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928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docx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古典诗文

2010-03-182049

_5d56b7b40100h2vq

        姜夔《扬州慢》赏析与问题思考  

    原词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須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简介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鄱阳(今波阳县)人。

南宋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

是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他的书法也为当时人所称道。

   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

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

自青年时期起广为交游,往反羁滞于江淮湖杭之间;结识了当时宿儒名士如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

   他每自创词牌,自制新调曲谱,并能吹弹伴和,只有北宋的周邦彦在自作词曲方面,能与他相提并论,世人因称“前有美成,后有尧章”。

   姜夔的诗,风格高秀,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韵,有《白石诗集》传世。

他的词曲更为后世所推崇。

词集《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和吴文英等成为南宋前期词家婉约派主要代表,强调音乐性,被认为是词家的正宗。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曰,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曰的荒凉,追忆昔曰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曰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曰山河残破的哀思。

 

   三、全词赏析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诗人萧德藻。

萧赞赏此词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后加的。

“黍离”是《诗·王风》篇名,周大夫经西周旧都,见已荒废作了庄稼地长了禾黍,故作诗吊之。

首句“彼黍离离”,“离离”指庄稼繁茂也指心情忧伤。

   这首词的特点,写景抒情,多在虚处,沉郁蕴藉,韵味无穷。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

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的思绪。

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的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

但是,由于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却过于低沉。

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务。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全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

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

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

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

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

“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

“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

“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这是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

“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的悲愤怨恨。

   4、运用移情手法。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

《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

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

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

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

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

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

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

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

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

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的图画。

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

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

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四.鉴赏问题设计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用词中的话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繁华)

   2.进入扬州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

物尚如此,人何以堪!

)、二十四桥、波心荡(以动写静)、冷月无声、红药。

   听到清角吹寒  (以声写静)                     

   联想重到虚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扬州城已是“空城”(词眼)

   3、你认为词中那个词或字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

   明确“都在空城”的“空”。

 

    4、“围绕“空”字你能设计那些问题呢?

”  

   思维参考空城“空”体现在那些方面?

那些景物能体现出“空”的特点?

扬州城为什么会变为“空”城?

一个“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都能体现出城“空”。

这些景物表现了扬州城的凄清、荒凉。

 忆昔与睹今相比照,词人心中产生巨大反差,生发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沉重伤感。

   5.昔盛今衰的感慨,词人是借助何种表现手法抒发的?

   虚实相济。

   6.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

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7.赏析“清角吹寒”中“寒”字的妙处。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

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

   8.如何理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

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

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

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

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

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