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298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docx

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2

2.工程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2

2.1地形地貌2

2.2地质条件2

2.3水文地质条件3

3工程特点4

4监测内容及技术标准4

4.1监测内容4

4.2技术标准4

5监测方案5

5.1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5

5.2监测原理方法5

5.3监测元件埋设要求5

5.4监测点保护要求6

5.5测点布置6

5.6监测周期与频率6

6监测成果反馈制度7

7监测报告内容7

8人员安排及工期计划8

9监测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8

9.1技术管理措施8

9.2质量控制措施9

10附件(监测布点示意图)10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之学生宿舍楼

主体沉降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之学生宿舍楼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莞庄路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内,交通便利。

周边为居民区和华南理工大学宿舍区,总建筑面积7076m2,建筑基底面积1705m2,拟建主楼一栋,地上8层及6层,无地下室,建筑总高度30.3m及23.1m。

结构类型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按七度设防,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防火属于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2.工程地质、水文和气象条件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广州市东莞庄路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内,交通便利。

场地地貌单元为低矮丘陵,场地北边和西边有围墙,地势北高南低,总体地形较平缓。

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地面标高为36.69~41.76m,相对高差5.07m。

2.2地质条件

经勘察,根据岩土成因、地质年代、岩性和工程特性等,可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坡积层(Qdl)、第四系残积层(Qel)和燕山期花岗岩(γ52)。

场地详细地层分布如下:

1、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

第①层素填土(Qml):

浅灰色,稍湿,结构松散,由粘土和少量建筑垃圾组成。

该层仅4个钻孔揭露,层厚0.8~3.00m,层顶标高37.75~4.76m。

2、第四系坡积层(Qdl)

第②层坡积土主要为粘土:

褐灰色、棕红色,硬塑,土质均匀,粘性较好,干强度高,韧性高。

层厚2~9.80m,层顶标高34.75~40.95m,层顶深度0~3.00m。

标贯实测击数为13~19击,平均16.7击。

3、第四系残积层(Qel)

第③层残积砂质粘性土:

褐灰色、黄灰色,硬塑,粘性较差,干强度低,含石英颗粒约20~25%,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

该层全部钻孔揭露,层厚1.9~10.20m,层顶标高26.89~41.15m,层厚0~9.80m。

标贯实测击数为16~29击,平均23.5击。

4、燕山期花岗岩(γ52)

场地下伏基岩为花岗岩,岩面起伏较大,根据岩石风化程度的不同以及岩石的工程特性,分为4个风化岩带进行描述:

第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

黄灰色、褐黄色,岩石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岩芯呈坚硬土柱状,手捏易碎,遇水软化。

该层全部钻孔揭露,层厚2.5~10.10m,层顶标高23.89~36.76m,层顶深度3.80~13.00m。

标贯实测击数为31~48击,平均40.5击。

第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

黄灰色、褐黄色,岩石结构基本破坏,但清晰可辨,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土夹岩块状,遇水软化,干钻钻进困难。

该层全部钻孔揭露,层厚1.4~17.10m,层顶标高15.1~29.76m,层顶深度11.50~22.70m。

标贯实测击数大于50击。

第④3层中风化花岗岩:

浅灰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较硬,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

该层有4个钻孔揭露,层厚2.00~9.80m,层顶标高2.39~23.95m,层顶深度13.9~34.3m。

第④4层微风化花岗岩:

浅灰色、灰白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岩质坚硬,有少量风化裂隙,岩芯呈长柱状,节长20~50cm,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级。

该层全部钻孔揭露,层厚0.6~6.60m,层顶标高-5.31~25.96m,层顶深度13.9~42.00m。

采取岩样6组,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最小值为86.6Mpa,最大值为116Mpa,平均值为97.85Mpa,标准差10.57,变异系数0.108,标准值89.13Mpa,建议取抗压强度为60Mpa。

5、孤石分布情况

在花岗岩风化土中,场地17个钻孔共发现5个孤石,孤石大小不一,埋藏无规律,有关孤石分布详见下表。

孤石分布一览表

序号

钻孔编号

层顶深度(m)

层底深度(m)

层顶深度(m)

层底深度(m)

孤石直径(m)

1

ZK7

10.9

11.6

26.95

26.25

0.7

2

ZK8

19.8

22.7

18

15.1

2.9

3

ZK12

7.1

11.1

30.65

26.65

4

4

ZK14

9.6

10.8

31.77

30.57

1.2

5

ZK15

7.3

9.3

33.85

31.85

2

2.3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未分布地表水。

地下水按其赋存介质的差异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块状岩类裂隙水)两种。

第四系土层主要为坡积粘土和残积砂质粘土,土层透水性和富水性差,含水量较少,孔隙水为潜水型孔隙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块状岩类裂隙水的弱含水地层为④1层全风化花岗岩和④2层强风化花岗岩,主要含水层④3层中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较强,含丰富的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为承压裂隙水,其透水性和赋水性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和连通程度,富水性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同一含水层渗透补给,同时也接受上部土层孔隙水的越流补给。

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总体上雨季地下水位升高,旱季地下水位降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水位年变幅1~2m。

勘察期间地下水静止水位深度为6~7.5m。

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对干湿交替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混凝土有微腐蚀,所以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防护应采取相应措施。

3工程特点

1、人工挖孔桩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

本工程人工挖孔桩总共有63根,质量要求高、施工场地有限、工期紧是关键。

2、工程量大,工序多,施工工期紧。

本工程包含了基础、给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安装工程等,工序多、工程量大、施工工期紧都是本次工程中的难点。

3、文明施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中心及校区内,广州要创建文明城市,政府对文明施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省基础非常注重企业形象,对文明施工自身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基础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渣土和余泥要外运,容易对环境造成影响,同时为了保证校区内师生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文明施工难度大。

4监测内容及技术标准

4.1监测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建筑物主体沉降。

4.2技术标准

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之学生宿舍楼监测工作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设计相关要求。

5监测方案

5.1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

监测精度要求与仪器设备

序号

监测项目

监测位置和对象

选用仪器

精度要求

名称

型号

5

建筑物沉降监测

建筑物主体

水准仪

TrimbleDINI12

1.0mm

5.2监测原理方法

(1)基准网的观测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作业过程严格遵守规范要求,每次观测由固定的测量人员,采用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记录至0.01毫米,计算结果至0.1毫米。

其精度要求按下表的标准执行。

限差精度要求

序号

项目

限差

1

高程中误差

±1.0毫米

2

每测站高差中误差

±0.3毫米

3

基辅分划读数差

±0.3毫米

4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0.6

毫米(n为测站数)

5

视线长度

30米

6

前后视距差

±1.0米

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3.0米

(2)沉降观测点的观测

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沉降观测的精度指标:

环线闭合差≤±0.6

mm,每站高差中误差≤±0.3mm,视线高≥0.3m。

每次观测时,必须按附合水准路线至少联测两个水准基点,以保证有必要的检核条件,减少测量误差的发生。

另外为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在进行观测点的首次观测时,必须连续测量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沉降观测点的原始数据。

5.3监测元件埋设要求

(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

基准点布设于施工影响区外,为了便于施测,便于保存,可将基准点选择在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基岩或原状土层上。

基准点应至少布设3个。

(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观测点一般埋设于能明显反映建(构)筑物变形的其竖向结构上,且便于观测,制作方法如下:

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观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标志的方法;测点采用Ф20不锈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20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混凝土或锚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

见如下示意图:

“L”型点位标志

②点位附近均作上明显标记(标记点号,涂上红油漆),以便长期保存。

③建筑物观测点在埋设时应注意避开障碍物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立尺的空间。

5.4监测点保护要求

监测埋设工作结束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教育全体施工人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一切监测设备、监测桩点等受到机械和人为的损坏,如有损坏,应按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备案。

5.5测点布置

测点布置原则表

序号

监测项目

布点原则

备注

5

建筑物沉降监测

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5.6监测周期与频率

5.6.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

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埋设好沉降观测标,并进行初次观测。

之后每上2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主体封顶,填充墙完成后观测一次,装饰阶段观测2~3次,竣工验收观测1次,预计观测8次。

5.6.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建筑物竣工后半年每隔2~3月观测一次,竣工验收1年后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预计观测4次。

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俘,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或裂缝发展迅速,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

5.6.3建筑物沉降监测认定为稳定的条件

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

根据规范要求当最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6监测成果反馈制度

成果反馈包括多个环节,从监测仪器的快速数据采集、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到监测成果的及时传达,进而迅速采取措施等。

现将流程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1)采集数据(包括目测),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判断监测对象安全,如果情况可疑应通知业主,并做进一步监测验证。

(2)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各有关审核人或专家顾问组进行审核。

(3)审核合格,生成成果报告。

(4)如果处理计算过程中发现监测数值过大,那么迅速通知各方,停止施工,由业主、专家组、设计等决定采取措施,直到可以施工为止。

(5)如果监测数值过大,达到了控制值,那么立即紧急通知各方,停止施工,并启动业主相关的抢险预案,监测单位积急配合业主抢险。

直到措施得当,危险解除,可以施工为止。

(6)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表及成果报告以书面形式报送给各相关方。

7监测报告内容

监测成果报告中包含技术说明、监测时间、使用仪器、依据规范、监测方案及所达到精度,列出监测值、累计值、变形率、变形差值、变形曲线,并根据规范及监测情况提出结论性意见。

6.3.2监测报告的内容

(1)监测建筑物的工程概况

(2)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3)施工进度

(4)监测值的时程变化曲线

(5)监测结果分析和预报

(6)指出达到或超过报警值的测点位置,初步分析其原因,提出处理建议意见

(7)提供以下图表:

①各项监测成果表;

②典型测点的变化值——时间曲线图;

③监测测点布置图;

④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供其它分析图表(如等沉降值线图、测点的变化值随施工进展(或受力变化)变化曲线等。

8人员安排及工期计划

主要人员安排表

姓名

职务

主要职责

项目经理

项目组织协调,项目的组织管理,监测方案、成果报告的审核、批准

项目总工

监测方案、技术资料的审核、批准

技术负责人

现场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方案、成果报告编写

测量技术员

方案、成果报告编制、监测数据采集、统计分析、成果发布

现场测工

现场监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

9监测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

9.1技术管理措施

9.1.1技术管理机构

要顺利完成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校舍安全工程”之学生宿舍楼主体沉降监测的任务,我公司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技术管理机构。

涉及监测工作的每个环节都任命一个专项负责人,各环节的技术工作由该环节负责人统筹安排。

所有负责人再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统一领导,组成以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技术管理机构。

技术管理机构图

9.1.2规章制度

各负责人在制定本环节的规章制度时,以以下内容作为中心:

前期准备:

资料收集齐全,并要保管好所有资料,重要文件复印后及时交至档案资料室存档。

现场量测:

仪器工作正常,现场量测技术过关,注意施工安全。

数据处理:

数据导入准确,软件更新及时,理论基础全面。

信息反馈:

系统方便快捷,反馈及时到位。

报告编制:

论述全面,技术支持合理恰当,结论明确,签字齐全。

资料归档:

保证所有资料能快速查阅,资料控制、保护措施全面。

9.2质量控制措施

9.2.1质量保证体系

本公司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了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保证每项工作的质量。

9.2.2质量保证措施

9.2.2.1质量监控小组

任命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质量负责人,成立质量监控小组,对监测质量进行控制。

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奖优罚劣,对造成事故的责任人处以重罚。

9.2.2.2技术方案审核制度

技术方案是质量保证的根本,方案编写应深入细化,明确做什么与怎么做,对于重点、难点特别指明。

监测方案进行三级审核,由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报业主批准。

9.2.2.3技术交底制度

技术方案的贯彻、执行是质量保证的关键。

在每个方案实施前需对操作员、记录员等进行技术交底,操作者必须严格执行规范、标准、技术方案,明白技术要求、工序流程、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

操作员与记录需在技术方案实施单上签字认可,对于方案的实施负全部的责任。

方案的实施由技术负责人直接指导、质量监控小组监督。

9.2.2.4人员素质

主要人员有相当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取得相应岗位的上岗证。

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与所担负的工作相适应,人员上岗前要通过考核。

 

10附件(监测布点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