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890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docx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2课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材料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第2课 美国国父华盛顿第课美国国父华盛顿

维农山庄的主人

 

1.北美殖民地

 

自1585年以后,一批接一批的英国人远涉重洋,移居北美,在陌生而危险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①复辟以后,在20余年中相继建立了6个殖民地。

至此,英属北美已初具规模。

……1688年“光荣革命”②后英国对殖民地进行重组……至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体系基本确立。

同时,殖民地经过长期的动荡,社会政治秩序也大体稳定下来。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美国通史》全面地论述美国独立以前北美的人文地貌、社会生活和政治经济的变迁,视野开阔,见解新颖,论述精辟,资料丰富。

 

这段材料显示:

①北美殖民地的大部分居民为英国移民,与英国有紧密的关系。

②北美殖民地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稳定,已经初步具有统一社会的雏形。

 

【注释】①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家族在苏格兰和英格兰建立的王朝。

1503年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斯四世与英国国王享利七世的女儿结婚。

其后裔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斯六世在1603年继承英国王位,是为英王詹姆斯一世(1603—1625在位)。

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②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是英国一场和宗教有关的非暴力宫廷政变,发生在1688年到1689年。

因为这场革命未有流血,故史称光荣革命。

 

 

 

2.七年战争

 

〔材料一〕1756年威廉·皮特接掌北美英国殖民地政权后,为了扭转之前在与法国人争夺北美殖民地战争中失利的局面,北美英军制定了一个庞大的作战计划,形势逐渐好转。

1759年英军长驱直入,直逼法属加拿大的战略重镇魁北克城①下。

英军凭借海军优势,水陆合围,切断该城与外界任何联系,9月初攻进城内。

随后法军屡次战败,被迫从北美全面撤退。

1763年2月,英法两国签订《巴黎和约》,法国正式将加拿大割让给英国,法国在北美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英国和法国在北美的殖民竞争,制胜的因素多种多样,而起关键作用的无疑是实力。

其时英国在生产技术、工业组织和经济结构方面均处于重大变革的开端时期,经济实力趋于增强,海上运输和作战的能力迅速提高。

相反,法国……人员和物资匮乏,殖民地居民和士兵常为缺少食物苦恼,无法维持长期的战争。

可见,英国之最终取胜,实有不得不然的根由。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在北美进行殖民角逐的欧洲国家,先后有西班牙、法国、英国、瑞典和荷兰等国。

经过一系列的争夺最终在北美处于优势的是英国和法国。

两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为了争夺北美殖民地发生争夺,1756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确定北美霸权归宿的总决战。

经过七年的战争,最终法国人彻底失败,导致法国在北美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战争的经过是以法国失败结束的。

②战争胜败很大程度上依赖本国经济实力的高低,英国由于工业各方面比较发达,综合国力强于法国,因此最终战胜法国是必然的。

 

【注释】①魁北克城:

魁北克城(QuebecCity)是魁北克省省会,加拿大东部重要城市和港口,位于圣劳伦斯河与圣查尔斯河汇合处。

在这里,河面收缩到不足1000米宽,形势险要。

魁北克城犹如一头雄狮,扼守着这条水路的咽喉要道,因此,它素有“北美直布罗陀”之称。

“魁北克”在印第安语中就是“河流变窄处”的意思。

 

 

3.对弗吉尼亚军官的讲话

 

“我愿意诚挚地以此相劝:

对待各项任务,务必忻①然接受并坚定果敢地执行。

……作为一名军官,并不仅是因为有了军官的委任,而是要有军官的行动;对一个军官决不是只要有军官的头衔,而是有更高于此的要求。

……还应该匀出时间充实自己的知识。

……另一方面,也请你们信赖,大家都会得到最公正的对待。

我将把了解各人的功绩,奖励那些表现勇敢为国立功的人,作为我最乐于从事的职责。

我愿意向你们保证,我的行为绝不会为偏好所左右,也绝不会由于成见而使任何人受到伤害。

在我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做到赏罚分明,决无丝毫的偏颇。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解读】《华盛顿选集》原名《华盛顿书信与演说集》,是关于华盛顿一生中比较重要的信件及演讲稿的合集。

 

这段话是华盛顿在就任大陆军总司令时对军官们的讲话。

从中可以看出:

①华盛顿具有作为一个司令官所必备的素质,懂得如何在不利的情况下鼓舞士气。

②华盛顿对战争的决心,以及他对军队的期待,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注释】①忻(xīn):

同“欣”。

 

 

 

领导独立战争

 

4.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3年5月,英国政府为了帮助关系密切的东印度公司①度过财政困境,制定《茶叶法》,授权东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销售茶叶,并对每磅茶叶征收3便士进口税。

……东印度公司在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地建立仓库,谋求茶叶垄断,激起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

12月16日晚,大约30—40个化妆成印第安人的波士顿人,将停泊在港口的船只上价值9万英镑的茶叶倾倒在水中,使海港变成了一个“大茶壶”。

……消息传出,其他地方港口相继发生销毁东印度公司茶叶的事件。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在倾茶行动中,北美反英人士为什么假扮成印第安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多元文化主义者可能从中看出美国革命的“多元文化”色彩或白人反英派的“种族意识”。

实际上,这种伪装的做法可能是为了规避“违法”和破坏“财产权”的罪名。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英国对殖民地横征暴敛,意图垄断北美市场,使殖民地成为被掠夺的附属地。

②北美经济已有相当的发展。

③北美人民的反英情绪已日趋高涨,斗争越来越激烈。

 

【注释】①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

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对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残酷掠夺。

 

 

 

5.第一届大陆会议

 

〔材料一〕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对殖民地采取高压政策,但殖民地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他们拒不赔偿东印度公司的茶叶损失……人们抵制进出口贸易,不消费进口商品。

波士顿民众在塞缪尔·亚当斯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会议,发布抵抗的决议。

……宾西法尼亚、纽约市、弗吉尼亚纷纷发表决议,指责议会封闭波士顿港的措施为违背宪法,危害了殖民地的自由……总督邓莫尔勋爵当即解散了议会下院。

这些议员不肯就此罢休,他们在威廉斯堡的罗利酒馆开会,提议召开一次13个殖民地代表大会,商讨如何应付局势。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1774年9月5日,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的木工大厅举行。

除佐治亚①之外,其他12个殖民地均有代表参加……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举动将对北美的历史产生何种影响,他们的目的不过是要商讨对策,迫使英国放弃高压政策。

……起草和通过了《权利宣言》、《陈情书》、《致英国人民书》等文件,申述北美居民的不满原由,声明他们并非谋求脱离英国而独立,只不过是要捍卫他们为英国人所拥有的种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随着形势的发展,这次大陆会议并没有向英国议会递交请愿书。

10月20日,大陆会议通过的《联合宣言》指出,英国的政策已经威胁到殖民地居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各殖民地必须联合起来,共同采取抵制行动。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英国在北美的高压政策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促使北美殖民地逐步走向团结。

 

材料显示:

①北美殖民地居民意识到自由和权利的重要,逐步走向团结,一致抵抗。

②从单纯的反抗走向了在经济上抵制英国对殖民地的压榨,政治上追求权利和自由。

③前期北美殖民地民众追求的并没有达到的独立的范畴,只是想迫使英国减少对殖民地的经济剥夺,政治上给予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而后期,在英国不放弃高压政策下,殖民地逐步统一了行动,开始追求权力自由和国家独立。

 

【注释】①佐治亚:

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中的一个州。

 

 

 

6.来克星顿的枪声

 

〔材料一〕英方史密斯起草的战斗情况说明:

英军的行动早为北美人士探知,一路上不断有报警的钟声;皮特凯恩率部前行,在一片草地上遇到一群“武装的当地人”;英军并不想伤害他们,只要他们解散;但他们不服从,英军就要缴他们的武器,结果当地人在散开时发生混乱,有一个人开了枪,另有数人跳到墙后射击,英军只得还击,打死他们中的几个;在英军返回波士顿的路上,又有人从墙后、沟里和树后向他们开枪。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反英人士约瑟夫·沃伦起草的一份战斗情况说明:

英国正规军进军康科德①时途经列克星顿②,当地聚集的居民看到英军,就自动散开,但英军首先挑起事端,向居民开枪,打死8人,打伤数人,而且英军一直在射击,直至中弹的人全部逃开;在继续向康科德行进的路上,英军又向许多当地人开枪,于是双方发生对射;英军在撤回查尔斯敦③的路上,沿途毁坏民房,将赤裸的妇女儿童赶到街上,将待在屋内的老人无端射杀。

 

──李剑鸣《美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1775年初,英军总司令盖奇得知反英人士在康科德藏有军火。

4月19日,他派出一支军队准备对康科德实施突然袭击,在行军的途中路过来克星顿,与当地武装村民发生冲突,爆发了引起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之战。

 

这原本只是一场小小的遭遇战,但由于它引发的是一场英美两国历史的重大战争,因而成了一桩历史公案。

在这个关口,谁先开枪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殖民地已经走上了和母国武装对抗的道路,并由此产生了一个影响全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

 

从双方对谁先开火的陈述看,这场战争是必然会发生的;当矛盾积累的超越某一临界点时,质变必然产生。

反英人士的陈述不乏夸大之词,但这也正说明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已到了非要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不可了。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独立战争已取得了雄厚的民众基础。

 

【注释】①康科德:

位于波士顿的西北郊,属于新英格兰地区。

②列克星顿:

即来克星顿,位于康科德镇,距波士顿不远。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③查尔斯敦:

优良港口,距离波士顿不远。

 

 

 

7.担任“大陆军”总司令

 

〔材料一〕议长先生:

虽然我深知此项任命所给予我的崇高荣誉,但我仍感到很不安,因为我的能力和我的军事经验恐怕难以胜任这一要职。

鉴于议会的要求,我将承担这一重担,并愿竭尽所能为这一神圣的事业效力。

对于他们批准任命时杰出的证词,谨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为了避免误解,损及我的名誉,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先生记住,今天我在此诚心诚意地表明我认为自己不配享有给予我的荣誉。

至于待遇,先生,请允许我向议会表明,对金钱的考虑是不能促使我牺牲家庭的舒适与幸福来接受这一艰巨的任务的,我也不想从中牟利,我将把一切开支如数入账。

我相信他们会给予报销,这就是我的希望。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材料二〕我最亲爱的:

此际我正写信给你,要谈的事使我满怀难以言喻的忧虑。

当我想到你将为此感到不安时,愈感忧心如焚。

大陆会议已决定,为保卫美利坚事业所征集的全部军队,将由我指挥,而且我必须立即前往波士顿接受这一任命。

……生命总是无常的。

趁着头脑清醒,心情平静,在力所能及时料理一下眼前的事务,每个谨慎的人都会认为是有必要的。

我一到这里(因我离家前没有时间)就请彭德尔顿上校按我的口授为我起草了一份遗嘱,我现随信寄去。

我如战死沙场,我希望我为你做的一切准备将使你感到满意。

就此搁笔,我还有几封信要写,盼代我向你的朋友们问好,并请你放心,亲爱的帕齐,最真诚的问候。

 

──乔治·华盛顿《华盛顿选集》

 

 

 

【解读】材料一是1775年6月15日大陆会议决议“任命一位将军指挥已建立及待建立的大陆军以保卫美利坚的自由”,经过投票,一致选定乔治·华盛顿。

翌日,议长即正式以此通知华盛顿,函中华盛顿为此作答。

材料二是华盛顿接到任命书之后给妻子帕齐的一封信。

 

从这两段材料可以看出:

①华盛顿对战争充满了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的独立做出最大的贡献。

②华盛顿的人格高尚,他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③华盛顿为国家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尽早开始征途,他来不及与心爱的妻子道别,提前写好了遗嘱,这是需要很多的勇气才能做出来的,也更说明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个人品质。

 

 

 

8.《独立宣言》

 

〔材料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言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民族自决的权利,即“一个民族解除他们同另一民族之间的政治联系,并在世界各国之间,依照自然法和上帝意旨,采取独立和平等的地位”的权利。

它指出,由于“对人类舆论的尊重,所以必须把他们不得不独立的原因予以公布”。

它阐述了一种政治哲学──人民主权思想,即:

一、“人类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能出让的权利,其中如生命、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二、“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利,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三、任何政府破坏这些权利,就是暴虐的,人民便有权改变或废除这个政府,建立新的政府,“新政府所依据的原则,和用以组织其权利的方式,必须使人民认为这样才最可能达到他们的安全和幸福”。

宣言还列举了约25种对英王的不满,如“他曾拒绝批准为公共福利所必需的法律”,“不得我们的同意,即向我们征税”,等等。

《独立宣言》庄严宣告北美十三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它的宣布使北美殖民地的武装起义转变为一场独立战争。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我们取消一切对于英国王室效忠的义务,在我们和大不列颠①国家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全部断绝,而且应该断绝;我们以自由独立国家的地位,有全部的权利来宣战、缔和、联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采取的一切行动。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解读】《美国通史》第二卷主要讲述了美国自18世纪70年代反英独立战争,直至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前的建国初期阶段。

 

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继承了欧美启蒙思想家,特别是约翰·洛克等人的天赋人权思想,而且他用“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洛克阐述的财产权利,从而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它集中表达了美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要求,将资产阶级所要求的权利用政治文献的形式肯定下来。

它揭露以英王为首的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劣迹,表达了北美殖民地人民联合抗英、争取独立的坚强决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

《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确立人权原则,在当时欧洲大陆还是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条件下,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材料显示:

①北美殖民地民众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并要求民族独立,建立自己的国家。

②采取宣言的方式,正式与英国决裂,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

 

【注释】①大不列颠:

指英国。

 

 

 

9.萨拉托加大捷

 

〔材料一〕1777年,英军为扑灭北美人民的抗争,加大进攻力度。

华盛顿努力加强大陆军的北方军……10月在比米斯高地激战,英军受到重创。

在比米斯高地之战中,英军死伤5倍于美军,两天后,柏高英①撤至萨拉托加②附近。

美军以优势兵力切断英军的撤退路线和后勤供应线。

……10月17日,柏高英及其6000官兵投降,大量物资也落于美军之手。

萨拉托加大捷消除了来自加拿大的英军的威胁。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这次胜利使爱国者深信,他们将能最终取得胜利。

同时,这次胜利促成了法美同盟的建立,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转化为一场国际战争。

“美国人的胜利给反叛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鼓励犹豫不决的法国公开卷入,站在殖民地人民一边。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法国于12月听到萨拉托加战役美军大捷的消息,意识到美国人可能取得胜利。

同时,法国也了解到英国政府首脑诺思勋爵为阻止法、美建立同盟,派特使于1777年12月和1778年1月与富兰克林③晤谈,商讨和解的条款,表示“除了独立一词外”,英政府愿同意美国人提出的一切要求。

法国为削弱英国,在欧洲重新形成权利平衡,使法国恢复昔日的强大地位,也为了保持它在北美的利益,于1777年12月17日宣布承认北美合众国独立,并于1778年2月同美国签订了两个条约,其中的法美同盟条约规定:

“在宣布结束战争的条约或一些条约正式地或法定地保证美国独立以前,双方互相担保不放下武器。

”……法国参战后,西班牙于1779年、荷兰于1780年相继对英宣战。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解读】材料显示:

①华盛顿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善于用兵。

②萨拉托加大捷是独立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突出显示了北美人民的战斗能力,也打消了国际上有心援助北美的国家的疑心,为美国最终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支持。

③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国为了欧洲权利平衡,不想英国一家独大,趁机支援北美。

而其他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方面有仇的国家也纷纷对英作战,这些都是北美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不可缺少的因素。

 

【注释】①柏高英:

英军将领。

②萨拉托加:

美国纽约州的一个城市,位于哈得孙河东侧。

③富兰克林(1706—1790):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10.约克敦战役

 

康华理①进入弗吉尼亚后,在约克敦驻扎。

这里易受海、陆两方面的进攻。

华盛顿利用了康华理的策略错误,提出了以美、法军队和法国海军联合围歼康华理部队的计划。

……美军在纽约城方面佯攻,以迷惑克林顿,却把法、美大部分部队迅速而秘密地运动到弗吉尼亚。

法国舰队控制了海湾,封锁了康华理的海上退路。

美、法联军以16000的兵力,即相当于英军兵力的一倍,包围约克敦。

克林顿来不及救援。

康华理坚守数周后于10月19日率7157名官兵投降。

约克敦的胜利最终结束了战争。

与此同时,法国、西班牙和荷兰也在同英国作战。

欧洲其他5个强国组成了反英的“武装中立”。

而在英国国内,由于失业人数增多等原因出现了群众的广泛的不满情绪,反对派力量增强,使英国国内的统治出现危机。

1782年2月,英国议会以多数票建议结束在美国的战争。

这样,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最后就靠外交谈判了。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解读】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①约克敦战役是北美独立的决定性战役,正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北美的战争局面,也迫使英国通过外交方式来商谈北美独立的问题。

②独立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华盛顿的军事决策必不可少,而国际上的援助也同等重要,法国、西班牙、荷兰的参战都对英国造成很大的影响;英国国内局势不稳也是迅速结束战争的一个有力条件。

 

【注释】①康华理:

美国独立战争最后决战时的英军统帅。

 

 

 

11.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真正成为独立的州,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国家;取消了英王直辖殖民地和业主殖民地的政府形式,否定了传统的君主制和贵族统治,实行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推动了宗教自由,促使美国政治上的政教分离;推动了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教育;克服了资产阶级发展的障碍;与英国的分离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和奴隶制问题;没有根本改变殖民时期的选举权情况;革命的结果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它是狭隘的,资产阶级和奴隶主独占了胜利果实,工匠和农民套上了资本剥削的枷锁,契约奴①、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仍处于无权地位。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解读】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得北美殖民地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限于时代的局限,它亦有不足之处,但是,它的功绩还是主要的。

尤其是在国际上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推动了英国的激进改革运动;推动了爱尔兰的改革运动;直接影响了自1789年开始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法国殖民地海地和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各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高涨。

经过长期斗争,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挣脱了法、西、葡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

 

材料显示的是它在美国国内的影响,有积极的意义,当然也有它不彻底的一面。

 

【注释】①契约奴:

17—18世纪在英属北美殖民地一种役使的白人劳动力。

亦译契约佣工,俗称“白奴”。

多为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劳苦大众。

由于贫困或政治宗教的原因,只得前往新大陆寻找较好的机会。

但由于付不起路费,而与船主或雇主订立契约,以3~7年无偿劳役抵偿船资。

 

 

 

主持修宪

 

12.《邦联条例》

 

第二条规定了各州在邦联中的地位和权限。

“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第三条阐明各州组成邦联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共同防务、保障自由及相互间的和共同的福利”,以及规定了加入邦联各州的责任和义务。

 

第六条规定了对各州的限制。

主要是限制各州的外交权和部分战争权。

 

第七条规定了各州陆军军官的任命权限。

“所有上校及上校级以下军官,应由招募军队的州立法机关任命”。

 

第九条规定了邦联国会的职权。

 

──张定河《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解读】由《邦联条例》可以看出:

①邦联政府只有一个一院制国会,而没有独立的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

②中央政府权力太小,各州权力大。

各州保留着主权、自由和独立,拥有除外交之外的一切重大权力,实际上,13个州还是一个个真正的国家。

这就为以后的分裂危机埋下了隐患。

③但是它的制定使美国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有力地领导了对英战争并赢得胜利,使独立宣言所宣布的目标得以实现。

④它也粗略地勾画出美国联邦制的轮廓,为美国宪政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13.谢司起义

 

1785年至1786年间美国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萧条,经济十分混乱。

1786年马萨诸塞州发生谢司起义,起义军推举参加过独立战争的丹尼尔·谢司为领袖。

9月,起义军把政府军赶出该镇。

此后,谢司率部转战该州西部地区,开监释放负债被监禁的穷人。

……1782年2月,疲惫的起义军终于被击溃。

谢司本人被捕。

 

──张友伦《美国通史》第二卷

 

 

 

【解读】谢司起义是因债务所逼走投无路的农民一次自发的反抗。

起义军的斗争目标并没有超出改良的范围。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义要取得最后胜利是不可能的。

谢司起义的一个主要政治意义,就在于它集中暴露了邦联体制下国家政府软弱无力的弊端。

起义震动了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使统治阶级中的大多数人从自身利益出发认识到,废除邦联体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体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这样,谢司起义就成为修宪运动中的一付催化剂,推动了制宪会议的顺利召开。

 

材料显示:

①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政府政策不力,农民对新政府失去信任,甚至走上推翻政府的道路。

②邦联政府虽然松散,但是还没有走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当时的国内状况还未到不可收拾的情况。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14.1787年宪法

 

宪法全文由一个序言和七项条款组成,内容十分简明,共约6000余字。

 

序言没有开头予以标明,是以宪法的首句表示其序言性质。

它阐明了制定新宪法的目的: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建设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宪法七条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条规定了国会的产生及其职权,共十项。

 

第二条规定了总统的产生及其职权,共四项。

 

第三条规定了司法机关及其职权,共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