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3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95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docx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2011——2013年)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二O一一年十月

 

项目组成员

组长:

黄斌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物流协会副会长

副组长:

刘志惠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

陈于凡福建盛丰物流集团副总裁

项目组校内主要成员:

贺红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副教授

傅维克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副教授

何卫萍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副教授

陈晓波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讲师

王丹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讲师

黄曼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讲师

黄丽华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讲师

林立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讲师

刘守臣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助教

王辉经济贸易系物流教研室助教

项目组企业主要成员:

俞裕祥福州鼎佳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小朗福建省大地管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徐伟中国外运福州储运分公司副总经理

吴蕾福建金诚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武福州大成国际船舶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陈颖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人力资源部部长

林霞福建鸿达物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3年,是学院筹建时期招生的第一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2004年学院成立后以培养高职三年制学生为主,2005年被确定为院级精品专业,2006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福建省高职教育精品专业,2007年现代物流实训中心被确定为省财政重点支持建设项目,2008年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获福建省教育厅综合教学改革项目,2009年获福建省第六届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并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奖,200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

2010年,“校港联动”——经贸类高职院校服务海西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列为2010年福建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黄斌研究员。

2010年,经教育厅批准,物流管理专业成为福建省闽台“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项目专业。

2010年,福建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被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其中“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教育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是一项重要内容。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参与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试点的改革实践工作,按照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社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立足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两岸区域合作综合试验,并于2011年9月开始对外招生。

2011年物流教学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

此外,2009年物流专业学生获得全国首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一等奖。

2009年计划招生165人,报到239人(其中补录74人),报到率98%。

2010年计划招生213人,报到207人,报到率为97.2%。

2011年计划招生220人,报到214人,报到率97.3%。

2011年充分利用台湾高校优质资源,引入先进办学理念,与台湾育达商业科技大学、台资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院与英国皇家物流研究院以及全球物流运筹协会合作,开展CILT、CIPS、美国sole国际物流证照等国际认证培训。

同时也进一步加大对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建成了省级重点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拥有校内专业实训室5间,校外稳定实训基地15个。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外聘兼职教师12人,共32人。

专任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共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双师及双师素质型教师18人,占专业教师的90%。

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物流管理信息化操作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从事物流活动各项业务,具有物流现场组织管理、市场开拓、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懂业务、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立足“强技能,多方向”,侧重在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岗位培养操作层与管理层人才,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业从事供应与采购、企业物流管理、仓储与运输、港口业务管理等工作,可从事的操作层岗位有:

营销员、仓管员、理货员、订单员、采购员、拣货员、可从事的管理层岗位有:

仓储主管、配送中心主管、运输主管、物流营销主管、客户主管、采购主管等。

(二)专业发展情况

1、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支持,2005年物流专业聘请了企业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校外专家、本校专家组建产学研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学校、港区政府、港区企业三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校港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港区内政府、学院、企业各自的优势,在港区内区建立一系列的“校港联动”基地,在学校、港区政府、港区企业间搭建起“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合作平台,从而实现三方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业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对接。

2009年12月18日,“校港联动”长安基地启动,各项合作项目有序展开。

2、以增强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了课程建设与改革

(1)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树立“质量、效益、发展”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观念,以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基础,结合海西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学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办学特色、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调整、设置和更新课程内容,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生毕业应根据表1所列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表1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发证部门与考证时间表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部门

考证时间

要求

助理物流师

省劳动厅

第五学期以后

必须考取其中一种

全国报关员考试

海关总署

第三学期以后

国际商务单证员

国际贸易学会

第三学期以后

全国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考试

国际贸易学会

第三学期以后

采购与供应职业资格证书CPS(初级)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教育部考试中心

第五学期以后

(2)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校本教材

组织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对岗位职业技能进行过程与任务分析,形成清晰的工作流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列校本教材。

现已投入使用的有《供应链管理》、《物流综合实训指导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指导》、《国际贸易实务习题集》。

3、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了实训实习基地与产学研合作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多年来,按照学校改革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想,按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本着“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始终将建设全面适应现代化教学与实践的、设施完备、设计合理先进、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作为专业建设的大事来抓,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与环境。

建成了省级物流示范性实训基地、国际商务综合业务大厅、报关报检大厅、连锁经营管理实训室等。

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建立了职称结构合理、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实训指导队伍,编写了实用、实效、内容丰富、结构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实训指南》、《第三方物流实训指南》、《国际物流实训指南》等多本实践校本教材,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形成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课开出率为100%。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合作,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选择职业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①多年来,本专业发挥行业办学及校友公司实力强的优势,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与专业对口单位建立了15个校外实训基地。

将课堂建在企业,建设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教学实训基地,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并分别与盛丰物流集团、福州鼎佳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已为这些企业培养近200名优秀的物流人才。

②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业务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课程中引入公司、企业业务流程和工作项目,聘请业务骨干指导实践教学。

③吸纳企业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市场调研,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专家研讨会,编制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确定教学内容,重新制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校企合作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体系。

④建立寒暑假社会调查制度,要求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参加社会调研,提交调研报告或小论文。

(3)产学研合作建设

推行“校港联动”项目,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为港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2010年3月,本专业承接大地管桩公司仓库信息化管理产学研项目,实现产品的信息化管理,克服成品堆场较小,实现对产品库存的控制,实现库存成品与在库原材料的实时盘点。

2010年5月,又承接大地管桩公司另一个产学研项目,实现水泥的库存信息化管理,保证水泥的安全库存。

目前进展顺利。

4、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抓好“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1)大力引进行业专家、企业业务骨干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实施“兼职教师”规范化工程,从行业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熟悉教育规律和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并且为学生提供长期实习、实训场所的行业一线高技术人才作为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形成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2)采用多样化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①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

通过课程的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它打破了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这门课程所需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

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②轮岗制的培养方式:

通过岗位轮换,让青年教师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③承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

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

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④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的岗位上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他们的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⑤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考试。

⑥发挥教师的专长,开展对企业进行技术咨询、员工培训以及课题合作研究等,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

⑦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比重,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5.创新中高职教育衔接新模式,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也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专业创新中高职教育衔接新模式,参与2010年福建省“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重要内容——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试点的改革实践工作,并于2011年9月开始对外招生。

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自2011年1月启动以来,受到闽台两岸职业院校、企业的广泛关注,台湾南部联合服务中心、和春技术学院等先后与试点项目牵头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达成了合作培养人才、共建海峡创新育成中心等合作意向,福建省信通投资集团也对参与平潭职教集团化办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在2011年5月18日的第13届“海交会”上,闽台职业院校平潭集团化办学项目在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正式签约。

来自4家福建中高职院校、4家台湾中高职院校、4家台湾企业的12名代表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闽台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全面启动。

2011年7月14日下午,福建外经贸学院召开平潭综合实验区职业院校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项目2011级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有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福建工贸学校、平潭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经济学校等多所中职院校参与,并已初步形成了“立柱式”、“分层级”、“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为中职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培养知识能力的“接口”,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专业建设的内容

(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带动专业群建设,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

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达到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水平要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专业建设主要内容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校港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订单培养模式,开设订单班,在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职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实,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更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的零距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改变以往的“叠加式”培养模式为“立柱式”、“分层级”、“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贯通人才综合培养模式,使中高职衔接在课程衔接上更分明,避免重复教育,学制上更具弹性化,以人为本的替学生思考,更具人性化。

“立柱式”:

以通识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为三大立柱同步进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分层级”:

分1-3级,1级可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2级可取得中职学历和第二层级职业资格证书,3级可取得高职学历和第三层级职业资格证书;“弹性学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程,或早或晚地修满学分,提前或滞后毕业,其中1级为2年,2级为2-4年,3级为4-7年。

2、课程建设与改革。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按照综合情景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具体岗位群能力要求确定行动领域—→按具体岗位群课程要求确定学习领域—→按具体场所条件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的路径推进,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重点建设3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院级精品课程、6门专业核心网络课程,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编写校本教材5本,其中公开出版教材3本;建设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专业试题等的教学资源库。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

引入信息技术,扩建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3间、新建校内模拟仿真实训室1间。

建成后校内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400名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专业技能训练。

另新建校外实训基地5个,使物流管理专业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达到20个。

同时将现代物流实训省级示范性基地建设成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

在专业群探索建立以“前校后店”、“校店结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课堂实践环节与社会、企业实习相结合。

专业改革中,创建包含“专业认知→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能力模块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另外为了做到实践三年不断线,校内开办连锁加盟店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经营性实训。

这种“前校后店”、“校店结合”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堂与店堂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产学研用”平台的建设,实现校校企共建,服务衔接。

参照台湾等高职教育发达地区产学合作中心的做法,在合作院校内建立若干个产学合作中心、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科技研究中心等,整合优势团队,作为产学研用合作的“桥梁”,致力于改善区域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提供增值再教育及关键技术知识引进、消化和创新的目标,实现学校教育和区域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4、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企业兼职教师为纽带、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的具有“结构优、素养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的机制,形成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制,不断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三年内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引进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骨干教师。

专业专任教师达23人、兼职教师达1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47.8%,师生比达到1∶16,讲师以上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达100%。

5、社会服务能力。

实现物流教育资源的区域性共享,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区。

为社会劳动力提供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物流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培训和考证,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或职业资格认证培训≥580人次/年,为相关院校培训物流师资≥50人次,为企业行业和社区科技服务≥3项。

四、专业建设改革举措

(一)继续强化行业指导作用,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继续强化由企业业务骨干、行业专家、校外专家、本校专家组建的产学研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深化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校港联动”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港区建设“大港口,大物流,大贸易”的人才需求,依托我院地处马尾港区以及培养外向型人才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同样地处港区的福州保税港、台商投资区、长安投资区、马江园区、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政府的深度合作,在学校、港区政府、区内企业间搭建起“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优势互补,信息互通”的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创业、企业员工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专业技术服务、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全面对接,打破了传统校企结合在深度和广度上的限制,实现育人、用人、服务等方面的“三方协同”。

建设“盛丰班”,深化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贴近于市场需求、课程设置更符合企业需要、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和完整、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更促成了就业工作的早开展、早推进、早落实。

组织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充分论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职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更好的落实,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更强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实现教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的零距离,实现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职业引领全程”即将职业教育设置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从入学伊始第一学期就安排由学院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双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并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期间;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组织学生从专业认识实习开始至第六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职业教育三年不断线。

“技能递进提升”是以物流管理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分析为依据,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职业岗位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要求,将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由低到高依次递进地贯穿在教学中。

按认知与体验;模拟岗位实训;综合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安排是:

第1学期物流认知见习;第2~4学期岗位技能训练;第3~4学期穿插生产性轮岗实训,第5学期按职业方向综合模拟实训;第6学期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

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

实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技能递进提升”的实践教学特点,改变传统“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做法,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路子,实现了“早实践,多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以及“学中做”,“做中学”的目的。

见图1,图2。

图1“强技能、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图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这种模式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物流业务处理等各项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今后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培养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使教学工作既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多样性。

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继续开展人才个性化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模块,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应对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关于2007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的“专业课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真实工作情境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的精神,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将加大力度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人才层次的差异性,按照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融合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物流工作过程是在物流企业中,工作者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高职教育教学任务。

它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景的过程。

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就是根据“物流工作过程”确定“学习领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的一种课程体系。

它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并以此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真正做到“做中学”、“即学即用”,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设想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其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