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18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4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docx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解析版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题型专练必杀题

专练03基础选择题(3)

141.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

A.导电性B.延展性C.导热性D.抗腐蚀性

【答案】B

【解析】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薄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导电性、导热性、抗腐蚀性无关。

故选B。

142.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釜底抽薪:

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铁杵磨成针:

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D.百炼成钢:

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答案】A

【解析】A、真金不怕火炼:

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B、釜底抽薪:

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说法错误,因为木柴燃烧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且应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C、铁杵磨成针:

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错误;主要发生了物理变化,因为无新物质生成;D、百炼成钢:

只发生了物理变化,说法错误;因为生铁中的碳元素会发生一些反应,从而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故选A。

143.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则X、Ag、Fe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Ag、X、FeB.X、Fe、AgC.Fe、Ag、XD.Fe、X、Ag

【答案】D

【解析】把金属X放入AgNO3溶液中,X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X活泼性大于银;若放入FeSO4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了说明Fe活泼性大于X。

则三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Fe、X、Ag。

故选D。

144.现有X、Y、Z三种金属,只有X与稀硫酸反应,Y与Z的硝酸盐溶液能发生反应,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是()

A.X、Y、ZB.X、Z、YC.Z、Y、XD.Z、X、Y

【答案】A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X、Y、Z三种金属,只有X与稀硫酸反应,说明X>H,Y、Z都位于H后,Y与Z的硝酸盐溶液能发生反应,说明Y>Z,即X>Y>Z,故选A。

145.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下列叙述: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会减轻;④溶液的质量会减轻。

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铁钉能与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Fe+H2SO4==FeSO4+H2↑,生成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质量越来越小。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正确;;②稀硫酸溶液是无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正确;③铁钉的质量会减轻,正确;④溶液的质量会增重,错误。

故选D。

146.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已略去)和药品进行模拟炼铁实验,测得甲中硬质玻璃管(含药品)在反应前和完全反应后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装置乙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B.装置乙能起到收集适量尾气CO的作用

C.停止加热需继续通CO直至冷却D.制得铁的质量为(M1-M2)

【答案】D

【解析】A、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说法正确;B、盛满石灰水的乙装置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检验并吸收反应生成的CO2,还能将CO收集起来,故说法正确;C、在实验结束后,先撤掉酒精喷灯,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到装置冷却,防止生成的铁再次被氧化,故说法正确;D、反应前和完全反应后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减少了氧元素,(M1-M2)的质量是减少的氧元素的质量,故说法错误;故选D。

147.如图,通过实验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丙

B.①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

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

D.①②③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

【答案】A

【解析】A、铁与氧气、水共存时最易生锈,所以①中甲、乙、丙三处比较,生锈最明显的地方是乙,故错误;B、①②中使用煮沸的蒸馏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氧气,故正确;C、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空气,③中氯化钙的作用是作干燥剂,故正确;D、①中的铁钉与氧气、水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②是的铁钉只与水接触没有锈蚀;③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锈蚀;①②③对比实验,得出结论:

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水直接接触,故正确。

故选A。

148.如图是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观察铁制品锈蚀的实验装置。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一段时间后,铁丝会由下向上出现锈蚀现象②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③一段时间后,塑料瓶会变膨胀,因为铁生锈要放热④一段时间后,塑料瓶会变瘪,因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氧气与水和铁接触的越充分,生锈越严重,所以一段时间后,水面处铁丝锈蚀严重,水面上部的和下部的铁丝锈蚀不明显;铁生锈消耗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塑料瓶会变瘪,故B选项符合题意。

149.下列有关金属资源的利用与防护不合理的是()

A.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表面,保持洁净

B.在钢铁表面喷油漆可防止生锈

C.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D.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铸造成合金材料可优化其性能

【答案】A

【解析】A、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表面,会擦掉表明的氧化铝薄膜,故不合理,符合题意;B、在钢铁表面涂油、喷油漆、镀层可防止生锈,故合理,不符合题意;C、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故合理,不符合题意;D、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铸造成合金材料可优化其性能,故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0.下列措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金属生锈的是(  )

A.在金属表面涂油或刷漆B.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

C.制成耐腐蚀的合金D.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

【答案】B

【解析】A、金属锈蚀与氧气和水有关,在金属表面刷漆或是涂油能防止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可以防锈,不符合题意;B、用砂纸擦去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则破坏了保护层,使内部的铝易被腐蚀,不能防锈,符合题意;C、制成耐腐蚀的合金,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有利于防锈,不符合题意;D、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耐腐蚀的铬能使金属与氧气或水隔绝,能防止生锈,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溶液

151.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液体,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B.石灰乳C.矿泉水D.牛奶

【答案】C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蒸馏水是纯净物,所以不是溶液,故A错;B、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混合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所以石灰乳是悬浊液,故B错;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矿泉水含多种物质,所以是溶液,故C对;D、不溶于液体的液体和液体混合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牛奶不溶于水,所以形成乳浊液,故D错。

故选C。

152.YC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剂体积加溶质体积等于溶液的体积

C.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是: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

D.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大

【答案】C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A错误;B、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故溶剂体积加溶质体积大于溶液的体积,故B错误;C、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步骤是: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存放,故C正确;D、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保持不变,如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升温成为不饱和溶液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D错误;故选C。

153.如果把厨房中的①食盐、②料酒、③豆油、④白糖、⑤面粉、⑥面酱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⑥C.④⑤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面粉、面酱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豆油不溶于水,放入水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食盐、料酒、白糖等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

故选A。

154.加入足量水形成悬浊液的是()

A.麻油B.味精C.食盐D.面粉

【答案】D

【解析】以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形式相互混合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以小油滴的形式分散形成的叫乳浊液;以固体小颗粒分散形成的是悬浊液。

麻油加入足量水形成的是乳浊液;味精、食盐,加入足量水形成的是溶液;面粉加入足量水形成的悬浊液。

故选D。

156.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是()

A.溶液B.纯净物C.乳浊液D.悬浊液

【答案】D

【解析】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是难溶性的碳酸钙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故选D。

157.下列物质混合后,可以形成乳浊液的是()

A.食盐和水B.花生油和水C.蔗糖和水D.面粉和水

【答案】B

【解析】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B、花生油不溶于水,把植物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正确;C、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错误;D、面粉难溶于水,把面粉放到水里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悬浊液,错误。

故选B。

158.在日常生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油能与油污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从而除去衣物上的油污

B.粉刷墙壁用的乳胶漆的主要原料——乳液是乳浊液

C.氢氧化钠溶于水能吸收热量

D.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泡冒出,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碳酸大量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A、汽油能溶解油污,从而除去衣物上的油污,故A不正确;B、粉刷墙壁用的乳胶漆的主要原料,乳液是乳浊液,故B正确;C、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不是吸收热量,是放出热量的,故C不正确;D、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泡冒出,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故D不正确。

故选B。

159.要使下图装置的气球鼓起来,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氢氧化钠和水②镁和稀硫酸③石灰石和稀盐酸④生石灰和水()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氢氧化钠和水,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符合题意;②镁和稀硫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且产生氢气,使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符合题意;③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会放出热量,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符合题意;④生石灰和水,反应会放出热量,使使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压强增大,气球鼓起来,符合题意。

故选B。

160.下列物质溶解或稀释过程中,溶液温度没有明显改变的是(  )

A.NaOHB.NH4NO3C.浓硫酸D.NaCl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选项A错误;B、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选项B错误;C、浓硫酸加到水中放热,溶液温度升高,选项C错误;D、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选项D正确。

故选D。

161.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

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生石灰B.烧碱C.食盐D.硝酸铵

【答案】D

【解析】A、生石灰溶于水放热,不能使罐内饮料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B、烧碱溶于水放热,不能使罐内饮料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不能使罐内饮料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能使罐内饮料温度降低,符合题意。

故选D。

162.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故A正确;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错误,因为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故B不正确;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正确,因为加入了溶剂,故C正确;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正确,因为乙中的溶质不再溶解,故D正确。

故选B。

163.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单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降低温度D.增加溶质

【答案】D

【解析】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增大压强,不能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C、对于溶解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对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降低温度不饱和溶液仍不饱和;故选项方法不一定可行。

D、向不饱和溶液中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继续溶解溶质而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方法一定可行,且最简单最可靠。

故选D。

164.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A.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B.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1.6g硝酸钾

D.20℃时,溶解31.6g硝酸钾最多需要100g水

【答案】C

【解析】A、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是指20℃时,硝酸钾在100g水中溶解31.6g达到饱和状态,错误。

B、没有说明温度的情况下,溶解度的数值没有意义,错误。

C、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正确。

D、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是指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20℃时,溶解31.6g硝酸钾最少需要100g水,错误。

故选C。

165.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时,将40gNaCl固体加入100g水中,可得到140gNaCl溶液

B.40℃K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C.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20℃时,Na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答案】C

【解析】A.10℃时,NaCl的溶解度是35.8g,将40g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00g+35.8g=135.8gNaCl溶液,此选项错误;B.40℃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该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此选项错误;C.将3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解度变大,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D.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6%,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66.某温度下,在100g质量分数为20%的KNO3不饱和溶液甲中加入10gKNO3固体,恰好得到饱和溶液乙。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30g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0%

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D.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C

【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

x=50g,故A错误;B.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0%=33.3%,故B错误;C.降低温度,可以使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甲、乙两溶液的质量分数都不变,故D错误。

167.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丁B.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

C.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丁溶液一定是室温时蔗糖的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示可知,丙溶液中存在没有溶解的溶质,丙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丁溶液是丙过滤所得,所以丙、丁溶液为同温下的饱和溶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丁,故A错误;B、乙溶液是甲溶液恒温蒸发20g水后所得的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故B正确;C、蔗糖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说明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正确;D、丙溶液中存在没有溶解的溶质,丙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丁溶液是丙过滤所得,一定是室温时蔗糖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A。

168.打开汽水瓶塞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

A.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B.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D.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答案】B

【解析】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高压溶解在水中的,因此一打开瓶盖时,就会导致瓶内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减小而减小,故选B。

169.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而变化的是(  )

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

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

【答案】C

【解析】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是因为夏季气温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氧气的溶解度减小,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是由于胃内的温度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汽水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加压之后制成的,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故大量的气体冲出,说明了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选项符合题意。

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本水中溶有的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有气泡产生,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0.物质M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B.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继续蒸发2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为5g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小

【答案】B

【解析】A、析出晶体过程中温度不变,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B、物质M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变为饱和溶液,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说明该物10g水中最多溶解3g固体,则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C、在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继续蒸发2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为6g;故选项错误;D、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最后剩余溶液为饱和溶液,则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大;故选项错误;故选B。

171.下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n的数值是11D.20℃时甲的溶解度是6g

【答案】C

【解析】A、蒸发前烧杯中的溶液没有固体剩余,故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该过程中温度不变,故不能判断该物质的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错误;C、第一次蒸发10g水后有晶体析出,故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再次蒸发10g水后共有6g甲,即10g水中能溶解5g甲,那么第三次蒸发10g水也能析出5g甲,故三次共析出甲11g,即n=11,正确;D、20℃时10g水中能溶解5g甲得到饱和状态,那么100g水中能溶解50g甲,故20℃时甲的溶解度是50g,错误。

故选C。

172.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A.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0g食盐B.200g水中溶解了20g食盐

C.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成的溶液

【答案】B

【解析】A、10%的食盐溶液即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

10,而10:

100=1:

10,故A正确;B,10%的食盐溶液即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

9,而20:

220=1:

11,故B错误;C、10%的食盐溶液即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

9,而10:

90=1:

9,故C正确;D、10%的食盐溶液即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1:

9,而1:

9=1:

9,故D正确;故选B。

17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一些操作步骤见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①②③B.①②③④⑤C.③④①②⑤D.②①④③⑤

【答案】A

【解析】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故选A。

174.实验室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步骤:

计算、量取、溶解、装瓶、贴签B.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散热

C.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D.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

【答案】C

【解析】A、实验步骤:

计算溶质质量、取药称量固体氯化钠药品质量,量取水的体积、溶解、装瓶、贴签;故选项错误;B、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加速固体氯化钠的溶解;故选项错误;C、实验室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质质量为50g×6%=3g,需要水的质量为50g-3g=47g,需要水的体积为47mL,量取水时,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故选项正确;D、俯视量筒读数,则量取实际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所配溶液质量分数变大,溶液偏浓;故选项错误;故选C。

175.实验室用氯化钠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3gB.氯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

C.俯视量筒读数会使所配溶液偏稀D.所需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答案】C

【解析】A、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故A正确;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氯化钠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称量,故B正确;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C不正确;D、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

托盘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