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领工人阶层剖析.docx
《三白领工人阶层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白领工人阶层剖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白领工人阶层剖析
(三)白领工人(阶层)
1、白领工人的概念。
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根本没有白领工人这一概念。
当时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脑力劳动者,是具有干部身份的职工。
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我国进行了以推行劳动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制度改革,打破了企业职工中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变成为合同制工人。
由于体力与脑力劳动仍是当前基本社会分工之一,所以企业中合同制脑力劳动者,即白领工人,就成为不同于原来具有干部身份职工的一个新的社会利益群体。
对于白领工人这一概念,目前在国内外人们的认识和理解不尽一致。
我们认为白领工人是各类企业中以工资性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
它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力的代表,从发展上看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阶层之一。
其外延大体相同于原为企业干部编制的非直接生产人员。
脑力劳动者,即广义白领阶层,不但包括企业中的白领工人,而且还包括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中的脑力劳动者,即官员阶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中的脑力劳动者,即狭义知识分子阶层;个体脑力劳动者等。
白领工人与官员和知识分子都是以工资性收入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同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不同而被划分和界定分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不同阶层。
白领工人主要从事企业技术、管理和营销服务等专业工作,其职业特点是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相适应,或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追求最大利润相联系。
官员从事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工作,其职业特点是依据国家法律或社会团体章程所赋予的职能和职责,参与权力运作,并为国家或社会整体利益服务。
知识分子从事的是社会公共事业,其职业特点既不与企业盈利相联系,也不参与国豪或社会团体权力运作,而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干部经商办企业等非规范化的现象,显然这是过渡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因此会有一些人暂时成为具有双重阶层属性和职业特点的“两栖人”。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出现非规范化的阶层重叠,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白领工人不同于以非工资性收入为主的脑力劳动者,例如个体脑力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不同,白领工人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个体脑力劳动者或自由职业者则不属于工人阶级范畴。
在如何理解和界定白领工人这一概念上,因为国情、社会制度和理论基础不同,我们与国外学者的观点有着一定差别。
有些国家学者从本国社会生产力和现代化水平出发,以其阶级、阶层理论观点,依据劳动方式、岗位职能、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等区别,而把现代仪器仪表设备操作工人和现代商业、服务业的售货员、服务员等企业中的轻体力劳动者,以及在非企业中从事脑力劳动并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雇员,如医生、教师等,都视为白领工人。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统计我国白领工人的人数和比例时,就会明显少于某些西方国家。
2、白领工人的构成。
(1)人数和分布:
当前我国白领工人主要是由各类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服务人员所构成。
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划分,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独资企业)、股份制、联营、私营企业等白领工人。
按产业划分,包括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白领工人。
1995年全国企业职工有一亿一千多万人,按白领工人占企业职工20%推算,其中白领工人约有2300万人。
由于我国技术、资金和知识密集型企业高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中金融、房地产、电信、信息等企业的迅速增加,白领工人在企业职工中所占比例,逐年都有大幅度增加。
据统计,在第二产业的国有工业、建筑企业中,白领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1980年约为13%,到95年已升为18%。
在第三产业中,白领工人所占比例则会增加得更多。
(2)白领工人的文化程度和补充来源:
我国白领工人的义化程度明显高于蓝领工人,并且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在50年代至70年代,白领工人的前身——企业中各类干部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大、中专毕业。
目前白领工人的文化程度大多是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研究生也逐渐增加。
关于白领工人的补充来源。
从建国后至1980年前,白领工人的前身:
企业中各类干部,主要是来自于大中学校毕业生和优秀生产工人、复员转业军人、机关下放干部,以及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职员、知识分子和资本家、业主等。
目前白领工人的补充来源已经发生变化,主要来自于:
①中专以上毕业生。
②已取得中专以上后取学历的优秀蓝领工人。
③已商业化或企业化原事业、行政单位中的干部等。
3、当代白领工人的收入和生活状况
(1)工资制度和收入来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白领工人的前身——企业各类干部的工资制度,主要有两种:
一是具有正式干部身份的实行国家干部或企业干部等级工资制;二是未具有正式干部身份的,如“以工代干”人员,实行的仍是工人的八级工资制。
经过逐步工资改革,目前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及标准,已由企业行政与工会通过协商自主决定,国家则是通过政策、法规和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
一般企业都改等级工资制为结构工资制。
多数公有制企业实行了岗位技能工资制,其工资结构是。
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津贴补助+奖金。
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其工资结构是:
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津贴补助+奖金。
有些企业还对一些白领工人,例如一些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等,实行与其工作业绩直接挂钩的承包工资。
但是大多数白领工人,因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方式、不直接生产产品或以服务性工作为主的劳动特点,而不能实行计件工资或严格的劳动定额,所实行的是计时工资。
在这方面,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与蓝领工人区别很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白领工人所占比例已超过蓝领工人的情况下,白领工人的工资形式多是计时工资的这一特点,正是西方发达国家时兴企业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白领工人的收入来源,不同于原企业技术干部、管理干部那种单纯靠工资性收入的状况,出现了一种多元化的现象和发展趋势。
当然白领工人仍然是,也必须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
如果是以非工资性劳动收入为主的,实质上就成为个体脑力劳动者。
如果是以非劳动收入为主的,实质上就成为了私营企业主。
白领工人在本职工资性收入中,主要是货币工资、超额劳动奖金和津贴、福利费。
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中,还有或多或少的以福利形式出现的实物工资。
另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事实上也成为工资性收入的一部分。
它依法在其工资总额中按规定比例列支,并将逐步增加。
除此以外,其它收入来源主要有:
一是兼职或第二职业收入。
这在前几年,曾一度增多而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目前因企业加强了管理和限制,已开始减少。
二是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利润分红收入。
三是股票、债券的分红或利息收入。
四是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的收入来
(2)生活状况:
白领工人的总体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些年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
前几年,我国职工中脑力与体力劳动者或白领与蓝领工人,在工资性收入上,曾因存在严重平均主义,而产生“脑体倒挂”的问题。
目前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
在同一企业中,白领的最高工资、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水平,都明显高于蓝领工人同时在一些地区、行业和企业中,两者工资性收入差脱出现了违背按劳分配原则或劳动力价值规律(主要适用于非公有制企业)的现象,有的差别仍然过小,有的差别明显过大。
这都有待在不断在改革中加以调整和规范。
不然的话,就会造成一些两者之间难以解决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必然危及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稳定。
当前全国白领工人内部的工资性收入差别不断拉大。
每人月工资性收入,最高的已达8000元以上,最低的不足400元。
相差20多倍。
这在分配上彻底破除了平均主义,同时也产生了违背按劳分配原则或劳动力价值规律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
①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
同类自领工人,系指学历。
职称、职务和工作相同者,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比在国有企业的,其工资收入有的最多相差近十倍。
②产业和行业不同。
同类白领工人,在新兴第三产业企业的,其工资收入明显多于在传统第二产业企业的。
有些垄断性行业其工资性收入则比非垄断性行业多数倍。
③企业所处地区不同。
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同类白领工人工资收入,多于在中西部地区的,最多已达两倍以上。
④企业经济效益不同。
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与差的,同类白领工人工资性收入相差极大。
这已造成一些新的利益矛盾,影响了部分白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换个行业或企业,工资收入就能翻数番的现象并不鲜见。
致使困难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白领工人“人才”流失严重_有的集体“跳槽”而使企业生产和工作瘫痪。
更多的是~些企业招不进和留不住急需的白领工人。
总之在建立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破除平均主义,拉开白领工人的工资性收入的差距是必然和必需的。
这些不合理问题和现象,在改革中通过完善有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调整白领工人内部的利益关系,是可以逐步加以解决的。
目前在那些企业生产经营工作遇到严重困难,而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或发生亏损的企业中,相当一部分白领工人的实际工资收入下降。
特别是一些低级白领工人也同样面临下岗待业或失业问题。
在住房商品化、非义务性教育收费、企业欠发晚发工资和医疗费不能依法及时报销等情况下,部分白领工人生活压力增加,对改革承受力降低。
这已经引起各方面关注,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企业中的困难白领工人,正采取扶贫解困措施,使之克服和摆脱生活困境。
(3)白领工人与其他脑力劳动者的收入异同:
人与人或阶层与阶层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脑力劳动者或白领阶层的利益关系,现已成为一个有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白领工人与官员和知识分子都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别。
官员和知识分子与白领工人相比,工资收入的稳定性明显较强。
除部分教师存在欠发、晚发工资的现象,一般每月都能取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
有些白领工人的工资收入高于同等学历、工龄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但其含金量是较低的。
在收入来源上,部分知识分子的兼职收入和技术专利、知识产权收入,是多于白领工人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方向和数量,能够明确地反映出各种脑力劳动者利益群体的收入差别。
前几年我国曾出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纷纷“下海”经商的现象。
当前则产生了回流,例如虽然录取率很低,但仍有大批白领报考公务员。
白领工人与个体脑力劳动者,都以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个体脑力劳动者不同于白领工人,其收入是非工资性的。
在总收入中除劳动收入外,还有部分产权收入,但具有较大风险性。
白领工人与企业经营者,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都属于企业中的干部阶层。
两者虽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但在工资收入上没有多少差别,有些企业领导干部的工资收入往往还低于高级技术人员。
经企业制度和劳动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实行利润承包或年薪制的情况下,目前在同一企业中,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一般要高于白领工人。
在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除在较多工资性收入外,实质上还获得了部分产权收益。
在其收入上的这种差异.加上白领工人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都比较强。
尤其是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不同于管理人员,实际上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因而白领工人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一些新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
另外因企业所有制性质、经济效益、管理方式和水平等方面的不同,使两者利益关系呈现一种非常复杂的状况。
这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以便在进一步改革中,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强企业现代管理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调整和改进两者利益关系。
4、当代白领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心态
(1)白领工人的社会地位:
白领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阶层之一和党的主要阶级基础之一,处于国家主人的地位。
白领工人的素质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败。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新时期白领工人既是改革的动力。
又是改革的对象,现已成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白领工人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因为具有文化知识和目前脑力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供小于求等方面的优势,而明显处于强者地位。
大多数白颌工人对自己职业是满意的。
白领工人在企业内部和社会上的劳动力流动中,能充分享受和利用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权利,而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
在一般情况下,白领工人失业和下岗待业的压力比较小,选择理想职业和岗位的机遇比较多。
(2)白领工人的心态:
当前由于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变白领工人的劳动目的和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白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目前明显高于蓝领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