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22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docx

16湖北利川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贫困山区实施“村社共建”的探索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是当前利川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现实;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等是当前利川市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何立足贫困山区实际,寻找一个有力载体,着力解决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成为当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亟需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3年初,利川市在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提出,由市委人才办牵头,各乡镇(办)、市直部门参与,大力探索实施“村社共建”模式。

结合利川市情,我们抽调人员,成立课题调研组,采取座谈、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市“村社共建”模式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利川是湖北的“西大门”,国土面积4607平方公里,辖5乡7镇2街道2经济开发区,582个村(社区),总人口9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

2007年7月至2013年5月,全市共发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507家(以5月30日前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准),其中建立“村社共建”模式的有173家,社员总数7635人,注册资金5.64亿元。

按照农业产业划分,种植类91家,占总数的53%;养殖类70家,占总数的40%;加工营销类7家,占总数的4%;其它5家,占总数的3%。

二、主要做法

(一)三种途径实现村社共建。

一是组织共建。

村支“两委”主职干部与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交叉任职,村支“两委”其他班子成员与合作社副理事长、副监事长交叉任职。

同时,将合作社作为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储备库,把合作社中能力强、致富本领高的成员吸纳入党,逐步培养发展成为村支“两委”干部。

二是目标共建。

按照村支部确立规划、村委会制定目标、合作社负责落实的原则,合作社(公司)与村支“两委”签订战略协议,共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同时,将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村支“两委”考核目标。

三是利益共建。

村支“两委”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合作社通过做大做强产业,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强力引擎,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四条道路促进互利共赢。

一是资源整合之路。

村支“两委”盘活土地、山林、堰塘等集体资产,并积极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入社,加强资源有效整合力度,不断壮大合作社经济体。

二是共同管理之路。

建章立制,严格执行章程、制度和合作社管理办法,坚持党务、政务公开,主动接受村委会、合作社监事会等各方面的监督,实行村民和社员共同自治。

三是合理分配之路。

合作社每年向村支“两委”缴纳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基数,外加纯利润的5%)的公益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取纯利润的5%作为风险规避积累资金;纯利润的85%用于分红返利。

四是管理创新之路。

通过“村社共建”,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合作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三)三项措施助推村社发展。

一是抓机制建设。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人才强市的试行意见,将该工程作为全市实施的六大重点人才工程来抓。

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组织部长、分管农业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16个市直部门为成员的探索“村社共建”模式领导小组。

同时,各乡镇(办)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

二是抓人才培养。

制定出台了《利川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军人才培训方案》,将“村社共建”农村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纳入“市委书记工程”,全年培养50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领军人才、30个“村社共建”示范村、100名“创业型党员”、20名“创业型大学生村官”、600名农村实用人才。

三是抓资金扶持。

制定出台了《利川市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每年按照10-50万的额度重点扶持30-5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

实施党内助力工程,扩大对合作社党员的贴息贷款规模,专业合作社可按社内每名党员5万元的额度申请贴息贷款。

三、初步成效

自“探索村社共建模式,实施农村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利川市共计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3000余人次,评定技术职称200余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750余万元,争取邮储银行贷款3721万元,落实扶持资金413万元。

(一)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增强。

在“村社共建”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党组织及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具体通过农产品试种、市场拓展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在农产品试种方面,很多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引进农产品,农民一般采取观望态度,需要“眼见为实”的引领示范。

针对现状,党员主动“领产品试种”,通过数月及数年的实验和经验积累,让老百姓真正看到产品的价值,再逐步扩大规模。

汪营镇鱼泉口村香菇专业合作社在引进香菇的过程中,社员普遍存在不敢种、不愿种的心理状态,村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甘国松带领部分党员,通过外地学习考察,先行试种了20亩香菇,在看到技术门槛不高、利润空间较大后,社员才普遍接受。

在市场拓展方面,由村支“两委”及党员带着农产品跑市场,让社员不担心销路。

产品选对了、销路打开了,党组织及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自然显现出来。

南坪乡营上村黄金梨专业合作社,该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种植、产品包装等技术完全成熟后,将主要精力用在产品营销上,现已在武汉、宜昌、重庆等地建立了黄金梨销售点。

调研结果显示,“村社共建”模式运行较好的村,党组织及党员民主测评高于其他村8个百分点以上,上访及群体事件趋于零。

(二)村级集体经济明显壮大。

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每年给村支“两委”5万元以上(以5万元为基数,外加纯利润的5%)的公益金,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让村支“两委”有钱办事。

例如:

团堡镇龙台村支“两委”利用这笔收入,自主维修了16公里村级公路,新建、维修3口水池,解决了500多人的饮水问题。

元堡复兴村与金土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签订联合发展协议,合作社销售收入的5%至1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都亭龙潭村与来福种业专业合作社开展战略合作,共建国家萝卜产业链科技研发基地,合作社按利润的2%至5%作为公共事业发展金,用于龙潭村公共事业发展;营上果蔬专业合作社每售1公斤黄金梨,为村里提供0.02-0.04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据201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统计,173个“村社共建”模式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最高达到100余万元。

(三)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调研结果显示,部分产业的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同地域其他人员人均收入。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1%以上;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27%以上;果品类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3.52%以上;养殖类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4.7%以上;粮食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0.82%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8.01%以上;药材专业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0.8%以上。

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一般情况都有三次收益。

一是土地等生产资料收益,每亩土地按200-1000元不等流转;二是劳动力收益,每个二、三级劳动力日工资40-100元不等,平均每年按100个工作日计算;三是二次返利(年底分红),2013年全市给社员返利最少的6万元,最多的220余万元。

例如:

汪营镇白泥塘村宇腾专业合作社社员杨秀梅一家共有6亩土地,以每亩地500元流转合作社种植辣椒、在合作社打工每天收益50元、每亩地年底分红返利500元,三次收益让杨秀梅一家每年增收11000余元。

(四)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

土地集约化壮大规模。

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开展土地流转,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地块集中起来,形成了一产一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发挥了土地资本由分到统的集聚效应。

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9500亩,自2013年实施“村社共建”后,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7000亩,流转面积大幅增加,规模不断壮大。

标准生产提高竞争力。

按照“五统一”的要求,产前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产中统一组织标准化种(养)殖,产后统一包装、贴牌、销售,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南坪蔬菜合作社在购销环节统一收购、加工、储藏、外销,并在重庆、南充设立直销点,萝卜、白菜、甘蓝每吨的销售价格要比散户零售高出200元左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村社共建”促进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深入推进,实现了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特色产业、高效农业转变,加快了烟叶、茶叶、蔬菜、黄连、山药等特色产业板块的形成,推动了利川绿色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五)农村社会管理明显加强。

“村社共建”模式坚持村民自治和社员自治相结合原则,建立了两条纵向自治体系,培养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彰显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村民、社员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既具经济功能,又具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

以团堡镇龙台村农安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社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做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切实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四、经验总结

(一)宣传引导是基础。

推行“村社共建”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实施“村社共建”的过程中,应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充分认识群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群众参与的“村社共建”是无本之源,没有群众参与的“村社共建”难以发展壮大。

(二)人才技术是关键。

“村社共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人才、技术是提升农业产业水平、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因此,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想服务、能服务、会服务的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尤为重要。

(三)制度建设是保障。

“村社共建”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社员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相对于单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社共建”模式创新性的将党组织建设融入其中,党支部、合作社、社员能否做到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制度建设是“村社共建”模式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

(四)资金扶持是重点。

从总体看来,“村社共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多方面制约因素,其中融资渠道不畅是最为突出的问题。

应加大“村社共建”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积极搭建服务平台,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五)促进发展是根本。

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水平要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要壮大、农民收入要增加,其根本还是体现在壮大农业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上。

只有把握促进发展这个根本,才能真正体现推行“村社共建”模式的意义。

五、存在问题及原因

“村社共建”模式极大地解决了当前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几大难题,但由于“村社共建”模式尚处于初步阶段,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探索中不断完善。

一是内部制度建设不健全。

就当前情况来看,村支“两委”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各自制度建设较为完善,但整体反映和规范“村社共建”模式的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

村支“两委”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社共建”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通过什么途径发挥作用、职责划分等没有明确的制度反映,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

二是领军人才能力水平不强。

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匮乏,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普遍。

调查的507家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及社员总数为18864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81人,占总人数的4.29%;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57人,占总人数的8.32%。

当前,“村社共建”所涉及的农业产业处于扩大规模阶段,这种欠缺尚不明显,一旦农业产业由规模化向专业化推进,农产品必须以品质提升、深加工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时候,其缺陷将会明显表现出来。

三是融资难问题严重制约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享受过政府无偿扶持的合作社仅有12家,得到过项目支持的仅有8家,得到过银行贷款的有105家。

究其原因,一方面集体土地、山林等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另一方面,政府在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还不够大、面还不够宽。

四是农村社会管理仍需加强。

利用“村社共建”对社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民主意识提升,拓展了教育途径,但也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在力度上,要改偶尔进行为经常性开展;在方式上,要改传统说教为耳濡目染。

六、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村社共建”良好发展环境。

在领导上着力。

认真落实市委、政府领导联系“村社共建”制度,并将“村社共建”工作纳入乡镇、市直相关部门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

同时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村社共建”模式中的职责,建立分工协作的部门联系机制。

在规划上着力。

把“村社共建”的发展与“十二五”规划、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在财力上予以投入。

市财政每年预算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逐年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信贷上予以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银监发〔2009〕13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3〕51号)文件要求,研究出台具体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服务政策,开发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的金融信贷项目,满足“村社共建”模式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三)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村社共建”专业队伍。

一是对现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规范化的需求;二是注重在打工返乡创业人员、乡土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培育人才,鼓励他们参加专业合作社,为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专业人才委培工作。

切实解决研发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生产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紧缺问题。

(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村社共建”模式内部管理。

在全市确立的30个“村社共建”示范村中,先行探索建立《“村社共建”模式管理制度(试行)》,待成熟后在全市推开。

继续深入推进村民、社员自治管理制度,培养民主管理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充分利用“村社共建”这个有效载体,加强社员理想信念教育。

同时,在探索中进一步完善“村社共建”的定义,对其外延和内涵进行更为科学的界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