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18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docx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翁伯琦,胡习斌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

文章阐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福建农业循环经济的动作模式、制约因素、管理措施与实施成效,提出了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创新、健全中介组织、以点带面示范等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与若干对策。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新农村生态环境

Developmentsofagriculturalcirculareconomyandprotectionofcountrysideenvironment

WengBoqi,HuXibin

(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

Abstract:

Thegreateffectofdevelopingagriculturalcirculareconomyontheprotectionofcountrysideenvironmentwasdiscussed.Themode,restrictedfactors,managementandachievementofagriculturalcirculareconomywereanalyzed;sometacticsandsuggestionsondevelopingagriculturalcirculareconomywereputforward.

Keywords:

agriculturalcirculareconomy;newcountryside;biologicalenvironment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传统社会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为着力解决这一日益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模式与技术对策,而循环经济的兴起与日臻完善,充分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持久的优越性,现已在各个国家与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大力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经验,把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与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有机连接起来,特别是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其发展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很显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其双赢互动性是极富有成效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有效的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全面强化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内涵与环保意义

早期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

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循环经济思想还是一种超前理念,人们更为关注的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后,人类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这些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认识和政策上的举措。

实际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推行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合理生态设计和人们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从理论意义上认识,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循环经济遵循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简言之,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1]。

从实践意义上理解,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合理的利用原料和能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2]。

就其主要内含而言,循环经济源于传统经济又高于传统经济,其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自身明显特征:

一是物质流动的循环性。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之上的,是根基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模式,具体表现为“两高两底”,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有别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是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使自然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由一次性向再生性转变。

二是增长类型的综合性。

与传统的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已经脱离了“数量”单一增长的模式,不再追求GDP的单一增长,不再以牺牲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的数量增长,而更强调整个系统的和谐发展,倡导综合性发展。

可以说,循环经济不仅看重整个经济系统当前的增长,还注重系统的造血功能的培养,强调后劲,强调综合性平衡运作。

三是有序运作的自然性。

经济发展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与人的发展一样,同样要求受到尊重,要求体现自身的价值。

循环经济的活动一切内容都是围绕着自然而有序开展的,体现的是自然发展的一部分,是人们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

四是和谐发展的持续性。

按照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其最终的结局将是导致自然资源和短缺和枯竭,给人类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循环利用,要求物质使用的延续性,体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经济的无限发展的链式增长。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呢,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众所周知,随着农业生产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造成土壤质量下降与大气污染加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

以不合理施用化肥为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掉了占世界近30%的化肥。

从1990年到2003年,化肥使用量(折吨)从2590.3万吨增加到4411.8万吨,增长70.3%,每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达到0.39吨,利用率仅为35-45%,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残留的化肥、农药、地膜,会对土壤、水体、农作物质量等造成立体性的污染。

而长期受污染的土壤,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加剧土壤板结,损害土壤的生产承载功能与自净调节能力。

大量地膜的使用已经导致土壤严重的“白色污染”,其不仅影响土壤的通透性,而且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最终导致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据农业部调查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遭受化学污染农田面积高达1.4亿亩,不合理的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加上在田间的农药经雨水或灌溉水的冲刷,流人河道、湖泊以至海洋等水体,以致产生难以防治的连锁性污染,其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与此同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增加了农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性,这不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还削弱了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从另一个侧面还反映了农作物秸秆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造成浪费和危害。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农业秸秆资源大约有4亿吨,居世界首位。

除少部分秸秆被用作肥料、饲料、生活燃料和造纸原料外,大部份秸秆资源却成了农业生产者的负担而在较短时期内被集中在大田焚烧掉。

显然,焚烧秸秆资源在经济上是资源价值流失;在农业上是土地肥力的流失;在生态上更是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并间接造成影响交通等极为不利的影响[3]。

此外,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尿液和畜禽舍冲洗污水(统称粪污),目前畜禽粪污主要是作肥料直接使用,用于沼气原料的仍还比较少。

未进行有效的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污,必然造成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自然发酵产生臭气,污染周围的空气,大量滋生蚊蝇,恶化了乡村环境。

严酷的现实,要术人们要尽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讲求节约资源,实行废物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以利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生态体系势在必行,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与紧迫性是不言而喻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其核心目标是农业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力争农业资源与废弃物的多次性利用、节约型经营、少排放少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可以肯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有利于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深入的研究与有效的推广将成为我国的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4]。

2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实施成效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农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农业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加之长期沿用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

因此,面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迫切呼吁农业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模式,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

农业循环经济的最本质特征是产业链延伸和资源节约。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产业联接等有效动作,建立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闭合的产业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展循环农业起步较晚,各地可借鉴的模式有限。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相对应有减量化模式、再利用模式和再循环模式。

各地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随地域的差异而各有侧重。

“十五”期间,福建省各地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全面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主要有四种模式:

一是沼气开发型。

这种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养加与沼气池连为一个循环链。

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与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再还田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目前,围绕沼气综合开发和利用各地探索出像猪(牛)-沼-果、猪(牛)-沼-菜、猪(牛)-沼-果、猪-沼-厕-燃料等多种链接模式,实践证明了这些链接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效率高、循环利用较合理、生物质能开发好、生态环境效益好,同时有助于解决农村卫生环境,又易于推广等优点。

福建省开发沼气历史比较长,主要以农村户用为主,相对集中在三明、龙岩等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我省农村沼气的投入,先后有长汀、永安等六个县(市)被列入农村小型公益设施沼气建设项目县和建宁、明溪、连城等五个县被列入国债农村沼气建设县,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农村沼气建设事业的发展。

至2004年,全省户用沼气池246623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79处。

年生产沼气7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5万t/a标煤。

其中龙岩市建户用沼气池4.03万口,容积32.24万立方米,建大中型沼气池7.86万立方米;三明市建户用沼气池3.65万口,年可产沼气1460万立方米[6]。

二是绿色生产型。

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循环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管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应用综合配套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体系。

推广绿色农业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农业资源,有效防止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破“绿色壁垒”,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绿色食品,要以企业的市场行为来带动,多元投入,创新机制,以求实效。

目前漳州市已拥有13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点基地,年产值达145亿元,带动农户40多万户,户均增收300~400元。

通过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与中心城区生鲜超市对接、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与流通机构等措施,积极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农民个体经营贸易的农副产品已占全市农副产品总量的80%左右;厦门市已建成20个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基地和1000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带动8.5万户农民增产增收[7]。

三是立体种养型。

这是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

这是一举多得的农业循环利用之路。

立体种养型,在各地已有成功的范例:

宁德市农业以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果蔬等主导产业,实施立体种养与综合开发,现有15家企业被确认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南阳实业公司成为宁德首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新增绿标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近10个。

南平市是我省的粮仓,立体种养型在稻田高效、低耗、低污染、改善耕作体系方面也得到体现。

1982年以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成功研制出稻萍鱼立体型种养模式,该模式通过稻、萍、鱼诸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各种投入因素的人工调控实现稻田自身系统的良性循环,不过多依赖化肥农药等物质的投入,每年鲜鱼产量可达3750kg/hm2左右,稻谷产量比常规稻高4%-6%,化肥用量减少50%-70%,少施用农药50%以上,增加纯收入2-8倍,实现了农民增收与保护环境的良性循环[8]。

四是生态果园型。

该模式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依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某一特定的丘陵山地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科学布局林、果、草、牧、渔、食用菌生产,统筹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发展沼气能源业,综合利用牧草与沼渣以及牲畜排泄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高效低耗之目的、建立丘陵山地果园内部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的生产体系。

福建茶果园发展迅速,至2000年全省茶果园面积已达69.3万hm2,相当耕地面积的一半。

因资源过度开发或山地利用不当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加,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1.3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72%。

山地生态果园结构模式能有效解决山地果园土壤肥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单位面积的综合生产力,其核心就是建立果一草一牧一菌一沼的生态循环体系。

该模式在我省闽北及闽东南地区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9]。

不可否认,我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仍存在着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宏观调控不力。

目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阶段,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仍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

没有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强力干预,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以发展沼气为例,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地处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9-21℃,可以保证大部分地区全年均可产气,沼气开发具有很大潜力。

据调查分析测算,福建省沼气年资源有19.8亿立方米,折141.4万t标煤,但目前仅开发3%左右;二是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资金。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实践中的运作,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

至今多元投入体系尚未建全,企业主动性还不够,尤其是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与技术并不到位,作用难以发挥;三是耕地资源的制约。

目前全省人均耕地0.04hm2,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接受和掌握新技能、新成果的能力还很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四是技术开发不够。

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对于产业链条具体开发的研究和实践还显得很薄弱,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亟须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五是中介服务不够。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和连带性,因而对于配套服务也具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生产环节上要能及时提供人力培训、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在市场销售环节上,要强化农企结合,科工农贸一体动作,通过龙头企业的有效介入,让在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条中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尽快走向市场,促进农业增收。

3、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

为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加快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福建省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政策性的规划和引导,从而使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拥有了强有力的支持。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对资源开采、消耗、回收、利用以及社会消费等环节的监控与治理。

大力推广“畜一沼一果”、“畜一沼一菜”、“四位一体”大棚等循环农业模式。

开展“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

走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发展道路”,针对如何发展沼气,进一步提出“在闽西北、闽东苏区、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县率先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目前,福建省已被列入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试点省,省政府也制定了《2006年福建省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以苏区、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努力建设生态省。

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广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循环经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面临着许多因素制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研究、健全中介组织、推广试点经验等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动力,以求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有序而快速发展,在实际动作中,要切实把握以便以下五个环节: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观念更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

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

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好处和典型事例,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农村的相对落后和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渐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思路和办法,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建全长效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必须有政策引导、法律支撑和加大资金投入。

在政策引导上,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大力鼓励开发志保护的统一,生产、生态、生防的“三生”统筹,建立模式,创新管理,以求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投资政策、项目选择方面加强优化与引导,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形成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动力。

采取经济激励措施,向农业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方面倾斜,鼓励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核算机制,改变过去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效益的做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农业增长机制,并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

从发达国家实践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看,必须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德国是最早建立有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国家;日本则是这方面立法最全面的国家;法国、奥地利等也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2003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如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应该有更多的法律法规。

因此,在现有的法律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特别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

同时,政府还要建立一系列促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办法,如实行动态的短缺资源(土地、水、能源)价格制度,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制度、环境资源信息透明与公众监督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区域环境保护补偿制度、绿色补贴制度,还有绿色经济核算制度等,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三是要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太高,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

遗传工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无性繁殖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污染监测与防治技术、沼气生产技术、立体种养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

科研人员既要不断的深入研究和技术创新,又要深入村镇,将理论带入田间,帮助农民掌握专业知识和生产技术,并且有计划的培养农业技术人员。

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无疑是农村生产力中最具有潜力和积极的因素,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科技队伍。

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技术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克服盲目依附思想。

四是要健全中介组织,强化优质服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我国人口的60%在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突出表现在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科学文化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重作用。

一方面,他们可以把政府、农业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各种科研机构、网络等有机联合起来,共同参与讨论、研究、推行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司,及时提供循环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和生产资料与技术上的指导。

在财政投入上,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引导社会投资,特别是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支持。

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投资能力有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

要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强在实际生产中的示范推广,增加农民的感性认识,使农民更易于接受。

五是要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综合模式。

不同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农业资源,因此在强调和实施3R原则的前提下,要依据实际情况,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因此,对以沼气、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和以有益生态食物链技术为中心的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加强示范和推广,并及时总结经验。

结合各地市的实际加以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

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性,形成闽北、闽西和闽东南区域发展的梯度格局。

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

要建设我省农业的“三条特色产业带”(沿海蓝色产业带、闽东南特优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