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652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docx

宜春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定稿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2日宜春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3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3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基本经验………………………………8

第二章“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9

第一节发展背景…………………………………………………9

第二节指导思想………………………………………………10

第三节基本原则………………………………………………11

第四节发展目标………………………………………………12

第三章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5

第一节发展目标………………………………………………15

第二节产业发展………………………………………………15

第三节工业园区………………………………………………17

第四章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

第一节农业发展………………………………………………19

第二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1

第三节新农村建设……………………………………………23

第五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25

第一节主体功能区建设………………………………………25

第一节中心城市发展…………………………………………26

第二节城镇体系建设…………………………………………27

第四节县域经济发展…………………………………………28

第六章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31

第一节旅游服务业……………………………………………31

第二节商贸物流业……………………………………………32

第三节金融服务业……………………………………………33

第四节社区服务业……………………………………………34

第五节信息产业………………………………………………35

第七章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增强区域竞争力………36

第一节科技创新………………………………………………36

第二节教育发展………………………………………………38

第三节人才保障………………………………………………42

第八章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3

第一节重点领域改革…………………………………………43

第二节开放型经济发展………………………………………45

第九章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47

第一节文化发展………………………………………………47

第二节体育事业………………………………………………49

第三节卫生医疗………………………………………………50

第四节统筹人口发展…………………………………………51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52

第一节社会就业………………………………………………52

第二节社会保障………………………………………………53

第三节创新社会管理…………………………………………53

第十一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55

第一节交通运输………………………………………………55

第二节电力能源………………………………………………56

第三节水利设施………………………………………………58

第四节生态工程………………………………………………60

第十二章建立有效机制实现规划蓝图…………………………61

第一节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61

第二节强化规划协调机制……………………………………62

第三节加强重大项目实施……………………………………63

附件:

名词解释………………………………………………………65

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宏观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重点阐明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编制未来五年各级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活力宜春、实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的总体要求,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国民经济跨越发展。

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870亿元,年均递增13.6%,人均生产总值达2320美元;财政总收入107.9亿元,五年增长2.5倍,年均递增2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5.9亿元,年均递增3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88.6亿元,年均递增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5亿元,年均递增18.3%。

县域经济快速崛起,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袁州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丰城市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6.3:

42:

31.7调整为19.3:

56.5:

24.2,非农产业比重突破80%,工业主导作用更加凸显。

工业园区快速发展,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宜春,一批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壮大。

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

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种类不断丰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08.9亿元,净增291亿元。

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

城乡建设协调发展。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29平方公里扩大到20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1.1%,年均提高1.66个百分点。

着力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城市品位有新的提高,宜春中心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多张国家级名片,各县市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交通、电力、通信、饮水等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武吉高速、宜安公路、大万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杭南长铁路客运专线、昌铜高速和明月山机场等重点工程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城乡电网升级改造以及洪屏抽水蓄能电站、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的建设,提升了能源保障水平。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全面展开,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城乡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6.9%,高等教育发展加快。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国家创新技术平台1个、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5%。

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宜春月·中华情》中秋晚会享誉海内外。

城乡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残疾人事业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广播电视、邮政、通讯、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大的发展。

改革开放有序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投资体制、财政税收、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平稳推进。

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十一五”全市预计累计利用外资14.85亿美元、外贸出口14.73亿美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倍和6倍。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预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3元,年均递增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799元,年均递增11.1%,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最大的五年。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1.1平方米。

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特困人口、“五保户”供养水平有较大提高。

全市社会持续稳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城乡居民对治安的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连续5年排全省前列。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工业废水、烟尘、粉尘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工业固体综合利用率达到91.6%;中心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主要河流地表水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中心城及县(市)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44吨标准煤下降到1.15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97%。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经济总量偏小,工业基础仍然较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还很艰巨;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亟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难题。

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发展中努力解决。

专栏一:

宜春市“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

2010年

年均增速

期末目标

年均增速

生产总值

亿元

372

730

13

870

13.6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0.9

65

16

107.9

28.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2

40

50.5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2.1

5

20

3.6

11.4

出口

亿美元

1.1

3

25

5.58

38.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6.8

415

20

665.9

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15

212

13

266.5

18.3

城镇化率

32.8

40

4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

103

10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30

12500

8.7

14333

11.7

农民人均纯收入

3430

4850

7.2

5799

11.1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7

30

35.1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35

36

41.1

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37.8

40

40

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

46.5

50

46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7.8

7.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59.2

75

76.9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8

26

3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5以内

3.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1.44

1.15

1.15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9.72

8.63

8.63

中心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0

60

86

中心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9.6

70

97

森林覆盖率

52.8

55

56.97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全市人民在实践中形成了推动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经验。

一、坚持赶超发展,着力提升经济实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科学谋划、沉着应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止后移、争进位、站前列”的总体目标,突出“做优中心城、做大市本级、做强县(市、区)”,带领全市人民积极作为、共克时艰,取得了赶超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以及粮食、肉类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占全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坚持投资拉动,大力推进项目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始终坚持把投资拉动作为推进宜春赶超发展的主动力,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启动民间资本,强化“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举措,全力推进重大产业与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2倍。

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锂电新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我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支付率达到100%。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农村养老保险得到加强,做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有效推进。

深入开展和谐平安创建活动,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坚持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抓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示范企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清洁生产认定、清洁生产审核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工作,加强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努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和清洁农村创建,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第二章“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将进一步凸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上,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

世界经济格局和增长模式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复苏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后危机时代可能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变革,加大了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的风险,也为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战略高地、实现产业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①已成为共识,加大了我市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为我市发展绿色经济②、循环经济③和低碳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从国内看,国家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模式转换到“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为我市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供了有利环境,也对我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为我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也为我市赶超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也拉开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序幕,我市将面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

第二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既是宜春经济总量的扩张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的机遇期,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提高的黄金期,同时也是宜春进入赶超发展的爬坡期,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比拼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攻坚期。

我市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任务、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做强市本级和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两大历史责任。

“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第三节基本原则

坚持赶超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带动发展战略,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的同时,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赶超发展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与绿色崛起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把创新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宜春,实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开放发展抓住全球新一轮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深入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实现大开放与大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

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1:

59:

30。

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0%。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R&D经费④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20%以上。

社会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优化人口素质、结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城乡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民生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1%。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继续扩大新农保试点,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扩大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中心城空气质量稳定国家二级标准,境内主要河流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以上水质标准。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染污物排放不断下降,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59%。

专栏二: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十二五规划

属性

2015年

年均增速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0

1750

12以上

预期性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2320

4530

12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07.9

247

18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65.9

1800

2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266.5

610

18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6

6

10

预期性

出口

亿美元

5.58

11

15

预期性

结构调整

三产比例

%

19.3:

56.5:

24.2

11:

59:

3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7.5

20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1.1

50

预期性

R&D经费占GDP比重

1.2

1.5

预期性

社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7.8

8

约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9

1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6.9

87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2.4

94

约束性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率

人/亿元

0.21

0.15

约束性

民生改善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4.5

预期性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7.6

【25】

预期性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5

约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43.8

省安排

约束性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万套

1.89

省安排

约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33

24150

11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5799

9770

11

预期性

环境保护

耕地保有量

万亩

700

700

约束性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37

0.5以上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

56.97

59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

亿立方米

0.51

省安排

约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省安排

约束性

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比重

(%)

85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省安排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

%

【20】

省安排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

%

省安排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

%

省安排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省安排

氨氮

%

省安排

氮氧化合物

%

省安排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5以上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80以上

约束性

指标说明:

1、预期性指标:

是体现政府实现意愿的指标。

要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2、约束性指标:

主要是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

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3、【】内为五年累计数。

4、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

人均生产总值美元汇率按1:

6.8折算。

5、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

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