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648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docx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

卧床患者是指除因检查、治疗等需要床旁站立或乘坐轮椅外,其维持基本生理需求的活动(饮食、排泄等)均须在床上进行者。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减弱、免疫功能下降及自我护理能力降低等原因,患者易发生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采取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由2015年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规范化护理干预模式的构建”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专家编写。

项目组前期基于证据总结和全国25所医院48713例病例数据形成的《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规范》为本共识编写奠定了基础。

本共识包括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4个部分,涵盖各并发症的定义、临床表现、风险因素、预防及护理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1、压疮

1.1压疮的定义

压疮(PressureUlcer,PU),也称压力性损伤(PressureInjury,PI),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部位、与医疗器械或其他器械接触的部位。

可表现为完整的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能伴有疼痛。

强烈和(或)长期的压力或压力合并剪切力可导致压疮发生,微环境、营养、组织灌注及合并症等因素也会影响局部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能力进而增加压疮发生风险。

1.2压疮的分期

2016年,美国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PressureUlcerAdvisoryPanel,NPUAP)将压疮分为1~4期压疮、不可分期压疮、深部组织损伤,但医疗器械导致的黏膜压疮无法进行分期。

1.3压疮的主要风险因素

(1)外源性因素:

垂直压力、剪切力。

(2)内源性因素:

行动和行为受限(如近期发生的下肢骨折、脊髓损伤)、感觉障碍、高龄、营养不良、皮肤潮湿(如大、小便失禁)等。

(3)医源性因素:

如应用镇静药、麻醉药等药物,使用石膏、呼吸机面罩、气管插管及其固定支架等医疗器械。

1.4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1.4.1风险评估

目前已有Braden量表、Norton量表、Waterlow量表等多种成熟的压疮风险评估工具,可协助判断患者发生压疮的风险,建议结合量表特点选择使用。

其中,Braden量表在全球应用较广泛。

1.4.2皮肤护理

(1)评估皮肤情况。

对于新入院的卧床患者,应及时评估整体皮肤情况;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了石膏、呼吸机面罩等医疗器械,应密切关注皮肤或黏膜受压情况,尤其是骨隆突部位皮肤、与医疗器械接触部位及周围的皮肤或黏膜。

医生采取物理治疗、伤口负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措施。

1.4.5.6疼痛的控制

(1)保持伤口处于覆盖、湿润的状态。

(2)建议使用更换频率较低、非粘性伤口敷料。

(3)可使用调整体位等非药物止痛手段。

(4)遵医嘱规范应用止痛药。

1.4.6营养支持

(1)评估营养状态。

对于存在压疮风险或已发生压疮的患者,建议采用NutritionalRiskScreening2002(NRS-2002)等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评估营养不良风险。

另外应关注患者皮肤弹性、食欲、咀嚼功能、体质量变化、血清白蛋白等各项反映营养状态的评估指标。

(2)进行营养支持。

对于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共同制定营养干预计划。

对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饮食指导,鼓励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蛋白质、水分、富含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平衡膳食。

若通过调整饮食仍无法纠正营养不良情况,应遵医嘱为患者提供肠内、

肠外营养支持。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管腔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本共识中特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

DVT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被忽视。

对于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患肢皮温升高、皮肤颜色改变等,同时可能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反应随着病情发展,静脉瓣膜被破坏导致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肢体肿胀、溃疡等。

2.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导致DVT的三大因素:

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和血液高凝状态,凡涉及以上因素的临床情况均可增加DVT发生风险。

具体包括以下三类。

(1)静脉内膜损伤的相关因素:

创伤、手术、反复静脉穿刺、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等。

(2)静脉血流淤滞的相关因素:

长期卧床、术中应用止血带、瘫痪、制动、既往DVT病史等。

(3)血液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

高龄、肥胖、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症、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妊娠、产后、长期口服避孕药等。

2.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4.1风险评估

对于所有卧床患者,在入院后24h内,以及住院期间发生转科、治疗方案或病情变化时,需要对其进行DVT风险评估。

评估工具建议使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

2.4.2预防措施

对卧床患者需要常规进行DVT预防,根据DVT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预防措施。

参照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结果,建议低危患者采取基本预防;中危患者采取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并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采取药物预防;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三种预防方法联合使用。

2.4.2.1基本预防

(1)宣教预防知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浓缩;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

(2)正确指导和协助患者床上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等。

(3)不宜在下肢行静脉穿刺。

(4)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病情允许时可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5)定时评估患者双下肢情况,发现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和色泽变化及感觉异常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2.4.2.2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是预防DVT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使用梯度压力袜(又名“弹力袜”,GraduatedCompressionStocking,GCS)、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IPC)和静脉足底泵(VenousFootPump,VFP)。

应用物理预防前应常规筛查禁忌证,如患者存在下列情况,禁用或慎用物理预防措施: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②下肢DVT形成、肺栓塞发生或血栓(性)静脉炎;③下肢局部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④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狭窄、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糖尿病性等)及下肢严重畸形等。

(1)使用梯度压力袜。

使用前根据产品说明书测量患者下肢尺寸,选择合适型号的GCS;使用期间,定时检查GCS穿着是否正确以及下肢皮肤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处理;在患者耐受的情况下,建议日夜均穿着,可间歇脱下。

(2)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静脉足底泵。

遵医嘱正确使用设备,使用时注意调节腿套/足套至合适松紧度。

同时加强巡视,注意观察患者下肢皮肤情况,了解患者感受。

若有任何不适,及时通知医生。

2.4.2.3药物预防

常用预防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LMWH)、Xa因子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KAntagonists,VKA)等。

用药前须评估患者有无药物预防禁忌证,如:

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血小板计数<20×109/L;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恶性高血压;对药物过敏;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类风湿视网膜病且有眼底出血风险;既往有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者禁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等。

用药期间做好患者用药健康指导,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寒颤、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同时遵医嘱定期监测凝血、肝肾功能等。

目前药物预防的主要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和口服。

(1)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可选取腹部、上臂或大腿外侧等,其中首选腹部,但应避开脐周5cm范围以免引起出血。

在进行腹部注射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以5~6cm范围捏起皮肤形成一褶皱,在褶皱顶部垂直进针,缓慢推注药物,推注时间建议大于15s,注射后宜按压3~5min。

对于长期注射的患者,应规律轮换注射部位,两次注射点间距大于2cm为宜。

(2)口服用药。

嘱患者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避免随意停药。

在服用VKA期间,指导患者保持相对稳定的饮食结构,避免维生素K摄入量波动过大,影响药物预防效果。

2.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对于发生DVT的患者,应根据其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积极预防DVT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2.5.1常规护理措施

定时评估下肢症状(肿胀、疼痛、皮肤色泽和温度等),遵医嘱指导患者

活动,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患肢禁止局部按摩或热敷。

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2.5.2药物溶栓的护理

药物溶栓前,遵医嘱完善各项化验检查。

药物溶栓过程中,及时评估溶栓效果(下肢肿胀、疼痛等情况),注意观察伤口敷料或穿刺点有无渗血、患者有无胸痛或呼吸困难等表现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

遵医嘱监测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同时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发生。

2.5.3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

协助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术后遵医嘱压迫穿刺部位,密切观察有无渗血、血肿等。

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须注意下肢远端动脉搏动及皮肤温度有无异常;经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须警惕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表现。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进行踝泵运动,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

2.5.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DVT常见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和出血。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当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等异常情况时,提示可能发生肺栓塞,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包括建立静脉通道,高浓度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变化等。

出血是DVT抗凝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应用抗凝药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局部出血、渗血和全身出血倾向(如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等),以及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

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3、肺部感染

3.1肺部感染的定义

肺部感染性疾病包括肺炎和肺脓肿等。

其中肺炎最为常见。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刺激和免疫损伤等所致。

3.2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咳嗽、咳痰,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3.3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卧床是肺部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他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类。

(1)患者因素:

年龄≥65岁;吸烟;长期酗酒或营养不良;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或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

(2)误吸相关因素:

全麻手术、吞咽功能障碍、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意识障碍、精神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