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96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认识厘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教材首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米尺,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最后教材还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并在实践中让学生进行估测,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当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认识厘米》这一课是实施这一模式的极好载体。

教学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形纸、图钉、长方形纸、长纸条、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长度单位

(一)童话故事导入

师: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

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

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

小朋友,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

扶手到底有多长呢?

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

下面啊,小朋友们可以选用学具袋里的一种学具(回行针、三角形片、硬币、小立方体等),来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

选用回行针、三角形片、硬币、小立方体等量出“扶手”的长度)

师:

哪位小朋友先大声告诉的大家你量得“扶手”有多长?

(学生汇报:

有六个小立方体那么长,有两个回行针长,大约有3个硬币长……)

(二)统一长度单位

师:

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为什么呀?

请小朋友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同学听。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生汇报:

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师: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

(统一测量所用的工具)

师:

这是一个好办法。

那我们现在就用一样的小立方体来量一量这张小纸条。

(学生操作:

一、二两组用小立方体量短纸条,三、四两组两长纸条)

师:

现在谁来说一说,你量的纸条有几个小立方体那么长?

(生汇报:

一、二两组量的纸条有4个小立方体那么长,三、四两组量的纸条有6个小立方体那么长。

师:

一、二(三、四)两组现在怎么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一、二两组与三、四两组都用了一样的小立方体,怎么还不一样?

你又发现了什么?

(得出:

用同样的工具量同样的物品结果一样,用同样的工具还可以比较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一)探究一:

认识直尺

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扶手有六个小立方体那么长。

可是小朋友们,我们每次用这么多东西去量方便吗?

我们的祖先啊已经发明了一种非常好的工具——尺,用尺子去测量方便多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尺子,好不好?

请大家拿出直尺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说给同桌的同学听。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一条一条的线,对,这一条一条长短不一的线在尺上叫刻度线。

刻度线有的短,有的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师比划)那请你数一数,你的尺上有几大格?

(汇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老师的尺上有几大格?

[评析:

这里强调每一大格,旨在为后面认识1厘米打基础。

]

2、有数字,有哪些数字呢?

读读看。

尺上第一个数字是几?

0哪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那你知道尺上的0表示什么吗?

(起点)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对着1的这条线段叫什么?

这条呢?

(指5)在你的尺上找找5刻度线、13刻度线,同桌互相看一看。

[设计意图:

学生往往忽略尺上的第一个数字“0”,在这里非常有必要强调零刻度线,以及认识各条刻度线,为后面用尺测量长度作铺垫。

]

3、尺上除了刻度线和数字,再仔细找找还有什么?

这两个字母是这样写的,(师板书)它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二:

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

你知道厘米有多长吗?

在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手指比划)也就是多少是1厘米?

(1大格)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上找到1厘米吗?

大家找一找。

(学生找)

师:

你是怎么找的?

在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师:

有这么多1厘米呀!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哪一部分长度都是1厘米?

原来呀在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或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2、比划1厘米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你能在自己的学具袋里找到1厘米长的学具吗?

找出来后在尺子上比一比,看找得准不准,然后举起来。

(学生找、比、举)

师:

小朋友们真厉害,找的这么准,接下来请大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小立方体,然后轻轻抽出来,仔细观察,现在你的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多少?

注意手指不要动,把手举起来互相看一看,并在脑中记住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再用手势比划一下,再用小立方体插进去校正一下。

3、找1厘米。

师:

刚才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学具袋里找到了1厘米,老师这里1厘米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说橡皮的厚大约1厘米(拿出橡皮,师手比划)图钉的长。

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

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扣子的直径等)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三)探究三:

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1大格是(1厘米),那2大格呢?

为什么?

3大格呢?

7大格呢?

(出示铅笔图)师:

这芝铅笔长几厘米?

你是怎么看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交流后汇报:

①看数字②数格子)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

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

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

三、用厘米量

1、尝试测量蓝纸条。

师:

小朋友,在你们的桌上有一张蓝纸条,把它举起来,请你量一量它有几厘米长?

看谁量的又快又准确?

(学生动手量)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判断:

老师发现小朋友出现了不同的方法。

出示4种不同的量法,生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①  放斜了。

②没对着零刻度,对着尺的最左边。

③从零刻度开始正确测量。

④左边一端对着2刻度线。

4、小结:

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量扶手。

师:

小朋友都会量了吗?

那咱们赶紧帮助小蚂蚁量出“扶手”的长度吧。

(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

师:

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6厘米)

[设计意图:

由于量长度是本课重点,所以这里用先尝试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为学生展示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量长度的多种方法,特别是最后一种方法,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思考争论,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

四、总结延伸

1、师:

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

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设计意图:

新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学生将以积极的心态,带着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再次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对于认识厘米,教师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

由此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

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

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二、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从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

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在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