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704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docx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基础知识

使大学生掌握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

思想教育

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能力培养

通过使大学生掌握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政策和方法等,培养大学生的唯物世界观和认真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教学难点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及毛泽东的突出贡献

本章结构

第一节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第二节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启示

教学方法

案例举证、录像教学、原著研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6课时

引言:

革命道路是实现革命总路线的具体途径,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夺取全国政权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总结出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一节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

一、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开辟

1、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理论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传统模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无产阶级一般应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和主要依靠力量,城市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产阶级革命道路应当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在城市组织工会,发动工人进行罢工等合法斗争,进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占领农村,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是按照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的。

特别是列宇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从首都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开始,进而把革命推向全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实践上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以城市为中心道路的正确,成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传统模式的成功典范.

2、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建党之初基本上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模式领导中国革命。

而共产国际对于异国国情缺乏了解,也惯于套用俄国革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

因此中共中央和各地党组织都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人运动。

国民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势下,还要不要革命?

如何进行革命?

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克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1927年8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制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号召全党拿起武器继续革命。

1927年8月到1928年春,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南昌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举起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旗帜,有力地回答了“还要不要革命"这一问题。

但这些武装起义仍然照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传统模式,以占领中心城市为首要目标,最后都归于老败,“如何进行革命”这一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传统模式,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无疑是正确的。

但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传统模式并不适用。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开辟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二中国式革命道路理的形成发展

1、xx对xx革命道路的初步思考

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受命担任湖南省委书记,他在汉口召集在武汉的湖南同志开会,要求大家回到原来岗位,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斗争。

在同年7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第一个明确提出组织农民武装“上山”的主张,指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如果“不保全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在8月9日召开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反对由湖南的工农武装与南昌起义的部队配合夺取广东的意见,指出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毛泽东的这些认识和主张,代表了党内的正确意见,为以后把党的工作建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2、毛泽东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上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起义发动后,在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的紧急关头,他果断地说服了起义军的多数领导同志,放弃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目标,改为向敌人力量薄弱,远离大城市的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进军。

10月初,起义军到达江西宁冈,在井冈山地区站住了脚,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同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等率领平江起义后组建的工农红军第五军到达井冈山,与工农红军第四军胜利会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的进军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在中国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把必要的退却和有利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光辉典范。

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xx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意义

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在敌人拥有强大武力的情况下,企图在短时期内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占领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其意义是:

第一,它是革命转入低潮形势下,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的范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

第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进行革命的一块实验基地,也是创建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开端。

第三,根据xx的斗争经验,xx于

1928年10月、11月相继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一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4、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变

在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起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如方志敏等领导的江西横峰、弋阳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贺龙等领导的湖南桑植起义创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邓小平等领导的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吴光浩等领导湖北黄安、麻城起义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变,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同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传统模式的革命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实践创新必然推动理论创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中,逐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

1、xx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首要内容。

毛泽东以此揭示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从而开始了对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探索。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客观条件。

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指反动派的统治力量在全国不平衡,反革命营垒内部的不统一和充满各种矛盾。

由于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直接统治中国的反动派当中,管理中央政府的大军阀和管理各省的小军阀同时存在,隶属蒋介石的所谓中央军和隶属各省军阀的所谓杂牌军同时存在,他们分别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主子。

而帝国主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加深了其豢养的各派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他们之间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这些帝国主义豢养的“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争斗,不仅削弱了其本身的统治力量,而且也形成了他们对革命进攻的不一致,这就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以可乘之机。

此外,由于敌人的统治中心在城市,广大农村则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城乡统治力量也不平衡。

而农村又是封建压迫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地区,农民有强烈的革命愿望。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

中国性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在城市有了一定发展,但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仍然在全国占据显著优势。

在农村,绝大部分用品都可以自给自足,衣食住行都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解决。

因此,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可以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

这是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封锁包围之中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

此外,还由于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反动政权不可能严密控制全国每一个地方,革命力量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完全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发生、坚持和发展起来。

这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毛泽东指出“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例如四川、贵州、云南及北方各省,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

”经过国民革命的洗礼,当地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当地军队受过民主的政治训练和工农群众的影响,这就为建立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还取决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客观条件。

毛泽东指出,引起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各种社会矛盾,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国民革命失败后,虽然蒋介石建立起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但引起中国革命的各种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

“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指出,农村革命根据地“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地主武装队伍),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

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必须要有党的正确领导,实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使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

2、xx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xx的道路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式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核心内容。

(1)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中国民主革命必须从农村的武装斗争开始。

毛泽东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利用资产阶级政党的民主制度,从中心城市发动和平斗争开始,再转变为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则不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即必须把革命斗争的中心放在乡村,从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乡村开始发动和发展武装斗争,逐步实现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最忠实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且是革命的主力军,是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基本力量。

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到农村,团结、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农村游击战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积聚革命力量,以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从革命形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派的力量异常强大,他们长期控制着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使暂时弱小的革命力量难以在城市中立足。

广大农村是反动派统治链条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这就为革命力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

因此,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阵地。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壮大革命力量,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3.“工农武装割据”在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中的地位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关系,回答了如何在农村坚持长期斗争这一问题。

(1)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没有武装斗争的胜利,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同样,没有武装斗争,也不能开辟、巩固和发展农村根据地。

因此,“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2)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不进行土地革命,农民就不会拥护革命、参军参战,红军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的加入和支援,武装斗争就会失败;同样,不进行土地革命,就不能发动农民和得到农民的支持,农村根据地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和巩固。

国此,进行武装斗争和农村根据地建设都离不开土地革命。

(3)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

它是支持革命斗争的人力物力的主要来源,是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的主要阵地,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土地革命就没有政权保护,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同样,没有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也就失去了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只能归于失败。

因此,为了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顺利开展并获得胜利,就必须加强农村根据地建设。

毛泽东在总结各地开展“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时指出:

“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

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这就揭示了“工农武装割据”在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目标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

“真正的”红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在中共产党领导下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

这支军队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眼中,比起国民党的军队、日本人的军队、西方国家的现代军队来,显得太不“正规”,但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和非同寻常的气质。

这支军队的官兵坚持学习,知道为谁打仗;有良好的纪律、良好的官兵关系。

他们不计较生活的艰苦,没有吃喝方面的奢求。

他们装备差,靠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但他们勇敢作战,军官冲在士兵前面。

他们为人民牺牲,从不搜刮、欺压人民。

这样的军队是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仁义之师,在他们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xx谈“游击战术”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时只剩700余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只剩下6000多人,抗H战争开始时,八路军、新四军总计不过数万人-一以这样小的军队抵挡国民党十万以至数十万大军的围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最后打垮蒋介石800万军队,夺取新民主主义胜利,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党的正确领导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运用人民战争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彭德怀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人民战争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实践者和总结者之一,他对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解说翔实、丰富、生动,为理解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帮助。

第二节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启示

一、中国式革命道路理的伟大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案例

播放文献片《xx》

(5)井冈山革命根据开拓的艰辛与红军的苦乐观精神,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展现新型人民军队的风纪,激起大学生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豪情。

1、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xx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指路明灯,给中国革命指出了惟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批判了顽固坚持城市中心论的“左”倾教条主义,又批判了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悲观主义,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回答了国民革命失败后“如何进行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惟一正确的斗争方向。

中国人民正是在这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指导下,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后以弱胜强,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变目标,改变了世界敌我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没有也不可能具体指出一条无产阶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何取得暴力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面临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问题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和革命发展不平衡规律,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并领导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增添了新的理论武器,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实践提供了新的经验,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伟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为我们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杰出榜样。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俄国革命模式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经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素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顶住重重压力,冲破理论禁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崭新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二、中国式革命道路理论的启示

1、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正确方向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独创性理论的确立,不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惟一正确的发展道路,而且树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开创了以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正确方向。

2、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中国人共产党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启示: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小结: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总结出其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2、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给中国人共产党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启示。

3、讲授中插播文献片,声像结合的振憾,,促使青年学生自觉产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良好效果,这一方式比传统的满堂灌,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印证:

好。

思考题:

1、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为什么说农民是xx革命的主力军?

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中国共产党创立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伟大实践对我们今天进行理论创新有何启示?

阅读书目: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

2、《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

4、《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