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45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docx

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检测题74

1.(2015·安徽宿州三模)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该图说明(  )

A.这些成就是依靠苏联的援助取得的

B.我国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C.经济建设过程呈现了“左”倾冒进局面

D.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和重工业的建设

解析 图片未体现“依靠苏联的援助”,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只是零星的几个成就,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但不是“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故B项错误;“左”倾冒进局面是1958年三面红旗出现的,“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故C项错误;图片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和铁路公路体现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体现了重工业的建设,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山东潍坊质检)中共中央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全国开始推行(  )

A.农业生产合作社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为此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故A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旨在尽快地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实现工农业产量倍增,不符合“组织起来”,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农业已经开始合作化,不是分散经营,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经营权和使用权实现分离,实行土地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解决人民公社运动平均主义问题,不符合“提倡‘组织起来’”,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表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①和②分别是哪一年(  )

项目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A.1912年;1919年B.1952年;1957年

C.1949年;1952年D.1978年;1984年

解析 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B项正确。

1912年和1919年是近代时期,近代国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民族资本主义以轻工业为主,不会出现材料中钢和煤炭巨幅增长的现象,故A项错误;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各领域都有所发展,但不会出现煤钢发展速度过快的现象,故C项错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取得飞速发展,与材料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山西联考)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

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

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

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

D.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

解析 据材料“这改变了‘五四宪法’关于居民‘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结构’模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对公民居住和迁徙的规定并非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故B项错误。

材料做法为了增加农村人口,而非减少,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仅涉及形成“二元结构”模式,并不能说明“二元结构”模式适合中国,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6·湖南益阳质检)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B.企业管理的加强

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

解析 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的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合作也带来了企业管理的加强,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使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发生转变,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5·湖南衡阳二模)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

“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

”毛泽东的讲话(  )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解析 1960年国家开始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决不要层层加码”体现出调整大跃进中制定高指标的做法,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地位的内容,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大跃进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消除”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广东海珠质检)下图最有可能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哪种现象(  )

A.城镇人口数所占全国总人口数量比重的增长幅度

B.农业合作社个数的增长幅度

C.公有制经济所占全国各类型经济比重的增长幅度

D.地方电视台个数的增长幅度

解析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材料显示了1949~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总数比重的增长幅度,故A项正确。

农业合作社出现于1953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故C项错误;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6·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观察下图,这一材料(  )

A.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表明股票投资的理念得到人们认可

C.说明中国开始组建合作性金融组织

D.反映国家对手工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解析 三大改造中,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与“装订合作社”相符,故D项正确。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图片“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装订合作社发给社员的股金证”只是内部社员的,不能充分表明人们认可“股票投资”,故B项错误;手工业“合作社内部社员的”,不能表明是“合作性金融组织”,故C项错误。

答案 D

9.(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C.全面实施经济调整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解析 图中Ⅲ段时间为1959年至1962年,1960年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中心是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其中包括实行工业企业的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动员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一五”计划实施时间为1953~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又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以内容的活动时间与曲线图中阶段“Ⅲ”的时间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10.(2015·北京海淀二模)阅读材料

上表中从甲到乙的变化反映的历史过程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

B.从“一五”计划到“大跃进”

C.从“大跃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D.从国民经济调整到“文革”发动

解析 大跃进是1958年,国民经济调整是1960年,调整农轻重的比例,重工业比例调低,城市人口减少,故C项正确。

国民经济恢复是1949年到1952年,“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与本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到1957年,大跃进是1958年,与本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间段尚未到“文革”发动,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6·河南郑州二模)下图为《中国(1952年~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三年经济困难人口大量减少

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解析 根据图片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1965年间。

三年经济困难是1959~1961年,时间不符,且人口减少与城镇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B项正确;上山下乡是出现在“文革”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6·吉林五校联考)下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关于此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

A.国家投资侧重点的差异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

解析 表格中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显示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主要是国家“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故A项正确。

材料中体现的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没关系,故B项错误;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属于生产关系变革,不是材料中反映信息,故C项错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没有直接反映图表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13.(2016·山东临沂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内地流传的歌谣

50年代全民炼钢,60年代全民度荒。

70年代全民下乡,80年代全民经商。

材料二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材料三 1978年~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全民炼钢”“全民经商”分别与当时推行的什么政策或运动有关?

为什么二者都出现了“全民”参与的情况?

(2)材料二提供的数据可信吗?

为什么?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

(3)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材料二属于哪一类史料?

这类史料有什么优点?

有什么局限?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歌谣“50年代全民炼钢”可知是大跃进运动,依据80年代全民经商可知与改革开放有关;第二小问原因,前者从当时国家经济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热情角度回答,后者从国家政策、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

(2)问,第一小问数据,从材料二图片中“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可以判断不可信,理由结合图片中“1958年”从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三数轴中“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结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属于判断史料类别,一般当时留下的报纸属于第一手史料,材料二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第一手资料;第二小问史料的优点结合所学从史料的原始、详尽性来回答;第三小问,从“报道的客观性、受到时代政策以及主观因素”等影响来说明局限性。

答案 

(1)政策:

“全民炼钢”与大跃进运动有关。

“全民经商”与改革开放政策有关。

全民炼钢原因:

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全民经商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人们思想的解放;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

(2)数据:

不可信。

原因: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数据不符合事实。

增长原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农业科技的进步。

(3)史料:

材料二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第一手资料。

优点:

由于记者即时采访及记录,因此能记下较原始、详尽的资料。

局限:

但报道也会有欠准确客观的地方,使用时须注意有否附带价值判断或观察角度偏窄的情况。

例如:

报道讲求时间性,因此未必有足够时间查证,会出现信息错误的情况。

此外,报纸的立场也会影响选材与报道。

14.(2016·广东珠海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82.5

1957

105.0

1954

85.6

1958

141.2

1955

106.8

1959

124.7

1956

127.6

1960

133.2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3~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

百万吨)

年份

粮食总产量

年份

粮食总产量

1953

166.83

1959

169.68

1954

169.52

1960

143.85

1955

183.94

1961

136.50

1956

192.75

1962

154.41

1957

195.05

1963

170.00

1958

197.65

1964

187.5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3~1964)》编制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1953~1956年和1957~1961年两个阶段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原因。

答案 

(1)1953年至1956年: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

说明:

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

中国是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

(2)1957年至1960年:

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

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说明:

苏联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和改革脱离实际等因素影响,导致垦荒地区上交的粮食减少。

中国是主要由于决策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