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245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于.docx

《自然辩证法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于.docx

自然辩证法于

绪论

1、自然辩证法的定义: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技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科技观,又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3、内容:

(1)、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着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阐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4、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5、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

奠基性著作:

恩格斯的《自然辨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方面工作:

批判分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

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马恩对自然辨证法的主要观点:

第一,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第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第三,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第四,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

Ø题型:

一、多项选择(2'×10=20')

二、辨析题(5'×4=20')

①进化和演化

②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

三、简答题(10'×4=40')

①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

②马克思的生态思想

四、论述题(20'×1=20')

1、可持续发展

Ø复习要点

第一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什么叫辨证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

①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

②运动观——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

③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世界发展的动力——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

⑤联系观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

⑥人类和人类社会——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点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⑦人化自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出现了“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于以往各种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

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的重大意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什么叫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关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基础:

现代自然科学革命;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

◆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

①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②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③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④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辨证统一的思想。

(从存在到演化;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的确立,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并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3、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4、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②提供了系统思维方式

◆自然系统演化的基本方式

分叉: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突现:

突发性、间断性和不可预测性

“内在随机性”:

确定性和随机性

三、什么叫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基本思想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

②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

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④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⑤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四、什么叫系统?

系统分类?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它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

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

◆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是否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

五、什么叫自组织?

自组织的机制是什么?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六、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①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③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④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⑤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②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③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

④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七、人与自然关系(人工自然)

◆人化(工)自然——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

出现了人,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生产,向自然界索取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样人类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以下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3)要区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时面对三种自然:

天然自然、人工自然、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本质上也是人工自然。

八、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询,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

国际最早:

1980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92年6月,联合国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贯穿一个核心:

可持续发展

1994年3月,中国政府《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①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的必要性;第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第三,发展是人类共同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力。

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

③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

④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生态文明摆阔下述三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层面:

物质生产层面;社会制度层面;思想观念层面。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

②平等思想(代代平等,代际平等)

③自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平衡

④控制人口

⑤政府行为科技力量公众参与

◆思想到定义,到行动发展过程

知识经济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

①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可持续发展

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知识经济

③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出了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并就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点形成共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推向新阶段。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结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提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战略措施。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以生态产业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走生态化的“农业—知识业—信息业—工业—服务业”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

生态产业是各个产业部门中,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劳动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

九、全球问题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

“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

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人口激增

②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③环境污染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Ø思考题:

1.人类自然观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是什么在其中起了决定作用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起决定作用的是:

2.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问题(内容)有哪些?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什么叫做系统?

自然界物质系统有何特点?

P52P53

5.什么叫进化?

什么叫演化?

两者有何区别?

P59

进化:

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的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它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其子系统与要素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能,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演化:

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的过程即“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区别:

“演化”和“进化”同源于英文“evolution”,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的运动形态,而“进化”则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演化”比“进化”更具有宽泛的含义。

6.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是什么?

P44

科学的定义、本质属性及科学的判别标准?

1.定义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科学的看法(5点):

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与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其五,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没有阶级性。

(2)今天我们对科学的理解:

a)正确判断

b)是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理性的认识;

c)是各种知识单元根据内在联系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d)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方法和工具

e)科学是社会建制的组成部分

f)是一条有渊源而无止境的长河

小科学、大科学:

P275

2.本质属性P95:

(1)客观真理性――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2)可检验性;(3)系统性;(4)主体际性

3.判别的依据:

(1)理性原则――是判定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宗教的一条重要标准。

(2)实践原则――

(3)可重复性原则――

(4)可简单性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条件来解释尽量多的事实。

二.价值、科学价值、科学的内在价值、科学的社会价值:

(P104)

价值:

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

科学价值:

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来考察和评价科学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科学的属性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的内在价值:

指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科学的社会价值:

指科学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

其一,科学带来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其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三种科学理论发展观:

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与社会历史观。

P164

四.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主要方法:

1.一般过程:

科学问题的提出→选题→搜集事实材料→科学假说(科学的假设与猜测)→(通过验证形成)科学理论

2.主要方法:

(1)选题的原则-―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社会需求性。

(2)搜集的方法:

文献查阅、调查、实验、观察实验、科学实验、科学抽象、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等。

(3)P100假说的形成:

①概念:

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

其构成要素包括:

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见和预言。

②假说提出的四原则:

要根据事实提出;要有理论;是对信仰的本质的猜测;要提出预测和预计。

③假说的特点:

其一,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其二,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其三,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4)P102科学理论及创立的方法:

①定义:

经过人类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

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与逻辑及数学组成。

(书上描述如下:

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通过逻辑认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②特点(4个):

客观真理性、科学预见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

(P102)

五.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

只有经过实验检验的科学假说才可以转化为科学理论。

而科学假说的提出、纯化、修正和证明都须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

六.观察:

指主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

七.P107科学精神:

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它包括:

——求真务实的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

八.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九.1、P128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

一、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二、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三、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四、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2、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

(2)非演绎方法: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

2、思维形态: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创新思维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一、社会建制p255

社会建制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二、科学技术的体制化(内涵)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的基本成员,分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成与演变过程,是讨论科学技术体制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科学技术体制包括:

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P259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1.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主要是由社会承认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

而这种社会承认主要是通过学术职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出来。

P262

2.科学界的互动

互动有学习、交流、合作和竞争、冲突等形式。

互动的正功能可以提高效率,使研究传统得以延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背离科学精神的越轨行为属于互动的负功能,它会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

P263

3.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64

科学技术组织分为实体性和非实体性两大类。

大科学与小科学P275

四、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革命P291

五、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P309

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

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3.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这股革命力量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转变。

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18世纪末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了工业化过程。

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

20世纪中叶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在美国开始了信息化过程。

目前进行的中国现代化,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是指:

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现代化进程是上述这几个方面之间的互动过程,其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是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出,新时代的特点是:

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即:

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鼓励技术创新;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等等。

六、科学技术进步与中国现代化建设P320

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

(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

(2)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p322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建设现代化农业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强国家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1)大力发展先进的科学文化

(2)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的研究与开发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社会建制p255

社会建制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的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