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评课稿.docx
《再别康桥评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别康桥评课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再别康桥评课稿
再别康桥评课稿
篇一:
《再别康桥》优质课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
(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
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
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
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
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
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
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
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
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
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
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
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
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
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诗歌赏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通过意象分析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
揣摩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情景交融”是诗歌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一切意象的描写都是为抒情而服务的。
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就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在这首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入手。
“自古多情伤离别”,但这首诗歌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一种“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独特格调,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讨,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既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
第六步:
比较阅读,迁移运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
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
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二: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
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人徐志摩曾说:
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
?
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
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
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朗读感悟法,点拨法。
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师则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就是如何导入新课,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
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课件展示:
康桥即剑桥。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
徐志摩:
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可见康桥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1928年作者故地重游留此佳作。
还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当时与林徽因感情纠葛,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青荇xìng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浮在水面。
长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漫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教师请学生先默读,也可让学生配乐朗诵。
然后带着问题找出答案。
例如:
分析“招摇”的深意(“招摇”写出了水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暗喻了剑桥大学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梦”的含义“寻梦?
”,作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想要追寻什么呢?
分析“梦”的深层含义。
(梦:
①对往昔生活的追忆②对艺术理想的追求③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总结:
剑桥大学对于作者来说,既是母校,又超越了母校,它是作者心灵的圣地,灵魂的天国,寄托了作者乌托邦式的理想。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就是进行拓展延伸
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我可以讲一下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的相关知识。
第五个环节就是课后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仿照徐志摩的风格作诗一首。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招手作别
2、金柳、波光中国古时会将“柳”喻为“留”
3、青荇招摇
分节分析课文4、榆阴下的清泉
5、星夜放歌6、悄悄与沉默7、依惜作别
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景观。
对“撑篙”的追忆,更是诗人在感到理想破灭后,伤感无奈的“寻梦”联想。
诗作巧妙的把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委婉含蓄的表露了离别愁绪,使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再别康桥》。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座桥,徐志摩曾经说过:
他来到剑桥大学,就像水滴回归到大海里,这片海洋里有康河的美景,有知识的殿堂,有人文的精神,有自由的呼吸。
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播放图片:
课伊始,我播放以徐志摩、剑桥大学、康河风光为主的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轻柔缠绵的歌曲,营造出舒缓、柔和的诗的氛围。
在图片上出现这样的文字:
他是“新月派”诗的代表,崇尚浪漫和唯美。
他的诗精致、轻柔、飘逸,像快乐的雪花。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里,一架飞机撞上了山头,他依依不舍地走了?
?
那一年他34岁,在天国里他将永远年轻。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分散于康河的两岸。
伟大的诗人、作家、画家、哲学家云集于此。
1921年,他在此学习。
浓郁的剑桥文化,滋养了他的心灵。
淡泊悠远的田园风赋予了他灵感。
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他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他曾于清晨在林子里闲步。
他曾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傍晚的钟鸣。
他曾在初夏的阳光里,到桥阴下念书。
他曾在初秋的黄昏,到拜伦潭徜徉。
从此,他做了一名浪漫的诗人。
他说,他的眼是康桥教他睁开的。
他的求知欲是康桥给他拨动的。
他称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
阔别六年后,他再次回到康桥,又看到了昔日的美景。
但他又要马上离开?
?
在归国的海轮上,他写下了《再别康桥》。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与康桥的情结,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在浓浓的诗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设计理念: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初读诗歌,就会觉得很美,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
我想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诗的音乐之美,并体会如何读得更美。
1、明确读的语调。
在这个小环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感觉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
我将引导学生试着读第1小节和最后1小节,体会出舒缓、柔和、轻盈的语调。
并在反复诵读首尾两节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首尾重叠、复沓,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及深化出的恬静柔美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好押韵句。
首先安排学生找出第一小节的韵脚。
学生可能找过古诗的韵脚,不知道现代诗也讲究押韵,不太会找韵脚。
我将以古诗为例,如《静夜思》,让学生明白,找韵脚要看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那些韵母相同的字就是韵脚。
学生找到韵脚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整首诗押韵的规律:
每小节押一韵,每节中第2、4行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
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在读中体会出是韵脚的那个字要着重去读,读后要停顿得略微长一些,与下两行诗形成一个间隙。
3、分析诗行排列。
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行排列的特点,拿古诗来作比较,学生能比较容易发现诗行是错开的。
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这样的排列使诗行在统一中有变化,使诗句更富有灵动性。
在学生的试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小节中2、4句要比1、3句读得略重些,也就是押韵的句子要突出出来,这样就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完美节奏。
(二)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设计理念:
这个环节的安排属能力训练,我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带领学生由抽象的意念,走进鲜活的形象世界,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联想。
1、美美地写。
这首诗意境深邃、优美,要想读出来,可不太容易。
这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在读的时候,眼前能浮现出丰富的画面,这种感觉融到声音里,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而想象和联想是走进诗歌意境之美的最好途径。
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我将给学生提供两篇范文:
夕阳,将要落下了,那落日的余辉,却为这康河,为这康河边的柳树镶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柳隙间透着夕阳的碎光。
温柔的康河泛着鳞鳞的波光,那似披了一层薄纱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逸地舒展着长发,裙摆微微扬起,一举手一投足间却有着高贵的优雅,影子倒映在康河温润的柔波里,是那样动人,那样秀美,宛若仙境中美艳的新娘;这金色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亦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
那泛起的层层涟漪,就这样飘然远去。
(学生马晓彤,第二小节)
夕阳西下,我站在康河岸边,暗自神伤。
金黄色的阳光铺设在康河之上,轻舟划过,留下一层层、一片片温柔的涟漪。
一眼望去,清澈的河水下碧绿的荇菜若隐若现,随着水波的旋律,轻轻摇曳。
轻风抚过,康河上游出重重叠叠的浪汶,透出一股久别的温暖。
看到这美丽的康河,经过这往
篇三: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海口七中
郑琪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章。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
在悠久深厚的华夏文明滋润下,中国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
本单元教学的主题词是“诗歌拔萃”。
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和不同的国度,拨动人们的心弦。
当诗人把你引进诗的境界之后,你便可以拓宽胸襟,净化灵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知诗歌的诗意美。
能力目标:
①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②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
领悟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二)教学重点
学会诗歌的朗诵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学习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技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是不均衡的,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有课余阅读和积累的爱好;但有的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认为现代诗不如古诗厚重、耐人寻味。
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现代诗兴趣的激发是十分重要的。
朗读仍然是现代诗学习兴趣培养的突破口。
本课教学拟指导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学习现代诗。
三、教法分析
鉴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选用诵读吟咏法与赏析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在演示,练习等活动中启发学,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感知诗歌诗意美的能力。
四、学法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习诗歌的朗诵方法,化被动为主动,从中学习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技巧,从而提高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分析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名家引领,读中悟
(1)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魅力。
(2)播放名家范读《再别康桥》
(3)感悟诗情
1.教师:
诗人的感情隽永真挚,那让我们来模仿录音范读来练习一下,然后分男女两个小组比一比,看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学生练习,展示成果,互相点评,然后再齐读。
2.大家这么用心的朗读,对这首诗所表达的离愁别绪一定都有不少感受吧,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美景、情感、字词等感受最深的一点在课本上做旁批,以便我们待会交流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下,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四)师生互动,悟中读
(1)那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同学们对这首诗歌的感受吧。
(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竞赛,逐节分析,看哪个小组表现最突出)
(2)自古以来,描写离别的诗作多如繁星。
存储在同学们脑海中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析。
(3)如果我们把这些离别诗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离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第1和第7节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教师评析、小结。
(五)诵读经典,写华章
(1)请大家模仿诗中的某一节,描绘出你心中的校园。
(2)熟读成诵,默写这首诗。
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六、教学评价
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正确的学生角色定位。
配乐朗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与名家进行朗读比拼,练的是朗读技巧,培养的是现代诗学习的自信心。
诗歌鉴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步。
明特色,作分析,品情味,出画面。
思考、鉴赏、交流、点评,教师只是去促成整个学习活动的完成,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只要你相信学生并能作出出色的指导,他们一定会把诗歌鉴赏得有板有眼。
《再别康桥评课稿》出自:
百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