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081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docx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

鼎尖教案语文必修三

【篇一:

鼎尖教案高一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

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

(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

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

1.汉代:

(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

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归统辖。

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1)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

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军事上:

宋太祖把主要

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1)行省制度:

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

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

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变革,是

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

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2.时期: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和执行,分散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确立并完善了三

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又增

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设替代三省,上承天子,下总

百司,是最高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专权现象日趋严重。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各郡国每年举荐、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

拔制度。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实行制,依靠门第选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

3.隋唐:

隋文帝开始采用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科举制形成;唐宋

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把和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

历朝沿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从两汉到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两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1)郡国并行的制度:

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

王国,郡国二制并存。

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2)王国问题的解决:

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扩大,中央政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两汉从景帝到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夺王国的封地。

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将王国越分越小,无法与中央抗衡。

这样,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影响: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唐朝的藩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和军政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安史之乱便是这种地方制度带来的恶果。

(2)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及其影响:

安史之乱以后,各地藩镇势力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终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它直接促使唐朝政权的瓦解并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

3.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也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2)行省之下,分别为路:

府:

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例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

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b.血缘亲族关系c.西周礼乐制度d.文字契约的承诺

知识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时期加强皇权

西汉初期,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盘金,狂申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演变

(1)三省体制的形成:

魏晋南北规肚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隋朝的三省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3)唐朝三省制的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4)隋唐时期的“六部”之设;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等)、礼(主管礼仪、科举等)、兵(主管军政)、刑(主管刑狱)、工(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代皇权加强的措施

(1)皇权的加强:

北宋时期,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相权的削弱:

为了制约宰相,北宋统治者又增设了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相权遭到削弱,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政治制度的新发展:

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例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以级别较低的官员充任宰相b.增设机构或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

c.以六部分割相权d.设枢密使,与宰相抗衡

【变式题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

”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

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知识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褪选官和用人。

从汉代到元代,官吏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体现亍革亘苦秃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1.察举制: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财婆拔制度,这就是察举制。

察举制后来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用人的主要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1)九品中正制的施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主要采取九品中正制,这是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由世家大族担任。

(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

在九品中正制下: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这样,世家大族日益腐化,使他们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

(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最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九品中正制的严重弊端:

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任高官。

这样,世家大族子弟日益腐化,使他们的势力的衰落成为必然。

(3)九品中正制的衰落:

由于世家大族的腐朽和没落,所以倚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最终被科举制所取代。

3.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发展: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和影响: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科举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例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孝廉是两汉时期士大夫出仕为官的主要途径

b.在九品中正制下,,出兔低微的人大多缺乏进取心

c.科举制在隋朝形成后,从唐到元都在发展完善

d.科举制的施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大大加强

巩固测试

1、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

?

?

?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秦朝实行郡县制而不分封诸侯王,汉朝逐步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目的都是?

?

?

?

()

a.缓和与劳动人民的关系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d.发展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3、西汉王国问题与唐朝藩镇割据同属?

?

?

()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②统一与分裂的矛盾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④封建军阀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

“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国。

”西汉政府采取的哪项措施反映了

这一主张?

?

?

?

?

?

?

?

?

?

?

?

?

()

a.削夺列侯的爵位b.削夺王国的封地c.颁布“推恩令d.九卿有事,上报中朝

5、为解决唐朝后期以来国家割据分裂问题,宋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以下不属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的是?

?

?

?

?

?

?

?

?

?

?

()

a.铲除了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b.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6、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世世代代珍藏着其祖上进士及第时当地官员前来贺喜赠送的条幅:

“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

静这一条幅能够提供的信息不包括?

?

?

?

()

a.早在汉朝,保存该条幅的这一家族就已经成为名门望族b.文人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7、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

a.“削藩”b.颁布“推恩令”c.废除王国的政治权力d.平定“七国之乱”

8、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

?

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

?

()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9、汉武帝削弱相权的重要举措是?

?

?

?

?

?

()

a.重用尚书令等身边侍从人员b.颁布“推恩令”c.设尚书省管理行政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10、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

其主要原因是?

?

?

?

?

?

?

?

()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b.皇帝残暴c.外敌大规模入侵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阅读下列材料: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

“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闻,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普日:

“?

?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日: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完成:

(1)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匡胤据此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事。

?

?

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吏均礼。

大州或置二员。

又令节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节度使之权始轻。

材料二三年(965年),三月,初置诸路转运使。

?

?

;赵普令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悉送汴都,无得占留。

请完成:

(1)材料一规定的措施是针对谁的?

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何作用?

这些措施是怎样实行的?

【篇二:

政治:

3.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鼎尖教案(新人教必修1)(6299420)】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含义: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和人民政府。

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

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主要有: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

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

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

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

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坚持党的领导b.设立自治机关

c.坚持民族平等d.保障自治权

答案:

d

[例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法院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a

[例3]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

①维护国家统一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③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篇三:

政治:

3.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鼎尖教案(新人教必修1)(6299418)】

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

这说明正

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

(二)进行新课

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

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

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含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依据: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

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2)民族团结

含义:

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

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

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

(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

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

(1)国家性质决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