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487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68.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docx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田野考古记录要点

1、田野考古记录的基本要求

①、田野考古记录是对田野考古工作过程和工作对象的描述记录,为考古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基本的资料。

②、田野考古记录的总体要求是客观、真实、全面、系统。

③、无论是田野考古调查还是发掘,有三种基本的原始数据记录形式:

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和影像记录。

④、在田野考古工作的整个记录系统中,指代的单位符号必须一致,单位编排序号不得重复,单位号一经给出即不得更改,堆积单位的隶属关系清楚。

⑤、田野工作记录必须强调即时性,一天工作结束,或一项清理工作完成,相关的记录必须立即完成,不得进行室内补录。

2、文字记录要点

(1)、工作日记

①、工作日记主要用于记述田野考古工作过程。

所有参加考古工作的考古专业人员均需撰写相应的工作日记。

工作日记的记录形式比较灵活,表格等其它文字记录形式难以详细阐释和容纳的内容均可记入工作日记。

②、工作日记主要包括调查日记、工地总日记和探方日记。

A、调查日记。

a.用于记录田野考古调查的工作过程,区域系统调查领队应撰写相应的调查总日记。

b.调查日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日期、天气、调查区域(或勘查遗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地表植被、调查人员构成和职责分工、工作进展情况、重要遗迹现象的发现和清理情况、遗物收集情况、记录情况、用工状况、初步认识、记录者和记录时间。

B、工地总日记

a.用于记录田野考古发掘工地的总体工作过程,由考古领队撰写。

b.工地总日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日期、天气、考古工作人员组成、用工状况、各探方工作进度、遗迹现象清理情况、遗物收集情况、各类记录完成情况、记录者、记录时间。

C、探方发掘日记

a.用于记录考古发掘中各探方的工作过程,每个探方均由专人负责,一个探方需记录一份探方发掘日记。

b.探方发掘日记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日期、天气、发掘者、用工状况、探方发掘进度、层位关系和遗迹现象的判断、堆积单位和遗迹的清理情况、各类记录的完成情况、记录者、记录时间。

(2)、记录表格

①、记录表格是对田野考古工作对象的直接描述性记录,表格记录具有直观、便捷、统一等记录优点,有助于考古资料信息的系统化和数字化,因此记录表格是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记录方式。

②、野外考古工作的记录表格主要有:

A、工作记录表:

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考古遗址勘查记录表、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钻探记录表、发掘记录表、墓葬发掘记录表。

B、工作登记表:

遗迹编号登记表、绘图登记表、影像登记表、资料入库登记表、原始记录登记表。

③、工作记录表格的填写要求

A、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见附表)

a.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为区域系统调查中每个或每组调查成员填写,其基本填写单元为调查设计的一个控制网眼。

b.记录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记录表流水号、遗址名和遗址编号、控制网眼编号、三维地理座标、控制网眼大小、地表植被及覆盖物、天气状况、地表遗迹遗物暴露状况、遗物采集方法和状况、记录者、记录时间和日期、核对者、核对时间。

c.如涉及到断面暴露遗迹的清理则应填写相应的“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并记录该表的编号。

B、考古遗址勘查记录表(见附表)

a.考古遗址勘查记录表为考古遗址勘查所填写,一个遗址填写一份记录表。

b.记录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遗址名、编号、地图号、所属行政区划、位置、地貌景观环境、以往工作情况、遗址堆积状况、标本采集情况、工作建议、调查人员、调查日期等。

C、考古调查断面清理记录表(见附表)

a.断面清理记录表用于区域系统调查和遗址勘查中暴露遗迹现象断面清理的记录,一处断面清理地点填写一张记录表。

b.记录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遗址名、遗址编号、日期、天气、断面描述、清理地点描述、暴露堆积/遗迹单位的层位关系、堆积单位的描述、遗物采集状况、绘图号、照相号、记录者、记录日期、核对者、核对日期。

c.断面清理记录表与区域系统调查记录表和考古遗址勘查记录表配合使用时,编号系统应统一,并在各表格上注明其关联关系。

D、钻探记录表(见附表)

a.钻探记录表用于遗址勘查过程中的钻探记录,重要的探孔应填写记录表,一个探孔填写一张记录表。

b.记录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遗址名、钻探区域、探眼编号、三维座标、堆积深度与描述、钻探者、记录者、钻探日期。

E、发掘记录表(见附表)

a.发掘记录表是田野考古发掘用于记录堆积单位的表格,是发掘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表格。

发掘记录表以堆积单位为填写单元,与西方田野考古所使用的context表相当。

b.记录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探方号、单位号、绘图号、照相号、层位关系描述、深度厚度描述、堆积描述、形状描述、遗物采集情况、草图、记录者、记录日期、核对者、核对日期。

c.发掘记录表以堆积单位为基本记录单元,是构建发掘区堆积单位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系络图”(matrix)的基本单元。

F、墓葬发掘记录表

a.墓葬发掘记录表是发掘记录表的一种特殊形式,专门用于记录墓葬发掘。

b.墓葬的形式多样,因此不同类型的墓葬应设计不同的发掘记录表的形式。

以竖穴土坑墓为代表,其墓葬发掘记录表至少应包括:

遗址名、探方号、墓葬编号、层位关系、填土堆积描述、墓葬形制描述、随葬品描述、骨骼描述、发掘绘图记录者、日期等。

④、工作记录表格的填写规范

A、堆积单位的描述

a.土色:

深浅、色调、主色

b.土质:

粘土/淤泥(示意图一)

粉砂(直径小于0.1毫米)

细砂(直径0.1-0.25毫米)

粗砂(直径0.25-2.0毫米)

砾石/卵石(直径大于2.0毫米,细砾2-64毫米,粗砾64-256毫米)

示意图一、田野发掘土质判断简易方法

c.致密度:

疏松——非常轻易用手铲挖掘

较疏松——较容易用手铲挖掘

较致密——可以用手铲挖掘,但需用力才能用手捻碎

致密——需用其他工具辅助挖掘,几乎无法用手捻碎

d.堆积形状:

包括坑状、筒状、袋状、水平状、坡状、波状、凸镜状、凹镜状、其它。

见示意图二。

示意图二、堆积形状描述示意图

e.包含物:

填写各类包含物的粒径(分选度)、比例、圆整度/破碎程度。

包含物比例描述示意图:

(示意图三)

示意图三、包含物比例描述示意图

包含物粒径(分选度)描述示意图:

(示意图四)

示意图四、包含物粒径(分选度)描述示意图

包含物圆整度/破碎程度描述示意图:

(示意图五)

示意图五:

圆整度/破碎程度描述示意图

B、形状单位的描述

a.平面形状:

如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条形、不规则形等

多边形要求描述转角,如圆角长方形

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在下面画草图

b.口部:

尺寸和边缘状态(明显、较明显、不明显,见示意图六)

示意图六、口部边缘形态描述示意图

c.剖面形状:

锥形、筒形、袋形;尖底、锅底、平底

d.壁面:

有无加工痕迹,倾斜度/陡缓程度,粗糙/光滑

e.底部:

同口部

f.底面:

有无加工痕迹,粗糙/光滑

g.其它:

如果是柱洞,记录倾角和方向。

(3)、遗迹单位总记录

①、遗迹单位总记录包括单个遗迹单位总记录和堆积/遗迹单位间关系“系络图”两部分。

②、单个遗迹单位总记录

A、一个遗迹单位常由多个堆积单位组成,每个堆积单位均应填写一张《发掘记录表》,因此,一个遗迹单位常须填写数张记录表。

一个遗迹单位的清理常需数天,其清理过程的记录分散于田野发掘日记中,因此遗迹单位清理完毕后须汇总该遗迹单位的清理过程。

B、遗迹单位总记录是上述所有内容的汇总,包括:

发掘清理过程、方法、年代和性质的现场判断、构成遗迹单位的各堆积单位间层位关系描述、与其它遗迹单位间层位关系描述、堆积描述、形状描述、采集遗物和样品情况描述等全部内容。

③、堆积/遗迹单位关系“系络图”

A、“系络图”用图形的形式表达堆积单位之间、堆积单位与遗迹单位之间以及遗迹单位之间的层位关系,其基本构成单元为堆积单位。

即相当于西方田野考古中使用context构建起来的matrix图。

B、“系络图”有两种:

以探方为单位的“探方遗迹单位系络图”和整个发掘区内主要遗迹单位的系络图。

C、“系络图”中要求堆积单位与遗迹单位间的隶属关系、遗迹单位之间的层位关系清晰明确,根据“系络图”能够完全复原遗址的堆积过程。

以探方为单位的遗迹单位“系络图”的示意:

(示意图七)

示意图七、山东临淄桐林遗址探方遗迹单位关系系络图

3、测绘记录要点

①、遗迹的测绘记录是通过测量、绘图手段记录各类遗迹现象的空间位置、形状和结构特征,遗迹现象的测绘应通过平面图、剖面图和必要的侧视图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②、遗迹现象的测绘最终需完成三种类型图纸:

发掘区总平、剖面图;探方各层平面图、四壁剖面图;遗迹现象平、剖面、测视图。

平、剖面图和测视图应相互参照,剖面图的剖线和侧视图的角度位置需在平面图上表示清楚,保持统一比例。

A、发掘区总平、剖面图主要用来记录整个发掘区内的主要地层堆积和遗迹现象,图的绘制可将各探方的平、剖面图拼合形成,比例尺为1/50-100。

如发掘区内现象复杂,可根据情况分层或分类型分别绘制。

B、探方各层平面图、四壁剖面图主要用来记录各探方内的地层堆积,比例尺为1/20-50。

平面图应分层绘制,四壁剖面图在打掉隔梁后,应在原始位置随着地层的继续向下清理而补绘。

C、遗迹现象平、剖面、侧视图主要用来记录各遗迹现象的形状和结构特征,比例尺为1/10-20。

结构复杂的单体遗迹现象应进一步绘制不同功能单元的平、剖和侧视图,如房屋内部的烧灶、柱洞等;相互之间形成叠压、打破关系的成组遗迹之间可联合绘制平、剖和侧视图,如形成打破关系的成组灰坑。

D、遗迹现象的剖面图和侧视图可采用在遗迹部分清理后绘制的方法。

为了解一些遗迹现象的堆积结构,在不破坏其完整性的前提下,可实行小范围局部解剖的方法,并绘制其剖面结构图。

③、各类测绘图纸的要求:

A、平面图须在图上注明至少两个测点的二维数据,有高程变化处须注明高程值;剖面图及侧视图须注明高程值,并须在对应平面图上标注剖面或侧视面的位置及方向。

B、每幅图须注明图号、图名、比例、图例、绘图方式、绘图日期、绘图者和其它必要的说明。

C、清理过程中对发掘对象的判断如有变化,应重新绘图,但原图亦应保留。

④、遗迹现象的测绘应尽量采用高精度的测绘仪器采集控制点,控制点的座标应取自遗址三维测绘座标系统。

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各探方的西南角为分基点测量控制点的平面座标,但高程点的座标可使用水准仪在整个工地实现统一测量。

⑤、遗迹现象的测绘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绘图方式:

图纸测绘,根据遗迹轮廓现场手绘;摄影绘图,采用摄影测量的方式进行影像校正和绘图;全息摄影绘图,采用全息三维激光扫描的方式自动成图。

无论采用哪种绘图方式均需在图纸上标注测量控制点的三维座标。

A、图纸测绘

a.图纸测绘是使用仪器测量与手工绘图的方式相结合的测绘记录方式。

图纸测绘是田野考古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测绘方式。

b.测点即控制点是图纸上最原始的数据,不能更改,它们之间连线时应保留测点,限制对图纸的过度修饰。

B、摄影测绘

a.采用摄影测量的方式进行遗迹现象的测绘需根据控制点座标,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照片进行正投影的校正。

摄影测量适用于外形轮廓复杂的遗迹现象的绘图,如完整的人和动物骨骼、石器作坊遗迹等。

b.摄影测量时需选择好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

控制点的分布必须完全包括要绘图的部分,其分布和数量应该与参照照相机的拍摄位置、角度、镜头曲率来确定。

控制点的位置和座标应标注在原图上。

c.摄影时控制点的位置应着重标记,应选用镜头变形曲率较小的照相机拍摄,拍摄时尽量做到镜头与遗迹现象垂直。

d.校正后的正投影照片可按比例缩放后,采用手工方式描绘,亦可在计算机中直接做矢量描绘。

C、全息三维激光扫描测绘

a.全息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是使用特殊的激光扫描测绘仪器与计算机连接,直接测绘所需遗迹现象的外形轮廓的测绘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外形轮廓复杂,但保存完好且单纯的遗迹现象的测绘。

b.这种测绘成本较高,适用范围小,因此目前还无法普及,但十分方便于一些特殊遗迹现象的测绘,如石窟造像、壁画等。

4、影像记录要点

①、影像记录是使用照相机、DV机等摄影录像器材记录调查、发掘过程和遗迹现象的记录手段,影像记录形成相应的影像记录资料。

影像记录资料必须保证质量和数量。

②、影像记录内容包括对遗址调查和发掘过程的记录和各种遗迹现象的记录两方面的内容。

A、遗址工作过程影像记录

包括遗址调查时或发掘前的全景照片、工作人员合影、不同发掘阶段的工地全景照片、各探方不同清理阶段的照片、重要遗迹现象清理过程照片、重要样品采集过程照片以及其它重要工作照片等。

B、遗迹现象的影像记录

包括遗迹现象清理完毕后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照片须能全面反映遗迹现象的形态和结构特征,有的遗迹要拍摄特写。

③、同一拍摄对象须保证同样拍摄条件下拍摄正片、负片(包括彩色和黑白两种胶卷)和数码片四种照片。

同一拍摄对象须保证同一角度和焦距下不同感光组合的重复拍摄。

④、尽量选择光线条件较好的情况拍摄照片。

拍摄时尽量使用有效辅助手段,保证照片质量。

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和规模较大的遗迹现象,提倡使用航空照片的形式完整记录。

重要遗迹现象须在确认摄影资料合乎要求后方可清理。

⑤、所有影像资料须做完整记录,填写登记表。

登记表的内容至少应包括:

照片类型、胶卷编号、胶卷卷数、照片编号、照相内容、拍摄方向、天气、拍摄指数、相机指数、时间、拍摄者。

数码影像资料须在计算机内分类整理建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