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080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分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幼儿分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幼儿分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幼儿分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幼儿分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分享.docx

《幼儿分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分享.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分享.docx

幼儿分享

 

“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届别2007届

系别教育系

专业学前教育学

 

二○一〇年五月

 

“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

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学龄前儿童的活动和学习方式主要是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这是由幼儿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

游戏是从人性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游戏是一种“心”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解放感、自由感,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重要前提和沃土。

关键词:

游戏活动;幼儿;分享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最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活动,因此,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将会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幼儿总会出现争抢东西或者打架的事情,总结这些原因针对这种状况,认为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是有重要作用的。

二、“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

(一)“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的概念

“无为而为”一词源于道家庄子的说法,意思是把看似没有“作为”的东西其实它可能蕴含着莫大潜力的发展。

幼儿游戏没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无为”就是没有外在的目的,然而,它却能带来“实为”的结果。

如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或者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一结果并非可以求得的,而是自然得到的。

类似于斯宾塞的自然教育法,看似不教育其实是在为教育做着强大力量的准备工作。

因此,称为“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

(二)“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在幼儿的发展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游戏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主动性才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那么,“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为什么能在幼儿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毫无疑问,既然幼儿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就会都有他自己独特的特征,根据幼儿的年龄以及身心特点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这是有效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第一阶段:

3—4岁的幼儿处于幼儿初期阶段即幼儿园小班阶段。

这时期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范围扩大。

进入幼儿园,幼儿接触的人从父母亲人扩大到第一任陌生人——教师以及同伴。

这同时也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变化。

那么同这些人友好的相处便要采取有效的方式:

比如游戏,比如一些友好交往的规则。

其次,认知依靠行动。

这时期幼儿的认识特点主要是:

先想后做。

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也是依靠具体行动的。

同时孩子的注意也与动作联系起来。

那么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中要以此为依据。

游戏活动要有动作性,这样幼儿才会更容易接受。

再次,情绪作用大,自制力差。

这时期幼儿的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周围人的感染。

因此,让幼儿理解一些文明分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率。

最后,爱模仿。

模仿是这时期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虽然模仿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

但是在这个年龄,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它为分享习惯的培养就提供了一个教育契机。

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模仿对于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是比较有效的。

第二阶段:

4—5岁的幼儿处于幼儿园中班年龄。

它较小班幼儿有很大的心理发展。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首先,活泼好动。

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观察所得幼儿的本想性都含有好动的成分。

而活泼好动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

那么,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有了客观依据。

其次,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在这时期表现最为典型。

老师用什么他也一定要用什么。

那么用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教幼儿养成分享的习惯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的。

再次,能够遵守规则。

这时期的幼儿能够理解一些游戏规则,那么幼儿分享的规则在中班是可以被幼儿理解的。

最后,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幼儿能够自己根据主题来组织游戏、扮演角色。

那么,可以让幼儿通过组织有关分享的游戏形式来让幼儿更好的理解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规则。

第三阶段:

5—6岁幼儿处于幼儿园的大班阶段,它主要有以下一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好学好问。

5岁以后幼儿更想知道事物的原因而不停留于表面现象。

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是这个时期幼而非常明显的特征。

那就可以为幼儿出一些“难题”。

其次,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5到6岁的幼儿能初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如“困难”“勇敢”“分享”等等。

那么教授幼儿一些关于分享的概念就有据可寻了。

再次,开始掌握认识方法。

5到6岁的幼儿已经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能够事先思考然后再做,那么教幼儿一些分享原则也是可能的。

最后,个性初具雏形。

5到6岁的幼儿对于事物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他们的爱憎态度比较明确。

鉴于学前期儿童有着这样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特征,游戏活动促进了幼儿角色的社会化、情感的社会化以及道德的社会化。

这是“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个依据。

因此,“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才能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起到作用。

任何事都是要从人出发的,也就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另外,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外因。

因此,幼儿游戏的特点也决定了“无为而为”的游戏活动会在幼儿的发展中起到作用,这当然也包括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游戏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兴趣性。

游戏在幼儿时期是最能吸引幼儿的。

既然游戏对于幼儿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是一种叫较好的方法。

其次,虚构性。

游戏这种假设性的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这时期幼儿尤其是小班还不能很好的区分他人与自我。

比如在幼儿园或者这个年龄的孩子,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

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摔伤疼的哭了,自己也会哭。

那么,家长或教师适时引导幼儿是可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再次,社会性。

由于游戏更多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交往。

在这过程中体现出幼儿同伴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以及一些友好相处方法。

通过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社会化、品德的社会化。

最后,具体性。

这阶段的幼儿抽象思维才刚开始萌芽。

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那么以幼儿为主的游戏自然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末把无为当有为,游戏要让幼儿有所获得。

比如只给幼儿一个具体的主题或者某一方面的来让幼儿玩耍。

那么,什么样的游戏活动才能称之为“无为而为”呢?

什么样的游戏才会有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呢?

首先,联合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个人以上一起进行的游戏,彼此行为相互关联,但不相互协调,其行为的社会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

如交往过程中交换材料、玩具、水果、自己的作品或者共同享受一份食物等等。

联合游戏有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的发展。

其次,认知加运动型的游戏。

通过卡片以及其他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理解某些词语的含义。

比如给宝宝出一些难题:

一家人一起吃水果最后剩下一个让幼儿来提出解决的办法。

又如分一些水果大的给大人等等。

可以用实物来玩,这样更易于幼儿接受以及理解。

幼儿的认知要想与幼儿的行为相一致,那么通过游戏来强化幼儿的认知是有必要的。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基本礼貌用语以及分享的规则。

最后,情感型游戏。

真正的快乐在于内心的体会。

分享要从内心发出来,如果幼儿不想分享那么不可勉强。

要尊重幼儿有不想分享的东西或者情感等的权利。

“无为而为”游戏活动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中不仅仅是具有可行性的,而且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他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幼儿游戏能够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中把分享规则外显化、简易化。

其次,幼儿游戏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资源,促进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

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学会与人共事。

三、幼儿的分享意识

(一)关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狭义是指儿童将自己喜爱的物品以及美好的情感体验和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而使他人获益的行为,是人类合作行为的重要方面。

是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以关爱同伴获取快乐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1]。

然而,分享却并不意味着分享所有。

(二)影响幼儿分享的因素

由于资料有限,但据国内对而儿童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大多集中在个体内部因素上,如认知因素(它包括观点采择能力、分享观念等)、情绪因素(它包括心境、移情等)、儿童本身性格因素。

至于外在的因素却仅仅局限于分享物品的数量、属性上,如公有、私有、奖品或偶得物品以及榜样影响等,[2]而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同伴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研究尚不充分。

但是大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环境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父母、教师以及同伴。

对于正在发展的幼儿来说周围的环境因素如教室的创设,但最主要的还是父母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

目前家庭结构正趋于核心化也使父母的榜样尤为重要。

另外,在教师和同伴方面就是在幼儿同伴关系的交往特点上影响幼儿的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的形成。

幼儿园小班(3—4岁)的幼儿处于混沌期,交往具有随机性、情境性,虽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但还不能和同伴之间建立稳定的关系。

[3]那么通过“朋友大转盘”、“动物匹配”或“朋友车《呼啦圈》”等类似的游戏来保持幼儿交往的稳定性,等到稳定的交往关系建立以后(一般20天)再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以增加趣味性和新鲜感。

同伴间的友好交往标准一般是由同伴的态度来决定的。

如“他喜欢我,他对我笑”那么我们就是好朋友、就要一起分享互相喜欢的东西。

所以这阶段的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一般是以物为中心的,如“他不跟我玩”、“他的玩具不肯借我”等等,那么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不会产生。

幼儿园中班(4—5岁)的幼儿处于分化期,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的特点。

幼儿已经能够主动的和同伴建立交往关系,也已表现出明显的喜恶。

[4]这阶段可通过角色扮演、移情形式的游戏以及模仿方面的游戏等等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中班幼儿表现喜欢的标准一般是“他和我一起玩、一起坐以及一起吃饭等”,不喜欢的标准一般是“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等。

所以冲突发生的原因往往是以人为中心,与自尊有关。

幼儿园大班(5—6岁)的幼儿处于形成期,交往具有群体性、稳定性。

[5]因而,大班的游戏活动可以确定一个交往群标志,如一个组一个口号、一个队名以此让幼儿学会分享团队带来的资源以及荣誉感。

大班选择的同伴标准与中班的标准基本一致,如“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团队的”等等。

其次,孩子本身因素。

小、中、大班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儿童本身的心理因素制约以及分享技能的欠缺。

第三,物质因素。

在物的因素方面如玩具本身吸引力的。

问题或者幼儿过于喜欢玩具等等。

这都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以及分享行为的形成。

反而会很容易产生“伪分享”行为。

(三)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分享意识的特点

只有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分享特点因材施教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首先,3到4岁幼儿的分享特点已初见端倪,它包括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以及自发分享。

[6]虽然幼儿这时自我中心仍占较强的位置,但诱发引导还是可行的。

如“让宝宝来分水果”。

其次,4到5岁的幼儿可以说是幼儿分享意识的关键期,但却具有不稳定性。

[7]这阶段的幼儿一方面由于年龄特点决定,还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还不具备一些基本的分享技能。

那么对于中班的幼儿可采取赞美以及理解来引导幼儿进行分享。

如创设“和平区”、“冲突桥”等让幼儿体验别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

最后,5到6的幼儿具有相对稳定的分享行为,但目的性却显得更强。

[8]如幼儿在分享食物(玩具)的过程中可能是因为食物并不是幼儿所喜欢的或者对方的玩具我想玩。

在大班群体性的分享较多发生。

那么教师可以变换团队或小组来扩大幼儿的分享范围。

(四)有助于幼儿分享意识以及行为产生的规则

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来让幼儿遵守会使幼儿的分享行为取得较好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文明分享原则。

文明分享也可以称之为礼貌分享。

文明分享主要是指同伴间交往过程中一些基本礼貌的运用。

[9]如“先宾后主”即自己带来的东西主动让别人先玩、“谢谢”、“请”、“不客气”这些基本礼貌词语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快乐表情的表达。

根据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交往特点以及标准,礼貌分享会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

如他对我笑那我们就一起玩、一起分享某些东西。

第二,平等分享原则。

[10]平等分享是由同伴间的利益决定的,如我们是好朋友、是一个团体的,那么我们就一起分享,这种分享原则更适合应用于中大班。

由于中大班幼儿已经出现明显的喜恶,这时“伪分享”的现象就比较常见,有尊重的理解的分享才会使幼儿乐于分享。

第三,共同分享原则。

[11]共同分享是指幼儿在相同的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语言和行为)融合地进行分享(玩具、食物或者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如共同分享一个食物、一个玩具。

第四,轮流分享原则。

轮流分享是指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物轮流使用。

[12]3岁左右的幼儿只能顾及到“此时此刻”,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把东西分给别的小朋友,那么自己就没有了。

因此,通过游戏方式或其他方式让幼儿体会而且深刻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如在玩玩具的时候,那么可以让幼儿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一样喜欢玩这个玩具的人,他有时候会比我知道得多,我可以从他那知道许多关于这个玩具的事情,而且我了解的也可以帮助他,从而让幼儿理解并学会分享和等待,另外就是让幼儿明白属于他的东西最终还是会回到他的手里的。

分享是获得关于这个玩具的更多的信息以及在分享过程中的快乐体会。

分享痛苦会让人学会宣泄以及让人了解到世界上跟我有一样的人都在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坚强呢。

分享快乐则可以让快乐变成双份。

可见分享在以后人生中的作用。

蒙台梭利提出的关键期教育在适当的阶段做适当的事,那么分享意识也是要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的。

(五)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的一般方法

关于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方法,大部分人都集中于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榜样的作用,其次是环境陶冶,再次就是分享规则的建立,最后是家园的合作。

这些方法我们认为都还只停留于表面现象,对于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在于让幼儿获得分享体验,在幼儿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练习。

所以,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是势在必行的。

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比较适用的方法:

第一,正面榜样示范类的游戏。

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以及同伴关系的交往特点可知榜样的作用是学前教育任何年龄阶段都必不可少的,那么,怎么样用游戏的方式来让榜样起到更好的作用呢?

父母、教师以及同伴这些最贴近幼儿生活的人是最为幼儿接受的、也是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

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师是最有“权威”形象的,那教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言语游戏来诱发引导幼儿进行分享,如讲分享的儿歌、故事、谜语、寓言以及看有关分享的幼儿动漫等等来让幼儿选择适当的榜样。

也可在生活中老师把自己的食物等分享给班上的幼儿,或者给幼儿出一些力所能及的难题如“分一个苹果”等等这些类似的游戏。

到了中班,幼儿的语言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完整的表述一段故事,那么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幼儿有了相当积累的情况下,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等带来给老师和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每个小朋友都要有这样的机会,这样幼儿就会在无意识中感受到分享带来的益处以及分享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

第二,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幼儿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很多研究证明移情训练可以使幼儿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通过移情的方式使得幼儿获得分享体验,同伴间则引导幼儿体会“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

角色表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上并按这一位置的要求来处事、来思考问题的游戏,这类游戏可以增进幼儿对他人的理解,是移情方法的一种,能促进分享意识的发展。

角色扮演更适合中大班的幼儿,在理解“分享”概念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角色表演的游戏来让幼儿知行合一。

第三,创设分享机会。

一个人拥有分享意识但却并不代表他就会拥有分享行为,那么多为幼儿创设分享机会就会在无意识之中锻炼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对分享意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首先,各种分享日的创设。

分享日顾名思义就是把某一天当作分享日,这一天幼儿必须遵守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人愉快的分享。

如“玩具分享日”、“食物分享日”、“情感分享日”、“故事儿歌分享日”等等类似的分享日。

让幼儿自觉地主动地在这一天分享。

如果一天都在分享对于幼儿过久容易产生反叛或应付心理,那么“一分钟分享”等类似的定时分享可能会更有效。

但是这种分享不是强迫的,它是在尊重幼儿所有权以及分配权的情况下所实施的自愿分享。

如依据中班的语言发展状况,那么故事分享是可行的而且也是有意义的。

其次,各种分享规则的运用。

各种分享规则的运用可以让幼儿愉快且自愿主动的去分享,依据幼儿同伴关系的交往特点可知小中大班对此都会有效。

轮流分享规则的有效方式我认为是在一个幼儿玩分享物的时候另外一个等待的幼儿可以手中有一个替代物或者数数计时以减少等待的痛苦。

比如背诗、听歌、分钟限制等方法,时间到了按规则来不可妥协或耍赖。

第四,正面强化。

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中,应多采用普雷马克原理:

即在一个行为后给一个幼儿想要的合理的结果。

但是这个正面的强化我认为给予眼神、表情、拥抱、触摸等来作为奖励我想效果不但好、而且也会使幼儿情商更加丰富。

中大班尤其要这样做。

中大班的评价以及冲突更重视以人为中心如中班更强调赞美。

所以,正面强化会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目前,人们普遍认可游戏活动的重要性,然而,将游戏活动真正应用到幼儿生活中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却还是比较少的,以至于幼儿园存在小学化的倾向。

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的有关研究更少。

然而,由于所搜资料有限,关于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也只是提出了以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建议。

 

注释:

[1][6][7][8]杨爱莲,《4—7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4年5月。

[2]张金荣、高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行为的思考》,双江县城东幼儿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育学院,2011第1期。

[3][4][5]王芳,刘少英《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以及交往能力培养》,幼儿教育,2011年3月,第16页。

[9][10][11][12]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双江县城东幼儿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第1期。

 

参考文献:

1、白俐,《分享爱能够阅读活动中的家园互动指导策略》,西北大学幼儿园,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第10期。

2、赵艳丽,《一起分享》,临城县县直幼儿园,河北教育,2010第5期。

3、胡如意、周伟华,《分享》,江西省赣县中学高一E403,2010第9期。

4、张金荣、高丹,《教师暗示和同伴熟悉度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行为的思考》,双江县城东幼儿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育学院,2011第1期。

5、徐鸿,《幼儿分享为中的“伪行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第1期。

6、罗仙玉,《对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考》双江县城东幼儿园,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第1期。

7、骆乐《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昆山市朔艺幼儿园,考试周刊,2009第14期。

8、欧阳春玲,《因分享而快乐——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之妙计》,家庭教育(幼儿家长)2009第21期。

9、吴凤娟,《幼儿分享教育初探》,四川省双流县机关幼儿园(时代教育)2008第5期。

10、曾英,《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教育初探2007第12期。

11、学前教育(家教版),2009年第4、10、30页。

12、田淑燕,《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策略》,山东教育,2006年第12期。

13、邱少华,《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早期教育(教师版),2005年2月。

14、李幼穗、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

(2)。

15、田翠芬,《城市学龄前的幼儿分享行为培养初探》,长治学院学校,2007年第1期。

16、朱瑶,《交往促成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教育策略》,2011年3月第18页。

17、高卫萍,《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初探》,顺昌县机关幼儿园(考试周刊)2010年19期。

18、杨爱莲,《4—7岁儿童在冲突情境下分享行为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04年5月。

19、陈建翔,《天才是一种状态——现代家庭的教育财富》,北京出版社,2004年。

20、何婧,《浅谈幼儿的分享意识》,幼儿教育,2010年6月。

21、张莉,《由幼儿分享行为现状所想到的》,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88年6期。

22、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

23、付春敏,《沟通与分享》,教育科学论坛,2009(07)。

24、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教育探究,2009,(01)。

25、潘少春,《小议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考试周刊,2010,(32)。

26、徐连莲,《浅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中小学电教(下),2010,(06)。

27、王赟、杨宁,《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研究,2010,(02)。

28、张青青,《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2)。

29、辛颖,刘纪秋,《幼儿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30、韦琴芳,《立足异龄互动培养分享意识》,幼儿教育2010,(16)。

31、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32、祝卫红,《在体验中学习分享》,幼儿教育,2005,(05)。

33、郭忠玲,《关于3.5~5.5岁幼儿分享水平发展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1996,(05)。

34、张赐琪,《让慈善随分享意识融入人心》,上海证券报,2007,(2007-04-14)。

 

Thegameofnooutsideutilitarianpurpose

andchildren’stheconsciousofshare

Student:

Tutor:

Abstract:

Gameisavitalwaythatthechildren‘splayandlearn.Itisdecidedbychildren’scharacters.Children'splayhasnooutsideutilitarianpurposeanditstogowithnopurposepointstog\owithnooutsidepurpose,whichhoweverbringstheresultoftogowiththepurpose,whichischildren'spsychologicalandphysicaldevelopment.Thisresultisnotintentionallywonoverandnaturallyappears.Playisrhythmthatflowsfromthedeepofhumanity,anditisalsoaactivityofheart.Thefeelofreleaseandfreedomwhichchildrengetfromplayisfertilesoilandimportantpreconditionofdevelopmentofchildren.

Keywords:

game;kid;theconsciousofshar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