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32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下乡调研报告.docx

三下乡调研报告

目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关键词界定

1.“空巢”家庭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数理统计法

四、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

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二)全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1.在经济供给方面

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

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

(三)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五、湖南湘乡市金石镇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特征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六、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巢综合征严重,缺乏幸福感

2.患病率增高

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

城市化的形成与加快

2.主观原因:

空巢老人精神

3.客观原因:

经济、生活与情感寄托

4.直接原因:

子女学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或子女长期在外地

5.间接原因:

计划生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6.深层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七、对策与建议

(一)宣传科学知识,提高法制建设

(二)教学简单手活,收购特色手工品

(三)组建志愿队伍上门慰问

(四)统筹老年人信息,及时掌握动向

(五)舆论倡导外出务工子女多关爱老人

(六)医疗队下乡宣传健康养生知识

(七)针对特定疾病的老人进行上门服务

八、结语……………………………………………………………………

九、参考文献………………………………………………………………

附件……………………………………………………………………

 

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调查

——以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为例

【摘要】“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是社会对老人的承诺,而且事关社会主义协调发展、和谐稳定和新农村的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然而在以劳务输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

而当今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如何?

又如何改善这些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

本文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运用辩证唯物论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总观中国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总体普遍状况,结合湘乡市金石镇的特殊情况,针对有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并在仔细分析思索后提出见解与对策。

真切希望能对金石镇“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实际的,可供参考的方案。

【关键词】空巢家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老有所养”作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老年人问题日益凸现,空巢老人现象也日趋明显。

据相关资料显示:

到2007年底,“我国至少有2360万老年人独守空巢。

”这些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达到理想境界。

由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因而,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数和增长速度日益增大。

农村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较低,农村空巢老人更具有脆弱性。

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诸多问题日益凸现,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甚至会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每年仍以3.3%的速度递增,中国正式进入了“老龄时代”。

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10.8%,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将达到1.85亿,为此,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管问题,成为涉及千千万万个家庭、牵动社会神经的敏感问题。

就目前而言农村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将达到80%以上,关爱空巢老人成了全社会的责任,就对现在而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空巢”老人地位受到轻视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

积极关注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并努力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金石镇位于湘乡市最北端,东北边与宁乡、韶山交界,西临金薮乡,南接白田镇,拥有“地接三县,沟通长潭”的有利位置。

全镇总面积为88.9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44个村民小组,9751户36171人。

在湘乡市金石镇,全镇剩余劳动力约为1.5万人,有70%以上的农村家庭劳务收入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大多数老人独自在家,全镇老年人口有9620人,百岁老人有22人,最大老人年龄有107岁的高龄。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在这里,劳务输出成为这里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的老人一般独自在家,对于这些“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医疗状况怎么样?

他们的精神寄托?

他们所受的关爱又来自何处?

基于这些问题,基于该地区“空巢”老人现象研究的特殊性以及意义性,这次我们一行人深入金石镇东江村实地调研,收集了许多珍贵资料。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调查研究,希望对这里的老人送上我们的关心,对该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对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完善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研究意义

1、现实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身心健康是指健康的身体和愉快正常的心态。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孤独,是“空巢”老人的的心病,不愿给儿女添麻烦是“空巢”老人的心愿。

本次调查中,我们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湘乡市金石镇的特殊情况,希望可以给当地政府一些建议,更多的去关注这里的老人,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践行社会主义科学观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关心与研究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直都在传承着,这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伟大民族复新的重要前提。

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子女对于老年父母的养老意义尤为突出。

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孝总是第一位的,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第46/91号决议)。

大会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独立、参与、尊严、自我充实、照顾等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各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纷纷献言献策,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发展的步伐不一致,这些理论并没有如时的运用上来,缺乏理论与实际结合,缺乏能动性的发挥,或者忽视了“空巢”老人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希望本调研报告的形成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提供来自实地考察思考后的理论火花,以促进其更加合理、有效并进一步完善,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我国的精神家园,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发挥了社会示范效应,有利于营造关爱老人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设计

1.关键词界定

1.1“空巢”家庭(EmptyNest)

“空巢”家庭的概念源于西方,它是建立在美国学者PC.默克多的“家庭生命周期"(familylifecycle)的理论基础之上,具体是指所有子女均已成年并且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的家庭。

“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

具体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的家庭中分离出去,自立门户,只剩下年老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

简而言之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

在种类的划分上,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

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还有一种分类:

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

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户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注释: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集只提供了65岁的家庭户资料)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

全国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1.46%,只有一对老夫妇户占11.38%。

(注:

家庭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

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早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一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

2.研究方法

2.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1.1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问卷以代填式问卷为主,辅以深度访谈。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5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相对较高。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

基本情况、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养老意愿和需求等内容。

2.1.2实地调查法

由于该课题研究的特殊性,笔者深入湘乡市金石镇进行实地调查,并多次走访空巢老人的家庭,与老人亲切交流,真实感受空巢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性情,获取了大量宝贵资料。

2.1.3访谈调查法

针对本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湘潭湘乡市金石镇当地政府和群众进行访问,并通过电话与电子邮件等方式多次进行深入了解,加深了我们对于研究课题的认识。

2.1.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笔者采取利用村民们劳作之余入户深入访谈,共收集到个案资料十余份。

集体访谈对象6入,分别为该地的调研员及不同年龄段的空巢老人,访谈主要了解该村空巢老人数量、分布情况以及一些具体问题。

2.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我们收集了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的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查找了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资料,各种资料的收集为我们的调查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2.3数理统计法

结合实际需要,本调查采用了一些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调查问卷以及其他相关数据性资料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将统计结果绘制成图表。

四.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

“空巢”现象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农村空巢家庭数目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随之空巢老人数目也激增。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农村有老人的家庭户占全国总户数的72.56%,其中有21%的老人没有和子女同居生活,这一比例还会逐渐加大。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资料,近10年来。

中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全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家庭中所占比例只有16.7%,而1999年上升到25.8%。

在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空巢家庭的老人年轻化、空巢期相应延长的特征。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2O世纪8O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的空问,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规模空前的民工潮。

据来自农业部的粗略统计,2002年我国已有9000万农民进城务工。

2004年,进城务工农民已超过1亿人。

打工与在农村种地的经济效益相比较,外出务工的纯收入显然高于种地。

这就使得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宁愿到外地打工。

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离开家庭在外创业,留守的父母则成为空巢老人。

1.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随着我国2O世纪7O年代计划生育的广泛展开,6O%的农村夫妇做到了只生育一个孩子,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使父母身边的子女数目减少,同时也使得父母进入空巢阶段的时间提前。

在农村。

许多50岁左右的中年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待父母年老时。

即使子女有赡养父母的孝心与父母同居,也只能与一方老人共同生活,另一方父母则成为“空巢”家庭。

所以,一般来说,当独生子女18岁离家求学或者工作时后。

他们的父母将在空巢家庭生活10年左右才进入老年生活阶段。

如果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为70岁,这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O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1.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农村老龄化人口的比重和数量不断增加、老龄人口负担系数不断提高。

出现了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高龄老人不断增加,其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从1982年的6.6%增至2000年的10%.而其供养者的年龄也日益老龄化。

这两代老人未曾分居或原来分居后被接回而生活在一起,但当第三代子女开始独立生活时,就使得这种纯老人组成的空巢家庭不断涌现。

2.全国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

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

主要表现在:

2.1在经济供给方面

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

虽然外出务工的收入高于种地收入,外出务工的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却往往很有限。

农村很多外出务工子女打工所得的收入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有的甚至连自己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则他们对老人基本上没有经济支持,有的甚至还要求父母给予支持。

在很多农村地区,子女上学、求职、结婚、买房等都依然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对于本不富裕的农村父母而言,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的经济负担还体现在孙辈的日常生活开销上。

因为不少外出打工的子女将孩子交给父母照看,孙辈日常生活花费的负担也自然落到了老人肩上。

这也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年轻一代“啃老”现象的突出表现。

农村确实也存在着一批“啃老族”,这些人年龄在16岁至30岁之间,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少亲情,头脑空虚,缺乏技能,虚荣心很强,有工不做、有农不务,沉湎于网吧、饭店等场所,手头缺钱就向父母伸手,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还要为他们今后成家立业的事操心,一些家长因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岗少人多,造成许多农村青年就业率低,许多青年只能“躲”在父母身后,出现“农门养贵子”怪象。

而且技能培训待“啃”高。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用工和居家务农对技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强技能重培训对失业农村青年来说是急需,必须主动学得一技之长,练好“内功”。

再次是综合素质较低,存在就业瓶颈,又不愿改善,结果整日在家享受“饭来张口、觉来闭眼”的“贵族”生活。

医治农村“啃老”,首先需要“啃老族”自身的觉醒,“独立”才是出路。

同时也需要各方的协助,就政府而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为他们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指导以及技能培训等相关服务。

同时,父母的心要更“狠”些,为子女早日二次“断奶”,引导孩子走入社会,使其尽快“长大”。

2.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一些辅助,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则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生活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

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

因此,农村中很多空巢家庭老人都面临着各种老年病的威胁.他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受到极大影响。

孤身老人在家中暴病却无人救助,甚至因病死亡多时仍无人知晓的例子在现实中屡有报道。

2.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其乐融融”的观念在许多老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农村尤其如此。

老年人在身心日趋老化、正需要晚辈作依靠之时,子女却成家立业、远走高飞,就会产生孤苦、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

此时,如果配偶尚在,则空巢老人夫妻双方还能有精神支柱。

一旦丧偶,则失去对方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引发严重的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

这不仅给他们晚年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还会给造成难以治愈的心理创伤,使得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应减弱。

与此同时,外出打工的青年人在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权衡中几乎都偏向孩子。

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受到了极大冲击,老人应当得到的爱和关怀极为缺乏。

3.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及切入到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调查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理论可行性

理论上来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认识事物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还要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这一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所以,在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要把它和全国当代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辩证的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从金石镇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能在全国的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以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这个特例。

综上所述,根据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全国农村“空巢”老人成因与问题的普遍性为本课题调查研究的切入点,是十分可行的。

3.2现实可行性

以下是笔者从湖南省湘乡市金石镇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得到的劳动力转移数据:

表一

以下是笔者根据根据金石镇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中整理出的老年人口数据:

(人口老龄化)

表二

以下是笔者根据所发放的问卷调查,所统计出的“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实际结果:

表三

根据以上从当的政府有关部门得到的相关资料和我们的实地调查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所分析出来的数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到金石镇“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既具有全国问题的共性,又有当地的特色。

所以只有从全局出发全面的看问题,从全国问题的普遍性着手研究我们才能得出尽可能完善的结论,提出可操作的实际方案。

五、湖南湘乡市金石镇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特征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的基本特征

空巢来人经济收入较低,身体状况较差,精神生活贫乏,老人的健身娱乐形式主要是做家务、散步和早晚干点农务等。

在被调查者当中,打扑克、玩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的老人占四成左右;少数老人选择养鸟、养花等休闲形式;近二成的老人既不健身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休闲的方式是在家看书、看电视或为子女带孩子。

然而,“安享晚年”的心愿却难以实现。

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农村空巢老人严重缺乏关爱,幸福感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就业等因素促进人口流动性加大,子女在工作后纷纷离开父母而身居异地,即使与父母同住本地,相继独立成家之后,仍然会出现“人去楼空”的空巢现象。

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使自己心理受到一定的摧残,从而,导致幸福感减弱。

另一方面,从生理健康角度出发,我们也会发现农村空巢老人普遍身体状况较差,自理能力也不断下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也不断减弱容易患上各种老年人疾病。

且子女常年不在身边,缺乏照料,身体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总的说来,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配偶是老人精神上的重要支柱,单身老人得到的来自分居子女的援助最少,朋友、熟人、邻居的帮助则无家庭类型上的差异。

老人得到的心理援助具有与生活援助相似的特点,受生理健康的约束。

六、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空巢综合征严重,缺乏幸福感

老人省吃俭用拉扯大孩子,正当他们可以稍微歇歇的时候,孩子们却又纷纷远走他乡,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

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

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

空巢老人面临着身心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

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在湘乡市金石镇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得知:

部分外出打工的儿女,有时一年都难得见上一面,给老人留下无尽的寂寞与思恋。

根据笔者对150户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业余生活方式调查,所得结果如下:

表四:

农村空巢老人综合调查

综合情况调查

子女外出打工支持

生活、就医困难

仍承担繁忙农活、家务

无业余生活,精神生活缺乏

人数(人)

30

38

52

30

比例(%)

20

25

35

20

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务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很多“打工村”,“空巢老人”家庭数量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随之出现。

在接受笔者调查的“空巢老人”中,有20%的老人对子女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对生活现状表示满意;有25%的老人存在严重的生活难、就医难等问题,有35%的老人仍然承担着繁忙的农活劳动和各种家务;有20%的老人精神生活贫乏,渴盼子女早日回到身边。

在当代农村空巢老人中产生的空巢综合征现状令人担忧。

以湘乡市金石镇的实际情况为例,虽然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突出保障工作,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没有具体落实,二是缺乏老年人活动中心,三是关爱空巢老人的爱心服务活动甚少。

1.2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

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农村劳动力“空洞化”问题突出,老人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农村劳动力转移使青壮年劳力减少,加之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制约,只能由留守老人承担经营土地的重任,劳动强度加大,进而使农村空巢老人患病率增高。

根据笔者对150户农村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