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17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寻找民工老海

   过了春节,何家庄的男人就踏上了淘金之路。

出了火车站,一帮人背着铺盖卷,浩浩荡荡走了两条街,忽然发现队里的老海不见了。

一行人急忙掉转头往回找,可哪儿找得见老海的人影?

   大伙都急了,这老海五十多岁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头一次出远门不说,身上也没带什么钱,如今让他一个人落了单,这还不要了他的老命哇!

大伙儿回到火车站,以为老海会撞回到这里来的,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见人。

   第三天,来了一个招工的胖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建筑工地。

大伙儿惦记着老海,安顿好以后,就接着出去找老海。

可要想在这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找一个人,况且这个人还是个文盲,这简直比海底捞针还要难。

   人没找着,大伙心里不好受,老板一看不乐意了,说:

“我叫你们来就是为了赶工程的,你们倒好,天天跑到外面玩,明天再不开工,我只好去叫别人了。

”队中年纪最长的老山头急忙赔着笑解释:

“老板,我们走丢了一个同伴,不找到他,心里不踏实呀!

”老板一听笑了:

“我还以为丢了个小姑娘呢,不就是个大男人吗?

你们还怕他被骗去当小姐呀!

要干就开工,不想干趁早走人……”大伙儿一听老板的话没有商量余地,就想,还是先保住这份活,再慢慢找吧。

   于是,以后大伙就利用收工后的空闲时间出去找老海。

他们一共七个人,就分成几组,往几个方向找去,像在家里围猎野猪一样,一定要把老海围出来。

可这种方法一到大城市显然就行不通,一个月下来,他们的足迹几乎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根本不见老海的人影儿。

大伙一商量,就想出了个新招:

在走过的地方贴上他们的名字和地址,这样老海看到就知道他们在哪了。

转念一想,这老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就算看到了,还不是睁着眼走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仍然没有老海任何消息。

大伙又着急又担心,老海身上那点钱肯定早用光了,他普通话不会说,字不会认,肯定也没法子找到活干。

这样一来,老海不知道已经饿了多久肚子了,说不定就加入丐帮了呢!

大伙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大伙出去时,眼睛总是盯着街上那些乞丐,一看到跟老海身子有点像的,就走上去仔细认一认。

一看不是,就比划着向他打听,然而,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劲,老海好像已经在这座城市蒸发了。

   一天,队里一个年轻后生忽然想出了个主意,兴奋地说:

“老海虽然不认字,可他不是瞎子啊!

我们只要在去过的地方留下一个他认得的东西,这样就容易多了!

”大伙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

可有什么东西能让老海知道是他们留下的呢?

想来想去,家里这时候不是家家都在搞编织吗?

对,就留一个家里特有的那种小篾箪,老海看到了,再怎么笨的人也该知道是家里人留的吧,然后他就会在那地方等,这样,他们碰面的机会就大多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大伙收了工,就在工地上捡了一些不用的竹子,开成篾片,编成一个个小篾箪,街上的电线杆上、路边的大树上、公园大门口,都挂了一些上去。

在一些小篾箪里,他们还放进了水和一块大面包,这样老海看到的时候,马上可以拿来充饥。

他们又考虑到,如果老海发现了小篾箪,跟着来找他们怎么办?

于是,他们在通往工地的小路口挂了十多个小篾箪,用油漆涂成红色,显得十分醒目。

   这样一来,他们找人的方法从游击战变成了“守箪待人”。

每过两天,他们就像在家里查野猪夹一样,到挂有小篾箪的地点去巡查一遍,看看里面装的东西还在不在。

如果东西没动,担心变质,就拿回去大家吃,再换上新鲜的水和面包。

   一晃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老海既没找到工地来,大伙儿也没在挂小篾箪的地方守到他。

大伙都挺失望:

这老海,咋就不能多走动走动,多抬头瞧瞧呢!

可是,这办法还得坚持下去,他们轮流着隔两天三天就去查看,更换水和面包。

   不知不觉,一年就要过去了,工地在春节前半个多月就停工放假。

一天,老板回到工地查看,发现工棚里还住着人,进去一瞧,原来是他们这一伙,老板奇怪了,别人巴不得赶早回去,这伙人看样子还没有走的打算,就问:

“咋的?

我又没少你们一分工钱,不想回家过年啊?

”老山头忙说:

“哪能不想回家啊,一年没见着家里人,心早回去了。

可我们还少一个人。

   老板这才想起他们说过走丢了一个同伴这回事:

“哦,还没找到呀!

我看,你们别等了,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没人认领,往火化炉一扔完事!

”大伙一听,脸顿时变了色,面面相觑。

这个他们倒从没想过,难道老海真的……老山头紧紧闭着嘴唇,脸上的肌肉颤抖了几下,缓缓开了口:

“我们乡下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十个人进山,决不能九个人回来,不管是人还是尸。

我们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

   老板想了想,说:

“我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不过得花钱。

在报上登个寻人启事,说明有报酬,就是一只蚂蚁也能给你找出来。

”大伙忙问要多少钱,老板笑了:

“这就说不准了,有钱人找条狗找只猫出个三万五万不算多,没钱的找儿找女三百五百不算少,这要看他在你们心中是什么分量!

”大伙儿转头看着老山头,等着他发话。

老山头叭叭地抽了一回烟,说:

“这样吧,我们七个人,一人凑五百出来。

”说着,率先掏了五百元。

大伙纷纷拿出钱,很快凑了三千五百块。

老板有点惊讶地打量着他们,他知道他们这一年到头也就挣了四五千块而已,这五百块可就是他们一个月的血汗钱呢!

老板二话没说,就带着他们找到报社,第二天,寻找老海的启事就登出来了。

报社还根据他们的描绘,用电脑拼了一张老海的图。

见报后,他们满怀希望地在工地等候着。

   时间过去了好几天,他们还是没有等来好消息。

眼看离春节只有几天了,老山头心情沉重地对大伙说:

“这个年,大家都别回去了,在这过吧!

”大伙儿默默地点头,决定留下来后,他们就一起到挂小篾箪的地点去查一遍。

走了几个地方,没发现什么异样,大伙累了,蹲在一棵树下歇脚。

忽然,一个后生指着树干喊了起来:

“你们看,这儿写着老海!

”大伙凑近一瞧,果然没错,树根上被人用刀歪歪斜斜地刻着两个字:

老海。

大伙顿时兴奋起来,这么说,一定是老海曾来过这儿,还在这儿给他们留下了记号。

他们来了劲,继续往前搜寻,走了两条街,又发现了一棵留有老海名字的树。

看来,老海一定在这一带出现过。

   可是,老海根本就不认识字啊!

大伙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不放过这一线希望,就坐在树下等,一直坐到天黑,也没见到老海的影子,他们决定明天再来。

回到工地,他们发现工棚里亮起了灯光,疑惑地走进去一看,乐了,屋里坐着两个人,一个是老板,另一个不是老海是谁?

   “老海!

”大伙冲上去和老海抱在一块,又跳又喊。

好半天,大伙才问老海到底躲在什么地方,害他们找了一年。

老海嘿嘿地笑了:

“我命好,被一个煤气店老板看中,叫我去拉煤气,一天给十五块钱。

我一想,这活也挺好,可以天天在街上,说不定就能碰见你们呢!

后来我又想,你们不是都认得字吗?

我求人教会了自己的名字,把它刻在树上,这样你们一看到我老海的名字,就知道我在这里出现了。

”大伙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都怪自己光注意高处的小篾箪,哪里想到老海会有这一手哟!

大伙又问老海是怎么找到这里来的,老板拿出一张报纸笑了:

“你们看看吧!

”大伙接过一瞧,原来是老海登的一个寻人启事:

寻找七个民工……老海挠着脑袋说:

“快过年了,老板问我为啥还不回家,我说不行啊,我们八个人来的,找不到那七个,我不能回去呀。

他就给我出了个主意,在报上登这个东西,谁给我找着你们,给他一千块!

”说着,老海就从身上掏钱,大伙一看明白了,是老板看了报纸带老海来工地的。

可老板却把老海的钱推了回去,并且从包里拿出几张车票来,一边塞到老山头手里,一边说:

“这是我托人买到的车票,过完节,我在工地等你们来。

记住,是八个人,一个都不能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围绕着“寻找”展开,在老山头他们寻找老海的同时,老海也在找他们,两条线最后因找到人汇在了一起。

B. 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日益冷漠的大都市,这更能丰富小说的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题。

C. 老山头是小说中民工群像中的一员,从文中他的几次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他有情有义、值得信赖,却也有些独断。

D. 整篇小说按时间顺序进行,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符合所塑造的人物身份特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工地老板希望来年雇佣老山头他们,表明了他对老山头等人人品的信任和欣赏;②这句话照应了前文老山头和老海说的“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等话;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友爱与信义。

(3)示例一:

认为合理。

①作为老板,他对自己的工程负责、对拖欠工资问题敏感,加之先前对老山头他们不了解,所以言语严厉可以理解;②老山头他们毫不犹豫拿钱找人是老板转变的契机,老山头他们的执着和淳朴使他内心有所触动,言行发生了改变;③从他帮助找人并拒绝报酬可以看出他人性善良,所以最后送车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示例二:

认为不合理。

①走丢了人,别人着急的时候他还能开玩笑,并说出“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这样的话,说明他是一个不顾别人感受的人:

②面对老山头他们不回家过年及登寻人启事时,老板第一时间想到谈到的都是钱,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把金钱看得很重;③这样一个自私、看重钱财的人,是不会突然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买票送给别人的。

【解析】【分析】

(1)C项,“有些独断”曲解文意,错误。

老山头说的几次话除了表明他有情有义,还能看出他有主见,立场坚定,是大家的主心骨,一定要找到老海。

(2)本题要求理解的是小说结尾老板找到老海后说的一句话“一个都不能少”。

表面上,能表现老板希望来年雇佣老山头他们,这说明了他对老山头等人人品的信任和欣赏。

老板对他们的态度由一开始的冷漠到后来的主动帮助,表明老板已被这几个农民工感动,他说的这句话能表现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承诺与信义。

(3)该题是开放性题型,考生可以答不合情理,也可以答合情理,关键要能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能自圆其说。

分析时,可以该从情节与前后情节之间的关系,该情节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该情节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有人说工地老板最后送票的行为太突然,与前面反差太大,不合情理,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比如认为合理,首先老板要对自己的工程负责,买了票让他们回去过年,来年能安心忠实继续工作。

再者老山头他们的话语和行动也使他内心有所触动。

他本善良,从他帮助找人并拒绝报可以看出,因此最后送车票也就就合情合理了。

当然也可以认为不合理。

这可以从他之前的说话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别人为丢失同位伴而着急,他却淡淡地说“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可看出此人缺少同情心。

就是后来帮他们上报找人时,也先说钱的问题。

这样的人不大可能先拿出钱来送人。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工地老板希望来年雇佣老山头他们,表明了他对老山头等人人品的信任和欣赏;②这句话照应了前文老山头和老海说的“八个人来,不能七个人回去”等话;③突出了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友爱与信义。

⑶示例一:

认为合理。

①作为老板,他对自己的工程负责、对拖欠工资问题敏感,加之先前对老山头他们不了解,所以言语严厉可以理解;②老山头他们毫不犹豫拿钱找人是老板转变的契机,老山头他们的执着和淳朴使他内心有所触动,言行发生了改变;③从他帮助找人并拒绝报酬可以看出他人性善良,所以最后送车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示例二:

认为不合理。

①走丢了人,别人着急的时候他还能开玩笑,并说出“这年头无名死者多了”这样的话,说明他是一个不顾别人感受的人:

②面对老山头他们不回家过年及登寻人启事时,老板第一时间想到谈到的都是钱,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把金钱看得很重;③这样一个自私、看重钱财的人,是不会突然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买票送给别人的。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文中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做该种题型,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

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

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

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这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

本题要求探究工地老板送票行为是否突然,不合情理。

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理解小说的主旨。

该题是开放性题型,考生可以答不合情理,也可以答合情理,关键要能结合文章进行分析,能自圆其说。

分析时,可以该从情节与前后情节之间的关系,该情节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该情节对于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9月17日至19日,人工智能进入“上海时间”。

为期3天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著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广阔前景。

空前的盛况、广泛的关注,反映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语音、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阿里巴巴、科大讯飞、依图等一批企业成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力竞争者……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

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

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摘编自《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要下好“先手棋”》,《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9日)

   材料二: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差距为何如此大?

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的集中突破,人工智能近年来开始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以深度学习为主要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语音识别、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展露强劲发展势头,相关应用突破还可能给医疗、交通、制造、金融、教育等领域带来巨变。

   正是看到其巨大潜力,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开始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纷纷加入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

   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

而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解读》报告,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紧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03日)

   材料三:

   2018人工智能促进协会(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数量

   

   2018AI论文加权引用概况

   

   注:

加权引用(FWCI)是AI作者在该地区接收的平均引用次数,除以所有AI作者的平均引用次数

   (摘编自《斯坦福2018全球AI报告,七大维度数据公开》《参考消息》(2018年03月25日)

   材料四:

   记者:

如何认识目前我国学校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情况?

   李德毅:

当前,高中生的人工智能教育刚刚尝试。

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处于无序状态。

高职院校大多在计算机专业里开设零星的人工智能课程,教材零乱,深浅不一,更缺少技能型、应用型训练和应用型创新工匠的培养。

本科生在校学习智能科学和技术的课程,以选修为主,一般不超过4个学分,仅占总学分的四十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智能人才的需求。

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育有“高开低走”现象。

例如,清华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究生教学课程45个学分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课程不到10个学分;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不到6个学分;在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生教学课程中,甚至没有人工智能课程。

   (摘编自董洪亮《怎样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访谈)——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人民日报》2018年08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AAAI会议提交和入选的论文中,中美论文数量巨大。

表明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国和美国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B. 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表明中国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

C. 2000到2015年,美国论文加权引用略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欧洲论文加权引用则较为平稳,二者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 2000到2015年,中国论文加权引用已大幅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表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力求集中突破该领域的数据、算力和算法。

B. 2017到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 全球人工智能学科人才需求缺口巨大,人工智能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可通过企业自主培养来缓解需求压力。

D. 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情况,致力于高等院校开设和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与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有直接关系。

(3)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有何优势和不足?

如何进行重点突破?

请概括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B

(2)D

(3)优势:

①市场需求大。

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②智能企业数量巨大,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研究热情高涨,2018年AAAI会议,中国提交的论文数量巨大。

不足:

①尚未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

②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供给不足。

突破办法:

①高校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力求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取得突破;②政府出台政策给企业扶持。

【解析】【分析】

(1)B项,“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错误,从材料来看,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说明旗鼓相当,而不是表明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只能表明中国虽然论文数量多,但高质量的论文不比美国多。

故选B。

(2)A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错误,从材料来看,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运用不断突破,促进各国不断部署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但是高校培养相关人才需要有一个渐进过程”,目前人才供给跟不上需求量。

B项,“表明我国掌控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错误,从材料来看,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是因为“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并不能表明我国掌握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

C项,“可通过企业自主培养来缓解需求压力”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

故选D。

(3)本题作答时考生先要找出优势和不足,再针对不足写出突破的方式。

如材料一“我国连续6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40%,……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如材料二“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2017年中国有592家人工智能企业,员工数量为3.92万人”,如材料三图上中国论文的提交数,这些都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优势;如材料一“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

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材料二“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中国高校在较长时间内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这也导致了国内相关人才供给不足”,这些都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不足;至于该如何突破,这应是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突破,如我国尚未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而且这方面的人才供给不足,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快加强人才的培养,争取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还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给企业进行扶持。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优势:

①市场需求大。

中国企业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②智能企业数量巨大,目前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已经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研究热情高涨,2018年AAAI会议,中国提交的论文数量巨大。

不足:

①尚未掌握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发展趋势,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差距,2018年AAAI会议中,中国虽然论文提交数量多,但入选论文数和美国相差无几。

②高校人工智能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才供给不足。

突破办法:

①高校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力求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取得突破;②政府出台政策给企业扶持。

【点评】

(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

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方法一:

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方法二:

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

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

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3.(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

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

从形态上看,人类资源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以贮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