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178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docx

质性研究导引期末复习

1.参与式观察的概念。

P183

参与式观察是一种同时结合了文本分析、访谈受访者与信息提供者、直接参与和观察以及进行自我省察的实地策略

2.民族志的概念。

P188

民族志研究者在较长的时间里或公开或隐蔽地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他观察着发生的事情,倾听着人们所说的话,并提出问题;事实上,他努力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资料、以便于阐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

3.文档的概念。

P206

文本是标准化的人工制品,其典型的特点是以特定的格式呈现:

如档案纪录、案例报告、合同、草案、死亡证明、评论、日记、统计数据、年度报告、证书、裁判数、信件或者专家鉴定

4.主题编码的概念。

P256

用于比较研究;研究对象是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而先验组成的团体小组;研究的主题是有关某一现象或过程的看法的社会分布;研究的基础假设是“在不同的社会世界和群体中可以发现不同的看法”。

5.多元结合的概念。

P328

研究某一现象时结合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群体、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设置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

6.什么是纵向研究。

P113

在多个不同的时间对研究者关注过程或状态进行分析。

使用的频率较低。

7.什么是理论抽样。

P98

“理论抽样是一种资料收集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理论。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将资料的收集、编码和分析结合起来,并决定下一步该收集什么资料及到哪里去收集这些资料,从而在理论浮现的过程中发展理论。

这一资料收集过程受到正在形成中的理论支配。

8.常人方法论的概念。

P50

概念:

关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生成社会现实的方式,互动的本身是如何得以鼓动的。

核心是“日常行为、情景的生成、会话分析”。

主要观点:

互动在结构上是有组织的;互动参与既受到情境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也会更新这一情境;这两个特征内在于互动的细节之中,因此,在会话式互动中,没有任何细节的秩序可以被先验地当作是无秩序的、偶然的或者无关紧要的而被忽略

9.互动主义的概念。

P48

主要观点:

人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或产生于人与其同伴的互动;这些意义通过人在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所进行的解释性过程而得到使用和改变;

重点研究个体赋予其行动和环境的主观意义;研究者必须通过他所研究的主体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起源自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传统;

 

1.焦点小组的功能是什么?

P165

焦点小组的特点:

明确使用小组互动来生成资料和见解,倘若没有小组中发生的互动,人们不太容易获得这些资料和见解。

焦点小组的功能:

让人熟悉一个新的领域;在信息提供者的见解的基础上生成假设;评估不同的研究领域或人群;发展访谈提纲及问卷;获取参与者对早期研究结果的解释。

2.观察的阶段。

P180

①选择场景:

过程和人物;②确定观察中必需纪录下来的内容;③训练观察者以便于让其观察的焦点变得一致;④描述性观察:

为观察场域提供最初的、一般的表述;⑤聚焦性观察:

观察的焦点逐渐集中于那些对研究问题重要的方面。

⑥选择性观察:

选择核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

3.参与式观察特征和阶段。

P183

特征:

研究者完全进入观察场域;以内部成员的视角进行观察;研究者会影响到所观察的对象。

阶段:

①描述性观察:

提供非特定的描述、全面体现观察场域的复杂性、发展更具体的研究问题和“观察方向”。

②聚焦性观察:

集中观察对研究问题而言重要的过程和问题。

③选择性观察:

为第二阶段观察寻找证据和例子。

④制作观察情景纪录、以获取对观察场域的“深度描述”。

4.民族志的特征。

P189

①极为强调探明特定社会现象的本质,而不是去验证有关这一现象的假设;②倾向于运用“非结构化”资料;③详尽而研究少量的案例,甚至是研究一个案例;④对资料的分析包括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与功能的明确诠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口头上的描述与解释,量化分析与统计分析在此扮演次要角色。

5.实地记录的原则和形式。

原则:

①实地记录应该尽可能的马上进行。

为此,研究者可以采取退出实地或结束每次实地接触之后再将印象记录下来。

②即使是在很久之后,依然可以区分观察的内容和观察者诠释性浓缩。

形式:

①以关键词、句子、谈话中的引言等形式进行浓缩式的描述。

②对访谈及实地接触中的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

③实地研究日记,它就像日记一般包含着“在实地工作中出现的经验、想法、担心、错误、困惑、重大突破和问题”。

④有关分析与诠释的记录,对他们的记录须在实地接触后随即开始,并一直延续到研究结束。

6.理论编码是什么P248-254

编码是拆解资料,将其概念化并以新方式进行重组的;理论编码是一种分析资料的程序,用来分析以发展扎根理论为目的而收集的资料。

在这一程序中,人们不应孤立地看待对资料的诠释,资料的诠释不能与资料的收集和抽样相隔离。

具体包括:

开放式编码、轴向式编码、选择式编码

7.质性内容分析的流程和技术。

P260-264

质性内容分析的流程:

内容分析的目的在于压缩和简化资料。

流程包括以下八个步骤:

第一步:

确立材料,选取访谈或访谈中与研究问题相关的部分。

第二步:

分析收集资料时的情况,如资料获取方式,参与对象和地点。

第三步:

正式描述材料的特征,如材料得到了怎样的加工处理。

第四步:

确定分析的方向,研究者想从文本中诠释出什么。

第五步:

确定分析的问题,将问题明确定义并在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区分。

第六步:

确定分析技术,采用“概括总结性内容分析、解释说明性内容分析、结构化内容分析”中的一个。

第七步:

确定分析单位,包括编码单位、情景单位和分析单位。

第八步:

针对研究问题来诠释分析的结果,提出和回答有效性问题。

质性内容分析的技术:

①概括总结性内容分析:

对材料进行改写,删掉不太重要的或者意义重复的段落(第一次缩减),对类似的段落进行概括总结(第二次缩减);②解释说明性内容分析:

通过引入情景材料来解释说明那些含糊的、模棱两可的或者互相矛盾的文本段落;③结构化内容分析:

在材料中寻找类型或者形式上的结构。

8.如何使研究符合伦理。

P34-37

(1)伦理的准则:

①无害性:

研究者应该避免对被研究者造成伤害;②有益性:

以人为研究的研究应该有积极性的、能鉴别出来的益处,而不是为了研究的研究;③自主与自决:

被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决定应得到尊重;④公正性:

所有的人都应得到同等地对待

(2)如何使研究符合伦理:

1.知情同意

⏹同意参加研究的决定应该由有能力作出这一决定的人做出

⏹做出同意决定的人应该在此前得到了合适的信息咨询

⏹同意的决定是自愿做出的

2.避免在收集数据时伤害被研究者

3.研究报告中的保密性和匿名性

⏹内向保密与外向保密

⏹资料的匿名

4.质性研究及其资料的情景问题

⏹避免暴露研究对象

9.用于评价质性研究理论发展的标准。

P319

①提出一种普遍性/正式理论的程度;②理论发展的程度;③论断的新颖性;

④论断与实证观察的一致性以及报告是否从实证观察中提取据有代表性的范例;⑤所作解释对于读者或研究对象而言所据有的可信度;⑥研究结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转用于其他情景;⑦结实的反思性:

评价研究者以及所有研究策略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效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向读者提供了研究过程的信息。

10.质性研究方法的标准和依据(选择质性研究方法的核查清单)。

P326

①我对自己研究主题的了解有多少,我已掌握的知识有多具体?

②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这一主题的理论性知识或者实证知识的发展程度如何?

③我是不是更多地想要探索性地了解自己研究的主题或领域?

④我的研究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哪种方法适合这种理论背景呢?

⑤在我的研究中,我特别想要了解什么?

是某些个体(群体)的经验呢?

还是社会过程的生成?

或者说我更想了解的是作为我研究主题之基础的结构?

⑥我是从一开始就从明确聚焦的研究问题出发呢,还是先以未经聚焦的问题切入,从而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越来越明确聚焦的问题呢?

⑦我想要研究的是什么?

是个人经验、互动、情景、更大的实体如组织机构,还是话语?

⑧我更感兴趣的是个案呢,还是对不同案例的比较?

⑨从事此研究,有哪些资源可供使用?

⑩所研究的场域及其中的人们的特征是什么?

可以要求它们什么?

不能要求他们什么?

⑪我的研究所追求的推广度怎样的?

11.如何进行多元结合。

P328

多元结合是指研究某一现象时结合使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群体、不同的地点和时间设置以及不同的理论视角。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①研究资料的多元结合:

接近于理论抽样策略,进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的抽样。

②研究者的多元结合:

系统地比较不同的观察者或访谈参与者对于研究主题和所得结论的影响。

③研究理论的多元结合:

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假设分析资料,检验有用性和解释力。

④研究方法的多元结合:

方法内的多元结合和方法间的多元结合,包括方法内多元结合(调查问卷中采用不同量表测量同一内容)与方法间多元结合(结合使用调查问卷和提纲访谈)。

12.分析性归纳的步骤。

P330

①对有待解释的现象给出大致的定义;

②提出对此现象的解释假设;

③依据此假设对某一案例进行分析,以检验此假设是否符合案例中的事实情况;

④如果这个假设被证明是不正确的,那么,就需要重新表述假设或者重新定义有待解释的现象,以便于将这个案例排除在外;

⑤在研究了少量的案例之后便可以获得实际的肯定性。

不过,研究者或其他研究者对每一个偏离性案例的发现都是对解释的否定,都要求对它重新进行表述;

⑥研究者要不断地分析案例,重新定义现象,重新表述假设,直到建立起一种据有普遍性关系,每一个偏离案例的出现都要求研究者作出重新定义或重新表述。

13.小组讨论的形式和过程是什么?

P160-163

小组讨论的形式:

①可以分为自然小组(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小组)和人为小组(出于研究目的按照特定标准组合在一起的小组)

②可以分为同质小组(从研究问题看来,小组成员在根本维度上具有可比性,有相似背景)和异质小组(小组成员在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特征方面应该有所不同)

小组讨论的过程与组成要素:

①说明工作流程和期待,在可能的情况下就特定问题进行争论

②简单介绍组织成员,为讨论热身:

强调成员们共同特征,促成成员间归属感。

③以“讨论刺激”启动讨论,提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④在小组成员互不相识的小组中,注重“讨论枯竭”阶段。

14.其他逐步抽样的方法。

P102-103

①有目的地纳入极端案例或异常案例

②有目的地选择特别典型的案例

③指向样本中的最大变异性

④作为补充,依靠强度来选择案例(即根据想要研究的案例中真是或猜测的特点、过程、经验的强度来选择案例)

⑤对关键案例的选择:

案例对于所研究的关联性表现得十分清楚,或者对于一向待评估项目的正常运行有重要影响

⑥选择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或敏感案例

⑦“方便性”抽样的标准,选择在现有条件下容易获取的案例

15.理论抽样和统计抽样的区别

理论抽样

统计抽样

总体范围事先未知

总体范围事先已知

总体特征事先未知

总体特性分布可以被估计到

每次按照新标准多次抽样

按照事先确定方案进行一次性抽样

样本大小事先未界定

样本大小事先已经界定

抽样在达到理论饱和时结束

抽样在全部样本调查之后结束

16.质性研究的特征。

P56

①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相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②参与者的视角及其多维性③研究者和研究的反思性④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⑤以理解作为认知原则⑥以重构案例作为切入点⑦以现实的建构作为基础⑧以文本作为实证材料。

17.质性研究中文献综述的目的和内容。

P42-45

目的:

①人们对具体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已有哪些一般的认识②该领域内有哪些理论和概念曾被用过或讨论过③人们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哪些争论④哪些问题还有待解决,或者到目标为止还没有得到解决。

内容:

(1)实证性文献旨在回答的问题:

①在这个领域内有哪些方法上的传统或者争论?

②是否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研究结论,以便可以将其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实证性文献的使用方式:

①文献中的概念和理论可以成为自己所收集资料的比较点

②通过熟悉相关文献,可以提高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中细致差别的敏感性

③公开发表的文献可以提供对实施的准确描述,这对理解自己的材料大有裨益

④现有的哲学知识和理论知识可以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材料提供灵感和导向

⑤文献可以作为二手资料的来源,比如可用文章中引用的访谈补充自己的资料

⑥在研究的准备阶段使用文献,从中提出问题作为自己首次访谈和观察的起点

⑦在分析自己的研究资料时,可以从文献中提出问题

⑧可以从文献中推导出理论抽样

⑨文献可以证实自己的研究结果,或者被自己的研究证明已经过时

 

1.访谈方法的核查单P174

什么是好的访谈—好的访谈取决于哪些因素?

选择一种访谈类型及评价其应用的核查单

1、研究问题

这种访谈类型及其应用能够涵盖研究问题的基本方面吗?

2、访谈类型

对访谈类型的应用必须符合方法的要求和目标,不能在访谈类型之间来回跳跃(“刺激色拉),除非是这种跳跃有研究问题方面的理由或理论依据。

3、访谈者

①访谈者能够驾驭这种访谈类型吗?

②访谈者自己的担心和不确定感在访谈情境中产生怎样的影响?

4、受访者

①这种访谈类型适合于所研究的目标人群吗?

②如何才能照顾到受访者的担心、不确定感和期待呢?

5、给予受访者的空间

①受访者能在问题框架内展现自己的观点吗?

②受访者能够超出问题框架展现自己的观点吗?

6、互动进展

①访谈者正确地实施了这种类型的访谈吗?

②访谈者给予了受访者足够的空间吗?

③访谈者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角色呢?

(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

)④对受访者而言,他的角色、访谈者的角色以及情境得到了清楚的定义吗?

⑤受访者有没有完成自己的角色呢?

(如果没有的话为什么呢?

尽可能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访谈之间对违背之处进行分析,以检验访谈的正确性

7、资料分析的目标

访谈分析旨在获得有限的、清楚的答案,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模式和相互关系呢?

8、推广度方面的追求

应该是在哪一种层面上得出结论呢?

①个案层面(例如,被采访的个体以及他的传记,一个机构及其影响等)?

②群体的层面(例如,某一职业群体,某一类型的机构等)?

③具有普遍性的结论?

2.观察程序的核查单P232

什么是好的观察—它取决于哪些因素?

选择观察形式和评价其应用的核查单

1、选择研究问题

观察方法及其应用能够抓住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吗?

2、观察形式

对方法的运用是否应该符合方法的要求和目标:

不要在不同的观察形式之间进行跳跃,除非是有研究问题上的需要和/或理论上的需要

3、观察者

①观察者有能力使用这个方法吗?

②观察者自己的担忧和不确定性会在情境中起到什么作用?

4、被观察者

①观察形式适合于被观察的目标群体吗?

②如何照顾到(潜在的)研究参与者的担忧、不确定性和期待?

5、场域

①观察形式适合于所研究的场域吗?

②如何兼顾长期的可进入性、伦理上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等因素?

6、赋予被观察者的空间

①如何在观察中考虑到被观察者的视角及其差异性?

②参与者有没有可能超越观察方法框架的限制,而将自己的视角展现出来呢?

(例如:

所使用的观察提纲是否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记录未预测到的事情?

7、观察过程

①观察者有没有成功的实现这种观察方式?

②他有没有给参与者和场域留出足够的空间?

③观察者有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为什么没有?

)④对被观察者来说,他的角色、观察者的角色以及情况有没有得到清楚的定义?

⑤被观察者有没有扮演好他们的角色?

(为什么没有?

尽可能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实地接触之间对违背之处进行分析,以验证观察的正确性

8、分析的目标

是得到清楚界定的行为方式,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模式、背景等?

9、推广度方面的追求

应该在哪一种层面上提出研究的结论呢?

①个案的层面(例如:

所观察的个体和他的行动或一个机构及其中的相互关系)?

②群体的层面(有关一个职业群体、一种类型的机构)?

③普遍有效的结论?

3.如何设计好的访谈问题

(1)为何问这个问题:

①理论意义②与研究问题的相关度

(2)问题询问什么:

内容维度

(3)为何这样表述问题:

①可理解性②明确性③问题的有用性

(4)为什么这一问题处在这一特定位置:

①访谈提纲的粗略结构和精细结构

②各种问题类型的分布③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4.半标准化访谈的构成要素

(1)开放性问题:

不作预设的问题

(2)理论预设问题:

从理论中推论出来,以假设为导向的问题

(3)对立性问题:

批判性的审视受访者之前所提出的观点

5.焦点访谈的构成要素

(1)不影响受访者:

①首先提出非结构性问题②逐渐提高结构化程度③克制自己的评价

(2)受访者观点及其对情景定义的特定性:

①确立影响受访者的具体要素②尽量减少对受访者进行限定的问题③问题理应明确

(3)把握刺激含义的广泛范围:

①关注研究问题的所有重要方面②引导受访者充分回答研究问题

(4)受访者方面的深度和个人背景:

①准确揭示受访者的真实评论②注重检验的深度水平

6.研究设计的核查单

什么是好的研究设计?

——好的研究设计取决于哪些因素?

用来选择研究设计及评估其应用的核查单

1.研究问题

研究设计及其应用能否抓住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

2.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应用必须符合方法上的要求和研究目的,不能在研究设计之间进行跳跃,除非是可以为此找到研究问题或研究理论方面的依据

3.研究者

研究者是否有能力应用这一研究设计?

在研究设计实施中,研究者自己的经历,局限以及资源等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4.被研究者

所选择的研究设计对于被研究者的目标群体而言是否合适?

如何能够顾及到(潜在的)被研究者的期待和情境条件?

5.给被研究者的空间

被研究者能否在研究的框架下表达其观点和经验?

对于全新的,未能预见的内容是否留足了空间?

6.实地接触

研究者有没有实现该研究设计?

研究者有没有给被研究者留足空间?

研究者能驾驭自己的角色吗?

(为何不能?

对于被研究者而言,他们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以及情境有没有得到清楚的定义?

被研究者是否符合其角色?

(为何不符合?

最好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实地接触之间对违背之处进行分析,以验证研究设计的正确性

7.分析目标

清楚界定和明确的回答,还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模式与情景等?

8.推广度要求

结论应该在哪一层上作出?

-个案(比如被调查者的主体和他的传记,机构及运作方式等)

-群体(某个职业群体,某种类型的机构,等等)

-普遍性的结论

7.如何提出问题。

P83-86

(1)质性研究中的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设定采取开放性的原则

2.研究问题的提出并非只是出现在研究过程之初

3.研究问题会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细化,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被重新表述

4.研究问题是判断决定是否合适的核心参照点

(2)研究问题的裁定:

1.实践问题、理论问题、个人偏好

2.研究问题的来源

(3)确定问题领域与界定研究主题:

1.多个维度

2.选定的研究问题领域和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可以在既有的资源条件下得以实现

3.能够形成一个内在协调的研究设计

(4)关键概念和视角的多元结合:

1.关键性的概念作为研究的起点,

2.研究者可以通过系统的视角多元结合的方法来减少研究的缺失

(5)研究问题的类型

1.描述状态为目标:

研究既定的状态(类型、频率)如何形成(原因、策略),以及得以维持的结构性原因

2.描述过程为目标:

描述某物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原因、过程、后果、策略)

8.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P18

1.回归口述性:

哲学、文学对叙事、语言、沟通的兴趣之上

2.回归特殊性:

提出理论和开展实证调查的时候“重新关注特殊的、具体的问题”

3.回归本土性:

对科学体系、行为方式和体验方式的研究应该嵌入传统和生活形式的情境之中。

4.回归时限性:

所要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需要被置于各自的时间和历史的情境之中。

9.试论述定性相对定量的特征和可能的优势。

P3-14

(1)定量研究的局限性:

1.社会科学的量化范式的理想

2.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弊端

3.科学面具的跌落

4.难以与政治性或机构性的行为方式契合

5.远离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质性研究的现实性:

⏹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多样化

⏹传统演绎式和量化研究的弊端

⏹本土性知识

⏹日常经验的重要性

⏹具体情景之中的主观意义

(3)质性研究的特点:

⏹本质特征:

“质性研究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相对于其研究对象的适合性、重视和分析不同的视角以及把研究者对研究的反思作为认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体特点:

①方法和理论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合性

⏹侧重日常生活的多样性

⏹保持对研究对象的开放性

⏹探索新知识而不是验证知识

⏹根据研究对象确定研究的效度

②研究者的视角及其多维性

⏹主观意义和社会意义

⏹社会场域

③研究者及研究的反思性

⏹正视研究的主观性

⏹如实记录研究过程的主观性

④质性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多样性

⏹主观见解

⏹社会互动

⏹社会结构与行动的意义再现与重构

10.文本诠释的方法(P302表,用复印就好吧233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