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07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樊桂凤所有的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乘法估算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34~36页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进一步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提高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去超市买27千克的什锦糖,每千克的什锦糖的售价是26元,你能告诉我,老师大约要准备带多少元钱吗?

(学生发表意见)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乘法的估算。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观察例题图,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

1头奶牛1天大约可挤奶29千克,我家有42头奶牛,你能估算这些奶牛1天大约可挤奶多少千克?

怎样列式?

结果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算的?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用竖式计算,看看估计的对不对?

请学生板演。

比较一下笔算的结果和估算的结果,说说你的体会?

哪一种估算的方法与笔算的结果更为接近?

小结:

估算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更好地发挥估算的作用。

2、试一试:

(1)26×57

(2)68×35

独立估算,集体交流

男女生比赛笔算,比比谁的估算结果最接近。

3、出示卡片同位合作:

一生估算、一生笔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核对,说说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2。

先算算然后再比较,说说你的发现。

小结:

把两个乘数分别看做与它们最为接近的整十数,估算的结果会准确一些。

 

3、想想做做3。

逐题进行估算,并与右边的结论连一连。

汇报连线的结果,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你能估算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学生估算。

要求学生尽量估算准确些。

汇报估算的结果,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5、想想做做5。

看图说题意。

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你怎样才能知道?

小组讨论。

汇报方法和结果。

小结:

估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我们要善于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6、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先独立阅读,然后进行交流。

老师给予一定的再解释。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29×42

(1)30×40=1200

(2)20×40=800

(3)30×50=1500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练习四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35页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口算、笔算和估算,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提高计算能力。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口算、笔算和估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练习一下乘法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来检验一下同学们是不是都掌握了。

好吗?

二、计算练习:

1、基本练习:

(1)悄悄算:

投影出示

40×2030×5060×3047×20

(2)估算:

投影出示

26×3763×2537×2464×35

29×3869×3585×3413×29

(3)笔算:

63×2537×24

2、想想做做1。

先估计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

你是怎样估计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

 说说计算过程。

3、想想做做3。

一组组地进行计算,并观察比较每一组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结果相同。

你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算出下列算式的结果吗?

24×25,60×31,26×19

4、想想做做4、

先独立完成

(1)组题小组讨论,观察每组算式中的前三题,你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在利用发现的方法计算

(2)组检验一下你的发现。

接着该怎样填写呢?

5、想想做做5。

读题,说说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

要求订阅一份全年的电视节目报要多少钱?

就要知道些什么?

怎么求?

小组交流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要求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全年要多少钱?

就要知道些什么?

怎么求?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四、拓展作业:

1、找朋友

34×23得数比2400大,比3500小

65×46得数比600大,比1200小

72×82得数比2800大,比4000小

78×45得数比5600大,比7200小

2、聪明题;

50×12=50×()×()

26×31=26×30+()

教后小记: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36~37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

能正确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2、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运用到估算中去,进一步拓宽估算的思路,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0×1140×1224×20

48×1032×3030×23

指名口答,说口算过程,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投示主题图)

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25×90怎样计算?

你会算吗?

学生尝试算一算。

汇报算法,找不同算法的学生板书。

比较黑板上的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强调指出:

因为可先自0前面的数,所以把0放在外面,最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

小结:

做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2、试一试、想想做做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三、巩固训练:

1、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完成第一竖排,

请学生板演。

注意学生摆竖式的情况。

集体核对。

第二竖排,男女生比赛。

第三竖排,同位比赛。

2、想想做做3。

观察每一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计算出每组算式的积。

比较它们的结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3、想想做做4。

自己看题,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提醒学生估算的结果用什么符号表示?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4、想想做做5。

说说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些什么?

说说思路。

独立解答。

5、想想做做6。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确定方向,求出走的总距离)

根据题目和求出的结果进行判断,在图中找一找、指一指、画一画。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5×30=750(千克)

(1)先算25×3=75

再算75×10=750

(2)25

×30

750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练习七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3页。

教学目标:

1、练习巩固学生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练习巩固学生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使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可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还记得那些知识吗?

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基本训练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你是怎么做的?

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先独立做,再交流。

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

2、在每个图里适当的部分涂上颜色标是它上面的分数。

先分一分,再涂一涂。

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涂了几个?

3、6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4角是几分之几元?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把1米怎么平均分,6分米是其中的几份?

把1元怎么分?

4角是其中的几份?

学生讨论后交流。

汇报结果。

4.你能用几分之几说一句话吗?

让学生充分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感受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先读题,再讨论:

你是怎么想的?

先折一折,再说一说。

让学生折一折,然后把纸打开,数数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并填在表里。

然后观察表后,在小组里讨论。

三、拓展提高

按要求画图形

画,使的个数

是的三分之一。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怎样评价?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单元备课

主备人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9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认识面积的含义。

第二段认识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等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

第三段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计算公式。

第四段运用对面积单位含义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探索并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面积面积单位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方法措施:

1、注意运用实例引出概念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2、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主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3、重视为学生提供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机会。

4、注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把握面积与周长的联系与区别。

5、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6、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8、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9、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教学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教学挂图、小黑板、直尺等。

课时安排:

1、面积的含义1课时

2、面积单位2课时

3、面积的计算2课时

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5、练习八2课时

6、我们的试验田1课时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面积的含义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74~77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2、使学生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好如教材第75页的两张纸片;练习本、学具盒和三角尺。

老师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镜框,提问:

求钉成这个镜框需要多长的木条是求什么?

(周长)

2、如果要给这个镜框配一块玻璃,要求玻璃的什么?

(大小)教师:

要求玻璃的大小,就是求玻璃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面积。

板书课题:

面积的含义

二、自主探究

1、面积的含义。

(1)比较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的大小。

①看看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

②教师说明:

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

③黑板表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哪个比较大呢?

(2)比较课桌面和椅子面的大小。

①学生先分别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

②比一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

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引出:

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两个比较接近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①提问:

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学生比较,说出理由。

③教师:

除了用重叠的方法能比出它们的大小。

我还能用同一张分别去量,也能比出它们的大小。

(教师边说边演示)

④教师小结:

在比较两个面积比较接近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时,直接观察不太可靠,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去比较,也可以用小纸条去量一量。

2、教学“试一试”。

(1)比较书75页“试一试”第1小题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比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各人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每人画一个平面图形,与同桌互相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并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3、小结: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

(1)学生摸米练习簿的封面,学具盒的面和三角尺的面。

(2)比一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最小。

2、“想想做做”2。

(1)出示四个省份的图形。

(2)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吗?

3、“想想做做”3。

(1)出示图提问:

比较这四个图形,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该怎样比呢?

(2)学生数方格,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个数。

4、“想想做做”4。

(1)用蓝色描出各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部分。

(2)提问:

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

5、“想想做做”5。

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四、课堂总结:

你学了这一内容后,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面积的认识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面积单位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学习活动,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

2、经历探究图形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基本知识,并能学会解决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及结果。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1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的朋友“面积”,你能说说什么是课桌桌面的面积吗?

如果你的妈妈问你的课桌面有多大,你打算怎么说?

若选用不同的物体去计量课桌桌面的面积,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那怎么办?

(板书:

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认识平方厘米。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可用“cm2”表示。

板书:

1平方厘米,1cm2

(2)教师出示教材第78页两个长方形图。

教师:

这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6平方厘米)

2、认识平方米。

(1)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咱们教师面积的大小,你会想到什么?

(2)教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问:

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教师说明:

平方米可哟内个符号“m2”表示。

(板书:

1平方米1m2)

(3)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你能估一估吗?

3、认识平方分米。

(1)想一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1平方分米有多大呢?

教师出示1平方分米。

(3)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吗?

(4)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教师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面积单位?

它们分别是边长为几的正方形的大小?

大约有多大?

它们是用来度量什么的?

三、巩固提高:

1、“想想做做”1。

说说你周围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和1平方米。

2、“想想做做”2。

(1)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与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1cm2

1平方米1m2

1平方分米1dm2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面积单位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想想做做”3~8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3、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准备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几个面积单位?

你能分别举例说明它们的大小吗?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些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

面积单位

二、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3。

(1)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面积是9cm2的正方形。

(2)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面积是12cm2的长方形。

2、“想想做做”4。

(1)学生估一估,并把估计的情况在全班交流。

(2)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一量,交流量的结果。

3、“想想做做”5。

(1)独立思考怎样算出各个图形的面积。

(2)集体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6。

(1)教师说明:

估计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平方厘米时,我们可以只数整格和接近整格的方格个数;也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当成半格计数。

(2)集体交流,比较两种不同数法的结果。

5、“想想做做”7。

(1)学生用笔描出两个图形一周的边长,再进行计算。

集体交流算法。

(2)学生独立算初步面积,集体交流。

6、“想想做做”8。

学生在方格纸里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集体交流评价。

三、知识拓展:

1、学生读“你知道吗?

”的第一段,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回家实验,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里大约可放入多少粒芝麻?

大约可放入多少粒大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感觉收获多吗?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练习课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准备:

米尺、固定面积的纸片。

教学过程

一、步步深入,比较异同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

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2)教师出示:

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

(3)教师出示:

学生用和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位来测量?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

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看自己的估计情况。

(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

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用1米来测量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各是多少?

用1平方米来测量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教室地面的面积是多少?

……)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

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书P751、2小组合作完成汇报

2、书P753先自由说,再指名回答。

三、拓展练习

数学游戏:

请你参加图案设计大赛,每个图案是5平方厘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啊?

你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吗?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案

编号:

内容:

整理与复习(三)

主备人:

樊桂凤

复备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12~113页的第7~13题:

复习千米和吨、分数、小数,年、月、日和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巩固本学期所认识的数与量的基础知识。

2、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思考的能力。

3、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学习情况和整理知识、方法的过程,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初步培养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对年、月、日,千米和吨,简单的分数、小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