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185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docx

精选领悟人生真谛5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即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在人生实践中提出的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是人生命历程的根本追求、根本愿望和目标,是对“人为什么而活”问题的总体回答,它体现了人的最高社会需求。

人生目的是人的理性的重要标志。

人的每个具体行为都表现出目的性,就其一生也具有目的性。

目的性又有具体目的和根本目的之分,人每天为某项具体目的从事某项活动,而这些具体目的中又贯穿着一个根本目的,它对具体目的起规定和制约作用,这就是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人生最终奋斗目标,是通过自己的一生活动、工作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标。

(一)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与大学生没有关系吗?

实际上,人生目的是生命航程的灯塔,是人生旅途的坐标,是人生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

(二)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没有正确的人生目的,就没有充实的、积极的人生。

正确的人生目的导引着伟大、高尚、积极的一生;错误的人生目的引出卑劣、消极、罪恶的一生。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生目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三)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一、人生态度的涵义

人生态度,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体验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看法。

它是指导人生活动的一种心理定向和行为表现,它回答的是“人怎样活着”的问题。

人生态度一般来说主要由人生认知、人生情感、人生意向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人生认知是指主体人对各种人生课题的认识与看法,是人生态度的基础和前提。

人生情感是在人生认知的基础上对人生的喜厌爱憎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

人生意向是主体在人生认知和情感既定的情况下产生的行为准备和反应倾向。

人生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

人生态度影响和支配着主体的人生行为。

1、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2、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二)端正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的类型

人生态度的分类多种多样。

(1)中国传统分类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态度有入世、出世、避世三种样式。

入世的人生态度为儒家所主张,佛家主张出世的人生态度,道家和一些古代隐士则主张避世的人生态度。

(2)哲学流派分类说

包括享乐主义人生态度、禁欲主义人生态度、实用主义人生态度、虚无主义人生态度、功利主义人生态度以及意志主义人生态度等等。

(3)生存基调分类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生的态度作为生存的基调,有消极悲观和积极进取两类人生态度。

这种分类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的普遍性。

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其特征在于否定人的积极能动作用,以个人为中心,仅仅关心个人的境遇、愿望和前途,常常表现为虚无、悲观、享乐、纵欲等态度。

中国古代的老子是虚无主义的最早代表,他认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提出“自然无为”的思想。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无待”说,认为人们要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就不能凭借任何东西,人们应一无依靠,与道为一,游于无何有之乡。

如果说,老庄的虚无主义造成一种超脱的人生,那么,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则导致一种悲观主义人生观。

西方最早提出虚无主义人生观的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条由灼热的煤炭铺成的环形跑道,人在意志的驱使下在这条跑道上不断地奔跑,永远达不到终点。

由此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毫无价值,要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放弃生活本身。

叔本华之后,虚无主义学说又在尼采、萨特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受虚无、悲观人生哲学影响,一些学生认为:

“人生虚无缥缈”,“人生毫无意思,无所谓希望,无所谓奋争”,他们在学习上追求60分万岁,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一切心灰意懒、百无聊赖是这些人的生活写照。

另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为追求享乐、纵欲。

人活着就是为吃喝玩乐。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享乐主义的恶性膨胀往往会引发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并滑向纵欲主义。

享乐、纵欲的人生态度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大学生应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其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充满自信,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把个人利益的发展和社会利益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勇敢地面对并勇于战胜各种各样的困难。

具体表现为:

(1)热爱生活,满怀信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与人生,有远大的追求,珍惜生命。

(2)有强烈的责任感,投身现实,意志坚韧,勇于拼搏,锲而不舍。

(3)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奉献社会中完善自我。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一)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二)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三)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不同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人的一生另我们感叹,也有的人的一生另我们叹息。

每个人都不希望虚度一生,都想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价值。

究竟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如何选择和评价?

怎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是一个使用很普遍,内容很复杂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领域。

但是,价值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重点,我们通常所说的价值,是指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概念。

一般说来,价值就是指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2、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3、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

人的价值,也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

只是在人的价值中,主客体均是人,是作为价值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

人的价值是人自身创造的,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而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形式就是劳动,因此,劳动创造了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从人类整体看,人的价值在于人类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自身和客观世界,人在世界中具有最高价值。

其次,从个体角度看,人的价值也就是人生价值。

人的价值问题之所以成立,其原因就在于人既是主体,又是自身的客体。

4、人生价值的含义 

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个人的一生的实践活动满足作为主体的社会的需要关系;或者说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在其一生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对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满足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肯定关系,即个体满足自我需要的关系。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生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提高,对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自我对此作用的肯定和认可。

社会价值,就是个体的人生对社会和他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个体人生对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实现和满足,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

可以说,劳动、创造和贡献,是人生社会价值的基本标志。

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个人对社会来说,是满足社会需要的手段,谁对社会贡献大,价值就大;贡献小,价值就小;没有贡献,就没有价值;如是有损于社会和他人,就只有负价值,就会被社会他人所否定。

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是人生进取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人生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只有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并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才能得到现实的确认,一个人只有在满足社会、他人需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那种绝对的、孤立的、脱离社会实际的自我价值是不存在的。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人生的物质价值主要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和个体自身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所具有的意义。

个体通过劳动创造活动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是人生物质价值的对象化存在形式。

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造福人类等,物质价值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客观存在。

人生的精神价值是指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活动及其成果对社会、他人和个体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所具有的价值。

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人生精神价值的主要表现形态。

人生的精神价值与人生的物质价值一样,需要通过个体的人生实践活动来创造。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它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大小作为唯一尺度,而忽略他在对社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境界。

其实,精神方面的贡献,特别是优秀人物的高尚思想品德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对社会进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例如提到周恩来,就会自然想到平易近人的作风,提到邓小平,就会想起他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因斯坦说得好:

“现在这代人往往注意我们这代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大。

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4、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客观条件和环境影响着人生价值的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

人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中,要受到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环境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一,社会经济条件。

任何社会要向前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

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只能依靠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永无止境的创造来实现。

尽管人们可以利用自然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界,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去选择生产方式,选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正因为这样,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生价值实现可能达到的程度。

第二,社会政治条件。

在旧中国,“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人民头上,广大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歧视,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中国的成立,确立了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为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明创造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人的创造才能,为人们提供了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舞台和空间。

无论是谁,只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就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其人生价值也会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三,社会文化条件。

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人的创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尺度。

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越发达,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对自然界的认识就越深刻,就越能有效地利用自然来服务社会。

此外,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也是人类在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对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不断拼搏进取、积极创造、实现自身价值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

(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的自身条件出发。

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个人空有崇高的理想和价值目标而不去将它付诸实践、造福社会,即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人生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只有当他把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服务于崇高的价值目标,并脚踏实地地付诸实践时,人生价值才会得到实现。

我们要在造福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人生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在实践中展示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历史,是在终生实践活动中书写出来的。

要实现有意义的人生,光有正确的人生观指导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现实,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履行社会、完成时代的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人生的航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一定的理想和价值目标,总是要不断寻求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总是要使主观见之于客观,把思想付之于实践的。

因此,知行统一,“躬行践履”,是将人生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

背离了躬行践履的道路,不可能有事业上的成功,更谈不上人生价值的实现。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在创造中升华人生价值。

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既要靠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更要靠大胆的创新实践。

坚持不断创新、知行统一的实践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医治青年人幻想多于现实、誓言高于行动、决心强于意志等通病的最好药方;是克服一些青年学生迷信书本,眼高手低,脱离实际,懂得一点理论即浅尝辄止,不能付诸实践,轻视劳动等弱点的最好办法。

一切有为青年,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抓住时机,积极投入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刻苦学习,勤奋劳动,勇于创新,自觉进行人生修养与锻炼,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才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唯一途径,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壮美的人生。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地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不仅跟自己打交道,而且还要跟其他人打交道。

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在处理人与他人关系时,首先要认识到,人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每个人不管你的自然社会状况(地位、财富、容貌)如何,你与别人都是平等的,你既不比别人优越,也不比别人低劣。

个人与他人交往相处时,要把对方当作跟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

2、诚信原则

3、宽容原则

4、互助原则

乐于帮助别人。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弱者以及遇到困难的人,要热情伸出友爱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1、正确认识竞争

2正确认识合作

3、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必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个人需要和利益与公共需要和利益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有时二者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此时,个人要做出让步,牺牲个人需要和利益,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和利益。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不是一种单向的征服与被征服、掠夺与被掠夺关系。

如果自然资源被耗尽、自然环境被严重恶化,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身。

而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巨大约束。

比如,我们的生态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比如,我们的资源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3的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与此同时,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无序、无度的消耗,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巨大破坏,资源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下面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

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圈地”热潮中仅最近7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被占耕地大量闲置,同时,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我们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是适度原则,即人要从自然界取得资源,但索取要适度,要使资源能够长久甚至永续使用;二是保护原则,即要使用与保护并重,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三是节约原则,即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不掠夺和浪费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