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63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docx

云南省曲靖市届高三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

云南省曲靖市2018届高三12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美感与快感

如果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和寻常快感的分别就不难寻出了。

美感是不沾实用的,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例如喝美酒所得的快感,由于味感得到所需要的刺激,和饱食暖衣的感觉同为实用的,与观赏形象无关。

有时喝酒自然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但是艺术的滋味不在饮酒所得的口腹方面的快感,而在饮酒使人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陶潜、刘伶、李白之流都是用酒来把实际人生的距离推远,酒对于他们只是造成美感经验的工具。

至于看美人所生的快感,可以为美感,也可以不为美感。

如果你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希求的配偶,你所谓“美”就只是满足欲望的条件。

如果你能超脱,只把她当作线纹匀称的形象看,丝毫不动欲望,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有占有欲。

许多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这种人大半只满足占有欲所生的快感而不能有美感。

美感是性格的返照,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寻常快感完全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所以只能说是被动的。

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

兰格斐尔德有一个很好的比喻:

“美感的态度好比顺水行舟,随流曲折。

就随着水流移动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说,我们是被动的。

如果我们要逆流行驶,或是故意要转一个弯,那就失其为美感态度了。

我们在享受寻常快感时,意识中很明显地觉到自己是在享受快感。

在美感经验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如果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由意象本身转到意象所生的影响,心中便有两件事:

一是所欣赏的意象,一是它使我愉快一件事实,所欣赏的意象便不复孤立绝缘。

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

当自己觉得有快感,就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消失了。

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比如读一首诗或是看一幕戏,当时我们只是心领神会,如鱼得水,无暇他及,后来回想,才觉得这一番经验很愉快。

这种分别本来浅而易见,但是现代有两派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美学的人,却因为不明白这种浅显的分别而走入迷途。

第一就是弗洛伊德派学者,他们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

它的错误在把欲望满足的快感看成美感,或是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艺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另一个是德国和美国近来有许多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也犯着同样的毛病。

他们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零碎的颜色及线形,把音乐分剖为零碎的音调,然后拿来测验观者或听者,问他们欢喜哪一种,讨厌哪一种。

统计后说某种颜色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美的,某种线形对于某种人、某种年龄是最丑的。

他们忘记艺术品美在全体的整一与和谐,这种全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

其次,他们忘记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大半由于生理作用。

对于生理最愉快的东西虽然容易引起起美感,而它本身不一定就是美的。

他们的错误在把快感混为美感。

(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饱食暖衣、喝美酒所得的快感同为实用,与观赏形象无关,李白、刘伶、陶潜一类人喝酒,忘去现实而另辟一片天地,酒对于他们仅是形成美感经验的载体。

B.寻常快感一律受外来的刺激支配,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相融,只能说是被动的;而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态往复回流,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

C.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你愈不觉得它产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欣赏的浓度就愈大。

D.德、美研究“实验美学”的心理学家,把艺术品分剖为零碎的东西,这就忘记了造型艺术美在整体与和谐,忘记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多半由于生理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收藏书画古董的人往往把占有某人的墨迹或某朝的铜器为夸口的事,他们大半只满足快感。

这一事例从反面论证了美感不沾实用、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这一观点。

B.文章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作者引用兰格斐尔德的比喻,论证了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的观点,如顺水行舟,如果就随着水流移动来说,我们是主动的,就对于移舟的水力不加抵抗这一点来说,我们又是被动的。

D.本文先简洁地摆出中心论点,然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论证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最后列举了走入迷途的两派学者的观点。

全文思路清晰,层次感强,有概括有分析,论证充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美感时只有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只要同时想到“我现在觉得愉快”,注意力就开始转移,心中产生两件事,那么欣赏的意象就不再孤立绝缘。

B.现代从心理学观点研究的弗洛伊德派学者和“实验美学”派心理学家因为他们不明白美感包含快感这种浅显的分别,所以走入了迷途。

C.倘若把美感经验看成形象的直觉,它与寻常快感的区别就容易找出来,其中,美感是不沾实用,而寻常快感则起于实用要求的满足。

D.把文艺看作欲望的化装的满足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把欲望满足的快感当成美感,于这种快感以外,在文学艺术中没有见出所谓“美感”是怎么一回事。

【答案】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B项,原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并不能完全融成一气”,去掉“完全”就改变了轻重程度。

另外,原文是“美感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选项变成“物的情态”,偷换概念。

C项,原文是“我们对于一件艺术品或是一幅自然风景,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在欣赏它,愈不觉得它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倒着推导就不成立,不符合逻辑。

D项,随意缩小、扩大范围,不合文意,“艺术品”扩大范围,原文只说是“把造型艺术分剖为”;“造型艺术美在整体、和谐,音调使人愉快或不愉快”缩小范围,原文分别说的是“艺术品”和“一种颜色线形或音调”。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美感经验主动与被动互相转化”不是作者的观点,原文是说“美感经验同时是主动的和被动的”。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B项,无中生有,“美感包含快感”错误,原文阐述的是“美感与快感的区别”,说明美感与快感不是一回事。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饥饿燃烧的人们

台静农

故乡在我的眼中,一点也没有变化,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人民依旧是那样的诚朴。

回到家,母亲说我头发留得太长了,蓬松着,显着满脸的风尘。

母亲向门口仆人说:

“将理发的找来!

”当时我想这一定是找旧日的理发匠老柯了。

因而回忆到老柯在我幼小时的情形了,他不是本乡的人,是外省讨饭来的,在荒年的时候。

他现在大概有五十多岁了,因为我十来岁的光景,他已有短短的胡子。

他的胡子非常的浓厚,乌黑。

上面常常挂着鼻涕,我们家里的仆人总是笑话他。

理发匠来了,不是老柯,是一个二十上下的少年。

少年告诉我,先是老柯的女人眼瞎了,不久他自己眼也瞎了,他平常生意不好,没有钱剩的,只得要饭去,要饭也要不着什么,夫妇俩整天饿着,没有法子,只得回到家乡去。

他有三十年没有回去了,又没有盘费,只得彼此牵着讨饭回去。

老柯的命运,实在太凄苦了。

于是老柯的过去,居然历历地出现在我的心中了。

在我的一生中,所经过的大灾难,要算十三年前的荒年了。

那时候田里被野火烧了似的,没有一个谷实,仅仅有的是一田枯黄的、瘦短的荒草。

农民们眼看着虚幻的收入,全家饥饿着,不得不卖掉帮助他们终年辛勤的耕牛,来维系着当下全家的生活。

所以牛肉是非常的便宜,三枚铜子一斤。

至于米和麦子,就是三十倍一斤牛肉的价值,也买不到一升。

一天老柯来到我家,和仆人们说笑了一回。

于是他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溜进仓库,用了一张大报纸,包了一些米,塞在怀里,躬着腰走出。

刚走到院中,遇见仆人阿三。

老柯不免有些张惶,脸红了,腰越弯了下去。

阿三怀疑地问:

“老柯怎么弯着腰走路?

“我……我……”他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跪了下去。

“三哥,我一时糊涂,做了丢人的事了!

从此以后,我家再不让老柯来,他也不敢来了。

第二年春一天下午,我同母亲站在门口,老柯远远地走来,我看见他便叫着向母亲说:

“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

“不要胡说,小孩子不懂事!

”母亲斥责着。

老柯走近跟前,恭谨地站在一旁,向母亲问安,脸涨红着,带着惭愧似的。

“好久没见老柯了,”母亲说,“你的日子还得过么?

“哪能说得过,不过弄一顿,吃一顿罢了。

“你没有事做,可以到我家里来作活!

“是,是。

”他小心地走开。

老柯又常常到我家里来了。

他见人比往常还客气,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特别的卑微。

有人同他开玩笑,他红着脸笑着能躲开便躲开了。

即或他偶然说错了一句话,人家当面骂他,讽刺他,他也红着脸忍受着。

仆人们故意欺负他,遇着吃力的事,便叫他做,他总是不说话恭谨地替他们做,每次累得头上汗气直冒。

一次,不知为什么事,恼了我,我破口大骂他:

“你这贼,偷我家的米!

”我看他没有动静,故意连声地叫。

于是他恳求着说:

“少爷,谁不做错事呢?

况且……那时候饿得慌。

”他低声申辩着,低下头脸红得猪肝似的狼狈地走开了。

这年冬,家家都忙着预备年事。

后园的花早已收拾起来,仅有几枝寒梅,孤独地开着。

这空旷的花园中,家人挂了一些腊肉,大小不一,一串串地在太阳底下晒。

园门闭着,几乎终日无人过问。

一天,母亲无意地走过去,适逢老柯正在园中,他见母亲来了,非常的惊慌。

平常是多么恭谨和气,这时候完全改变了。

母亲走到了他的跟前,他扑地跪下,倒将母亲惊住了。

“老太太,本来我是到园子里替他们扫地,忽然想到过年了,心一动……又做了丢脸的事。

“起来罢,作活去!

”母亲说后,他站起来,我这时正到园中,看到老柯红着脸颓丧的神情。

除夕的前一天,母亲叫人送二斤肉三升米几棵白菜给老柯。

他立刻跑来见了母亲,大家看他那样子,都不禁地笑起来。

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他在园中所做的事。

而今,多年在四方漂泊的我,人世的艰辛,不幸者的凄楚,我是深深地认识了,于是对母亲当初的待人充满了敬意。

老柯是我所忘不了的人,在这多难的人群中。

每次深夜里,或旅途上,或漆黑的街巷中,看见、听见,被这饥饿欺凌的苦号,我便想到那不幸的一对盲人。

也许有那样一对盲人,互相搀着,正颠簸于崎岖的路上。

饥饿鞭策着他们,生的希望引诱着他们,他们是多么的劫难和不堪。

我希望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我也将勉力改造这种状况。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五日夜

(选自贾玉民、纪桂平主编《乡情》,略有刪改)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说“街道是那样的不清洁,房宇是那样的低矮”,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是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

B.二十上下的少年理发匠告诉“我”老柯夫妇情况,表明他可能对老柯夫妇比较熟悉,还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

C.老柯偷米被仆人阿三发现,表明阿三不但忠于主人,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

D.“偷米的老柯来了,妈妈。

”和“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表明“我”年少,不懂事,为这些还被母亲斥责过。

5.小说中母亲这一形象与鲁迅作品《祝福》中鲁四婶的形象相比,有何异同。

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6.结合全文,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

【答案】4.B   5.相同点:

她们生活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家境都较好,是大户人家的太太,有仆人可供驱使。

不同点:

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

本文中的母亲善良、宽容、有同情心。

她不歧视底层百姓,即使老柯两次偷窃也没有怪罪,反而赠送食物,还以此教导“我”。

鲁四婶自私、冷漠、无情。

她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主人姿态对待祥林嫂。

从两次收留到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看出鲁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工具使用,对她并无真正的同情。

   

6.主要内容:

小说讲述了旧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窘迫,在饥饿的折磨下,无奈选择偷窃,最终获得主人谅解的故事。

思想主旨:

揭示了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社会贫穷落后、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母亲当年宽厚仁慈,救助困难者的言行的赞扬与敬意;表达了作者对遭遇不幸的人的深深同情,呼吁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

【解析】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表明作者不喜欢自己的家乡,因为环境太差的缘故”,分析错误,无中生有,作者只是想表明故乡的落后。

C项,“并且看家严密,不放过任何值得怀疑的蛛丝马迹”分析概括不合文意,只能表明老柯做贼心虛,被人一问就主动承认,原文中阿三并不是因为怀疑他偷东西才盘问的,阿三也不是专门看守院子的。

D项,“‘我’破口大骂老柯是贼”后,文中没有表述被母亲斥责过。

 

点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

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

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

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

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

①概括→分析:

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

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首先立足文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我”的视角,向大家展示雇工老柯的经历及一系列仆人的表现。

通过回忆老柯的过去,两次偷主人家的东西及平时的卑微的表现,一次是在荒年,一次是快过年的时候,无奈选择偷窃,最终获得主人谅解的故事。

探究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结合创作时间“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五日夜”分析,从不同的主体角度分析,以老柯为代表的底层百姓、生活好一点的母亲以及我等。

揭示了底层百姓的悲惨遭遇,以及当时社会贫穷落后。

“于是对母亲当初的待人充满了敬意”,母亲的宽厚仁慈,对母亲的赞扬与敬意。

“我希望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我也将勉力改造这种状况”,作者对遭遇不幸的人的深深同情,呼吁人们参与救助劫难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9月16曰,参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的代表在蒙蒙细雨中考察一路,讨论一路。

“搬迁的资金从哪里来?

”“这么多群众搬走了,有安置的土地吗?

”“搬出来之后,如何发展产业增收?

”这些问题是代表们提得最多的,也从侧面反映出易地扶贫搬迁最核心的三个问题。

地从哪出?

青海省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

进城安置是另一个选择。

广西将部分贫困户集中安置到县城,建起10多层高楼供搬迁户统一居住。

“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

”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受条件限制,贵州耕地资源稀缺,如果只是搬迁到相邻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不会有根本性变化。

进城安置不仅解决搬迁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现在盖房若干年后没人住的问题。

钱从哪来?

去年,巴中将45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给成都高新区,筹集逾13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

河南也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价交易。

“已拍卖两批9291亩,筹集资金27.87亿元,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贫困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

”河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往哪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

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

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茶”等一批特色产业。

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2017年9月18曰《四川日报》)

材料二:

云南:

2017年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00万人脱贫

2017年云南省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就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年度目标任务展开工作。

先后出台29项配套政策文件、行动计划,行业扶贫政策措施逐步落地。

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弈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

对于我省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起点低,底子薄,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等挑战的现状,《政府工作报告》表明,2017年云南计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全面脱贫攻坚战。

大方向上,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实现29个贫困县摘帽、1100个贫困村出列、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各州市也列出了重点工作要求,例如昆明把脱贫攻坚工程列入了本年度十大惠民实事中。

大理把扶残助残工程当作年度十件大事之一。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省设立了总规模1152亿元的云南浦发扶贫投资发展基金,支持11个州市贫困乡村脱贫出列,大理、曲靖等州市因此受惠。

(2017年4月17曰《云南信息报》)

 

材料三:

曲靖会泽易地扶贫搬迁起成效贫困户建房无负担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

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

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

“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

“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

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了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

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主要围绕易地扶贫最受关注的三大难题展开,列举了青海、河南、巴中等诸多省市摸索出来的经验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意义。

B.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云南省2017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比2016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由此可见2017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2016年的好。

C.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三则材料都注重列数据,使用大量准确、具体的数据来表明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三则材料虽然报道的对象不同,但都聚焦“易地扶贫”这一热点话题,介绍了不同地区的扶贫工作情况。

B.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三则材料的写作方式各异:

材料一是搬迁现场会的现场采访和报道,材料二主要是对云南2017年扶贫工作相关情况的报道,材料三则主要是个案专访。

D.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

E.材料一列举了全国很多省市的扶贫经验,涉及范围比材料二、三更广,所以材料一的新闻价值更高。

9.结合材料一,试回答易地扶贫过程中的三大问题有些什么解决办法。

【答案】7.B   8.AE   

9.①土地置换;②进城安置;③创新融资模式;④发展脱贫产业;⑤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B项,“由此可见2017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将不如2016年的好”错误。

2017年计划脱贫的贫困人口确实比2016年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少,但不能据此证明2017年的扶贫工作成绩就不如2016年的好。

因为2017年的工作只是计划,还没完成。

另外,也许是2017年扶贫的对象贫困程度更高,扶贫难度更大,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成绩。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

A项,材料二谈的是“脱贫攻坚工作”,不是“易地扶贫”。

E项,不能因为材料一涉及范围比材料二、三广,就证明其新闻价值更高,强加因果关系。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筛选。

立足材料一,回答易地扶贫过程中的三大问题的解决办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他们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土地指标进行置换,然后再对迁出地宅基地复耕平整,耕地和居住地两不误”,土地置换。

“贵州搬迁的主要方式是进城安置”“河南也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将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和同步搬迁户宅基地拆旧复垦后的结余指标在省域内公开竞价交易”,创新融资模式。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发展脱贫产业。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

点睛:

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分条作答。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如本题“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

康熙六年,圣祖诏求直言。

时辅臣鳌拜专政,赐履上疏几万言,略谓:

“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征,杂项浮于正额。

一旦水旱频仍,蠲豁则吏收其实而民受其名,赈济则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

然非独守令之过也,上之有监司,又上之有督抚。

朝廷方责守令以廉,而上官实纵之以贪;方授守令以养民之职,而上官实课以厉民之行。

故督抚廉则监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抚贪则监司贪,守令亦不得不贪。

此又理势之必然者也。

伏乞甄别督抚,以民生苦乐为守令之贤否,以守令贪廉为督抚之优劣。

督抚得人,守令亦得人矣。

虽然,内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则在朝廷。

其大者尤在立纲陈纪、用人行政之间……”疏入,鳌拜恶之,请治以妄言罪,上勿许。

八年,鳌拜败,陛下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等鞫治,以鳌拜衔赐履,意图倾害,为罪状之一。

方鳌拜辅政擅威福,大臣稍与异同,立加诛戮。

赐履以词臣论事侃侃无所避,用是著直声。

上即位后未举经筵赐履特具疏请之并请设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赐履疏谏乃寝且嘉其直。

九年,擢国史院学士。

未几,复内阁,设翰林院,更以为掌院学士。

举经筵,以赐履为讲官,日进讲弘德殿。

赐履上陈道德,下达民隐,上每虚己以听。

十四年,谕奖其才能清慎,迁内阁学士,寻超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

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经筵。

命往江南谳狱,调吏部。

会河督靳辅请豁近河所占民田额赋,命赐履会勘。

奏免高邮、山阳等州县额赋三千七百二十八顷有奇。

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礼部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