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65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全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

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

什么叫凹透镜?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概括)

1.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2.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3.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4.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5.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

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

(远视镜片是凸透镜。

近视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

乙图是凹透镜。

再看(课本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

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有亮点)

[师]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这说明了什么?

1.亮点是光会聚的。

2.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3.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4.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

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

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

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

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

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课本图3.1-4,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课本图3.1-5)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

(1):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

(2):

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cm和5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a.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b.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c.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

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

先猜测一下。

a.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b.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c.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

(1):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

(2):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

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它利用了什么?

a.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b.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c.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

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与测》相关章节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

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

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

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1.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2.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3.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4.为何同样的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5.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6.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

7.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2.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3.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4.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5.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师]大家准备的资料很全,也很好。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构造。

要想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再说。

想不想做一个,如何做?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想想做做]

方案一:

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二:

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

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也可行,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

(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

[师]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

照机机原理图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板书)

[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3.2—4,介绍结构]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

1.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2.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3.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

4.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

我们鼓掌进行勉励。

[师]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而且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

[师]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1.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

2.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4.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5.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

6.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7.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P59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学与测》相关章节的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

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五、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蜡烛、火柴、光具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那么请你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生]无法回答。

[师]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

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2.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4.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

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5.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

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

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

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3.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4.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5.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5.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

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6.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

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师]什么叫实像?

什么叫虚像?

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3.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4.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1.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

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

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

机壳相当于暗室。

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作用:

1.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2.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3.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4.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

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

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师]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

看挂图,再来了解投影仪各部分的作用。

1.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2.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3.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4.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布置作业

1.P62动手动脑学物理。

2.完成《学与测》相应章节的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

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

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

相同:

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

不同:

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

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

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及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

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

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眼睛的资料。

二、新课教学

[投影课本图3.4—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

此外,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