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826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docx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下面是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供参考。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自然资源分类: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

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

①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

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

(1)气候资源的特点

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气候资源与农业:

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B、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

A、日照与街道方位: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

B、风与城市规划。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

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盛行季风区:

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

已知最小风频:

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

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

B、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

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

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

(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

①化学资源: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

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

大陆架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

优点:

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

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

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A、沿海大陆架海域:

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B、温带海域:

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

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

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4)海洋空间利用

①范围:

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②领域:

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

(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①海洋运输的发展:

从利用人力、风力,发展到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的兴起。

②港口建设:

A、有一个服务区,即腹地;B、有配套设备;C、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6)围海造陆:

①作用:

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②人工岛、海上城市。

4、陆地自然资源及利用

(1)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①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

②陆地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

③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土地资源

①耕地:

主要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②林地:

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

(4)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①径流量:

最丰富六国:

巴、俄、加、美、印度尼西亚、中。

最多洲是亚洲;最少是大洋洲。

人均量最多洲是大洋洲、南美洲;人均最少洲是欧洲。

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

②⑵水能最丰富的国家:

中、俄、巴、美、加。

水电比重高的国家有:

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达。

委内瑞拉。

水能开发程度高的国家有:

法、意90%;德、英80%;美、加40%。

(5)矿产资源:

①世界主要矿产出产国:

铁矿俄罗斯第一位,黄金南非占第一位,赞比亚、智利的铜矿,几内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的锡矿、摩洛哥的磷酸盐等。

②煤矿:

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

中美俄最丰富。

南半球:

澳、南非丰富,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

③石油:

中东石油储量比重(一半以上)

④新能源核电最多国是美国,核电比重最大国是法国;地热能:

冰岛:

70%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

5、能源分类:

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

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

矿物能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

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

地热能、核能。

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

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

①非可再生能源:

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

∴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用

②可再生资源:

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

∴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转换分类:

①一次能源:

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

②二次能源:

如:

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⑸清吉能源:

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

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6、我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

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质量水平不高;浪费污染严重

7、中国水资源:

⑴水资源特点:

①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②时间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⑵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修水库等水利工程。

⑶华北地区供水紧张:

①原因:

A、工农业发达,用水量较大;B、人口稠密,人均占有量小(海河流域人均径流量200多立方米,全国人均2240),供水相当紧张;C、河流径流量小,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②解决办法:

A、合理用水(喷灌、打机井、种旱粮等),节约用水;B、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

C、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

①东线:

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逐级提水,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顺势而下,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

②中线:

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致流向北京、天津。

(2018年前必须到北京)。

全线利用自然落差,直流输水。

③西线:

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8、中国水能资源:

⑴数量:

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可开发3.8亿千瓦。

⑵分布:

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较大。

可开发地区在西南、中南(三峡、西江中上游)、西北(黄河上游)。

⑶目前已开发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的上游水系

9、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有:

(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有利于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发。

草地面积较广

(2)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主要在黑龙江、新疆)。

(3)人均占有农业用地数量较少:

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世界的1/3),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国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

(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描述分布特点)耕地:

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西部耕地面积小。

草原:

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如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森林:

天然林多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西北、华北林地少。

难以利用的土地:

比重较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

10、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问题:

①水蚀、风蚀、沙漠侵吞(即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资源普遍超载;重要林区面积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不合理排灌和气候干旱所至);③城市、工交、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扩大。

(2)措施:

①依法管理:

在工交城建时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牧区轮牧,建人工草场;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区建防护林。

②走扩大耕地和提高单产相结合道路:

一方面保护耕地,提高耕地生产水平,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另一方面,适当开发荒地、沿海滩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

11、中国矿产资源:

⑴特点:

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②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③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⑤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总体特点: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评价:

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大规模开采,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也造成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的负担。

(3)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①钨矿-赣-大余;②锑矿-湘-锡矿山;③锡矿-滇-个旧;④铅锌矿-湘-水口山;⑤钒钛矿-川-攀枝花;⑥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⑦/汞矿-贵-铜仁;⑧镍矿-甘-金昌市的金川;⑨铜矿——赣-德兴、云-东川。

12、气象灾害及防御

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

台风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①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②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③特大风暴潮能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②建立洪水预报系统

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②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

13、地质灾害-地震:

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⑴发生:

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大部分地震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

断层中地震最容易发生。

⑵分布: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⑶地震要素:

震源、震中(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震中距和等震线;纵波(速度快、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

⑷地震大小:

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有1个震级,多个烈度。

⑸地震分类:

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大地震。

⑹中国的地震:

地震灾害严重,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21世纪汶川大地震。

主要地震带有:

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14、地质灾害-火山

(1)类型:

①活火山:

案例:

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

②死火山:

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③休眠火山:

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莲池(黑)。

(2)分布规律:

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

(3)我国分布:

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

15、地质灾害-泥石流

(1)泥石流形成条件: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

(2)分布规律: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

(3)我国分布地区:

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1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

案例:

川、滇、黔接壤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

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2)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它灾害。

案例:

地震→地裂,引发火灾、海啸、滑坡等;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案例:

植被的破坏,使径流水量和速度加大,使泥石流频发;人类大规模工程,造成滑坡等

17.地质灾害的防御

(1)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4)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