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554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docx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一)

  王雨晴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

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

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

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

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

灵魂也没有了吗?

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

哪儿来的?

又回哪儿去呢?

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

可是上帝存在吗?

灵魂不死吗?

"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

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

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

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

"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

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

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

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

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

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

"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

"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

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

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

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

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

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

所以她说:

"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

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

  杨先生问得好:

"‘真、善、美’看得见吗?

摸得着吗?

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

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

"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

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

杨先生说:

"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浮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

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

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

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

孔子尚且感慨:

"已矣乎!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

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

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

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

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

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

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

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二)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XX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

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

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

  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

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

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

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

哈哈。

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

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

可不就是夫人么?

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

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

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

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

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

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

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

这也是作家们共有的特性吧。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

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

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

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

我们被理想所诱惑,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骆兆楠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

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

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

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

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

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

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

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

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

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

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

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