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479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docx

高考考前最易错题训练冲刺套题2

一、单选题

1.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

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

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2.下表为汉至清朝的户口、耕地的增减状况,从中可以推断出() 

时间

口数

耕地数(合市亩)

人均耕地(合市亩)

东汉元始二年(2年)

0.59亿

5.72亿

9.62

嘉庆十七年(1812年)

3.62亿

7.92亿

2.19

总增减率(汉为基数)

+507%

+38%

-77%

年均增减率(汉为基数)

+0.28%

+0.02%

-0.04%

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没落

C.人地矛盾突出

D.商品经济发展

3.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

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4.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

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并可以“提出质问于国务员,并要求其出席答复”。

至于内阁是否具有提请总统解散议会的权力,或者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临时约法》未置可否。

这些規定()

A.落实了启蒙思想三权分立原则

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体现了立法与行政权相互制约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6.1932年,宋裴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

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

这说明宋裴卿()

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7.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

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十九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

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

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

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

8.“民工潮”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促成了一个“体制外”的劳动力市场。

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这反映了“民工潮”的出现()

A.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B.引发了制度变革和社会变迁

C.为体制创新提供了动力

D.推动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

9.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

“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

A.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

B.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

C.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

D.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

10.1847年,文学家夏洛蒂?

勃朗特在英国所谓资木主义的“黄金时代”所著的小说《简?

爱》出版,女主人公简?

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力,追求平等。

这说明该小说侧重于()

A.无情揭露资产阶级家庭关系虚伪

B.精心描绘了女主人公反传统的心理

C.运用理性主义武器批判男女关系

D.抨击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现实生活

11.1921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条决议规定:

“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这一规定()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12.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这绝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抗的问题。

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

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

这反映出()

A.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

B.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

D.全球化趋势下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增多

二、材料阅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

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

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

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

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

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

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

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

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

(7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5.(原创,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

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1月,以华东、华北、中南三大区为重点开始确定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

1952年7月确定了农业学院院系调整方案。

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

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经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文科、艺术、体育、少数民族院校31所。

学校的任务、性质明确。

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

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1)根据材料,简述新中国院系调整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9分)

 

16.(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国声明,不承认民主德国,因此不同与东德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

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和联邦德国的发展,1969年9月被选为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1969年底和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民主德国、波兰及捷克斯洛伐克进行谈判和会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内容可简括如下:

缔约国尊重战后欧洲领土与边界现状,包括东西德之间的边界,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放弃武力和武力威胁;“事实上”而不是“国际法上”承认民主德国为一主权国家,两个德国在平等基础上发展睦邻关系,在国际上互不代表对方,相互建交;实现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关系的正常化并发展经济技术文化合作等等。

勃兰特也因为积极奉行这一政策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摘编自赵俊杰《试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实施“新东方政策”的时代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东方政策”的实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7分)

 

 

1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国大将,戎马一生,忠勇过人,但也刚愎自用,后败走麦城,被擒身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以英雄义士而非神人、圣人形象出现。

唐中期,荆州民众开始自发兴建庙宇奉祀关羽,但诗人们咏三国故事还是以诸葛亮和刘备为主,很少有诗涉及关羽。

北宋时期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受到重视,统治者一路加封,关羽由“侯”而“公”而“王”,成为护佑国家的最高武神。

而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又成了道教的财神。

元代时关羽又成为皇帝参加的“镇伏邪魔护安国”法事的“监坛者”,人们相信关羽的驱邪镇魔的作用。

明中叶以后,其庙与“孔庙”并称,关羽成为知名度超过孔圣人的“武圣”。

每年五月十三,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明末清初“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成为全民各个阶层特别是游民和行商所接受和崇拜的“关帝”,而且随着华侨走向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概括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上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原因。

(8分)

 

解析及答案

1.【答案】C【解析】“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表明西周时期顺应社会变化来指导政务,故选C项;“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表明没有否定天命神意,排除A项;君主集权强化是在封建社会,排除B项;材料表明西周时期顺应社会变化来指导政务,没有涉及祭祀活动,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汉至清朝的户口增加迅速、耕地的增加缓慢,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故选C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与材料主旨户口增加迅速、耕地的增加缓慢无因果关系,排除A项;汉至清朝,小农经济占主体,排除B项;汉至清朝的户口增加迅速、耕地的增加缓慢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唐代,故A项错误;“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故B项错误;“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没有反应批判礼教的内容,故C项错误;“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正确。

4.【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政府的一种行为,材料与政府行为无关,故A项错误;通过多种途径都可以获得社会地位、政治身份和经济收益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倾向,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职业的人通过本身技艺可以获得政治和经济收益,体现不出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故D项错误。

5.【答案】B【解析】由材料“《临时约法》未置可否”可知约法对部分权责划分不明晰,故A项错误;由材料“议会可以对临时大总统的谋叛和国务员的失、违法行为进行弹劾”、“总统是否具有径行解散议会的权力......未置可否”可知对总统权力的限制,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议会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临时约法》的内容而非意义,故D项错误。

6.【答案】C【解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产品的质量,材料强调的是实业救国的精神,故A项错误;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是在甲午战后,故B项错误;“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表明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重视企业精神,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者和官员被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但是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 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的意志,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的行为,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

8.【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城市就业体制改革难有突破之时”、“它使资源配置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国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可知自己解放自己的民工潮为中国制度创新提供了持续推动力,故选C项;材料强调民工潮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而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制度变革”范围广泛,包含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等,排除B项;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法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对罗马法体系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只能是社会的产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

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可知,早期的罗马法就具有司法实践务实灵活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给定的信息,这并不是在规避而是寻求法律的保护,故D项错误。

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847年……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力,追求平等”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步入工业化时代的18—19世纪是其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它提供了建构女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提,觉醒的女性开始展开与男性争取同等社会地位的斗争,故选D项;题干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家庭关系,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拒绝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定义,质疑男性权力,追求平等,没有体现精心描绘女主人公反传统心理,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运用理性主义批判男女关系,排除C项。

11.【答案】D【解析】A项在材料无体现,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仍以公有制为主导,故A项错误;工业化战略实施是从斯大林模式才起步,新经济政策目的是为工业化打下基础,故B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才开创,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第三世界中,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想破灭感,但这种破灭感只留下了一个真空:

没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和“在亚洲各国人民成功地采纳西方的科学技术时,当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其计划经济和一党制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得出多极化趋势下对全球文化趋同现象的挑战,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界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模式的对抗,没有提及两种模式的相互借鉴,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不同地区的文化冲突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答案】

(1)主要趋势:

改革范围:

从个别试点到全面展开;企业地位:

国企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或政府对企业干预减少);所有制:

从国有独资向股权多元化(股份制)转变(或国有独资企业日益减少,股权多元化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经营形式:

从工厂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企业布局:

从全方位覆盖转为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任答四点,8分)

(2)背景: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国企众多,生产效率低下;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缓慢(或凯恩斯主义失灵);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

(任答三点,6分)不同之处:

通过出售的方式减少国企数量;私有化程度高;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

(任答两点,4分)

(3)共同影响:

有利于市场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或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高);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或改善了政府的财政状况);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一点两分,任答三点,7分)

【解析】

(1)由材料一“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94年开始试点”、“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得出改革范围从个别试点到全面展开;由材料一“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得出国企的独立性逐渐增强;由材料一“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得出从国有独资向股权多元化(股份制)转变;由材料一“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得出从工厂承包制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由材料一“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得出从全方位覆盖转为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2)第一问背景,由材料二“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得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过多;由材料二“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得出国企众多,生产效率低下;由材料二“进入滞胀时期”得出滞胀危机,经济增长缓慢;由材料二“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得出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提出。

第二小问不同,由材料二“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得出通过出售的方式减少国企数量;由材料二“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得出私有化程度高;结合私有化改革的实质得出是对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

(3)由材料一“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材料二“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分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得出有利于市场发挥经济调节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由材料二“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得出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收入;由材料一“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得出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14.【答案】【示例1】

观点:

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2分)。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1分)。

阐述:

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4分)。

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4分)。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

【示例2】

观点:

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2分)。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分)。

阐述:

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T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每点4分,任答两点8分)。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1分)。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

【解析】分析材料,归纳确定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明确赞同和反对的情感态度,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

15.【答案】

(1)特征:

空间区域性明显;理工科占较大比重;部分文科占有率低甚至被取消;综合院校与专业院校相结合;政府主导。

(6分,任意3点即可)

(2)背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进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苏联的影响。

(9分,任意3点即可)

16.【答案】

(1)背景:

美国霸主地位的相对衰落;西欧国家出现摆脱美国控制、争取独立自主的倾向;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联邦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8分)

(2)作用:

增进了西德与东德的交往,有利于推动德国重新统一的进程;推动联邦德国与东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联邦德国及苏联、东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