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761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docx

混凝土搅拌站安全应急预案

编号:

ABCD-AQYA-2019

版本号:

2020年版

 

ABCD商砼有限公司

(混凝土搅拌站)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

批准:

 

2020年5月13日修订2020年5月13日实施

ABCD有限公司

批准页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员工生命安全,减少公司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有效、有序的实施应急救援,特编制了《ABCD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本预案是公司实施应急救援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用于规范、指导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本预案经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讨论、修改完善后,于2020年年5月13日经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实施,公司各部门应严格遵照执行。

 

ABCD商砼有限公司(盖章)

主要负责人:

2020年5月13

第一章综合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规范本单位混凝土搅拌站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确保员工生命及企业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生产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4年第13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9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号

(5)《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6)《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

(7)《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安监总厅应急[2009]73号

(10)《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安监总厅应急〔2014〕95号

(11)《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15〕11号

(12)《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88号

(13)《XX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X字监应急[2011]216号

(14)《XX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X府办发〔2014〕42号

(15)《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

(1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

(17)《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ABCD商砼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厂区范围内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火灾、粉尘危害、机械伤害、容器爆炸、车辆伤害、触电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事故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1.4应急预案体系

根据预案编制导则规定,以及公司实际情况,本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1.5应急工作原则

1)安全第一,以人为本

发生事故时优先保护人的安全。

作为岗位人员,救援人员必须做到处事不乱,应按预案要求尽可能地采取有效措施,若不能消除和阻止事故扩大,应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进行撤离,并迅速将险情上报,等待救援。

2)统一指挥,分级负责

预案启动后,以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应急的最高统一指挥机构,各部门设立的应急组织要服从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按已定的职责分工,积极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

事故发生时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快速、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各应急救援人员果断地按照现场处置方案采取相应措施。

4)自救为主,外援为辅

发生事故的企业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第一响应者,当事态超出本公司可控制范围时,应向外部救援力量请求支援。

2危险性分析

2.1公司概况

ABCD商砼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12月18日,位于XXXX处,主要经营范围:

商品混凝土生产、销售。

本预案主要针对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

公司拥有混凝土专业生产线1条,搅拌站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料为碎石、河沙、水泥、粉煤灰、外加剂(不是危险化学品)。

项目生产过程使用的主要原料以及生产成品均不属于危险化学品。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2.2.1危险源辨识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危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尽管所有危险危害因素的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讲,存在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导致各种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原因,而导致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则体现在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全安行为、管理缺陷和不良环境状态等方面。

ABCD商砼有限公司生产原料和成品均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监控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和重点监管化学品。

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对人体危害相对较大的物质主要为粉尘,主要对人体照成的伤害为粉尘伤害。

2.2.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及风险程度

1)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ABCD商砼有限公司混凝土搅拌站的生产工艺过程主要分为上料工序,输送工序、搅拌混合工序等,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对这几个方面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

上料工序:

上料工序主要是通过铲车将沙石运送到输送带上,在该过程中主要通过机械设备铲车进行物料输送,铲车铲料时容易导致视线受阻,有人经过时,可能会对人产生机械伤害的危险。

输送工序:

输送过程是通过皮带输送系统完成的,一般不会有很大危险,如果输送带上有石块跌落,可能会对行人造成物体打击的伤害。

搅拌混合工序:

搅拌混合工序是在厂房内完成,由搅拌机将各种物料按比例混合,形成成品。

搅拌机投料搅拌过程中如果作业人员不小心跌入搅拌机区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机械伤害,同时搅拌机区域安装高度比较高,物料堆放在平台边缘,但局部边缘没有设置踢脚板,一旦物料从平台上坠落下来,可能对地面上的人员形成较大的风险。

同时通道局部的防护栏不完善,一旦作业人员不小心从防护不完善的区域跌落,可能会导致高处坠落危险。

搅拌混合生产过程中,由于作业现场存在大量水泥和煤灰等粉尘,粉尘在机械作用下在空气中扩散,导致作业现场空气中存在大量粉尘,大量粉尘不但会导致作业场所对作业人员的严重粉尘伤害威胁,同时由于粉尘聚集在地面导致地面变得很滑,增加作业人员滑到的危险性。

为降低作业现场空气中存在的粉尘浓度,减少对作业人员的粉尘伤害,以及控制粉尘的扩散,项目在作业场所设置有抽风和除尘系统。

◆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对厂区各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该厂生产过程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

火灾、粉尘危害、机械伤害、容器爆炸、车辆伤害、触电伤害、物体打击、高温作业、高处坠落、其他因素等。

下面就这几种伤害的危险性进行分析。

火灾危险性

引发火灾的基本条件是燃烧,而燃烧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由于该项目的整个生产流程中使用的可燃物比较少,因此,火灾危险性较小,但仍存在包装材料、电气线路及办公用品等可燃物,理论上仍存在火灾的危险性。

粉尘危害

粉尘对人体﹑对生产﹑对产品质量﹑对环境都有影响。

如果工人工作地点的空气含有大量粉尘,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的人吸进肺部的粉尘量就多,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能引起肺部组织发生纤维化病变,使肺部组织逐渐硬化,失去正常的呼吸功能,发生尘肺病。

空气中的粉尘落到机器的转动部件上,会加速转动部件的磨损,降低机器工作的精度和寿命。

粉尘弥漫在车间,还可降低可见度,影响视野,妨碍操作,降低劳动生产率,甚至会造成事故。

另外,空气中的粉尘还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促使烟雾的形成,使太阳辐射能的传递受到影响。

触电伤害

触电事故的伤害是由电流的能量造成的。

触电伤害可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情况。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引起的可感知的物理效应。

电击主要分布:

配电线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电气设备、照明线路等,均存在直接接触电击及间接接触电击的可能。

电击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

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存在缺陷,或在运行中,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使设备或线路存在漏电、过热、短路、接头松脱、断线碰壳、绝缘老化、绝缘击穿、绝缘损坏、PE线断线等隐患;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电气设备运行管理不当,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专业电工或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

电伤由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局部伤害。

多见于机体外部,往往在肌体表面留下伤痕,如电弧烧伤、电流灼伤、电烙印、皮肤金属化、电气机械伤害等。

分布:

配电线路、配电柜、开关等。

电伤危险因素的产生原因:

带负荷拉开裸露的闸刀开关;误操作引起短路;线路短路、开启式熔断器熔断时,炽热的金属微粒飞溅;人体过于接近带电体等。

物体打击

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该项目作业现场存在大量的碎石等物体,且处于较高的位置,一旦碎石从输送带或高处平台上坠落下来,可能会击中设备下面的行人,若完善输送系统的防护罩,同时在高处平台和洞口区域设置好踢脚板,可减少重物撞击伤害发生的机率。

在往生产装置运送原料的过程中,若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粗心大意、相互间配合不当,在储存过程中,材料堆垛不当引起材料倒塌或其它意外因素引起物体坠落、跌滚,都能引起砸伤、压伤人员的事故。

检修、操作人员在作业时,因工具、其它物品的摆放不符合安全要求,或安全防护措施不符合规范,或未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引导起物品坠落、倒下,有引发砸伤、撞伤的危险,易发生物体打击事故。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铰、辗、碰、割、切等伤害。

此外,工具、器材等外力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也会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机械伤害是反映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直接与人体接触所造成的伤害。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有转动设备、输送设备、液体输送泵等机械设备,易导致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容器爆炸

容器爆炸属于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前后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均不改变。

压缩空气储气罐在使用或维护不当的情况下会造成其内部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而造成爆炸。

造成容器爆炸的主要原因为:

压力容器没有进行定期检验,其压力承受能力在不确定状态;压力容器使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如强腐蚀环境等,压力容器被强烈腐蚀,造成其耐压能力大幅度降低;泄压装置失灵;违章对压力容器进行检修或改造,造成压力容器耐压程度降低。

高温作业

该项目大部分设备和物料均在室外,夏天天气炎热,现场作业人员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可能导致中暑或因为高温环境导致的其他职业病。

噪声危害分析

生产人员长期在这些噪声环境中操作,会使听觉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耳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

噪声还会使生产率下降,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而发生工伤。

高处坠落危险性分析

高处坠落是指由于危险重力势能差引起的伤害事故。

主要发生于安装高度高于2米的机械设备、脚手架、平台、临边、洞口、龙门架(井字架)、塔吊等安拆及陡壁施工等作业,也适用于由地面踏空失足坠入洞、坑、沟、升降口、漏斗等情况。

车辆伤害危险性分析

车辆伤害是指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运输车驶入仓区后,由于路面不平、车况不好、倒车或司机违章驾驶等可能发生撞人或撞建筑物的事故。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公司为对紧急事件迅速作出反应,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有关应急救援工作。

一旦有重大事故,全体救援人员必须积极参加抢险工作,听从指挥中心统一调度。

应急救援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

公司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应急总指挥:

副总指挥:

抢险救援组负责人:

警戒疏散组负责人:

医疗救护组负责人:

物资保障组负责人: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统一负责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人员调度,组织有关人员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迅速开展抢救工作,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力争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救援人员应服从统一调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得擅离岗位。

(1)总指挥作为应急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场的应急救援行动;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负责与相关的外部应急部门进行联络;现场救援行动结束时,负责宣布解除应急状态;组织公司应急预案修订、应急演练、培训工作;组织事故调查,总结事故经验教训等。

(2)副总指挥作为应急副总指挥,负责协助组长组织和指挥应急救援行动,控制现场出现的紧急情况;当组长不在,且发生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时,由副组长代理组长职务,指挥应急工作;事故现场应急操作的直接指挥和协调;向组长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对策和建议;负责组织善后处理工作等。

(3)抢险救援组负责消防设施器材启用和保障其运行;负责保障事故现场、周边灾区的抢救,及时处理消防供水设施和管网、供电系统等的故障,尽可能控制危险源,同时要采取措施保护现场;营救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当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听从消防队的指挥,做好协调、引导工作;负责事故现场险情的消除与处置,负责紧急情况下危险物品的转移;配合上级政府应急救援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警戒疏散组负责阻止非抢险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按事故的发展态势有计划地疏散人员;负责安全通道、出口的日常检查,确保安全通道、出口畅通;维持疏散集合点的秩序,清点人数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负责事故现场隔离区域和疏散区域的警戒等;保障社会应急救援车辆至本厂运输畅通,指挥车辆行驶路线。

(5)医疗救护组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在安全地点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负责对受伤人员的紧急救治护理工作,并观察其病情发展;负责保护、转送事故中的受伤人员;负责重伤、病情恶化人员的监护工作,负责与地方医疗救护部门联系,并委派人员护送其送院救治,紧急情况下委派专车护送;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受伤人员及救护情况;积极学习常用急救知识,掌握正确的安全急救设施和药品的使用方法。

(6)物资保障组为救援行动提供应急抢险器材、救援防护器材、指挥通讯器材等物资保障,负责现场各应急小组生活保障等;事故状态时负责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指挥部之间的通讯畅通,负责灾后修复通讯设备工作。

4预警及信息报告

4.1预警

1)预警目的

在本公司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时,并可能危及或已经危及厂内安全时,为使应急指挥机构及相关应急部门能够迅速获取警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预警方式和方法

(1)预警分级

根据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将预警级别分为以下三个级别:

①现场级级预警

发现有事故发生的征兆,或发生事故的班组已经开始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时,现场进入预警状态。

②公司级预警

事故已经发生,已启动现场级应急响应,公司进入预警状态。

③社会级预警

事故已经扩大,超过公司能力控制的范围,有扩大、发展或者影响到企业周边社区的趋势,已调动全公司应急力量进行控制,应急总指挥向周边企业、社区、社会救援力量、政府部门发出警报信息,使其能够及时获取警讯,进入预警状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2)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内容

①预警信息发布方式

当发现事故征兆时,发现人可通过大声呼喊、广播等传递事故信息,使现场进入预警状态;当现场已经进入应急响应状态时,现场人员可通过手机、固定电话等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报警,公司应急进入预警状态;当事故已经扩大,全公司进行救援时,总指挥可根据救援情况通过拨打110、119、政府部门应急通讯电话、周边企业、社区、外部救援机构电话告知,必要时指派人员上门告知周边企业、社区,使上级应急组织机构进入预警状态。

②预警信息的内容:

预警信息应说明清楚:

事故发生的时间、岗位、类型;事故已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是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4.2信息报告与处置

1)信息报告与通知

24小时有效的报警电话:

拨打“119”与消防部门联系;

拨打“120”与医院联系;

拨打“122”与交管部门联系。

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政府有关部门联系电话见附件。

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公司内部的事故报告与处置程序如下:

(1)事发现场人员报警;

(2)事发部门负责人接警,启动车间级应急响应,并上报公司应急指挥部;

(3)应急指挥部接警,总指挥确认事故等级后,并启动相应级别响应。

2)信息上报

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时,由车间或部门主管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尽量提供救援情况,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是否启动公司级应急预案;发生较大突发事故时,公司应急已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应由公司应急总指挥立即向当地政府及相关应急救援专业组织报告,尽量提供事件的有关信息。

报告的内容:

(1)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

(2)事故的简要经过,例如发生火灾的物质名称、数量,可能的最大影响范围和现场伤亡事故情况等;

(3)事故现场应急抢救处理的情况和采取的措施,事故的可控情况及消除或控制所需的处理时间等;

(4)其他有关事故应急救援的情况,事故可能的影响后果、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和现场气象情况等;

(5)事故报告单位、报告人和联系电话;

(6)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情况。

3)信息传递

当突发事故可能影响到其他单位时,应向公众发出警报信息,宣布全体进入紧急状态。

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发出紧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质、对健康的影响、自我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等,以保证公众能够及时作出自我防护响应。

决定实施疏散时,应通过公告确保公众了解疏散的有关信息,如疏散时间、路线、随身携带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

发出警报、公告等信息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

可采用对讲机、电话、公告栏等方式。

也可与当地政府、公安部门、安监办、新闻媒体一起,使用警笛、警报、广播电视等通知受影响人员和区域。

5应急响应

5.1响应分级

按照分级响应、分级处置的原则,根据事故危害,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的能力,本预案应急响应分为三级应急响应:

(1)Ⅲ级(现场级)响应

Ⅲ级(现场级)响应是指事故发生的初期,或事故后果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处于现场可控状态,未波及到其它现场,而做出相应的响应。

(2)

级(公司级)响应

级(公司级)响应是指事故后果严重性或影响范围超出现场的控制能力,或可能波及到企业其它现场,未波及相邻企业的状态,企业自身救援力量能够处置而做出相应的响应。

(3)

级(社会级)响应

级(社会级)响应是指事故后果严重性或影响范围超出企业的控制能力,可能或已经波及到企业外的状态,需要外部救援力量进行救援处置而做出相应的响应。

5.2响应程序

1)现场应急(Ⅲ级响应)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事发地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紧急停止作业,根据事故发生情况立即采取相应应急措施,并报告当班主管。

当班主管抵达现场了解情况后,启动现场应急,根据预先制定的现场处置方案,调动车间或部门应急力量对事故进行处置,并应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报告,必要时通知人员疏散。

公司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在掌握事故基本情况后,下令各应急救援小组及各车间、部门进行预警工作。

2)公司级应急(

级)

当本车间或部门应急力量不能有效控制事故时,当班主管应立即向应急指挥机构总指挥续报。

总指挥启动公司级应急响应,根据需要首先调动相邻车间应急力量进行应急救援,疏散相邻车间其他人员。

若事故继续扩大,则调动全公司应急力量对事故进行控制和处置。

进入

级响应时,现场总指挥赶赴事故现场组织各应急小组开展力所能及的应急行动。

同时总指挥应立即向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社会级应急(扩大,

级)

当事故扩大到社会级时,事故不能有效处置,或者有扩大、发展趋势,有可能影响到相邻企业时,对所在区域可能造成较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公司应急救援总指挥应建议启动上级政府应急预案,报请安监局、公安部门、消防部门、环保部门等有关部门支援。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响应程序图

5.3应急结束

为了确认应急解除结束的条件,及在事故预警解除以后,保障疏散的群众安全有序地返回居住、工作地点,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制定本程序。

1)解除事故预警条件

(1)公司内突发事故已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已确认该事故危险目标对周边构成的影响已消除。

(2)场外影响区域的清理工作已完成。

(3)当事故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4)由应急总指挥发布应急终止命令,各专业应急队伍组组长告知自己队员应急终止。

2)事故上报情况事项

事故结束后,发生事故所在的车间主管人员应将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抢救救援情况等上报给公司,再层层递交。

3)应急工作总结

恢复工作完成后,公司应急机构应对救援工作总结,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对失职人员进行处理的意见,连同总结报政府相关部门。

6信息公开

(1)对外信息发布

生产安全事故(事件)信息的对外发布由公司应急领导小组执行,XX,任何人不得擅自对外发布信息和接受媒体采访。

(2)对内信息发布

公司应召开会议或通过内部网站等渠道及时告知内部员工事态的发展情况,及时宣传引导。

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司宣传工作,注意搜集员工对事故(事件)的反应、意见和建议。

公司各职能部门按照应急职能分工做好准备接受相关机构和部门有关突发事故(事件)的查询和答复,答复内容要与新闻发布的内容一致。

7后期处置

(1)污染物处理

1)将收集的泄漏物运至废物处理场所或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

用消防水冲洗剩下的少量物料,冲洗水进行收集。

2)抢险人员应穿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3)事故现场污染物处理工作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组织车间班长、维修人员和在场的作业人员进行处理。

4)对突发性事故导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由环保部门组织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家指导抢险救援组进行现场清洁、净化等工作。

(2)事故后果影响消除

1)应急指挥中心确认事故已经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事故危险目标对周边区域造成的影响已消除。

2)应急指挥中心组织开展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区域的清理工作。

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经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同意,通知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并开始现场的净化与恢复。

(3)生产秩序恢复

1)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对现场依次清扫、清洁、整理、整顿、检查生产设备是否完好,是否能正常运行。

2)报告场外应急组织;通报应急后援单位。

3)由公司应急救援抢险人员及维修人员检查确认所有电器设备的开关是否闭合,并逐一打开主电源、照明开关、紧急通道指示灯,检查事故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好,更换损坏的和不能继续使用的安全器材。

4)安全器材和生产设施检查可以投入使用后,确认紧急情况结束,危险已经消除,恢复正常生产。

恢复损坏区域的水电等供应。

5)当应急救援行动已有效控制了紧急情况时,由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决定是否重新进入。

在重新进入之前,各救援小组须收集所有关于紧急情况特征和目前状况的信息。

并及时报告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总指挥要随时了解危险状况、救援情况,慎重作出决策。

(4)善后赔偿

1)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应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