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079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docx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

2、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

对诗句进行个性的阅读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2、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反复诵读,形成语感,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达到和古人相感应契合的境界。

单元教学重点:

1、诵读教学。

2、自主鉴赏。

主要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鉴赏法。

教学过程:

《将进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指导,范读。

2、学生诵读,评议。

3、在诵读中理解的感情流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惜光阴,树立自信,有所作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诵读。

2、难点:

对感情流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

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

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

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狂放不羁)

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玩弄杨国忠和高力士,醉酒捞月身亡。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ng),清、愿之意,《诗经?

卫风?

氓》中有:

“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诵读: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o)

樽(zn)还(hun)

岑(cn)烹(png)

馔(zhun)

恣欢谑(z)

(xu)

径(jng)裘(qi)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

(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

4、教师范读。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

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

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

他喝酒喝的太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杯莫停。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

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

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

(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

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四、自主鉴赏:

(一)探究一:

哪几句写悲?

诗人为何而悲?

用了什么手法?

1、比兴手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

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

(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

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二)探究二:

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悲为欢?

是真正地“欢”吗?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板书)

悲又何益?

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

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2、“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

《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三)探究三:

对富贵、圣贤、饮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1、“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

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钟鼓:

一种乐器)

(馔玉:

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

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2、“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

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3、诗人为何举陈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

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四)探究四:

“主人何为言少钱?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状态?

(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五、齐读,理解诗中情感的流向:

悲——乐——

愤——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背诵

教学后记:

本诗作为一篇赏析示例,重点要引导学生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

即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自主领会诗词意旨的能力,并对诗句进行个性的阅读理解。

朗诵指导是本诗教学的一个重点。

重音、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等,我都进行了引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感受的情感世界。

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

探究的话题有学生提出来的,有我针对诗歌内容设计出来的。

探究紧紧围绕感情的变化来进行,将艺术手法,意象的选用,诗歌的主旨等融入其中。

这样探究既有条理,又重点突出。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解读。

对学生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我都予以肯定,并进行了适当的点拨。

学生的热情很高,主动性强,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足的是,深感自己的诵读还有待加强。

因为我觉得教师自己在课堂的有感情的朗读要远比网上下载的朗读会更有吸引力。

《阁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诵读品味本诗的意境。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艺术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

2、鉴赏表现手法,领悟诗人情感。

3、品味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忧国爱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根据注释和了解诗歌背景。

二、诵读诗歌:

师范读、生齐读、生单独读、点评。

首联萧瑟,要平缓——颔联悲壮,要引吭高歌——颈联凄惨,要悲抑——尾联寂寥,要悲慨。

三、自主鉴赏: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影——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天涯霜雪霁寒宵——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寒心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对连年战伐、百姓劳苦的痛惜之情。

卧龙跃马终黄土——对宇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人事音书漫寂——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

五、语言品味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两句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百斛明珠》云:

“七言之丽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无闻矣。

1、描述:

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2、描写角度:

听觉、视觉。

3、用典:

上句用祢衡事,下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

悲壮鼓声——暗指国家失序,民有怨气;星河动摇——暗指百姓劳苦。

4、意境:

上句借听觉透露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借视觉写壮美的三峡夜景。

创造了悲壮雄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礼记》)

六、小结: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

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

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比较阅读《旅夜书怀》

教学后记:

对本诗的教学我综合运用了三个单元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知人论世,通过杜甫的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读诗歌;其次,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理解的万千感慨;还有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的内心世界。

在指导朗读时,我运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法,并让学生相互评点,在比较中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这样学生朗读的兴趣很高,而且在相互评点和相互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诵读水平。

在理解的情感时,我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紧扣文本,让他们对诗句进行联想、散文化的描写、分析。

引导学生如何去把握景与情的结合点。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对诗中的名句进行了重点赏析。

从艺术手法、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解题方法的训练。

引导他们如何捕捉鉴赏点,如何组织答案。

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后我将两首相似的诗歌进行了比较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听《东风破》片断,谈谈听周杰伦歌曲的感受。

二、及解题(略)

三、朗读并自主赏析。

1、诵读过程中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解释,也可同学间互相探讨。

2、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

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提示:

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四、合作探究:

(一)第一段:

1-4句。

1、这四句分别写了什么?

为什么不按一般的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呢?

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2、“吴丝蜀桐”写什么?

“高秋”可以换为“深秋”、“暮秋”吗?

“张”字有何表现力?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含有“秋高气爽”之意,更富含蕴。

“张”——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

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3、二、三两句写乐声用了什么方法?

“颓”字有何表达效果?

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空山”句移情于物。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二)赏析第二段:

5-8句。

1、这四句分别写出了音乐什么样的变化?

“昆山玉碎”——激昂。

“凤凰叫”——凄厉婉。

“芙蓉泣露”——凄凉。

“香兰笑”——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直接描写;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

(三)第三段:

9-14句。

1、“秋雨”这个意象写出了音乐的什么效果?

“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

2、这一段从哪一角度来写音乐的?

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五、写作训练:

选择你喜欢的语句,用散文的语言写出诗歌描写音乐的妙处。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

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

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

二、小结艺术手法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三、进一步学写音乐感受。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

提示:

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

(播放《高山流水》)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四、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

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正面描写。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五、作业

背诵本诗并课外搜集描写赞叹音乐的句子。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教学后记: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

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本文导入比较特别,播放周杰伦的《东风破》,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这时,学生主要侧重于对歌词的赏析,而对音乐则没有较深的领会,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这正好可以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兴趣——是用什么方法来描绘音乐的呢?

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在诵读中,探究笔下音乐的特点,描写音乐的手法。

侧重分析了侧面描写和通感手法的运用。

通过探究,学生明白了对无形的音乐进行描写的方法。

这时,就抓时机让学生再一次听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描写。

这一次学生大都能抓住音乐的特点,并且用比喻、通感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音乐。

最后,将描写音乐的三首诗歌进行比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部分意象的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都进行了肯定。

例如,音乐使人的感受应该是非常美好的,但为什么偏偏“老鱼跳波瘦蛟舞”这种形象来描写?

香兰应该是很娴静的,为什么笑呢?

凤凰是一种吉鸟,鸾凤和鸣常用来形容夫妻恩爱,为什么这里用“叫”这个粗俗的词语呢?

引导学生对选用的意象进行个性的解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习:

课外观看“百家讲坛”的视频——《两个错位皇帝》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

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

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

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跟唱(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

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

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

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讨论: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

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

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讨论: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

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