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39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docx

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方案

滕州五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2011年9月)

一、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经济、科技、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或项目),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1.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点燃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搜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将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2.创新性原则。

在组织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培植新的思想,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努力发现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使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课程不断丰富。

3.开放性原则。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活动方式的选择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面向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需要,充分体现开放性。

在实施中,加强学习、加强交流,如学习各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外成功的做法,取长补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三、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亲自实践与亲身体验,内容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知识来源是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生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

2.研究性学习立足于研究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它问题。

它可能只涉及某一个学科,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

3.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特别关注我们身边的社会,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经济现象以及其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通过研究,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在高一学年2个课题、高二学年第一学期1个课题,共计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每个课题90学时,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共计270学时。

每个课题5学分,3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共计15学分。

采取集中与每周确定课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五、组织管理

学期初以级部和备课组为单位,由负责研究性学习的专职科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

1.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包括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2.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

包括选题的一般规律,选题的基本方法,选题的原则,选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高中研究性学习参考选题。

3.研究性学习中的工作步骤。

包括写好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实施过程——总体程序,成果展示——结题,反思与升华----心得体会。

4.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与评价。

学生进行分组,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并自主确定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负责,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予以指导,确保活动安全、科学、有序开展。

六、实施过程

1.学习动员

学期初以年级为单位,由负责研究性学习的专任科技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培训,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进行分组,每个研究小组以3——6人为宜,一般不超过10人(特殊课题经指导教师同意,可独立开展研究)。

每个小组要推荐一名课题组组长,组内成员要分工负责课题的实施。

每个小组要聘请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在校内聘请,也可以在校外聘请。

2.课题申报

学生选择的研究课题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由各小组自主设计,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

各小组还可参照学校提出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然后进行讨论,再确定自己能胜任,也具备研究条件的课题。

课题确定好后,要向研究性学习评审小组申报,对于选题不当的要重新选题。

3.开题宣讲

课题确定以后,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课题的研究学习方案。

方案应该包括:

课题名称、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价值或意义、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表、预期的研究结果,必要时,还应制定研究的假设,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奠定充分的基础。

写出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宣讲和答辩,并由评审小组进行评定。

4.课题研究

各研究小组,根据制定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分步展开具体的研究过程。

具体研究过程的活动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检索与搜集、实验、资料或数据的统计处理以及撰写研究心得、体会、收获、报告、论文等方面。

具体研究展开以后,指导教师全程指导。

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定时开展小组交流与研讨,并做好相关记录,小组长负责填写好各类相关表格。

以社会领域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

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讨,提出策略或改革方案。

以自然事物为研究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观察、测量、实验为基本的活动方式进行。

5.结题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与评价、交流及答辩等活动。

对课题探究过程的总结,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得失,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的探究活动过程的得失”、“我打算如何进一步研究”等。

届时,学校将组织召开鉴定会,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如可能,可让家长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参与情况及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进行适当的指导与评价。

6.成果展示

每个研究性课题结束后,学生写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体会,教导处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七、评价及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的认定

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后,即可以向指导教师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的出勤情况、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提出学分认定的初步意见,并报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或小组)审核、确认。

1.评价内容:

(1)学生自我评价:

包括学生对于选题意义、可行性、科学性、课题实施、课题成果、收获与体会的自我评价;

(2)课题组长评价:

包括课题组长对于课题组成员的活动记录、任务完成、活动出勤率、活动积极性、成员合作性的评价;

(3)指导教师评价:

包括指导教师对于课题组研究课题的开题报告、研究过程、结题报告的评价。

2、评价程序:

第一步:

学生自我评价。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自己对于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第二步:

课题组长评价。

课题组长要对自己组员各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公正评价。

第三步:

指导教师评价。

指导教师要对负责的课题组的整体活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并填好《滕州五中学分认定记录簿》,并核定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级。

3.奖励与重修:

对于付出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丰硕成果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级认定为优秀,学校给予表彰;对于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学校将推荐该研究成果参加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

对于认定不合格者,学校下达书面通知并说明原因,要求学生重修。

滕州五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2011年9月)

社会实践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一个高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6个必修学分。

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以通过体验性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它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实施好社会实践课程,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会实践课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述结果。

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

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三、课程目标

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等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方面教育,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与劳动习惯,形成一定的劳动和生活技能。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问题的基本能力,不断积累直接解决问题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实际操作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主要内容为:

1.军训。

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也是学校的传统项目,主要进行军姿训练、军事知识教育、国防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

2.校内实践活动。

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技能竞赛活动、校园规划和校园环境整治活动,还包括校内志愿者活动和校内学社、团队组织活动。

3.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

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陶冶思想情操;到德育基地(校内“德育展厅”;校外“纪念馆”、“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抓住社会社区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等。

4.社会生产劳动和社区建设活动。

参加学工学农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法制宣传、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等。

5.科技性实践活动。

如进行某项科技设计或制作,参与社区生产、生活设施的设计或改造等。

五、课程安排

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学年进行,每学年至少安排一个周,计2个学分,三年计6个学分。

军训是全体学生必修的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连同完成校内“实践基地”活动任务,计2个学分;高二社会实践活动采用集中和分散、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校内以“实践基地”、“德育基地”、学生社团等为主要内容集中安排,校外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学工学农、科技实践等为主要内容分散进行,时间不少于一个周,完成者计2个学分;高三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三开学之前,时间安排一个周,由级部统一安排组织,完成者计2个学分。

六、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负责对全校各年级、各教学部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协调和指导、评定工作。

由各年级、教学部布置班主任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动员、组织和检查落实工作。

由“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会实践一般以5-10个人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专题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愿组成,选出一名小组长,聘请指导教师帮助工作;班集体活动,要有班主任带队、教师跟班指导。

小组自主活动,要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班级要遵循学校制定的方案要求。

(三)活动程序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等教育。

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防患于未然。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展现当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除军训和学校统一安排的活动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世界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问题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重在参与和体验,要注意活动的主体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实效性。

学校可创设一些活动载体,供学生选择。

3.精心规划。

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事先要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实施活动方案。

学生在活动中要跟家长、班主任保持联系,听从老师的指导。

4.活动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领导,班主任、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指导活动的正常开展。

小组长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团结协作精神,规范工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做好活动记录。

5.总结交流。

每次实践活动的实施,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滕州五中学生实践活动记录卡》,活动结束后,还要完成结题报告(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体会、感想等内容的文章)。

学校于学期末,各班级安排一次社会实践课总结交流,形式由班主任确定,可以是主题班会、墙报展览、班级网页等。

6.自评上报。

新学年初,由学生对上学年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写出自评,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鉴定,将记录卡和相关材料装于档案袋,由新任班主任收交“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进行学分认定,整理归档。

七、课程评价

(一)认定原则

1.参与性原则。

以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时间为依据,没有参与或参与时间一个学年累计不足一个周者不予学分。

2.真实性原则。

以是否自主完成为依据,学生要亲历社会实践活动,重过程看体验,由他人代替或弄虚作假的不予学分。

3.规范性原则。

要完善手续,严格程序,必须有实践基地负责人签字证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语鉴定,审核合格后方可给与学分。

(二)认定依据

1.证明材料。

学校安排的活动学校提供证明,校外学生自主活动出具以组为单位的申报说明,提交实践基地负责人的签章。

2.实践活动记录卡。

学校统一印制《滕州市第五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卡》,开学初发给学生,活动中填写,学期末上交班主任。

3.评价标准。

学校制定《滕州市第五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根据提交材料、学生中调查、回访实践基地的情况进行学分认定。

(三)认定程序

1.学生自评。

学生本人填写“实践活动记录卡”,写出自评,小组长写出表现评语,小组成员签名。

2.教师鉴定。

班主任、指导教师视学生表现情况写出评语鉴定。

3.“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学分。

学期末,学生一律将从事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装于档案袋上交,“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组织专人进行审核、赋分、公示,通知不合格者重修学分,并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整理、建档,对优秀案例进行展示。

滕州五中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

(2011年9月)

  社区服务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科目,是国家规定、学校自主开发的每一个高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共2个学分。

社区服务指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在社区内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参加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

它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为实施好社区服务课程,根据《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社区服务课程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服务社区,使学生真正到社区体验生活,感受社区教育,从而实现“拓展发展空间,增进生存体验,强化社会责任”的课程教学目的。

  二、课程目标

  1、学生能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4、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区服务是一种义务的志愿性的活动。

  1、志愿者公益活动。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

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广场)参与管理工作,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如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活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

  2、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人口与保健等多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

  3、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的科普活动,如宣传科学,废除迷信,发明制作,读书辅导,电脑培训,知识讲座,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等。

  4、环境建设活动。

学校要引导学生从事环保志愿者活动,如领养绿地,卫生保洁,义务植树,生活节能,垃圾处理,防止污染等活动。

  5、帮贫助困活动。

学校要教育学生奉献爱心,开展助人为乐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服务,如爱心捐助,帮扶弱困,敬老助残,拥军拥属等活动。

  6、社区见习活动。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管理、规划活动,体验社区干部工作,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四、课程安排

  社区服务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高中三年累计进行不少于1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少于5小时)的社区服务,符合要求者计2个学分。

我校对活动时间虽不作统一安排,但建议在高一、二年级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高一年级、高二年级各完成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寒假2个;暑假3个)。

  五、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负责对全校各年级、各教学部社区服务活动的安排、协调和指导、评定工作。

由班主任负责对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动员、组织和检查工作。

由“学分认定委员会”对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所获学分进行认定。

  

(二)活动形式

  社区服务主要以志愿服务小组的形式,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一般三人以上,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也可聘请指导教师帮助工作。

小组服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参加活动所需的费用由小组成员自己承担。

  (三)活动程序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要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等教育。

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注意自我保护,防患于未然。

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区的规章要求。

教育学生文明礼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

活动坚持就近的原则,注意活动的主题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实效性,重在参与和体验。

学校也可在了解、协调的基础上,为学生开列社区服务活动清单,供学生选择。

  3、精心规划。

学生事先要联系社区单位,了解将要去服务单位的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报告家长、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征得同意后,方可实施活动方案。

学生在活动中应跟家长、老师保持联系,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从事服务活动。

  4、活动实施。

学生依据计划开展活动,必须接受社区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随时关注活动开展情况。

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要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规范工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5、总结交流。

每项服务活动的实施,学生必须认真填写《滕州五中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活动结束后,还要完成结题报告(撰写一些有关活动的经历、收获、体会、感想等内容的文章)。

学校开学后安排一次社区服务活动课的总结交流,形式由班主任确定,可以是主题班会、墙报展览、班级网页等。

  6、自评上报。

高二、高三学年初,由学生对上学年寒暑假所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写出自评,由班主任、指导教师写出评语鉴定,由新任班主任收齐本班级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卡和相应材料,一并上交“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以待学分认定。

  六、课程评价

  主要指学校“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安排专人组成“学分认定委员会”对每一位学生完成社区服务课程情况,进行学分认定。

  

(一)认定原则

  1、参与性原则。

以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时间为依据,没有参与或参与时间不足10个工作日者不予学分。

  2、真实性原则。

以是否自主完成为依据,社区服务是否是自愿自主完成的,由家长或他人代替弄虚作假的不予学分。

  3、规范性原则。

学分认定要完善手续,克服随意性。

必须有社区负责人签字盖章(或证明),学生自评(有结题报告)、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评语鉴定,审核合格后方可给予学分。

  

(二)认定依据

  1、证明材料。

学校安排的活动学校提供证明,校外学生自主活动出具以组为单位的申报说明,提交服务社区单位的证明(负责人签字、盖公章)。

  2、社区服务卡。

学校统一印制《滕州市第五中学社区服务活动记录卡》,于放假前发给学生,活动中填写,新学期开学上交班主任。

  3、评价标准。

学校制定《滕州市第五中学学社区服务活动评价表》,据提交材料、学生中调查、回访社区的情况进行赋分。

  (三)认定程序

  1、学生自评。

学生本人填写“社区服务卡”,写出自评,小组长写出表现评语,小组成员签名。

  2、教师鉴定。

班主任、指导教师视学生表现情况写出评语鉴定。

3、“学分认定委员会”确认学分。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组织专人进行审核、赋分、公示,通知不合格者重修学分,并对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进行整理、建档。

 

滕州五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1年9月)

一、校本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校本课程优化学校办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