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155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docx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一

2012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约翰(美国人,无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于1999年乘坐我国民航飞机去瑞士旅游,在瑞士上空实施了盗窃行为,盗窃了一德国人的名贵手表,试问,我国对该案件有无管辖权?

()

  A.有管辖权,因为是在中国的航空器上实施的犯罪

  B.无管辖权,因为约翰是美国人

  C.无管辖权,因为是在瑞士实施的犯罪

  D.无管辖权,因为是对德国人实施的犯罪

  2.甲仇恨乙,某日到乙家向被子里的乙射击后逃走,其实乙早已死亡。

甲的行为属于()

  A.意外事件B.对象错误  C.手段错误D.过失犯罪

  3.某甲在12周岁时抢劫了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4周岁生日的那天抢劫了8000元的物品,并在抢劫过程中将被害人杀死,在15周岁时抢劫了价值为9000元的物品,并在抢劫过程中将被害人打成重伤。

则()。

  A.甲构成抢劫罪,数额为1.7万元B.甲构成抢劫罪,数额为9000元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D.甲构成故意伤害罪

  4.陆某与肖某事前商量好,陆某抢劫银行之后,以肖某家为暂时窝藏地点。

对肖某应以何罪论处()

  A.窝藏罪B.包庇罪  C.抢劫罪D.伪证罪

  5.王某犯了三个罪,审判时只判了两个罪,甲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乙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最后决定执行的刑期为9年。

执行3年后,发现他还有一个丙罪没有判决,丙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最终对王某决定执行的刑期幅度是()。

  A.9年以上14年以下,3年应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内

  B.9年以上14年以下,3年不应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内

  C.6年以上11年以下,3年不应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内

  D.7年以上17年以下,3年应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内

  二、多项选择题

  1.农村妇女贾某因丈夫有外遇,悲愤欲绝,便想毒死自己儿子然后自杀。

但后来心中不忍,便将买来的农药扔到池塘里,造成村里一小孩因不慎饮用池塘水而中毒身亡。

对贾某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A.故意杀人罪既遂B.过失杀人罪

  C.构成故意杀人罪,但属犯罪中止D.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2.下列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犯罪未遂中的“已着手实行犯罪”?

()

  A.盗窃犯将手伸进乘客的口袋B.将毒药放人饮用水中并端给欲害之人

  C.提刀在电影院里寻找仇人D.守候在被害人必经之处意图杀害

  3.按《刑法》规定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有()。

  A.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介绍贿赂行为B.重大立功

  C.又聋又哑的人犯罪D.醉酒的人犯罪

  4.对具有下列哪些情形的假释犯,应依法撤销假释?

()

  A.又犯新罪的B.发现漏罪的

  C.擅自出版自己的著作D.参加抗议某国轰炸我国使馆的游行

  5.甲系A村村长。

1997年以来,甲多次带领他的村民数百人,手持凶器,肩扛双管猎枪和火枪,开着拖拉机,越过甲乙两村村界,冲向乙村果园,毁掉苹果树340余棵,杏树90余棵,非法侵占乙村耕地100多亩,沙滩地50多亩。

甲带人毁坏乙村果树,非法侵占其土地的行为在下列几项犯罪中哪几种是可排除的?

()

  A.破坏生产经营罪B.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C.非法持有枪支罪D.非法携带枪支危及公共安全罪

【参考答案及解析】

  1.A本题考查对我国刑法规定的属地管辖权的理解。

《刑法》第6条规定: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据此可知,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主要体现在:

(1)原则上,凡在我国领陆、领水、领空犯罪的,都应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犯罪地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即"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的,就认为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2)要注意我国刑法地域管辖的特殊性:

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作出的例外规定。

(3)我国刑法特别规定,凡在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犯罪的,凡在我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

据此,本题应选A。

  2.B

  3.B本题考查刑事责任能力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问题。

《刑法》第17条第1款和第2款分别规定: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据此条规定,某甲因是抢劫行为,尽管他未满16周岁,但他应对自己在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时所为的抢劫行为负刑事责任。

同时,又由于年龄的计算应以公历计算实足年龄,如是否已满14周岁,应从过完14周岁生日的第二天开始才算已满14周岁。

所以本案中,某甲对14周岁生日当天的抢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其抢劫数额当然不计算。

综上所述,某甲应对过完14周岁生日第二天以后的抢劫行为负刑事责任,应就14周岁生日第二天以后的抢劫财物计算数额。

而在这一时间段的,只有15岁时所抢的9000元物品,故答案为B。

  4.C本题考共同犯罪。

参见《刑法》第25条。

  5.A本题考查实行数罪并罪时的具体应用问题。

《刑法》第70条规定:

"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对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后两个判决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已经执行的刑期,应当计算在新判决决定的刑期以内。

"《刑法》第69条规定: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

"据此,本案中,把前两罪应决定执行的刑期9年与漏罪即丙罪应判的刑期5年实行数罪并罚,那么在数罪中最高刑以上,即9年,总和刑期即5+9=14年之下决定最终执行的刑期幅度,刑期决定以后,还应把已执行的刑期3年从决定的刑期里减去。

  二、多项选择题

  1.CD本题考故意杀人、犯罪中止以及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参见《刑法》第24、115、232条。

  2.AB本题考查对"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的理解。

要正确作出此题,必须注意区分三种情况:

即犯意表示、犯罪预备行为和着手实施犯罪行为。

犯意表示属于犯罪思想的范畴,它是指以口头、文字或其他方式对犯罪意图的单纯表露,尚未开始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真正实施犯罪行为制造工具、准备条件的行为。

司法实践中通常把下列行为看成预备行为:

(1)制造、寻求、加工犯罪工具;

(2)事先调查犯罪场所、时机和被害人行踪;(3)准备手段;(4)排除障碍;(5)追踪守候、或接近被害人;(6)共同预谋;(7)拟定实施犯罪、逃避侦查、追踪的计划等。

总之,此行为不是构成某种具体罪所要求的行为,而真正着手实施的犯罪行为则是刑法分则所要求的构成某种具体罪而必须具备的行为。

故根据以上分析,本题AB符合题意。

D为犯罪预备行为。

  3.AB 4.AB本题考撤销假释的条件。

参见《刑法》第86条。

5.BD

一、单选选择题

  1.赵某因共同盗窃犯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人民法院量刑时考虑到赵某有积极退赃和检举他人犯罪的情节,决定宣告缓刑3年。

缓刑考验期满之后不久,司法机关查获赵某在缓刑考验期内又曾盗窃价值约5000余元的财物。

对赵某应当如何处理?

()

  A.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B.不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C.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

  D.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将二罪并罚

  2.某甲意图杀害某乙,某晚趁某乙在文娱室和其他人一起看电视之机,向某乙扔去一颗炸弹,结果不但炸了乙,而且还炸死炸伤其他人,同时还炸毁了电视机。

某甲属于()

  A.牵连犯B.想象竞合犯  C.结果加重犯D.结合犯

  3.吴某是一名政府官员,一次在从日本飞回中国的航班上,他突发奇想,把自己的手机蒙在衣服袖子里,弄成手枪的形状,然后对准一名空姐说,请立即飞回日本,否则后果严重。

另一名空姐报告了机长,飞机立即往回飞,吴某发现飞机掉头后,拿出手机说是开玩笑的。

请问吴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

  A.不构成犯罪B.劫持航空器罪

  C.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D.叛逃罪

  4.某甲向同学某乙借钱,并告诉某乙是去南方购买一批走私品,回内地待销完后,分给某乙一笔钱。

某乙便将所有积蓄取出交给某甲,甲直接购买走私入境的毒品后销完,与乙分赃,对其乙应以()罪名处罚。

  A.走私罪B.走私毒品罪  C.不构成犯罪D.包庇罪

  5.投保人为了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故意杀害被保险人,造成被保险人死亡,对投保人的行为应()

  A.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B.以保险诈骗罪定罪

  C.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定罪,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罪处罚

  D.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

  1.某公司一职工在一次出国旅游的时候,对其所到达的某国的生活极度向往。

回国后整日在想如何出国,不安心工作。

终于该职工采取偷越国境的方法,跑到那个国家去。

请问对该职工应如何处理?

()

  A.构成投敌叛变罪

  B.构成叛逃罪

  C.如果情节严重,按偷越国境罪处理

  D.如果情节不严重,则属于一般的违法行为

  2.某甲为私营仓库管理员,利用值班之机盗取其看管的仓库货物氰化钾若干以备出售。

过数日,某甲亲自开车,将盗得的氰化钾运走。

中途在一河边翻车,氰化钾由于没有正确储存,部分流入河中,该河流入某市水库。

某甲行为该如何定性?

()

  A.职务侵占罪B.盗窃罪

  C.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D.危险品肇事罪

  3.下列哪些行为,若其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

  A.陈某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了长城计算机公司花费巨额经费研究、开发的软件系统秘密

  B.张某允许甲公司使用其以盗窃手段获取的乙公司的商业秘密

  C.李某从丙公司辞职后,违反丙公司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了其工作期间掌握的丙公司商业秘密

  D.丁公司明知孙某利用胁迫手段得到了他人的商业秘密而加以利用

  4.张某从人贩子那里买了杨某,当时并不知道杨某还没有满14岁,从而在杨某同意之下与其发生了性关系,事后知道了,就没有再与之发生性关系,直到杨某满14岁后才再次同居。

而杨某也愿意跟从张某生活,在公安人员来解救时,张某与杨某四处躲藏,则张某的行为不构成()

  A.强奸罪B.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

  C.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罪D.阻碍解救被拐卖妇女罪

  5.某服装厂质量检验员某甲发现本厂登记手续不健全,遂生邪念,质检时隐藏成衣一箱(价值6000余元)。

同厂工人某乙发现了某甲隐藏的衣服后,将其偷走。

在本案中()

  A.某甲构成职务侵占罪B.某甲构成盗窃罪未遂

  C.某乙不构成犯罪D.某乙构成盗窃罪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本题考缓刑的具体运用。

《刑法》第77条规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69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处刑罚。

  2.B本题考查一罪中的想象竞合犯问题。

想象竞合犯是指实施了一行为而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形态。

本案中,某甲基于一个犯罪故意,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却触犯了数个罪名:

爆炸罪、杀人罪、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按行为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中法定刑最重的一罪定罪量刑。

之所以不是牵连犯和结合犯是因为构成这两种的必须是实行了数个独立的犯罪行为,而想象竞合犯只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结果加重犯虽也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但它只能造成一个法定的加重结果。

所以要想做对此题,必须对相关联的概念有深切的理解。

  3.B本题考查劫持航空器罪。

劫持航空器罪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虽然本题中吴某并不是真正想劫持飞机,但其行为符合劫持航空器罪的构成要件,其举着手枪形状的手机对准空姐其实就是使用胁迫,其劫持的目的和动机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后来开玩笑的解释并不能改变犯罪已经成立的事实。

  4.B

  5.D《刑法》第198条第2款的规定,投保人、受益人为了骗取保险金,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的保险事故,同时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应当以保险诈骗罪与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实行数罪并罚。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C本题考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投放危险物质罪与危险品肇事罪的区别。

参见《刑法》第264、271、136、115条。

  3.ABC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特征尤其是客观方面的表现。

根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既包括直接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也可以是明知或者应知是以上述的方法获取的商业秘密而使用的行为。

  4.AB 5.AD

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三)

  1.胡锦涛主席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

  A.科学发展观B.正确的政绩观

  C.正确的执政方式D.正确的世界观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C.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3.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方针是()。

  A.睦邻友好,求同存异B.结成地区性军事集团

  C.彼此利益完全一致D.应该从本国利益出发

  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5.“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D.相对主义的思想

  6.“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7.在社会观念结构或思想上层建筑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宗教B.哲学C.政治法律思想D.道德

  8.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B.劳动价值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9.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

  10.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是()。

  A.革命对象和革命前途相同B.革命领导阶级和革命指导思想相同

  C.革命动力和革命前途相同D.革命对象和革命动力相同

  11.当前全球关注的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

  A.贫困、失业和人权B.贫困、失业和民主

  C.贫困、人权和民主D.贫困、失业和社会分化

  12.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下列有关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中,哪种说法没有正确揭示这一关系?

()

  A.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有主、次之分

  B.享有权利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义务

  C.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D.义务的设定目的是为了保障权利的实现

  13.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

  14.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

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

甲的行为是什么性质?

()

  A.故意伤害罪B.危害公共安全罪

  C.防卫不适时D.民事侵权行为,不构成犯罪

  15.李某系A市建设银行某储蓄所记账员。

2002年3月20日下午下班时,李某发现本所出纳员陈某将2万元营业款遗忘在办公桌抽屉内未锁。

当日下班后,李某趁所内无人之机,返回所内将该2万元取出,用报纸包好后藏到自己办公桌下面的垃圾袋中,并用纸箱遮住垃圾袋。

次日上午案发,赃款被他人找出。

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

  A.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既遂B.李某的行为属于贪污未遂

  C.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既遂D.李某的行为属于盗窃未遂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

正确的政绩观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实绩上的体现。

  2.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A我国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方针是:

睦邻友好,求同存异。

  4.B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意识),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物质转化为精神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

所谓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是说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把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得到的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的东西,这也就是列宁所说的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精神转化为物质,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

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

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

“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A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

世界的永恒发展。

辩证法关于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关于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过程论的思想。

过程这一范畴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生成和灭亡的不断的变化中。

  恩格斯曾指出: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每个事物存在的暂时性和稳定的相对性,整个世界就是无数事物生成和灭亡过程的相互衔接以及由此结合构成的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把世界看作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把世界看作永恒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6.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是考查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题干是一位心理学家的话,需要考生将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揭示出来。

“人的智力”属于认识范畴,“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是说在实践活动中发展。

显然,题干的意思不是讲认识的来源问题,也不是讲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更不是说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样将干扰项ACD项排除,正确答案就是B项。

  7.C此题是考查政治法律思想在思想上层建筑中的地位。

社会观念结构也就是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观点体系。

其中政治法律思想是全部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

哲学是全部观念结构、思想上层建筑的理沦基础。

  8.C考查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运用于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A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D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本身。

  9.A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

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之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这样,生产它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能够比其他企业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超额剩余价值。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

试题的题干正好提供了超额剩余价值概念的基本要素,并指出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途径。

  10.D革命前途: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领导力量: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11.D国际问题经常被概括为“东西南北”问题。

东西问题即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问题,南北问题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

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东西问题基本消失,南北问题凸现出来。

南北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问题。

本题的四个选项中,民主和人权属于政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各国的观点和立场差异巨大。

只有D项涉及的都是经济社会问题,所以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的选项。

  12.B本题考查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第一,从结构上看,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权利和义务都不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与发展为条件。

一方不存在了,另一方也不存在了。

第二,从数量上看,两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第三,从产生和发展看,两者经历了一个从浑然一体到分裂对立再到相对一致的过程。

第四,从价值上看,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它们在历史上受到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