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14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docx

河北省高阳高级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题

命题人:

邓喜琴(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13.选择题:

(共40小题,每1.5分,共60分)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

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战国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

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有①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②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③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④棉布的广泛使用消除了贫富差距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

7.“牙行”是清代寄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居间经纪行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向买卖双方抽取牙佣(佣金),牙行种类很多,如米行、豆行、布行、丝行等约有三百余种。

“牙行”的出现

A.是手工业分工的细化B.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C.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避免了同行业间的竞争

8.《史记》记载:

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

该材料反映出

A.中原市场繁荣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D.工商业市镇兴起

9.韩愈说:

广州“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形成这种繁华景象的原因是,唐朝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B.普遍使用指南针

C.城乡畅销海外货物D.对外政策开明

10.据资料统计:

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1.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

鸦片战争前,人口达到4亿,耕地面积11—12亿亩。

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①土地增多②精耕细作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④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

为友。

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

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3.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提出: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右图,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太湖地区的小麦产量始终居全国之首B.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白银集聚地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14.要了解近代广东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可以提供较详尽资料的是

A.发昌机器厂B.继昌隆缫丝厂C.大生纱厂D.保兴面粉厂

15.《中国通史》记载: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江苏松江、太仓一带出现了“……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外国棉布大量输入

C.农民需求大量减少    D.自然灾害破坏严重

16.1846年,包世臣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即手织棉布——引者注)三分之一。

吾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上述材料从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在鸦片战争后

A、棉纺织业水平下降B、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棉纺织品价格下跌

17.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中国商务报》报道:

“风气忽开,大为更变,商务则砖瓦丝茧,官事则邮政银行铁路,一时间景运更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

”从中可知

①戊戌变法推动了经济发展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春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8.创办于1907年的宁波“正大火柴厂”,五年内两度宣布倒闭。

1913年后,该厂由在日本逗留多年,经办过多种行业,商业经验丰富的徐蕙生开办,逐步走上正轨。

以下对“正大火柴厂”走上正轨的客观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清政府采取了发展民族工业的政策B、宁波已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徐蕙生本人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

19.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写道: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

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这段言论主要反映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B.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

C.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D.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工商业的热切希望

20.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

“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

罢,或予招商承办。

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D.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2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22.下列史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总路线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3.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了48%。

对这几个数字的说明,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中国逐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中国已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C.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得到合理调整

24.1979年美国西部时间2月2日,邓小平在西蒙顿竞技场的宴会大厅里握着美国企业

家哈默的手说:

“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

”邓小平说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A.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始确立B.“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25.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指出: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

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1992年南方谈话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6.下图中的各幅海报反映了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符合历史时序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①③②④

27.“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群众杀猪、砍树、卖羊卖牛,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上述材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实质上说明了

A、中共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严重的“左倾”错误B、广大干部迫切希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尚未成熟D、合作社速度加快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8.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

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B、高级合作社C、人民公社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邓小平说: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

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以下措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①建立人民公社②鼓励发展个体企业③发展乡镇企业④设立经济特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0.“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

31.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

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

32.美洲的玉米、甘薯在明代时传入中国,这是:

A、精耕细作的必然结果B、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之一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必然结果D、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3.西方人普遍认为,哥伦布是“一个将要统治世界的慈善的白人帝国主义之父和一个

晚近被推举为天主教圣徒的候选人”。

在西方人看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作用是

①确立欧洲对世界的统治②传播天主教③掠夺金银财富④推动商品输出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

34.(19、20世纪之交)“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段话正确含义是

A、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倒退B、民族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趋于消亡

C、资本主义生产不需要民族基础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3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

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36.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

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由英国“对市场经济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指

A、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B、率先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C、创立现代商业金融制度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37.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

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那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度产生

38..某同学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

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B.给西欧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9.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在凡尔纳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尚未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①三轮汽车②内燃机轮船③蒸汽机车④飞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0.“初犹缓缓。

数武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

”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188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

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B.电车C.火车D.马车

二、主观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造纸和印刷业、船舶业、机器制造业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材料三:

从甲午战争到1913年,民用工业有了明显发展。

据统计,资本额在1万元以上的新式工矿企业达549家。

材料四:

1914年到1919年间,民间机器工业有了重大发展,企业数字成倍增长,尤以纺织、面粉、电气、烟草发展显著。

……纱锭由1914年的502700枚增至1919年的851032枚;织布机由1914年的2300台增至1919年2650台,1920年达到4310台。

……面粉业从1914年至1919年新增64家,1919年达到实有企业99家。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民族工业大区域分布和行业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分)

(2)从自然及社会角度分析形成近代民族企业分布特点的原因。

(6分)

(3)上海群英荟萃,许多人在此为上海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请列举近代中国发生在上海经济领域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三例。

(6分)

(4)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给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带来什么影响?

(4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二夷货非衣食所急。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三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

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四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

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政治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为什么?

(8分)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4分)

⑶材料四与材料三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4分)

(4)材料四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4分)

历史参考答案

1-40BBCDDACADAADCBBCCCDCBCCDCDADCCABADBBDDDC

41.【答案】:

(1)分布在沿海地区和主要通商口岸;主要以轻纺、加工工业为主,工业体系不完备。

(2)自然:

东部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社会角度:

列强入侵较早的地区,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外商在此开办工厂;沿海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市场及消费市场大;

(3)上海开埠;发昌机器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商务印书馆;抑制美货运动等

(4)促进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42.

(1)信息:

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政策:

重农抑商原因:

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8分)

(2)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

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的侵入,防止内外勾结。

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

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4分)

(3)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分)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