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29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docx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促进惠州优势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制订和实施本行动方案。

一、必要性与紧迫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惠州由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发展成为南粤大地上的新兴工业城市,形成了以石化、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食品饮料、制药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现代工业体系,龙头项目带动效应明显,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2009年,惠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14.7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工业总产值3005亿元、增加值738.3亿元,同比增长23.3%和1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74.8亿元,同比增长19.2%。

其中优势传统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品牌建设成效良好,产业发展专业化突出、市场活力强、配套日臻完善。

尤其是纺织服装和制鞋业规模较大,目前全市拥有纺织服装企业3500多家、年产值达145亿元,制鞋企业6400多家、年产值达118亿元。

2009年,全市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2.5%(2008年经济普查,惠州四大优势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375.65亿元,占当年全市工业总值2759.29亿元的13.6%)。

惠州市优势传统产业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企业规模小,致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业国际化程度不够高,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尚不健全;四是产业基地和集群等载体建设配套不完善。

分行业来看,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的主要问题有:

主导产品低档,竞争力不强;工业设计和创意能力不强,缺少自主品牌;存在一定的污染;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

建筑材料行业的主要问题有:

生产能耗高、物耗大、占地面积多,资源粗放利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压力大;自主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金属制品行业的主要问题有:

生产能耗大,存在一定污染;新产品研发能力弱,初级原材料生产和粗加工比重高,从事复合金属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生产和对金属材料进行深加工的企业较少。

家用电器行业的主要问题有:

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少:

产品智能化、节能化、信息化融合不足。

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动荡对我省外向型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也对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行动方案以纺织服装和制鞋、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家用电器等四大优势传统产业为行动对象,明确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并以四大优势传统产业为先导,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全面转型升级。

二、思路与目标

(一)战略思路。

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的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三促进一保持”为立足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优势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以拓展价值链、节能减排、优化布局等为重点,推动惠州传统产业上规模、提技术、壮品牌、增效益,促进惠州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惠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初见成效,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四大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以上,培育形成产值超20亿元的传统企业3家,超10亿元的传统企业5家以上;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1.5%;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拥有20家省、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

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的比重逐步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进一步壮大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惠东县“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博罗县园洲镇“中国休闲服名镇”、龙门县“粤东水泥生产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的生产规模。

到2015年,惠州传统产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国际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80亿元,每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年平均下降1%。

三、主要任务

通过品牌建设、工业设计、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和制鞋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型升级;通过产业合理布局、淘汰落后产能、绿色生产,推动建筑材料产业向环保节能型发展;坚持技术研发,巩固建筑用和民用产品水平,发展高、精、尖新型材料,推动金属制品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坚持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家用电器产业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

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传统产业由个别优势向规模效益转型升级。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政策,形成有效的政策体系,促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对于大企业,主要是在同等条件下,帮助其解决土地、银行贷款、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问题,协调其购兼并、国际化等行为;对于中小企业,主要是提供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对于高学历、高智商的年青创业者,主要是提供创业风险资金、创业基地等服务。

1.培育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进一步完善综合投资环境和招商选资体制机制,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围绕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以及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优质中小企业。

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带动配套企业、关联企业到惠州市投资发展。

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实行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条,加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

充分利用惠州市的制造业基础,鼓励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在惠州市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基地,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大项目领导责任制、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和项目跟踪服务制,促进重大项目的落实。

2.推进企业国际化。

积极引导惠州有实力的优势传统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或开展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化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体系;鼓励优势传统企业培育国际品牌,通过在国外市场注册商标、出国(境)参展、在目标市场宣传推广、设立境外营销机构等多种形式,提升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度。

鼓励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组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介惠州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

鼓励优势传统企业成为联合国采购注册供应商,参与联合国采购和国外政府采购。

支持优势传统企业积极进行反倾销应诉,为企业争取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

3.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实施体制机制创新,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推动企业积极运用国际企业管理标准,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的一系列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企业具有国际先进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重建,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扩大经营规模,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完善对企业的指导和监管机制,引导企业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依法经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

(二)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质量强市、工业富市”思想为指导,以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抓手,大力支持在产业集群建立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产品质量检验站;以培育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提高优势品牌产品比重。

1.建立企业研发机构。

积极扶持传统产业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加强企业与质监系统WTO/TBT情报咨询研究室的横向联系,努力提高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本地企业率先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战略。

其中,三年建立健全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企业技术中心11个,建材行业企业技术中心2个,金属制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2个,家用电器行业企业技术中心5个。

2.建立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紧密围绕惠州市重点支柱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专业镇,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及以计量检测中心为支撑的专业计量检测站,完善计量服务平台,努力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配套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和监管支撑。

其中,三年筹建至少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3~5个省级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

3.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技改项目的策划、储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库,编制惠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技术改造滚动计划,争取更多省财政专项资金投向惠州,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应。

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税前抵扣政策和继续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积极性。

支持成长性好、有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发展,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设立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专项,选取一批优势传统产业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推动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三年内选取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技术改造项目80个,建材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金属制品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家用电器行业技术改造项目20个。

4.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大力推进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争取标准话语权。

引导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通过标准转化生产力,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或加入产业标准联盟,在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大力推行联盟标准,促进制鞋业、针织丝光棉服装、金属制品业等传统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将《针织丝光棉T恤衫》联盟标准上升为省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从而进一步扩大惠州针织丝光棉服装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家用电器、建材等行业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来强化素质,提高国际市场通行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出台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扶持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技术标准战略工作。

5.加强信息化融合。

一是着力抓好企业层面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

培育一批在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工艺应用等环节信息技术应用特别突出并具有示范意义的企业。

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并争取年内有5~10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示范单位,推荐上报1~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示范工程。

二是着力抓好行业层面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

依托“广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整合创新中心”和“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惠州分中心”,专门针对行业内共性的信息技术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力求从行业的层面整体提升信息化水平。

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加快“两化”融合支撑体系建设。

争取在年内启动惠州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整合创新中心建设,提升“两化”融合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重点推进设计、自动化生产线的信息化;建材行业重点推进生产流程中减少能耗物耗的信息技术应用;金属制品行业重点推进生产工艺与商贸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家用电器行业重点推进产品构成层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三)打造品牌优势,提升行业产品价值。

抓住惠州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鼓励和支持中小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外包,积极突破现代服务业供给水平较低和有效需求增长较慢的双重制约,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

推进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按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四大环节重整企业业务流程。

1.促进品牌带动发展。

一是着力打造企业品牌。

结合“千百亿”品牌培育工程,加强优势传统产业的企业品牌建设,使优势传统产业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不断增加,加强对优势传统产业品牌企业的培育,探索自主品牌建设与金融机构商业运作模式;加强品牌推广平台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推广中心。

二是全力打造区域品牌。

利用惠州目前已拥有的著名品牌优势,发挥龙头企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带动作用,继续打造惠州品牌形象;依托各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保持和打造区域品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

把企业品牌的发展同区域品牌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塑造优势传统产业专业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好、交易成本低、整体竞争力强的“惠州创造”新形象。

扶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争创品牌,对现有拥有省级名牌的企业,支持他们进一步做好品牌的提升成长工作。

扶持园洲制衣、水口毛纺、龙门水泥业发展,提升TCL家电、富绅西服、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惠州“针织丝光棉”、惠东县“中国女鞋生产基地”等品牌,扩大纺织服装、制鞋、家用电器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

2.加强服务业配套发展。

依托我市众多的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会展业、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产业。

以连锁经营和中高级批发市场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以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为着力点,加快提升流通业竞争力;以新型业种业态为发展导向,推动流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切入点,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构建“四线三圈二带一中心”的大商业格局,即依托惠澳大道、惠南大道、惠州大道和仲恺大道等城市快速干道,沿线建设四条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商业服务带;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各板块功能、产业特征,构建惠城、惠阳-大亚湾、陈江-惠环三个商业圈;利用穿越市区的东江、西枝江和大亚湾海岸线两条自然生态景观,打造滨水休闲商业服务带;以现代商业理念为指引,以新型业态为主导,以大型综合商业为支撑,打造区域性商业中心。

惠城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会展中心、商务中心,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惠东县重点建设大型服装鞋类鞋材批发市场;大亚湾开发区重点建设港口物流园区和油品化工原料批发市场;仲恺高新区重点发展与制造业配套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

3.提升工业设计水平。

针对惠州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地区、重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需求,大力推动工业设计发展,提升产业价值。

支持建立传统产业工业设计园、创意中心,积极开展工业设计成果与优势传统产业对接活动,引导工业设计走进优势传统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以企业内部设计体系为基础,提高企业的工业设计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

(四)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环境友好度,抓好循环经济的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以建材、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耗能产业为重点,以大中型企业为主,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推进节能降耗,在企业层面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模式。

二是大力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积极贯彻“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鼓励引导企业合理地开发和配置资源,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有效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统一和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材行业重点在降低能耗、物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上,家用电器行业重点在节能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上,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和制鞋业重点在节能和控制污染上,以点带面逐步提升产业的环境与资源友好度。

(五)落实“双转移”,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优势传统产业布局指导,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明确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形成产业集聚和区域特色。

完善和提升专业镇的建设,形成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传统产业集群。

按照“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思路,推动重污染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加快改造提升。

对能耗和排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传统行业企业进行重点整治。

对于能耗和排放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和全市全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方面要求的传统企业予以保留,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扶持和推进其持续改造提升。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决淘汰各种落后生产能力。

同时,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到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凤岗(惠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其他工业园区。

对建筑材料行业、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中能耗大、物耗大、污染重的企业要重点整治,达不到相关要求的企业,要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其异地改造、转产转型或者实施关闭停产。

四、项目建设

(一)纺织服装和制鞋行业。

以打造区域男装、休闲服装、针织丝光棉产业集群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结合惠城区“中国男装名城”和博罗县园洲镇“中国休闲服名镇”以及惠州“针织丝光棉”的建设,推行JIT精益生产模式,推进生产线技术改造、染整污水中水回用技术改造、纺织设备电控化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惠东女鞋生产基地为依托,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鞋产品档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件)。

(二)建筑材料行业。

淘汰现有立窑水泥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支持龙门三大水泥项目建设和生产,加快粤东水泥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详见附件)。

(三)金属制品行业。

以惠城区和博罗县为重点区域,加快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建设,以环保节能技术研发及应用为重点,推进金属制品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件)。

(四)家用电器行业。

支持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效节能环保冷媒R290的研发与应用、5mm高效换热内螺纹管的研发与应用、即热式饮水机的开发及应用、电压力煲无级调压控制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等项目建设,推进惠州家电产业转型升级(详见附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成立指导小组,由分管委领导及相关的处室组建而成,负责对共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开展,形成指导小组负总责、分管委领导及相关的处室具体抓、多个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惠州市成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把握工作方向和进行重大决策,指导、监督和检查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及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由惠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建而成,具体负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日常组织、联络和协调工作,组织制订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惠州市各级政府落实领导分工负责制,切实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领导。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实施意见,加强指导和扶持,及时研究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问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各县、区经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推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设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关计划专项,专项资金对方案提出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统筹使用好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节能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

随着市级财力的增长,逐年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增幅力争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2.支持传统产业关键技术领域、薄弱环节攻关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行业的研发设计平台建设,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改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和产能;支持数字化改造传统工业示范企业;支持增强装备更新和产品配套生产的本地化能力。

3.对高能耗、高污染传统企业的淘汰退出给予必要的资金援助,对转为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支持传统产业的载体改造和循环经济支撑平台建设,将新能源供应、废物集中处理、集中供气、原料供给、节能降耗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产业园区。

4.突出人力资源支撑,努力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规则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对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制定放宽落户的政策条件,健全企业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专项奖励,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

5.在外汇、金融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传统自主品牌企业境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建立境外销售中心等国际化经济合作。

6.对产业转型转移后的土地功能重新给予明确用途。

(三)改善金融环境。

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惠州设立分支机构。

加强与国家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

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渠道进行融资。

市级担保机构要积极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业务,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困难。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信贷投入,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支持产品出口;大力扶持和发展买方信贷;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支持企业通过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引入风险投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

(四)加大宣传力度。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宣传,大力宣传政府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等,对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好典型、好做法,要认真总结,重点报道,大力推广,积极营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督促检查。

惠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对行动方案实施情况、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活动,及时掌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附件:

1.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政府共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表

2.惠州市传统产业集群及平台建设表

 

附件1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惠州市政府

共同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计划承担

单位

改造提升内容

年限

投资(万元)

所属区域

一、纺织服装和制鞋产业

1

丝光棉企业ASP平台建设

惠州市针织丝光棉商会与惠州学院计算机研究所

针对惠州市丝光棉贴牌生产,与上下游企业密切沟通的特点,建设ASP平台可以实现客户、核心企业、供应商企业间数据交流、业务对接和网上交易,大大提高服装企业生产的响应速度。

2011-2016

1800

惠城区

2

服装生产企业JIT生产模式推行

惠州市纺织服装协会与惠州市纺织工程学会

在惠州市辅导100家服装生产企业推行JIT生产模式,使辅导过的企业平均产能效率提高20%以上;制造成本降低10%左右;质量返工率(包括半成品)降低到5%以下;交货达到100%准确。

2011-2016

2000

惠州市

3

服装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惠州学院服装系

打破传统服装单一教学模式,培养在服装设计与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010-2020

1500

惠城区

4

女裤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

良丰服饰发展有限公司

建立女裤生产标准工时和作业方法、按照流水线人体工学,合理编排设备和生产区间改良,建立制品工程分析数据,优化生产流程,重组生产要素,改善企业效能低下、浪费严重、技术落后等问题。

建立有效的精准生产系统,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