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14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精品课程整体规划

【精品模块】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

【课程学段】五年级上册

【项目主持】

【研发团队】

【团队分工】

内容分工

课时

负责人

过程指导

参与磨课

单元整体规划、过程统筹协调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课时

《18.慈母情深》

1课时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课时

《20.学会看病》

1课时

《口语交际:

父母的爱》

1课时

《习作:

父母的爱》

2课时

《回顾拓展六》

1课时

一、教材整体把握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

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教材中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一个“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以及几篇同步阅读教材。

我们一直认为,解读教材有两个基本原则需要把握:

一是解读教材,既要注意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细读,抓住文本精妙之处;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文本领悟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他引领学生登上的阅读高度和广度,而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探索“在现代文教学中,引入经典古诗文”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单元的课文教学也渗透了这一方法和策略。

步入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也在加大。

纵观本组教材,无论是选择的专题,还是选编的教材,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难”字。

但只要我们走进教材,深入地进行剖析,就能从这个“难”字当中发现教材的特点。

(一)专题的提升与拓展

“父母之爱”虽然比较贴近学生的情感生活,但选编的故事蕴情深刻,超乎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它要求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感性的关怀与疼爱上,而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像《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坚守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是跟你在一起”,《“精彩极了”和“槽糕透了”》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学会看病》中的母亲忍痛割爱让孩子在发烧时独自学会看病,这其中的父母爱是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才能理解的。

(二)教材的广度与深度,有机嵌入经典古诗文

本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有机地嵌入了《诗经·小雅·蓼莪》的节选,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慈母情深》写的贫穷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作者买了他渴望至极的《青年近卫军》的事。

在此课文中嵌入了《游子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了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孩子感冒发烧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三)精读与略读的有机结合

专题

读写训练点

精读课文

略读课文

父母之爱

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8.慈母情深》

《20.学会看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

我们要把握好精读和略读课文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

《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篇精读课文,虽然都是表达父母之爱,但爱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一是感性的爱,二是理性的爱,写法上都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

延续两篇精读课文的风格,《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这两篇略读课文分别安排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之后。

可以说,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紧紧扣住专题和读写训练点,对精读课文进行了补充。

所以我们在教学上可以举一反三,做到一收一放。

(四)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的紧密关联

本单元的阅读教材与口语交际•习作,包括与回顾•拓展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专题

读写训练点

口语交际

习作

回顾·拓展

父母之爱

外貌、语言和

动作的描写

父母之爱

写出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体会并运用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我们不难发现,本次口语交际•习作都是紧扣单元专题,或者是读写训练点进行的说话、写话训练,回顾•拓展(交流平台)则是紧扣单元的读写训练点进行编排的。

可见,这个单元中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是紧密联系的。

阅读教学是语文知识、技能的积累,口语交际•习作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与运用,回顾•拓展是对本单元语文知识、技能的整理和归纳。

二、文本深入细读

“这法那法,读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只有老师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

”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说的。

文本细读的角度有很多,需要我们根据教材特点加以把握。

(一)从语言的角度细读文本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触摸文本,咀嚼语言,发掘内蕴,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如,《慈母情深》中描写母亲的一句话: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采用了倒装、词语重复的表达形式,从母亲背直起来、转身、吃惊地望着我,这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

三次提到“我的母亲”,写出了“我”内心的酸楚感受,母亲辛苦工作累得疲惫不堪的情景给作者以深深的震撼,可能当时作者有太多太多的感慨,我想都包含在句末那个省略号里面。

这句话的细读同样也能触动我们的内心,这份母爱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沁入我们的心田。

本单元课文中还有很多富有感染力的语句和个性的表达,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丰富性。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吹倒。

这些语句含义深刻,都是文章的精妙之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有一双慧眼去潜心挖掘。

(二)从细节的角度细读文本

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一句话是描写父亲的: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话作者不厌其详地把时间罗列出来,紧紧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细腻描写,把父亲长时间孤军奋战,面目全非的画面展现出来。

父亲哪来的这股力量呢?

是他坚信儿子没有死,坚信他对儿子的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相信儿子会记住这句话,会坚强地支撑下去,所以他奋不顾生地挖,整整挖了38个小时来拯救儿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

这是表现父亲的了不起。

同时,这句话中罗列的时间也为表现儿子的了不起埋下伏笔。

父亲挖了38个小时,儿子就在漆黑的瓦砾下呆了38个小时,没有水,没有食物,但他顽强地活下来了,靠的是什么?

就是父亲那句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从这我们看到了儿子的坚强。

这句话的细读把我们带入到课文的感情深处,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让我们从心底迸发出一种感叹:

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三、学情分析

1.已有能力储备

(1)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父母之爱”。

类似关于父母亲情专题,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有所接触,本单元提出的专题“父母之爱”,是对之前类似人文主题的延伸与提升。

同时,通过语言、神态和心理体会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已有学习和体验,这就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前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边读边做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内容等。

本单元教学中要加以强化和点拨,让学生能动地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3)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在本组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积累。

这也是学习本课的基础。

2.需要加强方面

经过多年的训练,五年级学生已经有能力独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正是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进入五年级以后的课文长度增加了,内容也更加复杂一些,但是教学时间却在减少,由中年级每周七课时减少为高年级每周六课时。

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提前进行预习,这样才可以在较少的教学时间内较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学生经过预习之后,对课文理解更透彻,所学的知识更容易内化为本人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更牢固。

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在课堂上加强学生默读速度的训练,提升读书的效率。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边读边作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坚持和深化下去将会令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四、教学目标

根据对单元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情的详尽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基础目标:

1.会认33个生字,会写2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识记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速读,默读等略读方式;

3.透过品读文本,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重点目标:

4.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有悟,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力量;

6.课外搜集、阅读一些类似的感人故事,巩固学法,并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难点目标:

7.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并尝试学会运用。

五、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我们的教学训练重点放在对通过对语言、神态和心理的品读体会蕴含的父母之爱。

从老师的引导对人物进行赏析,到学生独立品味语言赏析人物,再到把从中学到的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达到教学目标。

1.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

《地震中的父与子》既要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学会品析人物是自主阅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来体会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读书方法。

2.运用读书方法,体会母子情深

《慈母情深》要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评析人物能力的基础上,试着独立阅读,独立品析人物,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感悟别样真爱,加深人物赏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这些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进一步提高阅独立的读能力。

4.文中巧设辩论,辩出爱的真谛

《学会看病》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

通过辩论的形式:

这是爱吗?

对人物进行分析,引导让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5.回顾本组所学,交流、习作、激趣

由于教学需要,把《口语交际·习作六》《回顾·拓展六》交叉、融合,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中的有关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正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因此,根据需要把它设计到习作教学这一部分中。

而“日积月累”与109页的词语盘点有同属于语言的积累,因此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样分类后更系统一些。

课外阅读应该是课堂之外和课本之外的阅读,因此,通过“课外书屋”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关键。

六、教学建议

在深入解析了教材的基础上,如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呢?

在此,结合我们团队的教学实践与积累,把我们的一些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

1.加强学生自主阅读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前两个学段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潜移默化,初步养成了一些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

在高年级段,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深化阅读,强化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途径有很多,应加强课前的阅读和课后的阅读。

关于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我们可以强化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主要步骤是:

(1)教预习方法,加强训练。

课前预习可以采取四步预习法:

一读,画记并认读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二读,流利地读课文,想想初读有何感受;三读,读通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四读,深入课文,对感受深的地方加上批注。

(2)重点指导批注。

古人云:

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在课前阅读的预习中应该留下思考的痕迹,把写得特别好,感受特别深的地方画下来加上批注。

为什么画这一段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

批注的思路可以从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等方面入手,可以写我从这一语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我觉得哪个词用得好,这句话采用了什么写法等。

批注是指导学生细读文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批注式阅读突出了学生的“自我思考”。

我们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如,“……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吹倒。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以下是我们学生的批注摘录。

批注一:

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父母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对作者的影响很大,使他能正确地面对生活,成熟,成长,最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

批注二:

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我觉得比喻很形象,写出了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批注三:

我觉得“谨慎”一词用得很好,让我知道了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沉着而又稳重的人。

(3)课前预习的检查反馈。

阅读预习一定要进行检查反馈,可以分小组对四步预习内容一一进行检查,包括生字认读、书写,课文朗读,有没有写主要内容,有没有画记感受深的语句加上批注,根据完成质量打星级,由组长汇报组员完成情况。

这样才能把阅读预习抓实,抓牢,有效促进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

关于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拓展性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不可忽视的有效措施。

教学时,我们应该关注课后的阅读链接,给学生提供一些课后阅读材料,或紧扣教学专题由学生自己查找、选择相关的、喜欢的阅读材料。

如本单元,《慈母情深》有个阅读链接是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还可以推荐汪国真的《母亲的爱》,还可以让学生查找阅读关于父爱母爱的动人故事等。

2.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把握全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关键、紧要之处,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可以避免教师琐碎的提问。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1)抓关键词句

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结尾“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课文主要写了“了不起的父亲”和“了不起的儿子”两大板块,我们的教学就可以紧紧围绕“课文是怎样表现这对父子的了不起的”走进文本,从而抓住课文的主线,就是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2)抓文题文眼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个文题浓缩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父母对作者巴迪七八岁写的第一首诗给予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呢?

这两种评价对巴迪的成长、成名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这样扣题质疑,自然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

(3)运用教材资源

每个单元前有导语,精读课文有课后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提示语,而且大部分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都是教材资源,我们从中也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像《慈母情深》和《学会看病》这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就可以抓住课前的提示语“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面对生病的孩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画记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读对孩子的真挚感情。

3.落实读写训练点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体会,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父亲如何艰难地挖出儿子,突出父爱的伟大之处,而文中的儿子阿曼达也有着让同学敬佩的品质,可文却没有写阿曼达如何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谈谈废墟下的阿曼达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通过练习说,练习写,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这样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最大的发挥。

4.搜集信息资料

教会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要求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精选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的资料,准备好汇报。

收集资料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

5.把握好精读和略读的关系

从课文内容的学习来看,精读在于咬文嚼字,细琢细磨,对重要的语句和情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透彻理解与感悟,揣摩文章的写法;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因此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

但精读和略读都是新知,都要读懂。

从训练阅读能力的目标出发,精读课文还担任着授之以“法”的角色,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

而略读课文则为用“法”服务,即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自主阅读,教学时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

至于略读课文该抓哪一点,单元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前都有“导读”,这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学的依据。

如本单元导语“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我们在教学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可以抓课文结尾这句话“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根据导读,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看看从哪些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中让你体会到父亲的了不起。

后面的略读课文《慈母情深》的导读“阅读下面的课文,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我们的教学就可以按照导读提示,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课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本篇课文,举一反三。

6.系统教学单元组课文

教学完本单元课文后,我们还可以把这一组课文系统地进行梳理,找一找这几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作者的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强化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同时也为习作打下基础。

如,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有感染力的记叙文,写法上都是抓住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刻画,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描写的,这是写好写人记事这一类文章的重要的习作技巧,可引导学生好好回顾其中的精彩语句,再次感受写法。

七、教学效果总结

一学期来,我们4人组成的精品研磨核心团队,从理论探索到实践研究,一路同心协力,历经洗礼,收获良多。

记得,开学第二周我们就确定了打造精品的方向,制好了规划表。

我们的想法是,不搞“单边作战”,不搞“为精品而精品”,希望精品课的研发立足于常态性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分配课例时,我们立足于各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长,实行个性分工。

在试教过程中,我们注重过程的调控,4位核心成员取长补短,相互携行,不断小结整改,先后邀请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市教研室陈春艳主任、市中心小周双清老师亲临指导,不断切磋磨砺,让大家的课在不断的试教中越来越亮。

而课堂的闪亮高效,最得益的就是孩子们,从学生方面看来,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激发,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语文整体素养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五年级的孩子在参加校、区、市的各类征文、手抄报比赛均获得很好的成绩,在各类公开课中,孩子们体现出来的优雅谈吐、活跃思维也得到了上课和听课老师的一致赞许。

当然,精品研磨课堂也是教师成长的沃土。

半年的磨砺,各位成员都不同程度实现了自己的超越:

高贤静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感情真挚,在区阅读教学大赛荣获二等奖,,她和孩子们的深情演绎,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并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的好评;梁丽莹老师的《慈母情深》唤起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高贤静老师用“闯关”的形式,探索出了《回顾·拓展》的新教法;陈仪妹老师的作文教学几易其稿,每一次修改都在增加亮点;吴银珍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他的略读教学模式值得大家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