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5899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人民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人民版必修3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重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特点。

(重点)

3.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难点)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政治领域: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阶级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思维点拨]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1.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思考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提示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要尊孔复古,就是恢复封建时代的礼仪和制度,而这些礼仪和制度与封建君主制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1)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2)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3)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概念辨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却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2.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采用思想革命的方式?

提示 

(1)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3.你觉得20世纪初的国人灵魂有哪些问题?

如何拯救?

提示 

(1)问题:

愚昧、专制、懦弱。

(2)拯救:

以科学民主为旗帜。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教材第56页学习思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 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1)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消极影响:

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易混易错]

无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借用孔子,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其意图是一致的,即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其不同的态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领导者决定的。

主题 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

1.兴起

史料 1915年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新文化运动研究》

从史料中的“1915年”可知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复辟帝制,思想上尊孔复古;画线部分表明当时还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共和国体下”的“专制政治”指什么?

其表现如何?

陈独秀认为此前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专制政治: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表现:

袁世凯政治上复辟帝制,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原因:

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国民思想未解放。

2.主要内容

史料一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史料二 

史料一说明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扫除中国社会的黑暗,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开辟道路;史料二的漫画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受到冲击,只有彻底打倒,才能更好地唤醒民众。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什么要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2)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

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为什么要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提示 

(1)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现,究其原因是人们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意识淡薄。

提倡民主,增强国民的民主意识,就是在为中国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除思想障碍,开辟前进的道路。

提倡科学是因为每个人只有有了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做到反封建,实现民主政治。

(2)说明封建礼教行将就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原因: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象征,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

3.影响

史料一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

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史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史料三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史料一说明文学改良的内容,变旧文学为新文学;史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学为武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

史料三从运动的绝对性两方面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这说明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1)史料一表明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2)史料二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提示 

(1)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

(2)旧道德,封建礼教。

(3)积极:

①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新”

新领导

资产阶级激进派

新基础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思想

新内容

新文化运动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记知识纲要]

[背核心术语]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实行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场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令:

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材料可以说明(  )

A.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

B.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

C.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

D.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民国沿用清朝审判制度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临时政府政令不为民众知晓”和“司法部门不执行政府政令”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故B、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在南京临时政府令颁布后百姓仍然沿用旧习,说明民众思想上的落后性,证明新文化运动发生有其必要性,故D项正确。

2.“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是在辛亥革命后,需要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即思想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故C项符合题意。

3.(2017·北京海淀区期中)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年报道中写道:

“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

”文中的“他们”还(  )

A.掀起二次革命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D.主张“尊孔复古”

答案 C

解析 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1919年”“实在北京一隅”“倡导改良文学之论”,可知是1915年起发生在北京的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故C项正确;“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一股逆流,故D项错误。

4.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这一言论意在(  )

A.推广民间俚语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D.抵制白话文运动

答案 D

解析 该学者的立意是反对“尽废古书”,这是对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白话文的反对,故选D。

当时文言文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复兴”一说无从谈起,B不符合题意,A、C则对题目材料理解明显有误。

5.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因而①和④正确;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而②正确;而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之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正确,故选D。

[基础达标]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

“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答案 D

解析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A、B两项为D项服务;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之上,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3.(2018·开封高二期末)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这体现了(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和“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可判断出李大钊主张民主,反对专制,故选A;而B、C、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因此均排除。

4.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提出文学改良主张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此选B项。

5.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

当选的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这主要是基于他(  )

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

C.提倡“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

答案 B

解析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掀起文学改良运动,故B项正确;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故C项错误;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故D项错误。

6.胡适在一封信中说:

“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

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

A.宣传西学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

答案 C

解析 三份报纸分别是维新派、革命派和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创办的,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者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

7.(2018·安阳高二月考)陈独秀曾说: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  )

A.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

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要实现共和必排孔教,因为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8.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在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不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把握不准确。

既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说明二者在任务上是一致的,即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在当时这两大任务主要体现为反封建。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皇位上的皇帝,但是没有推翻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封建残余思想依旧统治着人们,而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就是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本题选D。

[能力提升]

9.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

(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

(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

……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

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

……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什么?

概括指出“新道德标准”包含哪些内容?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主要思想观点。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

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答案 

(1)观念:

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

内容:

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2)观点: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能相容。

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

直接原因: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3)关系:

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误会”。

作用: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传播自由、平等、独立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