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421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习题新人教版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采用了的结构模式。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4.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城非不深也()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7.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长人的才干。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解析:

【分析】原文默写,注意里面“筋”“乏”等字的写法。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默写的题,需要注意平时背诵准确无误,不多字,不少字。

2.答案:

总——分——总

解析:

【分析】常见的文章结构有:

总——分;分——总,总——分——总。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结构的题,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对于文章结构的理解来完成。

3.答案:

法家拂士,敌国外患

解析:

【分析】找到相关段落,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

【点评】这是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的题,需要认真读一读原文来作答。

4.答案: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

(2)城非不深也(护城河)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里是限制的意义)

解析:

【分析】题干所给的词语都是本课的重点实词,尤其要要注意通假字的解释。

【点评】这是考查解释词语的题,这样的题,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讲,课下认真背诵。

5.答案:

D

解析:

【分析】采用排除法:

可以判断得出选项里面有通假字的A曾 B要

C拂

【点评】这是考查通假字的题,通假字是古文当中的特殊现象,注意多积累。

6.答案:

A

解析:

【分析】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可以知道重点在于前半句的翻译,因此,根据背诵可知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是正确的。

【点评】这是考查翻译句子的题,这样的题比较简单,只要平时认真背诵即可。

7.答案:

C

解析:

【分析】结合全文可知君子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天下之所顺”,即指“人和”,也就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也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点评】这是考查原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课文内容仔细思考作答。

8.答案:

例如: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解析:

【分析】抓住题干中的“人和”二字来思考。

【点评】这是考查名言警句的题,这样的题需要平时多积累背诵。

9.答案: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遭受两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等音乐作品。

解析:

【分析】本文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最终有所作为,解答本题时,思路较为宽泛,只要切合题意的古今中外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均可。

【点评】这样的题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共性的东西并联系实际。

10.答案:

我认为“苦其心志”仍是其必要条件。

海伦凯乐的残疾另她的心志受到磨练,变得坚强,才达到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拥有了令人钦佩的精神与成就;相反的,我们与周围的同学都没有受到“心志之苦”,太脆弱,所以连小的成就都没有。

从而看出,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苦其心志”仍是必要条件。

解析:

【分析】本文的中心是:

一个人要想成才必须经过磨练。

【点评】这是考查综合实践的题,这样的题一是要注意围绕文章中心,二是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一、基础题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

战国时期|孟子|儒家

解析:

分析:

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困于心衡于虑。

答案:

畔:

通“叛”,背叛|衡通横,梗塞

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和“衡”是通假字现象。

点评: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

故选C。

点评:

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答案:

兵器|限制|通“叛”,背叛

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实词,很多都是直译,就是用这个字用组词,注意此题中“畔”是通假字现象,“域”是名词作动词。

点评:

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答案:

B

解析:

分析:

C应是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点评:

分清楚论证与论点的关系。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项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没有“法治”的思想。

点评:

解答此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

7.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吾义固不杀人。

答案:

A

解析:

分析:

B至:

极点,到;C兵:

兵器,士兵;D固:

巩固,本来。

A郭都是外城的意思,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8.《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弟子等合著的。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与、、并称“四书”。

答案:

大学》|《论语》|《中庸》

解析:

分析:

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9.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解析:

分析:

“人和”就是施行仁政的结果,人心就会聚在一起,力量才会强大。

点评:

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与“人和”有关即可。

10.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答案:

A

解析:

分析:

A应是委:

放弃,丢下。

点评: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标2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答案: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

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

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

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点评:

古文中字词的多义性和活用是常见的,也是常考的,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1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答案:

C

解析:

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

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

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14.解释加点词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解析:

分析: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点评:

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15.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

BC 

解析:

分析:

A把,D来,BC凭借,与例句相同,故选BC。

点评:

对于常用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

16.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C项应是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点评:

体会议论文论证方法。

17.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应是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8.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以”凭借/来。

B“之”代词指城池/到,往。

C“于”介词,给/和。

D都是连词表顺承。

点评:

对于文言虚词要多积累多记忆。

19.写出词语的古义今义:

城:

古义:

今义:

池:

古义:

今义:

答案:

城墙|城市|护城河|小水池

解析:

分析:

文言文中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点评: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池非不深也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委而去之

答案:

池:

护城衬。

|兵革:

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

放弃,丢下。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注意“兵革”与现在的意思不同。

点评:

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

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

此题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2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

分析:

议论文的论点就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找论点一般看题目、开头、中间、结尾。

本文论点在开头。

点评:

掌握找论点的方法,可以快速找到论点。

22.作者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性的一组排比句是

答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是“反面”一词,就是从相反的方面来论证“仁和”的重要性。

点评:

解题要找到关键词再从课文中找原句。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

(用原文回答)

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

分析:

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的三个词语天时、地利、人和。

根据词语找原句

点评:

看清题干要求解答不难。

24.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答案:

B

解析:

分析:

B项“池”是护城河的意思。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方法?

答案: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

解析:

分析:

“非不高、非不深、非不坚利”看出是双重否定句。

三个相同读句子在一起就是排比修辞。

点评:

常用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排比等,比较容易分辨出来的。

25.比较阅读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答案:

兵器|疆界(答“限制”也算对)|军备(军队)|信任,信用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

“兵”与现在的意思不同,这里是“兵器”意。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对实词的理解的。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答案: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注意“故”“信”的意思。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