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765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中大.docx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中大

细胞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细胞概述

细胞学说:

1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

3细胞产自细胞

细胞的基本特征:

1细胞都能进行自我增殖和遗传

2细胞均具有运动性

3细胞均能新陈代谢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1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的创立:

1665—1874

2经典细胞学时期:

1874—1900

3试验细胞学时期:

1900—1953

4细胞生物学的创立:

1953至今

细胞结构的基本特征:

1都具有选择性的膜结构

2都具有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

3都具有核糖体

4都能进行自我增殖

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细胞的体积决定于细胞的数量的,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细胞体积的限制因素:

1体积/表面积的关系

2细胞中关键分子的浓度

细胞中的小分子无机物

1水——既是反应物也是溶剂

2无机盐——维持渗透压;蛋白质的结构组分;酶促反应的调节因子

细胞中的小分子有机物

1单糖——构成多糖(淀粉、糖原)

2氨基酸——组成蛋白质

3脂——膜的重要组份;营养物质;ATP参与能量的传递;cAMP参与信号传导

4核苷酸——构成DNA、RNA

细胞中的大分子有机物

1多糖——支持保护;润滑;细胞识别;

2蛋白质——细胞功能的体现者

细胞结构的组装:

1小分子有机物的形成——细胞的基石

2小分子有机物组装成生物大分子

3生物大分子组装成细胞的高级结构——细胞膜、核糖体、染色体、微管、微丝等

4高级结构组装成细胞器,最后再由细胞器组装成细胞

细胞的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A、原核细胞的特点:

1没有可见的细胞核以及核膜、核仁,只有拟核,进化地位低。

遗传信息少,结构简单

2没有膜结合的细胞器

3细胞膜的多功能性

B、真核细胞的结构体系

1生物膜体系

2遗传信息表达体系

3细胞骨架体系

(1)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

(2)帮助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细胞器的运动

(3)细胞内基质区域化

(4)细胞的移动行走

第三章细胞质膜与跨膜运输

细胞膜的功能:

(1)界膜和区室化

(2)调节物质的运输

(3)信号的检测和转导

(4)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识别、粘连、连接)

(5)能量转换

(6)功能区室化

血影:

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细胞膜会破裂释放其中的血红蛋白,然后细胞膜会再闭合成为一个空壳,即血影。

膜骨架:

蛋白质和纤维交联的网架,参与维持细胞的形状并完成其各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

红细胞膜蛋白的组成:

1血影蛋白:

是膜骨架成分而不是膜蛋白成分,细胞质面下方交联的网架,维持红细胞的双凹面的结构

2血型糖蛋白:

诞糖蛋白,含有大量的唾液酸,带有负电荷,防止再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的时候发生沉积。

3带3蛋白:

双亚基的多次跨膜蛋白,阴离子通道

4肌动蛋白:

5带4.1蛋白:

同血影蛋白结合,辅助其与肌动蛋白的结合

6锚定蛋白:

连接带3蛋白和血影蛋白

7内收蛋白

红细胞膜骨架的组装:

1血影蛋白在带4.1蛋白的协助下与肌动蛋白结合组成网架结构。

血影蛋白的α、β亚基组成二聚体,进而头头相对组成四聚体;12—17个肌动蛋白寡聚体与带4.9蛋白和肌球蛋白组成一个基本的结构蛋白,再与血影蛋白和带4.1蛋白的复合物结合。

带4.9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功能是稳定肌动蛋白寡聚体。

2带4.1蛋白与血型糖蛋白结合

3锚定蛋白一端连接带3蛋白,一端连接血影蛋白

膜的化学组成

1.脂:

磷脂、鞘脂、胆固醇

甘油磷脂:

亲水的头部;两条不亲水的、长短不一的、其中一条常常含有一个或若干个双键的非极性的不亲水的尾端。

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磷脂酰肌醇

鞘脂:

半乳糖脑苷脂,霉菌毒素

胆固醇:

极性的羟基、非极性的环、非极性的尾;作为一扁平的片层结构插入磷脂双分子层,限制了磷脂尾部的摆动,维持了膜结构的稳定性,并对流动性起重要作用。

2.碳水化合物:

占细胞膜物质总含量的8%,8%的93%与蛋白质结合,另外的7%与脂结合;质膜上的位于外表面,内膜系统中则位于质面;合成部位,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

(1)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

(2)增强细胞对细胞外液中的蛋白酶的抗性

(3)参与细胞的识别和粘连

(4)细菌与病毒的结合位点

(5)帮助新合成的蛋白质的运输和定位

(6)决定血型—ABO血型决定子

3.蛋白质:

按其与细胞膜的结合关系分为膜整合蛋白、外周蛋白、膜锚定蛋白。

整合蛋白:

单次跨膜蛋白、多次跨膜蛋白、多亚基跨膜蛋白。

有α折叠也有β折叠(细菌和线粒体中的孔蛋白)

外周蛋白:

分布在细胞膜的内外表面,如红细胞中的血影蛋白和锚定蛋白

其功能为:

(1)增强细胞膜的强度

(2)作为酶

(3)参与信号分子的识别和转导

锚定蛋白:

膜蛋白的研究方法

分离:

去垢剂,离子型去垢剂: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使膜崩溃,使蛋白质变性;

非离子型去垢剂,Tritox-100,性质温和,使膜溶解,不使蛋白变性。

流动镶嵌模型

膜的不对称性:

膜两侧各种成分的不对称性分布

脂的不对称性分布:

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同

糖的不对称性分布:

只分布在膜外表面

蛋白质的不对称分布:

绝对不对称,每一种蛋白质有其特定的分布位点,细胞膜外的蛋白质多于膜内侧

不对称分布的功能:

导致了功能的不对称和方向性,保证了生命过程的顺利进行

膜的流动性:

1脂的流动性:

(1)侧向扩散

(2)旋转运动

(3)翻转扩散(借助于翻转酶)

2蛋白质的流动性:

(1)随机移动

(2)定向移动

(3)局部扩散

影响脂的流动性的因素:

(1)脂的长度与不饱和度:

尾端越长流动性越低,不饱和度越大流动性越高

(2)胆固醇的含量:

在变相温度以上其含量与流动性成反比,变相温度以下其含量与流动性成正比

(3)卵磷脂/鞘磷脂的比值:

比值越高,流动性越高

(4)影响蛋白质运动的因素:

各种细胞连接

细胞膜流动性的功能:

(1)利于酶的扩散与翻转,提高酶活性

(2)利于物质的运输

(3)参与信号转导

(4)与细胞周期有关

(5)参与能量的转换(氧化/光合磷酸化)

(6)与发育和衰老的程度有关

物质的跨膜运输: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的特点:

1顺浓度梯度

2不需要消耗能量,细胞膜仅起屏障作用

根据是否需要蛋白质由可分为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

简单扩散的特点:

1被运输物质是脂溶性的

2运输速度与浓度成正比

3不需蛋白质协助,也不需ATP

限制因素:

1被运输物质的大小

2被运输物质的脂溶性:

脂溶性越高,越容易

3被运输物质的电荷:

如果带电则会结合水分子,则一方面使其体积增大。

另一方面降低其脂溶性。

协助扩散的特点:

1顺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

2需要蛋白质协助

3运输速度比简单扩散快几个数量级

4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5运输速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但是当辅助蛋白饱和后则达到最大值,无法再增大

6会被抑制剂抑制

参与协助扩散的通道蛋白的类型

电位门控通道:

膜电位的改变使其发生构型的转变

配体门控通道:

与配体的结合使其发生构型的转变

胁迫门控通道:

外界的压力等变化使其发生构型的转变

参与协助扩散的载体蛋白的特点

1具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2可被抑制

3不对被运输物质作任何修饰(不同于主动运输中某些种类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的功能:

1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必需的物质,无论其浓度多低

2排出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无论其浓度多高

3维持细胞中重要离子的浓度

主动运输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

2需要消耗ATP,且对毒素敏感

3需要蛋白质的协助

4具选择性和特异性

Na-K泵的生理功能:

1维持细胞内外Na的浓度梯度以及Na的渗透势

2为氨基酸和葡萄糖的协同运输建立Na浓度梯度

3建立膜内外的电位差,是神经传导和细胞兴奋等电生理活动的基础

Ca泵的结构和调节机制

结构:

1有10个跨膜的结构域组成;

2膜内的两个胞质环状结构,分别位于2、3和4、5之间;

3—NH和—COOH端都在膜的内侧一面;

4第一个环有与Ca结合的位点,第二个环有和ATP结合的激活位点,被—COOH端的抑制区域抑制。

作用模型:

在一侧结合两个Ca,激活酶,结合一分子的ATP,被磷酸化,Ca泵构型发生变化,Ca被转到外侧释放,酶被去磷酸化,恢复原状

调节机制:

1钙调蛋白复合物与—COOH端的抑制区域结合,钙离子浓度下降时,钙调蛋白失活脱落

2蛋白激酶C将抑制区磷酸化

偶联运输

特点:

不消耗ATP但是需要借助初级主动运输建立的质子浓度梯度,动物细胞中为Na-K泵的Na质子浓度梯度,植物细胞中为H泵建立的H质子浓度梯度,所运输的物质为氨基酸和葡萄糖等。

细菌中的主动运输:

1磷酸化运输:

将被运输的物质磷酸化是其在细胞中的浓度极低,以保证物质不断的运输

能量来源

2视紫红质质子泵:

7个跨膜的α螺旋组成,其中含有视黄醛,当视黄醛吸收一个光子后,整个蛋白质的构型发生变化,从而引起H质子运送到细胞外,从而建立H质子浓度梯度,可用于ATP的合成。

其能量来源为光。

3ABC运输蛋白,广泛存在,运输各种氨基酸和葡萄糖等物质

第四章细胞环境与互作

细胞被:

细胞表面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质膜的保护层。

主要成分是糖,因此又称为糖萼。

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和糖蛋白。

细胞被的功能:

1保护,如在消化道、呼吸道、生殖腺的上皮细胞,有助于润滑,纺织机械损伤,防止不受消化酶的作用以及细菌的入侵

2参与细胞与环境的互作,参与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参与细胞识别以及细胞增殖的接触抑制。

植物的细胞外结构:

细胞壁

作用:

1提供机械强度

2保护植物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势的伤害

3保护植物细胞不受细菌和真菌的伤害

4对植物形态有决定作用

5作为通透屏障在植物的代谢和分泌中起作用

成分: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木质素、糖蛋白

初生细胞壁和次生细胞壁:

中间层:

主要是果胶,连个细胞共有,连接两个细胞

初生细胞壁:

多种成分,具有弹性,在植物细胞的进一步成长过程中扩展

次生细胞壁:

纤维素和木质素,增加强度和厚度

G+的细胞壁:

主要成分:

1肽聚糖:

形成交联的三维网状,增加强度,维持型态

2磷壁酸:

与胞壁质的骨架分子结合,稳定质膜,调节某些酶的活力。

G-(与阳性菌的差别):

1胞壁质薄,交联程度低,因此硬度差

2含有两层细胞膜,内层为典型的磷脂膜,外层的在胞壁质的外面,含有脂多糖,因此外层的渗透性高。

细胞外基质:

1蛋白聚糖

2结构蛋白:

胶原和弹性纤维

3粘连蛋白:

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

动物细胞外的基质主要是胶原;植物细胞外的基质主要是细胞壁;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长长的坚硬的纤维,包埋在两性的基质中,基质中充满了糖蛋白或多糖。

功能:

1决定器官组织的形态以及保护功能

2参与信号传导

3参与细胞的分化

蛋白聚糖:

重复的二糖单位构成的无分支长链—糖胺聚糖以共价方式连接线性多肽。

透明质酸:

重要的糖胺聚糖,既可以参与蛋白聚糖的形成也可以也是唯一可以游离存在。

主要功能是抗压。

蛋白聚糖的功能:

1糖胺聚糖含有大量的负离子,可以吸引阳离子,进而吸引水分子,使基质成为多孔的吸水的胶状物,使细胞表面有较大的可塑性,从而具有抗挤压的能力,其保护作用。

2透明质酸可以提高体液的粘度和润滑性

3蛋白聚糖还参与细胞的分化和迁移,也与癌变有关

胶原的特点:

1最重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构成的细胞外基质的骨架

2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半晶体的纤维,给细胞提供张力和弹性

3在细胞迁移和发育中起作用

胶原蛋白的基本结构是原胶原,原胶原肽链的一级结构只有(Gly—x—y)重复序列。

各类胶原均具有2个特征:

(1)均由三条肽链组成

(2)各类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完全不同

胶原的合成:

在成纤维细胞的内质网中组装,继续于高尔基体,完成于细胞外

(1)合成原α链,仅仅是含有信号肽的原初肽链

(2)在内质网腔和高尔基体中被羟基化、糖基化,形成前体肽

(3)在高尔基体中三股肽链自我组装成前胶原

(4)前胶原在高尔基体翻面网络中通过分泌小泡被分泌到细胞外

(5)两种专一性不同的蛋白水解酶切除N、C端的前肽,原胶原合成肌原纤维

胶原的作用:

1提供了水不溶性的框架,决定了细胞外基质的机械性质

2保持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强度,使具有弹性

3骨、肌腱和皮肤的主要蛋白,提供刚性和抗张力

4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弹性蛋白:

1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主要存在于韧带和脉管壁

2赋予组织以弹性

3组织的弹性通过散布在弹性纤维中的胶原的数量来控制

粘连蛋白:

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联系起来的桥梁,分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连蛋白两种。

纤粘连蛋白由可分为两类:

1.以颗溶形式存在于血液和各种体液中的称血浆纤粘连蛋白

2.以不可溶形式存在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之间以及细胞表面的为细胞纤粘连蛋白

FN的结构:

高分子量糖蛋白,呈V型

功能:

1接到细胞粘着以及细胞与基质的结合

2影响细胞的迁移,参与伤口的愈合且与癌细胞的扩散有密切关系

层粘连蛋白(LN):

基膜的主要成分,且为其所特有的非胶原糖蛋白。

功能:

1作为基膜的主要成分,对基膜的组装起关键作用

2在细胞表面形成网络结构并将细胞固定在基膜上

3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刺激细胞的粘着和细胞运动

4刺激胚胎中神经轴的生长,以及成年动物神经细胞的成生和再生

5与纤粘连蛋白一样,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基膜:

作用:

1对组织结构起支持作用

2是渗透性的障碍,调节分子和细胞的运动

3肾细胞中可作为过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进入尿液留下蛋白质

4在表皮细胞下的基膜则一方面防止结缔组织进入表皮,一方面允许白细胞的自由移动

5组织某些游动癌细胞的入侵

整联蛋白:

属于膜整合蛋白家族,是细胞外基质受体,但是与受体蛋白的区别是与配体结合的能力很低,但是浓度却是其他受体的10—100倍

整联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是跨膜的异质二聚体

功能:

1整联蛋白除了将细胞外基质和细胞连接外,

2还将细胞内的骨架网络和细胞外基质连成一个整体,整联蛋白本身作为跨膜的接头,在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内肌动蛋白骨架之间起双向联络作用。

3同时还将细胞外信号向细胞内传递,这种传递是通过构型变化实现的

钙粘着蛋白:

1.E-粘着蛋白,存在于表皮

2.N-粘着蛋白,存在于神经

3.P-粘着蛋白,存在于胚盘

细胞间的粘着主要是靠粘着蛋白,细胞识别是糖的作用。

因为糖蛋白和糖脂中侧链虽然很短,但他们能以不同的方式结合,所以能够形成不同的识别基团。

细胞识别引起的细胞反应:

吞噬、细胞粘着、信号反应

凝集素:

植物动物细胞都能分泌的,可以与糖结合,具有一个以上的同糖结合的位点,能够参与细胞的识别与粘着。

细胞粘着:

在细胞识别的基础上,同类细胞发生聚集形成细胞团或组织的过程叫细胞粘着。

引起细胞粘着的主要是膜蛋白,参与细胞粘着的分子称为细胞粘着分子,按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2钙粘着蛋白超家族

3选择蛋白超家族

其中只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不是钙依赖性的,钙粘着蛋白超家族是最广泛存在的

细胞粘着的方式:

1同种细胞粘着分子相互介导粘着

2异种粘着分子互补的介导粘着

3中介分子(如凝集素)介导的与细胞表面分子互补的作用

钙粘着蛋白介导的细胞粘着:

介导相同细胞间的相互粘着,通过双方细胞表面的钙粘着蛋白的相互作用,也就是同嗜性的细胞粘着,即所谓的“自我粘着”。

钙调蛋白常以二聚体的形式或二聚体从的形式介导细胞间的粘着,因为这样细胞间的粘着力更强

选择蛋白介导的细胞粘着:

结构:

能够识别另一个细胞表面伸展出来的特异的糖基团,并与之特异性的结合,因此也是细胞表面受体。

具有一个小的细胞内的结构域,一单次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长的细胞外片段,其中包含若干结构域,最外端是具有凝集素作用的结构域。

作用:

主要介导循环系统中白细胞在有炎症和血块的血管壁的暂时性相互作用。

免疫球蛋白与整联蛋白介导的细胞粘着:

免疫球蛋白粘着分子即可以介导同嗜性的细胞粘着(非钙依赖性的),也可以介导异嗜性的细胞粘着(钙依赖性的)。

细胞连接:

细胞间了长期的组织上的联系,通常需要较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称为细胞连接。

类型:

紧密连接(封闭);粘着连接(粘着);间隙连结(通讯)

紧密连接:

存在部位:

上皮细胞顶端两相邻细胞间

结构特征:

紧密连接处的细胞质膜几乎融合,并紧密联结在一起,再融合部位两细胞间没有孔隙,因此完全封闭了连接处的液体流动。

功能:

1连接细胞

2防止物质的双向渗透

3限制了膜蛋白的脂分子层的流动,维持细胞极性

对离子隔离作用的大小与紧密连接中封闭所的数目有关

斑块连接:

共同特点:

通过细胞内侧的斑块与细胞骨架连接起来

分类:

与肌动蛋白连接,粘着带、粘着斑

与中间纤维连接,桥粒、半桥粒

粘着带和粘着斑的区别:

涉及细胞之间的连接则为带,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连接为斑——根本区别

1参与粘着带的是钙粘着蛋白,参与粘着斑的是整联蛋白

2粘着带连接是两细胞膜外表面钙粘着蛋白之间的连接,粘着斑是整联蛋白与细胞外基质中的粘连蛋白的结合

粘着连接的两个功能:

1将细胞与细胞或细胞与基质连接起来

2通过膜整合蛋白与肌动蛋白相连,给细胞传递一种信号,然后通过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将信号放大

桥粒:

如果细胞是通过中间纤维连接到细胞骨架上,则这种连接方式称为桥粒连接。

是通过钙粘着蛋白将相邻细胞连接起来,但是形态不同,分别是桥粒芯蛋白,桥粒芯胶粘蛋白。

半桥粒与桥粒的不同:

1参与连接的跨膜蛋白不是钙粘连蛋白,而是整联蛋白

2不是细胞之间的连接,而是细胞和基质之间的连接

功能:

增加了细胞的机械强度;分散机械拉力;通过与细胞骨架的结合形成了组织网络和组织整体。

通讯连接:

结构:

4个或6个亚基形成连接子,相邻细胞的连接子对接形成水性通道间隙;

功能:

连接介导细胞通讯;

调节:

受细胞质中钙和氢离子浓度的调节。

第五章细胞通讯

细胞通讯的三种方式:

(1)通过信号分子

(2)通过细胞表面分子的粘着

(3)通过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着

又可分为两大类:

(1)依赖细胞接触的通讯

(2)不依赖细胞接触的通讯

细胞通讯的基本过程:

(1)信号分子的合成

(2)信号分子分泌到细胞外

(3)信号分子的运输

(4)细胞表面受体对信号分子的识别与检测

(5)信号的转移,产生细胞内信号

(6)细胞内信号作用于效应分子,并级联放大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生长、代谢、基因表达

(7)信号终止

信号分子与信号传导方式的分类:

激素,神经递质,局部介质

激素又分为三类:

1蛋白与肽类激素:

脂作用与细胞表面的受体

2类固醇激素:

光面内质网中合成;作用与细胞质以及核膜上的受体

3氨基酸衍生物激素:

酪氨酸衍生而来的小分子;肾上腺素(作用与膜受体),甲状腺素(作用与细胞内受体

局部介质:

生长因子与淋巴因子

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的特殊部位突触释放出来的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作用的特点:

(1)释放前,突触必须与靶细胞离得很近

(2)必须产生电信号

(3)作用快,部位精确,亲和力低

受体:

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者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表面受体多为功能性糖蛋白,但是,霍乱毒素和百日咳毒素受体是糖脂,甲状腺受体是糖蛋白和糖脂的混合物。

细胞膜上的受体主要分为三类:

(结构特点:

是一条多肽链,具有7个α螺旋跨膜区;包括视紫红质和嗅觉受体)

1离子通道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酶联受体(特点:

受体本身既是受体又是酶,与信号分子结合后便具有酶的活性,并将信号放大)。

分为两类:

非酪氨酸激酶受体,细胞质内结构域无催化活性

酪氨酸激酶受体:

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苏氨酸/丝氨酸激酶,作用与自身结构的磷酸化,从而结合细胞质内的其他细胞质酶。

表面受体超家族又可分为三类:

(1)单次跨膜

(2)7次跨膜

(3)多亚基跨膜

配体与受体结合的特点:

1特异性2高亲和性

3饱和性4可逆性

5可以引起生理反应

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复杂性

1一种信号分子只能与一种受体作用,但是可以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引起多种反应

2细胞表面有几十种甚至上千种不同的受体与基质中的信号分子同时作用,细胞必须对多种信号进行协调综合

信号转导:

细胞表面受体通过某种机制将外部的信号转为内部信号称为信号转导

信号转导的2个途径:

1.G-蛋白偶联方式

2.配体激活受体的酶活性

级联作用的机理:

各种生化反应途径中,上有蛋白对下游蛋白的活性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添加或去除磷酸基团,从而引起下游蛋白的构形而实现的,因此生化途径的主要成员是蛋白激酶和磷酸酶,可以引起所有活性的快速变化或者迅速复原。

级联放大作用的两个优越性:

1.同一个级联的所有具有催化活性分子的酶受同一个分子调控

2.通过级联方法,使引起同一级联反应的信号得到最大限制的放大

级联放大的其他作用:

1.信号的转移,由外而内

2.信号的转化,信号转化为引起细胞应答的分子

3.信号的分散

4.级联各步骤均受一些因子的调节,因此级联反应的最终效应还是细胞内外的条件来决定

第二信使的两个基本特性:

1.第一信使同膜结合后最先出现在细胞膜内侧或细胞浆中,只在细胞内侧起作用的信号分子

2.能启动或调节细胞内稍晚出现的反应信号应答

五种最重要的第二信使:

cAMP;Ca2+;cGMP;1,2—二酰甘油DAG;1,4,5—三磷酸肌醇IP3

G-蛋白偶联受体的2个特点

1.结构组成:

7次跨膜受体,G-蛋白,效应器

2.产生第二信使

参与G—蛋白循环的三种蛋白

1.GTPase激活蛋白:

加速GTP的水解速度

2.鸟苷交换因子:

促进GDP从G蛋白上解离

3.鸟苷解离抑制蛋白:

抑制GDP从G蛋白上的释放,保持G蛋白处于无活性的状态

PKA系统:

cAMP作为第二信使主要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进行信号放大,故将cAMP引起的信号转导系统称为PKA系统。

G-蛋白偶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机理:

(1)G-蛋白被受体激活:

配体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的构型改变,从而提高与G蛋白结合的能力,这是信号分子唯一的功能。

结合由配体的受体在细胞质面与G蛋白结合,形成受体—G蛋白复合物。

与受体结合的G蛋白α亚基释放GDP,与GTP结合,从而使G蛋白具有活性。

(2)G蛋白将信号向效应物转移:

GTP取代GDP,使α亚基构型发生变化,β、γ亚基离开,与GTP结合的α亚基单独向效应物移动,并激活效应物使其产生第二信使。

只要α亚基-GTP与效应物结合,就会不断产生第二信使,而β、γ亚基复合物可以激活下游别的效应物。

(3)应答的终结:

与α亚基结合的GTP水解成GDP的时候信号转导就会终止,GTP水解的速度决定着信号转导的时间和强度。

α亚基本身有水解GTP的能力,只是微弱,可以同GAP结合以加快速率,从而使α亚基—GDP与β、γ亚基再结合,成为非活性的复合物。

激活型的配体与激活型的受体结合,经激活型的G蛋白去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以提高cAMP的浓度;抑制型的配体与抑制型的受体结合,经抑制型的G蛋白去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以降低cAMP的浓度。

蛋白激酶A(PKA):

全酶共有四个亚基,2个调节亚基,2个催化亚基,全酶无活性。

分类:

一类在胞质溶胶中,一类在核膜、质膜、微管上

作用机理:

蛋白激酶A的功能是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特定蛋白质的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上进行磷酸化,被蛋白激酶磷酸化的蛋白质可以调节靶细胞的活性

功能:

蛋白激酶既有细胞质功能又有细胞核功能

PKC系统:

组成与作用机理:

G蛋白为Gq,由Gq激活磷酸酯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