是创造文学形象;读者接受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在接受文学形象。

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都是通过文学形象才能表现的。

2.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体与核心:

3.在文学中,形象是比语言更重要的因素:

语言是塑造形象的,形象是文学作品中语言作用的目的。

2.文学形象是用语言形式化了的生活?

1.生活的形式化过程:

从生活到形象并不是一个提炼的过程,而是一个转换的过程。

作者主观上把握生活,再用感性的形式把这种把握到的生活表现出来,就成为文学形象。

2.形式化的主要过程:

主观化、简化、情感化、变形、定型、物化

1.主观化:

客观生活不可能直接成为文学形象的材料,作家必须先从观念上把握生活,把客观生活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意识之后,才能开始创造文学形象。

主观化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其一,主观化是对客观生活的意识;其二,主观化意味着对生活进行抽象;其三,主观化意味着对生活的语言化。

如果说,从生活到形象是一个质的变化,那么,主观化便是质变的关键。

客观生活只有经过主观化后,才能进入文学现象,否则,它将永远处在文学形象的大门之外。

2.简化:

就是对生活的压缩和选择。

压缩:

压缩不是要把生活的内容挤成一团,像压缩饼干那样,而是要把与形象有关的内容留下来,把无关的去掉。

选择:

指的是对生活进行取舍,选定其中的某些部分作为形象的材料。

3.情感化:

是指在形象的创造过程中,作者的主要因素对形象的渗入。

(情感——指的是人的所有的主观因素。

)文学形象是人的创造,必然会打上作者主观的印迹,不管作者是否愿意,是否自觉。

情感化的程度,可分为三类:

低度情感化、适度情感化、过度情感化

低度情感化:

作者尽量客观的、不动声色的描写客观世界,尽量不在形象中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评价。

如自然主义、新小说派等

适度情感化:

作者有明确的主管意向,并在创作中有意识的把它们表达出来,以自己的观点、评价,感染、打动甚至说服读者,如19世纪的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和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现实作家。

过度情感化:

作者在创作时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评价的愿望过于急切,导致他们抛开形象,在作品中直接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或者让形象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等服务,破坏形象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和内在逻辑,使得形象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而成为一种标签或传声筒。

4.变形:

变形也是一种情感化,但与前面的情感化不同,它指的是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评价,对生活材料有意的进行扭曲、改变。

变形并不是形式化过程中的必然环节,有些形象并不需要变形,但是变形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帮助了作者主观意图的表达,有助于加深、扩大对生活的反映与表现;它有助于创造一类有特色的文学形象,丰富了形象的世界;它扩大了读者的欣赏范围,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世界和文学的认识,带给他们美的享受。

变形有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指从常识和逻辑的角度看,形象所表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

这里有份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种只是从常识和逻辑上的角度看不可能发生的。

另一类型的变形则是从生活的外在表现形态的角度而言的,文学形象不再取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而是虚构出另外一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5.定型:

指形象的修整、组合。

经过主观化、简化、情感化和变形后的生活还不是形象,只是构成形象的片段,它们还只是一种杂乱的存在,要形成形象,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修整:

根据形象整体构思的要求,对入选形象的片段进行最后一次筛选。

这些片段在简化阶段已经过了选择,但那种选择还只是初步的,因为整体形象尚未形成,只能把可能需要的材料选择出来。

而在形象最后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材料又可能不合需要的,因此还需要进行筛选、补充。

此外,修整还意味着对个别材料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整体形象的需要。

组合:

组合就是对经过筛选的材料进行安排,使之互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即文学形象。

6.物化:

经过前面五个步骤,文学形象便形成了,但它还在作家的脑海里,因此必须用语言文字外化出来,具有可以为人感知的物质形式,这个过程便是物化。

物化的必然性观点:

第一,物化才是形式化过程的终结,是形象的最后完成,因为物化的过程也是形象构建的过程。

第二,文学形象无论是审美的、娱乐的,还是教育的、认识的,或者既是审美的娱乐的,又是教育的认识的,总之,它不是作用于作者本人,而是作用于读者。

第三,想象中的形象是不固定的,人脑机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把某种东西特别是内容丰富的东西原封不动的恒久的保存下来。

3.文学形象的内部结构——四个层次:

语言层、语象层、具象层、思想层。

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的过渡性问题:

语言是抽象、普遍一般、缺乏感官直接性的,而形象则是具体特殊、有机统一、保留了生活的全部感性形态的。

语言既无法凭借自己的物质性,也无法凭借自己的意义直接的构成形象,它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质的转化过程。

1.语言层:

分为语音文字与语义两个小层次。

语音是一系列经过组织的声音,文字是一系列有规则的线条;语音下面则是语义。

2.语象层:

语象:

就是一定长度的言语在其直接的感性显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感性的生活断片。

语象与形象的区别问题:

形象有两个基本规定性:

其一,形象应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感性生活片断。

它所表现的生活应该是鲜明具体的保持了生活的外在的感性表现形态;而且,它所表现的这段生活应该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并与其前后的其他部分形成一条比较明晰的界限,能够单独从作品中提取出来,没有其他部分的帮助也能独立存在。

其二,除了由构成它的文字所直接形成的生活感性表现形式之外,文学形象还应具有某种新的质,某种不是由构成这一形象的文字所直接形成但却是形象所直接具有的东西。

与形象相比,语象有自己的特点:

其一,非整一性;其二,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的质的规定性;其三,非实体性。

3.具象层:

就是外在的能够为人所感知的感性表现形式,语象所直接形成的,也是这外在的感性表现形式,而不失整个文学形象。

它们围绕某个共同点形成一个有着某种内在自足性、能够表现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活片断的共同体,便构成了具象。

具象层是文学形象内部结构最核心的层次问题:

因为就语言与语象两个层次的运作方向来看,具象是它们运作的最终指向,具象形成后,语言。

语象层的运作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方面,语言和语象先形成具象,具象再通过与读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然后再与思想共同构成文学形象;另一方面,就具象与思想两个层次看,思想又是以具象为依托,人们只有通过具象,才能间接的把握到它们。

因此……

4.思想层:

任何感性具体的东西,只要与人类发生了某种联系,它就会具有某种意味与意指。

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产物,文学具象更是如此,其所具有的意味与意指显然更多,更为复杂。

宽泛的说,这些意味与意指就是思想。

思想层是文学形象内部结构的最后一层。

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小层次:

意义与内蕴。

意义:

就是思想中被人意识到了的部分。

其又分为浅层与深层。

浅层是具象直接指向的意义;深层意义是具象没有直接指向的意义。

内蕴:

是思想中尚未被人们意识到的部分。

与意义的清晰、明确不同,内蕴总是模糊、混沌的。

第二节:

文学形象的审美形态

1.文学意象:

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特征:

意象不是客观存在,也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的摹仿,而是审美主体的心灵创造。

它不像写实的形象那样与叙事类文学关系密切,而是主要存在于诗一类的文学创作中。

类型:

五种归类法

语言分析角度分类:

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

心理学角度分类:

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动觉的、错觉的、联觉八种。

内容上分类:

自然的、人生的、神话的

题材分类:

赠别、乡思等十四种

表现功能分类:

比喻型、象征型、描述型三种

自身结构形态:

单一意象、整体意象

比喻性、象征型、描述型三者的特征:

描述型:

在是诗歌中广泛存在。

借对眼前的景象的直接描述来道出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比喻型:

又分明喻和暗喻两种。

明喻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隐喻如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象征型:

与比喻型的表现方式相似,象征型意象与隐喻型意象的区别是,象征型意象的意蕴较隐喻型更为复杂深厚,它的意蕴主要是从诗的整体意象构成中见出,个别语句语段的一项则很难传达。

闻一多的《死水》和戴望舒的《雨巷》都是属于整体的象征型意象。

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

1.平行式;2.递进式;3.重叠式;4.辐射式;5.向心式;6.复现式;7.对比式。

2.文学典型:

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典型的特征:

(1).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生内涵;

(2).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性格内涵;

(3).具有独特、诱人的艺术魅力。

典型环境:

指能够反映典型人物活动的一定时代本质特征的环境,它既是作品中典型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同时也值支配人物行动、形成人物性格的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文学意境:

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特点:

用主客一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宇宙人生的丰富意蕴。

类型: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按王国维所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我之境:

王国维认为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1.文学作品的内容:

就是文学作品的内在本质和意蕴,它既离不开作家所意识的审美客体(文学对象),又是作家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感的体现,它是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生活和作家对它的审美评价的有机统一,富有生气和生命力的存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构造中,由文学作品的形式显现出来。

它包括“题材和主题”。

文学作品的形式:

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体现,是文学内容的存在方式,具体讲,就是指文学作品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态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法体现,而没有内容,形式也不可能具有审美意蕴。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内容

1.题材:

广义题材是指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如工业、农业、军事、历史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讲述的东西,是经过作家选择、加工、提炼和改造而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生活现象,它是文学作品内容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生活形态本身。

题材与素材的区别:

素材是作者在生活中累积的还没有经过作家加工改造的原始材料,但素材还不是作品的内容构成因素,只有经过作家的提炼和加工改造,素材才可能转化为题材,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构成部分。

2.题材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人物:

人是一切文学描写的中心,也是题材的中心,分为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型人物。

扁平人物:

性格特征比较单一、鲜明和缺少变化。

如《三国》中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勇”、刘备的“仁义”等

圆型人物:

性格丰满复杂,立体感强。

如哈姆雷特、浮士德、安娜、阿Q、宋江等

心态型人物:

指那种着重展示精神体验和心理过程的人物形象。

心态型人物不以性格和行为的独特性吸引人,在性格特征表现方面常常比较模糊,但对人物的心理展示常常非常深刻和细致,很能揭示人物独特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所以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功效。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

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

即景物环境,它具体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方位、场景以及自然界的季节、天气、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等。

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心理有一定作用。

社会环境:

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文化氛围和风俗习性等。

社会环境杜宇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影响有着决定性作用。

情节:

指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构成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意义不仅在于表现人物性格,也在于展示人物心理。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开端是情节的起点,也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的起因。

发展则是矛盾冲突的具体展开和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物性格在这里逐步得到显示。

它是情节过程的最重要部分。

高潮是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矛盾接近解决还没有解决的时刻。

人物性格常常在这里得到最为集中和鲜明的体现。

结局是矛盾的解决,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细节描写的意义:

细节是艺术形象的细胞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单位。

细节描写也是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必要手段。

3.文学作品的主题:

是作品形象体系所显示出来的主导思想和主导情感,它是文学作品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核心和主旨。

主题不是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作者意图的表达,它可以用抽象的语言,概括的表达出来,而文学作品的主题不是赤裸裸的抽象思想,而是一种情感和意蕴,适中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的。

文学作品的主题并非仅仅是作者意图的体现,它亦离不开读者和批评家对作品形象的创造性的理解和诠释。

所以,说文学的主题是中心思想,是不符合文学实际的。

主题的构成:

1.情趣流露层;2.情感评价层;3.审美观念层。

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统一性和多义性

统一性:

文学创作中,作家总是以他的艺术构思相对集中的考虑统摄他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文学作品作为作家艺术思想思维的产物,也总是要相应的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表现出相对集中统一的情感思想意蕴,这就是文学作品主题的统一性。

多义性:

主题的多义性是指对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方面去把握,因而也可以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蕴表现具有客观性:

主题意蕴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与主题多义性密切相关的问题,既然作品主题不能等同于作家创作意图,主题通过形象体现出来,那么主题意蕴的客观性也就不可避免。

主题意蕴的客观性,就是说,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意蕴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意图完全一致的,有的并没有为作家自己所认识和领会,它还要从接受者方面看,是接受者通过文学形象所发挥出来的意蕴。

第三节:

文学作品的形式

1.文学作品的语言:

广义的文学语言是指规范化的全民语言,它在口语基础上加工形成,也泛指各种文学书籍中所运用的书面语言。

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文学作品的语言。

为什么说文学作品语言是内指性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求与外在世界相符合,而指向作品本身,所以是内指性的语言。

例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虽然在景物描写方面非常逼真,只有“野旷”才有“天低树”,只有“江清”才有“月近人”,但所指对象并非外在的客观世界,作者也并不意在刻画自然景物,而是以自然景物来映照自己的心情:

诗人客居他乡,孤独一人,面对茫茫旷野中稀疏的树影和倒映着月影的清清江水,才更加觉得“月”与“人”的亲近。

文学语言有两个层面:

语音曾和语义层

什么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理解文学语言的陌生化,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陌生化:

文学语言在语音层和语义层上的特点,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对这些本来熟知并了解的词语产生了陌生的感觉,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②第一,“陌生化”作为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它并不是纯形式、纯语言的,它必须与作家对生活体验和独特感觉的表达,必须与作品的审美效应和读者的审美体验相一致。

第二,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在不同的体裁中有不同的表现,对诗歌这样的体裁来说,“陌生化”

叙事人语言:

是指真个作品的叙述人身份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作者用来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和环境,乃至直接就作品所叙述的内容抒发感慨和进行分析评价的语言。

人物语言:

是作品中人物以自己身份所使用的语言,它包括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等。

叙事人语言功能:

将作品中的各个因素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人物语言:

体现人物性格以及心理和意识活动。

2.文学作品的结构:

也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

结构的一般原则:

1.结构要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2.结构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结构要适应不同文学体裁特点的需要;4.结构要做到完整、和谐、统一。

3.文学的表现手法:

是指作家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基本手法:

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

描写:

从描写对象分类: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

从描写角度分类: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从描写的方法分类:

白描、细描、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对比描写、对立描写、反衬描写、夸张描写、内心独白等

叙述:

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事件、背景所作的具体记述和介绍说明。

抒情:

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是抒情文学作品的最基本的手法。

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

直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评价的一种手法,主要为说理文和论说文所所用,但文学作品也常常用议论的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第四章文学体裁

第一节:

文学体裁的概述

1.文学体裁涵义、区分、特点、意义

涵义:

是文学作品的具体存在样式,是由构建文学作品内容的方式、手段、语言和结构等因素有机综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品的外显形式。

区分:

二分法:

中国古代将文学分为“文”和“笔”两类;欧洲三分法:

是将文学分为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种;中国现代的四分法:

是将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类。

特点:

稳固性、变异性、相对性

稳固性:

每一种文学体裁一旦形成并被约定俗成的加以运用,它就以一定形式规范和基本原则被固定和集成下来。

其中的核心元素会在它衰亡之前一直被保存。

变异性:

是指在体裁核心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其局部特征被修改、补充、丰富、扩展的特点。

相对性:

文学的历史存在是丰富多彩的,并且文学处于永远的发展之中,所以文学体裁的存在只是相对稳固的,它的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大体的,而不能被绝对化。

意义:

第一,体裁对于创作具有限定性和制约功能。

第二,体裁对于创作具有指导和示范功能。

第三,体裁对于欣赏具有预期和引导功能。

第二节:

诗歌、散文、小说

1.诗歌:

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从三个方面理解:

(1)凝练性、诗语词精粹,篇幅短小,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2)跳跃性。

其结构安排遵循情感、想象逻辑,超越时空限制,不注重情节、事件的连续性。

(3)节奏、韵律性。

诗有节奏——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节有规律的变化;有韵律——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

虽然诗也可以不押韵,但与小说、散文等比较来看,押韵恰是它的一大特点。

其节奏、韵律在表现情感意味上具有重要的功能。

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诗句的分行排列;二,强烈的抒情性;三,形象创造的特殊性;四,语言的音乐美;五,独特的语言结构。

情感对诗歌创作的帮助:

第一,情感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第二,情感是诗歌魅力的源泉

第三,情感要作为诗歌魅力之源,要对诗歌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情感既真挚又健康。

诗歌的分类:

叙事诗和抒情诗、格律诗和自由诗、散文诗、民歌。

2.散文:

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从三个方面理解:

(1)题材广泛。

一般来说,只有比较完整的生活事件和人物形象才可以入小说;只有含有集中的矛盾冲突的生活现象才可以入戏剧;而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