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导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598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园林导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州园林导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园林导案.docx

《苏州园林导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园林导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园林导案.docx

苏州园林导案

《苏州园林》导案

年级:

八年级上学科:

语文编号:

bnj-s-yw13(1-3)

主备人:

夏才兰审核(签字):

审批(签字):

课题:

《苏州园林》课型:

新授课审批时间:

2012年月日

【导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结构。

2.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导学重点】

1.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结构。

2.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导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导学时间】

3课时(机动1课时)

【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文”。

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

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

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

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

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

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

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

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

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

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园林吸收了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理所当然被联合国列为人类与自然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善于把有限空间巧妙地组成变幻多端的景致,结构上以小巧玲珑取胜。

狮子林、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统称“苏州四大名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苏州园林代表了中国私家园林的风格和艺术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

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4.中国四大名园:

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

【预习导读】

1.默读全文:

给段落标序,并勾画生字、新词(佳词)、佳句(关键句),且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2.课前领航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

池沼(zhǎo)丘壑(hè)镂空(lòu)jiànshǎng(鉴赏)zhēnzhuó(斟酌)轩榭(xunxi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庸俗(yōng)蔷薇(qiángwēi)对称(chèn)

(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出心裁:

谓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

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

败笔:

书画、诗文中的缺点﹑毛病。

嶙峋: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鉴赏:

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

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

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标本:

本文是指在某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3)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

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

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小说《夜》《多收了三五斗》等。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分析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

3.掌握由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

一、导入设计

师: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同学们都知道杭州以西湖闻名天下,那么苏州又以什么著称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视频欣赏:

苏州园林。

师:

旅行界有“住在苏州,玩在杭州,食在广州,死在柳州”之说。

更有专家名人对她有很高的评价(媒体展示,学生记录):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陈从周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刘国正《闲步网狮园》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师:

那么苏州园林有何独特之处?

今天我们就随叶圣陶先生一起。

到苏州一游(展示课题、文体)。

二、预习检查

1.一对一检查。

用红笔批阅,错误的打,正确的打。

2.计分。

总分10分,错一题扣0.1分。

3.签名并写上日期,交还作业本。

4.自己修改:

用红笔修改做错的题。

三、展示目标

四.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你再朗读渴课文一遍,让后闭目想一想:

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说明:

再次充分理解“标本”一词)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二)【明对象,抓特征】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它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苏州园林。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媒体展示】

总体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具体表现:

(1)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

(2)一个“一切”:

“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埋下伏笔。

【教师点拨】(能力生成):

阅读说明文,首要的就是要明确说明的对象,并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特征来具体说明的。

写说明文也是如此,要紧紧围绕特征进行说明,如同写记叙文要围绕中心来写,写议论文,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阐述一样。

【教师点拨】捕捉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作者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关于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这一对象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

在分析时,当然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而是要把握住事物的内在联系。

可以从文中直接找: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另外,对于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我们还要注意:

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与某一段落的说明对象的区别。

说明文的特点

(一)内容的科学性:

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1)“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3)“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

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图片欣赏】(略)

(三)【理结构,析顺序】

1.默读课文,勾画本文各段的中心句。

【参考资料】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7)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9)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10)(结束语)

【教师点拨】(能力生成):

说明文的段落,大多有中心句。

即使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也易于概括。

把握段落的中心句,有利于我们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因为这一特点,因此说明文的段落也大多是总分式的结构。

【知识点拨】

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

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来进行表述。

在一般情况下一段只有一个中心句,可长可短,而以短句居多。

中心句大多放在句首,有时放在段尾,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在个别情况下才放在段中。

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少数在短尾

大多在段首

极少在段中

中心句

 

支撑句:

用来解释、发展、支持中心句的。

支撑的方式很多,可以分述、可以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可以说明原因、结果和意义,可以引用资料作证,等等。

2.根据你勾画的中心句,结合课文分析: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来进行说明的?

试按照这种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

说明中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A.课文结构:

“总-分-总”

(1)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总)(总印象)

(2)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总)(总特点)

(3)介绍建筑物的布局。

(分)

(4)介绍假山池沼的艺术。

(分)

(5)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

(分)

(6)介绍花墙廊子的层次。

(分)

(7)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

(分)

(8)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的图案美。

(分)

(9)介绍屋室的色彩美。

(分)

(10)结束语。

(总)

注意:

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1)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你能找出与这些关系照应的句子吗?

(2)课文第7、8、9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与中心有何关系

(3)划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体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4)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

B.文章层次

依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可以有以下几种层次的分法(供参考):

第一种:

(一)(1-2)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共同点

(二)(3-9)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三)(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第二种:

(一)

(1)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2-9)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

(三)(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第三种:

(一)

(1)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

(2)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三)(3-9)从园林建筑设施的各个方面,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

(四)(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第四种:

(一)

(1)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二)

(2)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1(3-6)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2(7-9)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三)(10)指出苏州园林的美还不止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人回味。

C.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形式。

文章一开头先突出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中的艺术地位和价值,第二段就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接着,3—9段是分别说明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3—6段扣住第二段中的四个“讲究”对局部进行说明,且四个讲究与下文的四个段落一一对应,而7—9段则是从细部紧扣图画美的特征来描述的。

所以全文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结构,分说部分采用了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的说明顺序。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层次清晰,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特点

(二)说明的条理性:

按时间顺序写和记叙文相似;按空间顺序写需注意观察点,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按逻辑顺序写要注意摸清各部分的内在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媒体展示】

 

五、小组合作

六、展示点评

七、教师总结

八、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一)练习册P37.“自主学习”1-3题

(二)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________(完美、完整)的画面而存在,决不________(允许、容许)有欠美伤美的________(地方、败笔)。

2.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________(尽量、追求)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________(简单、简朴)而别具匠心。

3.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________(虽然、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________(但是、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4.谁________(如果、既然)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________(就、可)不该错过。

5.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不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而园林是________(美术、图案)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完美、容许、败笔;2.尽量、简朴;3.即使、也;4.如果、就;5.图案、美术、美术。

(三)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D.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⑴                             。

⑵                             。

⑶                             。

4.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B.总─分─总C.分─总

5.这段文字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6.文中加黑词“一切”“都”“决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B;2.B;3.⑴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概括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⑵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介绍体现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

⑶ “他们唯愿……。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4.B;5.打比喻。

6.十分准确的表示了苏州园林全部如此构成图画美,而绝无例外的情况。

(四)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

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

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作者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3.写作训练

一、导入课题

知识回顾:

师:

请回忆一下,前一节课,我学习《苏州园林》,是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课文的?

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参考:

1.说明的对象以及特征,说明的结构和顺序;

说明文的两个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

(2)说明的条理性

2.说明文的段落大多有中心句特点。

二、作业检查

三、展示目标

四、自主学习

(一)析方法,品作用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请首先阅读《说明文知识》,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各有什么作用?

2.结合你学到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知识,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举例说明。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注意:

参考答案后的作用,只是从一般的角度说明的。

教师点拨时,要结合语境具体说明在作用段落中阐述什么特征):

①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②作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作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③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文章可信度。

④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

(二)品语言,感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明、准确和生动。

请仔细阅读课文,勾画本文语言简明、准确和生动的地方,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1.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几句体会)。

【示例】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体会】句中“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参考资料】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体会词语的准确运用(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几句体会)。

【示例】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体会】此句中的“绝大部分”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参考资料】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据说”起限制作用,作者只是从别人那里得来的数据,没有具体考察苏州园林到底一共有多少,语言准确。

(2)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加点词用毋庸质疑的肯定语气,在于强调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

(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在范围上作了限制,意思是对称的建筑占多数,但不是全部,语言准确。

(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限制说明了苏州园林里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很普遍,占多数,但不是全部。

语言准确。

(5)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起限制作用,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砌齐整的石岸的情况“少之有少”,但也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6)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

“大多”在数量上作了限制,意思“有很多”但并不排除个别情况。

(7)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几乎”在程度上做了限制,意思是“差不多,接近于”,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8)……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每一个”强调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体现在园林里的各个地方。

(9)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极少”一词限制了苏州园林对彩绘的使用“少之又少”,说话有分寸,语言准确。

(10)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一律”极强的肯定口吻,强调了屋瓦和檐漏的颜色特点。

与前文“极少使用彩绘”呼应,语言准确。

(11)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决不会”极强的肯定语气,强调了苏州园林决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1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是一种精神创造,是呈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