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727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7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docx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论文

 

浅析萧山印纹硬陶

 

目录

摘要关键词(中英文)……………………………………………2

引言…………………………………………………………………4

正文

第一章萧山印纹硬陶概述

第一节历史背景…………………………………………………5

第二节地域影响…………………………………………………6

第二章萧山印纹硬陶的演进

第一节草创期…………………………………………………7

第二节兴盛期…………………………………………………8

第三节衰落期…………………………………………………8

第三章萧山印纹硬陶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技法独特…………………………………………………9

第二节造型简洁………………………………………………10

第三节纹饰多样………………………………………………11

第四章萧山印纹硬陶对创作的启示………………………………16

结语……………………………………………………………………17

参考文献………………………………………………………………18

 

摘要

在我国的制陶历史上,印纹硬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它的出现早于原始瓷器,由于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以其器表装饰有的独特的拍印纹饰而得名,大多为大型的贮藏器皿。

萧山印纹硬陶主要是随着日用陶器的发展而进行演变的,其演变历史大致经历了一个发现、创作和提升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工具和个人的智慧,以印纹硬陶为载体,为现代人展现了一个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思想结晶,为谱写萧山悠久而璀璨的陶瓷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文章用过对印纹硬陶概述、装饰纹样和意义与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分类,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和主张,对当今陶艺的创作与设计,以及在对陶瓷肌理的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萧山印纹硬陶演变纹饰意义

 

 

Abstract

XiaoshanislocatedinzhejiangGuYuekingdomofnorth-centralinthewarringstatesperiod,businessweekstofrontierofprintinglinesaftertheexcavationsiteherehard,fromthe8000yearsacrossthelakebridgeculturalperiodofpotteryexcavated,visibleXiaoshanancestorsspecialaestheticandwisdom.TheprintinggrainofXiaoshanunearthedmelaminesurfacedecorationhavehardpotteryvariousformsofdesign,decorationphyleticandvarioustechniques,hastheuniqueartisticexpression.

ThroughsortingXiaoshanunearthedsealhardpottery,studythegrainpatterns,andperformsomeofthesumsupforstudyofChineseancientceramics,providesamoredetaileddata,alsoshowsprintinglinesthisuniqueceramictextureartisticaestheticfeeling.Therefore,Xiaoshanprintinggrainhardcontentedisanissuethatdeservesresearch.

Articleusedforprintinggrainhardceramicoverview,decorationpatternandthesignificanceandinfluenceareanalyzedandsummarizedclassification,putsforwardsomebasicideasandopinionsabouttoday'sceramic'screationanddesign,andinthestudyofceramictextureareacertainsignificance.

 

keywords

XiaoShan、Printinggrainhardceramic、grain、evolution、significance

 

引言

在我国的制陶历史上,印纹硬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它的出现早于原始瓷器,由于烧成温度较高,胎质坚硬,以其器表装饰有的独特的拍印纹饰而得名,大多为大型的贮藏器皿。

印纹硬陶的纹饰种类繁多,包括平面纹饰和立体纹饰。

平面纹饰又包括单一纹和组合纹,技法独特多样,图案新颖。

工匠们大量的运用生产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工具,加上一定的审美情趣,使得简洁粗犷的陶器展现出一种华丽又不失庄重的艺术美感,即便是几根简单的线条,也无法掩饰印纹硬陶精美浑厚的艺术表现力。

在我国历史上,南北各地都有发掘出大量的印纹硬陶器皿,但数江浙一带出土的印纹硬陶数量最多,品质最高。

其原因主要归功于吴越文明在江浙一带的发展。

其中古越国,主要以萧山为政治经济中心。

因此,在对萧山印纹硬陶的研究,必不可少的触及了古越国政治和经济的历史发展。

通过整理萧山出土的印纹硬陶,研究其纹样,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归纳,对研究中国古陶瓷提供了更详细的资料,同时也展示出了印纹这种独特的陶瓷肌理的艺术美感。

因此,萧山印纹硬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着重以研究商周时期至春秋战国出土的印纹硬陶,从陶器表面的纹饰入手,用论述及欣赏的方式对其技法、题材和分类进行探讨,进一步对这些特征及审美进行分析,使印纹这一独特的装饰工艺得到更好的认识和解读,发掘其不同寻常的观赏价值,让将来的艺术家从中品味和得到启迪,为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灵感。

 

第一章萧山印纹硬陶概述

第一节历史背景

图1印纹硬陶量

萧山曾是古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枢纽。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萧山制印纹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跨湖桥文化时期,现出土的跨湖桥时期的印纹硬陶的基本组合为釜、豆、罐、钵、磐等大型器皿,多为陪葬所使用的礼器(图1)。

图2印纹硬陶罐

虽然在跨湖桥文化时期,制陶工艺还并不十分发达,但已经可以从出土的土陶器表面发现直线、十字交叉及波浪纹等简单重复性的纹饰(图2)。

这些单一纹饰的出现,最初是人们在盘泥条成型的器皿表面,为了加固胚体,不至于使泥条在烧制过程中分离,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印纹硬陶的拍印工具起先为简单的草或绳子,逐渐发展为各种编织物和生产工具,纹饰也由单纯的几何纹样走向了极具特点、风格鲜明的统一图案。

由偶发性的“纹”逐步演变为了整齐划一的,具有一定审美情趣的“纹饰”。

图3印纹硬陶罐

到了殷商至西周时期,随着越国的南迁,也使得萧山印纹硬陶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印纹硬陶不仅只满足于宫廷需求,更多的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在1100度左右,创作时所使用的并非普通常见的易燃粘土,而是一种质地较纯的瓷石类粘土。

印纹硬陶由于胎质坚硬,用指节敲击器皿表面,可听到金石般清脆的声音(图3)。

图3龙窑还原模型萧山博物馆

根据《中国古陶瓷研究》中所记载的:

“浙江境内烧制印纹硬陶的窑址可分为非龙窑和龙窑(图4)两个系统。

反映在产品上,前者只会烧制印纹硬陶,后者有专烧原始瓷、专烧印纹硬陶、两者兼烧三种形式。

龙窑系统专烧印纹硬陶者并非不会烧制原始瓷,而是专门化的程度提高的表现。

第二节地域影响

图5萧山湘湖村

萧山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依钱塘江,与杭州隔江相望,东临绍兴,南接诸暨,西连富阳(图5)。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

萧山本土平原与山区结合的地势,便于窑区的统一搭建,从平地到山坡的山谷位置,可密集排列多个窑厂。

正是因为萧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跨湖桥文明,为印纹硬陶的发展奠定的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近代对萧山进行的一系列长期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图6),发掘出了一批从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葬,墓葬内均有大量工艺考究、制作精美的印纹硬陶出土(图7)。

图6萧山考古发掘现场

萧山境内烧造印纹硬陶的窑织包括龙窑和非龙窑两类。

龙窑单烧印纹硬陶,而非龙窑则混合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其出现晚于印纹硬陶)共同烧制。

2001年10月,在对萧山进化镇窑址进行的抢救式发掘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合烧的龙窑遗址。

萧山进化镇此次发掘的烧制印纹硬陶窑址共有五处之多,分别为裘家坞窑址、祝家村窑址、泥桥头窑址、泗化镇窑址和邵家塔窑址。

图7印纹硬陶贯耳罐(十件)战国

萧山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越国的前哨,具有重要的的战略地位。

《论衡·书虚篇》中记载:

“余暨以南属越,钱唐以北属吴,钱唐之江两国之界也。

”我们不难想象此处当年曾经金戈铁马、浴血奋战的战斗场面。

同时借助考古发掘,我们可以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当年的窑工们忙忙碌碌地生产陶瓷和陶瓷产品大量运销的繁忙景象。

如此数量众多的窑址,不仅体现了印纹硬陶从创烧到结束所经历的数千年的历史积累,而且肯定了萧山先民对中国陶瓷发展事业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章萧山印纹硬陶的演进

第一节草创期

图8印纹硬陶罐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萧山印纹硬陶主要是随着日用陶器的发展而进行演变的。

从最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印纹硬陶可以看出,最初的印纹硬陶多是用作墓葬的礼器,造型较为单一,纹饰也较为单纯。

由于其坚固耐用,至商周开始,印纹硬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其泥质较为粗糙,不适宜做饮食器皿,因此这一时期的印纹硬陶多为坛与罐两种大型贮藏器为主(图8)。

印纹硬陶初始为没有任何纹饰的陶器,主要以实用为主,而偶然间印纹的出现,在本质上改变了陶器的发展进程。

至新石器时代时期开始使用的印纹硬陶为较为原始的纹饰,之后逐渐有了简单的几何纹样的印纹,如单一纹饰中的麻布纹等等(图9)。

工匠们看到了经烧制后被完整保留于陶器表面的布纹、席纹及绳纹等痕迹,受到了强烈的启发,有意识的将指纹、编织物、棍棒印于陶坯表面,渐渐的产生了被后代传承的“纹”。

图9印纹硬陶纹饰图样

自印纹出现后便逐渐拉开了商周印纹硬陶发展的序幕,在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印纹硬陶的工艺水平日渐成熟起来。

人们不单只是利用各种不同材料制作出大量的纹饰,而且更多的开始重视起了纹饰的形式美感,并开始结合陶器器皿的造型语言。

第二节兴盛期

图10印纹硬陶双耳筒形罐春秋

春秋末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越国,为了摆脱吴国从属国的地位,为了东山再起,在勾践的领导下,执行韬光养晦的国民政策。

在短短数十年间,越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复苏,国力日渐强盛。

萧山凭借与越国国都会稽仅20公里的地理便利,利用钱塘江的水路优势,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于此同时,印纹硬陶因其廉价的成本,以及自身的特性补充了青铜日用器皿的不足,被大量运用于宫廷和百姓的生产生活,无论是烧制技术还是造型纹样,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图10)。

图11印纹硬陶双耳罐

这一期间出土印纹硬陶则主要以罐和罎这两种为主,其主要的装饰纹样有方格纹、米筛纹、方格填斜线纹、斜方格纹和菱形填方格纹等数种,甚至出现了一些组合纹饰的器皿(图11)。

随着人们对装饰美的追求,印纹硬陶的纹饰图案也变得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极具特色。

图12印纹硬陶鸟耳罐春秋

从早期的单一纹发展到组合纹,又从组合纹发展到附加纹,布局从以前的零乱草率发展为整齐规范,基本上使用线的排列交织,这一过程经历了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临摹走向意向的艺术创作过程。

至此,萧山印纹硬陶已发展到了艺术的巅峰状态,虽然在器形上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在纹饰种类上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组合纹和动物形的系的加入,使印纹硬陶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新的高峰,使实用和美观两个领域完美结合。

(图12)

第三节衰落期

公元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后北上,试图称霸中原,迁都山东,这使得会稽不再是吴国的政治中心,一定程度的影响了靠地域优势发展起来的萧山陶瓷业产业。

公元前333年,越国又被楚国所灭,而之后的一百年内,楚国又被秦国所统一。

接连不断的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严重影响了陶瓷业的生存,迫使萧山陶瓷业在秦汉时期渐渐步向衰落。

(图13)

随着越窑中心的东移,南朝之后的萧山陶瓷业也随之消失。

直到东汉晚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萧山的制瓷业才逐步恢复兴盛。

萧山印纹硬陶的演变历史大致经历了一个发现、创作和

图13印纹硬陶罐

提升的发展过程。

在此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工具和个人的智慧,以印纹硬陶为载体,为现代人展现了一个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思想结晶,为谱写萧山悠久而璀璨的陶瓷文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三章萧山印纹硬陶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技法独特

图14印纹硬陶陶拍

萧山印纹硬陶工艺技法独特,多以盘筑泥条的方法成型,再利用编织物或其他生产工具在器皿表面拍印而成不同的丰富多变的纹饰。

图15印纹硬陶陶拍

印纹陶表面的纹饰,是在器皿盘泥条成型之后,利用缠有绳索或者垫有编织物的陶拍(又称“抵手”)(图14、15),一手在器皿内部托扶,一手握住陶拍于外壁沿统一方向拍打,使得每根泥条之间,相互紧密粘结,加固胚体。

内壁常常因此保留有拍打时留下的指纹,口部用手旋抹,外壁出现各种花纹。

一些附件如鼻、耳、系等,则是手制后,利用同样干湿度的泥浆粘结在器体上。

除在器表拍印各种丰富变幻的纹饰之外,有时也在陶器内壁拍印纹饰,不仅可以掩饰内壁的指纹,起到美观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加固陶胚。

印纹硬陶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在早期原始社会中,南方地区的先民利用各种植物的枝、干、茎、叶、皮等作材料,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器。

这些编织工艺的发展,为南方的印纹硬陶拍印纹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思路。

由萧山印纹硬陶反映出的极其多样的编织纹饰看来,当时的藤竹芦荻之类的编织工艺技法已发展的较为成熟。

而印纹陶以四方连续纹样作为主要的装饰形式,或许是受到了这种工艺技术的启迪(图16)。

图16印纹硬陶附加纹

回纹和云纹则可能与中原殷商文化有关。

规整、细致、匀称和秀美,是南方印纹陶装饰上的主要特色。

工匠们把精湛的技术和对艺术的理解做了完美的结合,将看似简单的几何线条表现的疏朗大方,形成一种质朴独特的风格。

由于使用陶拍这种特殊的拍印工具,使器皿表面能够留

有清晰细密的纹饰,也成为了印纹硬陶独特的装饰。

图17印纹硬陶三足鼎战国

第二节造型简洁

印纹硬陶造型简洁,大多为贮藏器,底部多有圈足,也有平底器,三足器较为少见(图17)。

贮藏器简单的造型,大面积的器身,为纹饰的描绘提供了很大的创作空间。

看似笨拙的坛和罐,结合印纹纹饰,立刻变得生动而耐人寻味。

主要有罐、坛、仓和鼎几类。

罐按其造型可分为带把罐、筒形罐、带耳罐、兽耳罐等等。

图18印纹硬陶兽耳罐西周

最典型的西周印纹硬陶兽耳罐(图18),小口,溜肩,弧腹,平底,有四条附加的狗形系纹饰。

胎体为深灰色,口沿部分饰有制作时留下的弦纹,器皿肩部饰曲折纹,腹部饰回纹。

浑圆的器身,能够大面积排列曲折纹和回纹,并让两者在器皿的肩部完美过渡,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突兀。

31.9厘米的高度和9厘米的小口径与四条出脊完美的结合,四只狗形兽呈四角对望,体现了对称的和谐的美感。

图19印纹硬陶仓战国高19.6厘米、口径18.1厘米、底径17.8厘米

西周至战国时期墓葬中都曾发现印纹硬陶器,按照其用途,可将印纹硬陶器分为生活用品和丧葬用品两类。

日用印纹硬陶主要有壶、量、仓、罐等等(图19),礼器类的主要有鼎、瓿、罈、尊等等。

日用器皿中的印纹硬陶器皿造型较多敦实浑厚,平底鼓腹,便于陈放和贮存。

礼器中的印纹硬陶则较多大型圈足器皿,丰肩斜腹,鼎中还饰有三脚底足,造型精美凝重,符合墓葬器皿的装饰要求。

图20印纹硬陶瓿春秋

如春秋出土的印纹硬陶瓿(图20),为公元前770~前476年烧制而成,敛口、斜肩、鼓腹。

瓿是一种贮存器,主要用以盛酒或水,盛行于商代,此瓿为褐色胎体,肩部左右对称饰有鳞脊状的附加纹。

庄重沉稳的器形配以水波纹和网格纹,相得益彰,使得瓿看起来不至于沉闷,稳重又不失生动。

第三节纹饰多样

印纹硬陶印纹纹饰多样,除了单一的几何纹饰之外,还有组合纹,甚至立体的动物形纹饰及仿生纹饰,美观又实用(图21)。

图21牛角形系战国

拍印花纹既是成型的需要,也是为了美化器物,所以花纹往往是根据器物的形状和大小而分别选用。

装饰有拍印纹饰的陶器,庄重华丽,造型不至于过于单调,提升了器皿的审美趣味。

由于华南地区的编织工艺发展迅速,人们利用竹编、篮、簸箕、竹席及捕鱼用、养蚕等使用的农业用具,经过加工,拍印出经纬垂直相交的纹样,美观又实用。

图22印纹硬陶双耳罐战国细麻布纹纹样

一般情况是瓮、坛和器形大的罐,拍米字纹、米筛纹、粗麻布纹等比较粗犷的花纹。

小件器皿如盂、钵和各式小罐,拍细麻布纹一类比较细密的纹样,做到纹饰与器形的协调得体,给人以美的感觉(图22)。

综合商周至春秋出土的萧山印纹硬陶纹饰,根据其立面装饰性可分为平面纹饰和立体纹饰两大类。

(一)平面纹饰:

萧山印纹硬陶的平面纹饰,是由陶拍直接拍印于器皿表面的一种纹饰,纹饰呈一定的顺序和形式附着于器皿表面。

而根据平面纹饰的数量和种类分为单一纹与组合纹。

图23叶脉纹纹样

单一纹是指某一种纹饰单独装饰于器皿表面,是相较与组合纹存在的一种纹饰。

制作者利用“陶拍”将不同的材料在器皿表面拍饰出不同肌理的纹饰,主要以几何形纹饰为主。

图24回纹纹样

由于是轮制的陶器,在器皿的颈部多留下弦纹,其余单一纹饰多分布在肩腹部,且纹理清晰细腻,非常考究,可见制作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

按照其制作工具和纹饰的不同可将单一纹分为叶脉纹、回纹、席纹、米字纹、曲折纹、水波纹、小方格纹、细麻布纹、勾连云纹、勾连雷纹和凸菱形方格纹等等。

图25席纹纹样

例如叶脉纹,是由制作工匠利用藤竹芦荻之类的编织物,在器皿表面拍印出类似叶脉的纹饰,施于敞口平底罐的肩腹部(图23)。

回纹,则是单一纹中最常出现的一种纹饰,形似多层叠加的“回”字形,施于敞口瓿的肩部(图24)。

图26米字形纹样

席纹,单一纹中的代表性纹饰,是以四方连续为基本纹饰,每个正方形内为交错的竖条纹,施于侈口罐的器身部(图25)。

图27曲折纹纹样

除了上述以自然元素直接拍饰于硬陶上的单一纹饰之外,还有一类单一纹则是由工匠们对现有纹饰来源进行加工改良后产生的纹饰,包括利用米字形编织物在器皿表面拍印出交叉的米字形纹饰(图26)。

图28凸菱形方格纹纹样

形似水波纹的一种代表性纹饰,纹饰呈“Z”字形排列的曲折纹(图27),和由边长小于2毫米的正方形图案组合排列而成,印纹硬陶纹样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的小方格纹。

还有,由编织细腻的麻布织物拍印而成的纹饰,印纹硬陶的代表性纹饰之一,多施于水盂器身的细麻布纹。

以及俯视呈长方形,面周缘阴刻弦纹一圈,内满饰隐起的勾连云纹。

还包括,近似“T”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再填以雷纹的勾连雷纹和类似于回字形纹饰,菱形四边向外凸出的凸菱形方格纹等等(图28)。

图29勾连云雷纹间叶脉纹纹样

组合纹是由印纹硬陶的装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出现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纹样的种类,为装饰图案提升了新的空间,而且展现了工匠们的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

图30水波纹接叶脉纹纹样

组合纹中,不单包括两种单一纹的组合,甚至还出现了不同于单一纹中出现的新的装饰纹样,简单的线条组合变幻,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

按照其组合纹饰种类不同,可以将组合纹分为勾连云雷纹间叶脉纹、水波纹接叶脉纹、细密弦纹间短条纹、曲折纹间凸方格纹、上方格内十字纹下斜细方格纹等等。

图31细密弦纹间短条纹纹样

由勾连云雷纹与叶脉纹的组合,叶脉纹穿插于勾连云雷纹,多施于灰陶小尊肩腹部的勾连云雷纹间叶脉纹。

(图29)

水波纹与叶脉纹的组合,上半部分为水波纹,下半部分为叶脉纹,多施于短侈口无颈筒形罐肩部与腹部的水波纹接叶脉纹。

(图30)

图32曲折纹间凸方格纹纹样

细密弦纹和短条纹的组合,上半部分为短条纹,条纹之间空有间隙,下半部分为细密弦纹的细密弦纹间短条纹。

(图31)

曲折纹和凸方格纹的组合,两边为凸方格纹,中间为曲折纹排列的曲折纹间凸方格纹。

(图32)

图33上方格内十字纹下斜细方格纹纹样

相对于两种纹饰的组合纹,三种纹饰的组合纹也出现在了印纹陶的纹样中,上部分为方格纹和十字纹的组合,十字纹拍印在方格纹内部,下半部分为斜细方格纹的上方格内十字纹下斜细方格纹。

(图33)

(二)立体纹饰:

图34鳞脊状附加纹纹样

萧山印纹硬陶中的立体纹饰,是相对于平面纹饰存在的一种装饰手法,多由泥片或者泥条加工成图形或者动物粘合于器身,起到实用与装饰的作用。

图35饼点形附加纹纹样

立体纹饰不仅存在简单的几何装饰纹样,更具特色的是其仿动物的装饰,工匠们发挥创造和想象,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狗、羊、猪、蛇等飞禽走兽融入印纹陶的装饰纹样中,纹饰表现生动自然,与器皿本身的造型融为一体。

并打破了单一纹样的沉闷,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根据实用性的不同,立体纹饰可分为附加纹和系两种类型。

附加纹是相对系而言的一种纹饰,工匠利用泥条在已经拍印有纹饰图案的陶胚体上堆砌出的纹饰,通常附加纹为纯粹的装饰性纹饰,没有实用的功能。

图36环索形附加纹纹样

因此,附加纹多施于器皿的肩部及腹部,起到装饰美观的效果。

其具体可分为鳞脊状附加纹、饼点形附加纹、曲线条形附加纹、环索形附件纹、三角形绳索纹、蛇形附加纹等等。

例如由泥条盘出形似鱼脊的纹饰,多施于小口深腹罐的肩腹部的鳞脊状附加纹(图34)和用手指指腹将小块的泥片压成圆饼形,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饼点状装饰物的饼点形附加纹(图35)。

图37三角形绳索纹纹样

还有,外表近似于鳞脊状附加纹,制作手法相同,但相较与鳞脊状附加纹的是,曲线更为柔和,线条更为简洁,多施于盘口短颈部橄榄式罐器身的曲线条形附加纹。

图38蛇形附加纹纹样

以及利用泥条装饰出类似钥匙的造型,上端为圆环状,下端的泥条压印出一定的纹饰。

多施于侈口高颈鼓腹罐肩部的环索形附加纹。

(图36)

还包括,用手捏泥条使泥条产生线状条纹,再将泥条于器皿表面装饰出三角的形状,接口处用手指按压出圆饼状的图案的三角形绳索纹(图37)和形似蛇状的泥条,装饰于器皿表面,多施于短颈罐肩腹部的蛇形附加纹(图38)。

图39几形系纹样

印纹硬陶装饰中的系不同于附加纹,附加纹仅仅做观赏用途,而没有实用价值。

系则是对实用部位的装饰,例如把手或是提梁处。

图40双条形系纹样

根据不同形式的题材,可将系分为抽象和仿生两个类型。

抽象系又可分为几字形系、双条系和绳索系;仿生系可分为羊形系、狗形系、蛇形系、牛角形系等等。

例如工匠利用泥条盘出“几”字形纹样,装饰于器皿肩部,可做提梁的几字形系(图39)。

图41绳索系纹样

利用两根泥条并列装饰于器身,多用作把手,施于侈口束颈鼓腹罐肩部的双条系(图40)。

形似打结的绳索,利用泥条做出的装饰效果,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