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640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三年高考 两年模拟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x

历史三年高考两年模拟专题二十五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题二十五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A组三年高考真题(2016~2014年)

1.(2016·课标全国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21年,英国议会首次对行政高官进行质询。

1793年,下院议长宣布,任何议员都有权向大臣或官员提出问题,被质询者可以答复,也可以拒绝答复。

1835年,质询首次出现在英国议会下院的议事程序案上,并公布于众,被质询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

从此,质询成为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

进入20世纪后,质询时间固定为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下午一个小时。

对于普通质询,被质询人可在7天内答复;对于紧急质询,被质询人必须在3天答复。

70年代后,下院设立了与政府工作相对应的多个专门委员会,各委员会可以分别就政府的内政和外交问题向有关政府官员提出质询,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

——摘编自艾弗尔·詹宁斯《英国议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议会质询制度的积极作用。

 

2.(2016·课标全国Ⅱ,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

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

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

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

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3.(2016·课标全国Ⅲ,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5年,严复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

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

”“西洋之言治者曰: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他认为,开民智是今日一大要政。

1905年,严复在与孙中山交谈中说:

“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

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组建筹安会,严复参与其中。

同时他认为:

“吾固知中国民智卑卑,号为民主,而专制之政不得不阴行其中,但政体改变,已四年矣。

袁公既有其实,何必再居其名。

——摘编自《严复集》

(1)根据材料,概括严复关于“民智”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严复的“民智”主张。

 

4.(2015·福建文综,41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

”,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

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

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2/3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

——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

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

——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为什么会成为焦点?

 

(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

 

5.(2015·课标全国Ⅰ,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

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

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

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2015·课标全国Ⅱ,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

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7.(2015·山东文综,48)【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以下为1912年5月孙中山与香港《士蔑西报》记者的一段谈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访员曰:

先生让总统之位与袁世凯,是由于个人之意乎?

抑以为如此更换更有益于国家乎?

孙曰:

两者皆是。

因袁君鼓动共和久矣。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所答内容的认识。

 

8.(2014·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 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

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

“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

”……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

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

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

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9.(2014·山东文综,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

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

图中文字为引者标注)。

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最激进的时期。

(1)法国大革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神?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明理由。

 

10.(2014·课标全国Ⅰ,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

“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

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

 

11.(2014·课标全国Ⅱ,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线政权。

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

在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

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B组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

1.(2016·湖南常德3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庚子国变后,由于朝廷威信扫地,到新政时,讲“民主”、骂“专制”,即便在“体制内”也不再敏感。

当时绝大多数立宪派主张英国式宪政,虽非共和,已认民主。

他们与革命派的分歧已不是民主不民主,而是排满不排满了。

材料二 中国在日政治侨民众多,维新派在戊戌失败后,革命派在辛亥胜利前,都以日本作为主要流亡地。

至于一直在国内发挥影响的立宪派干将如杨度、汪荣宝等,也是留日回来的。

尤其在1912~1918年间,出国留学者几乎都往日本。

而这个时期恰恰是“个人自由”和“民主”的观念大举进入中国之时。

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西学东渐”主要靠华人赴西和西人来华、1920年代以后中国的激进思潮相当程度上来自留苏留法学生,那么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的个人自由和民主思潮,包括以这种思潮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更主要是留日学生带来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秦晖《两次启蒙与“日本式自由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九世纪至1920年代以前“东渡扶桑”留学大潮的影响。

 

2.(2016·吉林白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理论上而言,建国之初的是美国并不宜推行强调权力制衡的宪政体制,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似乎面临较民国初中国的更多不确定因素。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

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在推行宪政方面“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3.(2016·辽宁抚顺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有人者(古之人君)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夫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之所深畏,而从未尝立以为教者也,彼西人之言曰:

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

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

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贼人道。

……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而其刑禁章条,要皆为此设耳。

……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以行其意,中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

——王栻《严复集》第1册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黄宗羲与严复各自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严复思想主张的异同。

 

4.(2016·山东潍坊3月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常常被简称为“我思”(cogito)的原则,这种概括既简练又准确。

“我思”包含了启蒙思想的两大基础原则,而且说明了这两大原则的一体性关系。

首先,我思以肯定“我”——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是一切真理的基础而肯定了人本主义原则,并且肯定了人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来是个人主义——我想我还是提醒一句:

不是唯我论或利己主义,虽然这种提醒对懂西语的人来说根本多余。

其次,我思以肯定思想是人的本质确立起理性主义的原则。

在我思这一归纳之下,我们来理解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本主义所说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主义所说的理性,是人的理性。

或者更清楚地说,当我们确定人是价值的基础的时候,理性正是人的本质,而当我们确定理性主义是最高的价值法则的时候,这种理性其实就是人本身。

理性与人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按这种理解,说启蒙思想的核心是理性主义或人本主义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们看成两个分立的原则,它们只是同一的原则的两个方面。

(1)根据材料,指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思想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笛卡尔思想的主要影响。

 

5.(2015·陕西商洛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

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

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

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

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

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

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

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

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6.(2015·河北石家庄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既然是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在出让自己的权利时并没有将自己所有的权利交给政府,而是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权利。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极大的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而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的。

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这新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并且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就人民看来那是最能够促进他们的安全和幸福的。

——[美]《独立宣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二中体现的洛克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思想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7.(2015·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次吾党改组,志在将本党势力在中国内地各省尽力扩充。

向来本党势力多在海外,故吾党在海外有地盘、有同志,而中国内地势力甚为薄弱。

所以吾党历年在国内的奋斗,专用兵力……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

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是兵力虽成功,而革命仍未成功,因为吾党尚欠缺力量之故,所欠缺者是何种力量?

就是人民心力。

当时中国人民不赞成革命,多数人民不为革命而奋斗。

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故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就是人民的心力。

材料二 吾党从今以后,要以人民的心力为吾党力量,要用人民心力奋斗。

人民的心力与兵力,二者可以并行不悖。

但两者之间,究竟应以何者为基础?

应以何者为最足靠?

自然当以人民的心力做基础,为最足靠。

若单独倚靠兵力,是不足靠的,因为兵力胜敗无常。

吾党必要先有一种基本力量做基础,然后兵力有足靠之希望。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说“以兵力奋斗而胜利者,已有三次。

但三次之成功,皆不能达革命之目的”。

请以第一次为例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如何发展了自己的思想?

对当时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A组

1.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质询的态度、时间、频率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立足权力的制约方面分析。

(2)问,从民主监督、工作效率、民主制度发展等方面回答。

答案 

(1)发展变化:

质询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由可拒绝回答到有问必答;专业化、制度化程度逐步提高。

实质:

立法机构监督、问责行政机构的民主制度。

(2)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动政府改善工作;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

2.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材料信息“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说明重视法律;根据材料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描述可得出主张学习西方;根据材料信息“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说明要和平对待;材料信息“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说明重视民意;材料信息“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说明主张权力的集中;第二小问,根据当时洪仁玕所处的环境回答。

(2)问,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对其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要给予肯定,同时他对西方的民主政治认识并不深刻,因此提出的主张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

答案 

(1)主张:

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

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认识:

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

3.解析 本题以严复的民智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1)问,结合材料从民智不开、发展教育、启发民智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2)问,结合材料从材料体现的三个时期概括回答即可。

答案 

(1)民智低下;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开民智是实行民主的先决条件。

(2)戊戍时期,主张开民智,宣传启蒙思想,为变法提供思想武器,推动社会变革,具有进步意义;辛亥革命时期,认为民智未开,主张改良;北洋政府时期,以民智未开为由,与专制妥协。

4.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2/3人口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可知辩论的焦点是第三等级的地位;第二小问,据材料从国王维护专制统治和第三等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两方面分析。

(2)问,第一小问,据“《1791年宪法》”和“《1793年宪法》”的规定可知,制定法律保障民众权利,从宪法内容可知,降低和取消对于公民的财产限制,扩大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的范围;第二小问,从革命运动、思想传播和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的壮大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焦点:

第三等级的地位。

原因:

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

(2)扩大:

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

因素:

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5.解析 第

(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由受国民党领导到党派平等。

(2)问,原因可从抗日战争影响角度来解答;影响可从政治民主化、进步力量以及对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影响等角度解答。

答案 

(1)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

(2)原因:

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民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

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6.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信息,紧扣“民主政治主张”从国民参入的角度概括。

(2)问,据材料信息,从当时社会思潮、民众觉悟、思想解放发展等角度评价其主张。

答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

7.解析 注意审题“对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