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196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docx

第七单元活动单备课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22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张霖

教学

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

重难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

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

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

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

指示、训示。

子聿:

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

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

读书学习。

无遗力:

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

这一行的意思是:

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

到底、毕竟。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

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老师范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

镜子。

徘徊:

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

它,指方塘。

如许:

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

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

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23学与问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

张霖

教学

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

重难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

23学与问

3.课前质疑归纳:

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

“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

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

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

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

再写了什么?

然后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笔画易错写“瞬”形近字易混“辅”

容易读错字音“沈钥缤”

2.学生写字展示评议。

3.听写本课含有生字的词语,鼓励学生自纠后面批。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继续完成习字册。

2.回家作业:

自由读课文后完成同步探究1234题。

3.朗读课文若干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

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

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沈括的疑问:

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

学与问是什么关系?

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简要地写下来。

 

板书:

   23学与问

      勤学

 学与问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

张霖

教学

目标

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

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

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

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

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

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

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

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

如: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

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

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

如:

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

再见!

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

如:

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

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

如: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

“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

“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

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

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

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

这句说明了什么?

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

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

“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

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3.为强化人们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环保标语。

例:

空气清新,延年益寿。

教学后记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

张霖

教学

目标

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

重难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2.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自学课文: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完成语文书上的描红。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想想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尝试文后的思考题说一说。

4.质疑问难,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二、了解全文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1.了解结构。

第一段(1——3自然段):

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段(4——5自然段):

怎样读报〉

第三段(6——7自然段):

读报的收益。

2.大家交流读报的好处以及收益。

3.理解:

(1)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写出了读报入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2)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给你新的感受,新的启示。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

”等,这些放在自然段的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四、学生交流平时读报的一些经验。

五:

板书设计:

 

读报的重要    几乎与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如何读报     先浏览,再细读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受益终身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习作7写写语文书里的故事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

张霖

教学

目标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

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

重难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或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的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真的熟悉手中的语文书吗?

翻开印刷精美的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富有教益的课文,你有没有发现藏在语文书中的故事呢?

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

有的藏在成语中,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的典故,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读《半截蜡烛》了解二次世界大战故事,《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的故事……要想找到它们,你就得多读书,再去查阅资料,相信你能从语文书中找到不少故事。

你可以写写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写你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还可以写写你在找故事时发生的故事……请各位同学拿出准备好的语文书,准备谈自己最喜欢的故事。

2.师生交流,整体了解学生喜欢的课文。

二、明确写作要求

1.出示要求:

写出语文书的一个故事

(1)写一个语文书里的故事。

(2)把故事写完整。

(3)要有顺序地写。

(4)要有合理的想象。

(5)不允许抄袭。

(6)也可以写一写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2.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故事。

3.重点介绍一篇故事: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

“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4.谈这篇文章的改写方法。

三、确定故事,撰写草稿。

1.每个学生确定自己要写的故事。

2.谈构思和提纲。

3.撰写草稿,老师指导。

四、研究草稿。

1.研究草稿中出现的问题,现场指导。

2.学生修改。

3.誊写。

 

北蒋实验学校六年级集体备课(上册)

学科

语文

年级

单元

时间

09.12

主备

教师

陶龙粉

课题

练习7

课型

新授

使用

教师

卢成蒋茂霞

张霖

教学

目标

1.语文与生活,关于读书。

2.诵读与积累,古今贤文。

(读书篇)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5.学写毛笔字。

教学

重难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读题,思考老师所说的话的意思。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善于提问的重要性。

(4)指导学生总结:

在学习时问问为什么,是一个好习惯,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大致了解意思。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对“煮书”是怎样理解的?

你觉得那些书需要煮?

你认为该怎样煮书?

(4)师生共同讨论。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读这四个句子

(2)学生大致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3)教师拓展: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都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是有讲究的,我们不但要学习别人的好的学习方法,还要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古今贤文》读书篇。

(1)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话,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大致意思:

都是阐述读书的作用和方法。

(4)学生反复诵读。

(5)学生练习背诵。

2.指导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导读题,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要写的内容,指明这段话选自《学与问》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之间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繁简相差太大,笔画的间架结构要匀称。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插上、强健、翱翔、奥秘”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