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918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8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docx

10万亩有机枸杞项目建议书123

 

10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建设

 

二○一一年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宁夏新康元有机农业有限公司10万亩枸杞基地建设项目

1.1.2项目实施区域:

宁夏平罗县

1.1.3项目主管部门:

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

1.1.4项目管理部门:

平罗县林业局

1.1.5项目建设单位:

宁夏新康元有机农业有限公司

1.1.6项目性质:

新建

1.1.7项目建设目标

在平罗县红崖子乡毛乌素沙地和平罗县头闸镇、高庄乡通过示范推广有机农业新技术,创新模式,遏制荒漠化,变害为利,重建和修复自然植被,改善宁夏黄河东岸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移民项目享受政府扶持优势,发展有机农业,使移“民稳得住,能致富”;近期目标是利用美国有机农业新技术,通过有机枸杞基地的示范,使宁夏枸杞打入欧美市场,走出宁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主要创汇农业;远期目标是带动宁夏乃至中国农业走向国际市场,为全人类造福。

1.1.9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以光照充足,环境无污染的平罗县红崖子三颗柳,五堆子村为主发展5万亩有机枸杞生产基地;以平罗县头闸镇双渠村、高庄乡惠威村为中心发展5万亩有机技术托管基地。

项目区涉及平罗县的红崖子乡、头闸镇、高庄乡、灵沙乡、黄渠桥镇等5个乡镇。

1.1.10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有机枸杞基地面积6670公顷(10万亩):

⑴以红崖子乡三颗柳、五堆子、庙庙湖生态移民项目区为基地辐射发展有机枸杞基地3335公顷(5万亩),占工程建设总面积的50%。

⑵以头闸镇、高庄乡、灵沙乡、黄渠桥镇等4个乡镇现有枸杞基地辐射发展有机枸杞技术托管基地3335公顷(5万亩),占工程建设总面积的50%。

1.1.11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项目建设期限为5年(2011年-2015年)。

1.1.12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73155万元。

其中:

申请世界银行贷款8000万美元(折人民币54400万元),占总投资的74%;中方配套18755万元,占总投的26%。

中方配套资金来源主要是项目实施县(市、区)财政自筹。

1.1.13项目效益:

项目建成后可使项目区的森林覆被率由目前的9.84%,提高到14.61%增加4.8个百分点,将发挥出显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草地改良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重建和修复了自然植被,可有效遏制宁夏荒漠化扩展趋势,对保障工农业生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项目建设将创新防沙治沙模式,推动宁夏防沙治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对于带动和辐射全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事业都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2项目编制侬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2、《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3、《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337.1-2001),_

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63-94);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6、《关于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10-2012财政年度备选项目规划的请示》(国家发改委,发改外资【2009】1924号)文;

7、《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国家林业局林资发【2003】92号文;

8、《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规划》;

9、《宁夏林业建设"十二五"规划》;

10、《宁夏"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五期工程规划方案》;

11、《宁夏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12、《宁夏生态与环境"十二五"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13、《宁夏优势特色林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

14、《宁夏灌区盐碱地造林技术规程》;

15、自治区、各市、县有关林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技术规程、政策性文件等。

 

_

 

1.3.6项目验收指标

依据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中规定:

造林成活率≥85%;株数保存率>80%;灌草型综合覆盖率≥50%,其中灌木覆盖度≥15%。

1.4结论

项目建设用5年时间完成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面积76667公顷(115万亩),将极大地改善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对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有十分显著地作用。

项目建设符合中央、国务院对宁夏生态建设的要求,符合宁夏政府对生态建设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项目建设对构筑西部生态屏障,保障国土安全,履行《联合国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_(京都议定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荒漠化类型多样,当地民众有生态治理的迫切愿望和成功治沙经验,项目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偿债能力逐年增强。

项目建设条件具备、布局合理、制定的技术可行、资金筹措保障有力,经济指标估算合理,能够实现项目预期的建设目标。

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立项组织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2.1.1宁夏土地面积为6.64万平方公里,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O.69%,但涵盖了中国北方最具典型的生态问题特征,特别是宁夏黄河东岸气候干旱和土地沙化危害更为突出。

宁夏黄河东岸分布着中国最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沙化土地面积达84.6万公顷,占全区沙化土地面积的67.3%,是风沙危害重点区,不仅严重影响到200多万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危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金岸城市带的生态安全,生态治理迫在眉睫。

2.1.2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政府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地进行荒漠化土地治理,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转变,对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

2007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考察宁夏时,对宁夏在防沙治沙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8年9月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_,明确提出将宁夏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三北防护林等重点生态林业工程树立样板。

2.1.3宁夏是经济欠发达省区,对防沙治沙的投入有限,国家生态建设工程补助性投入标准又普遍偏低,荒漠化防治的投资总体上缺口很大,影响治理的成效和防沙治沙经验的推广。

为了改善宁夏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维护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金岸的生态安全,宁夏政府提出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宁夏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工程。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宁夏地处黄河上中游地区,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乌兰布沙漠包围,荒漠化土地面积297.4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7.2%,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18.3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2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有13个县,300多万人口长期饱受风沙危害。

经过近60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于气候恶劣,生态脆弱,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宁夏荒漠化治理在总体上还处于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的趋势,荒漠化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特别是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有沙化土地84.6万公顷,其中流动、半流动沙丘42万公顷,许多地方仍有沙漠化扩展的趋势,以致严重威胁到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沿岸的基础设施及居民的生产、生活。

巩固和拓展治沙成果,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宁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防沙治沙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沙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宁夏沙区农村人口比例大(约占全区农村人口的45%),贫困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沙区经济增长一度依靠传统的农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枯竭,灌草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可以促进沙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导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这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2.2项目建设是构筑西部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宁夏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是全国沙尘暴四大源区之一,也是风沙进入我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三大主要通道之一。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沿岸有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大片沙丘、沙地,每年有上亿吨泥沙输入黄河,造成淤积河床、堵塞河道,影响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

荒漠化不仅严重制约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宁夏视察时强调指出:

"要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希望宁夏的同志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拟建的宁夏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保护项目正是为建设西部生态屏障做出努力和贡献的一部分。

2.2.3项目建设是履行国际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

加强防沙治沙,增加林草植被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表明,荒漠化过程是碳源过程,防治荒漠化是碳汇过程,在导致气候变化的十大因子中,荒漠化排在第六位。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

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增加林草植被的潜力也很大。

本项目的实施将治理荒漠化土地,增加林草植被7万多公顷,并可示范带动全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事业的发展,这对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有成功的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和国际合作经验

2.3.11在近60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宁夏探索总结出了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立地条件的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模式,如“五带一体”防沙固沙技术、防风固沙林营造技术、农林复合经营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封沙育林育草技术、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等。

这些技术模式成熟可行,在宁夏的生态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林业局于2007年11月在宁夏召开了全国防沙治沙现场会,肯定和推广了宁夏治沙模式。

2.3.1.2自1982年以来,宁夏已经成功实施了15个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项目,共利用外资3.93亿人民币,涉及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0多万公顷。

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而且引进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措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1996-2000年实施的“中德财政合作宁夏贺兰山东麓生态林业工程项目”被德国经济合作部、中国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授予优秀项目;2001-2004年实施的日本国政府无偿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中游流域宁夏防护林项目”,被称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精品工程,得到中日双方的高度评价;2002一2006年实施的“日元贷款宁夏风沙治理项目”,创造了“政府统一领导,财政归口管理,行业专家支持,社会群众参与,自我约束严格,报账支付简沽,检查监测有力”的“宁夏模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审计署《日元贷款宁夏风沙治理项目成效显著》的信息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这一成功经验,并要求向全国推广。

2.3.2项目实施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

2.3.2.1项目区域多种类型的沙地资源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土地条件。

项目区内沙化土地类型多样,包含了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沙化耕地、戈壁等类型,有利于沙化治理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创新;项目建设用地权属明确,界限范围清楚。

在项目区用地中有80%属于固有林场经营的固有土地,其余集体土地也有明确的权属证明和造林承包经营协议,不涉及任何形式的移民和土地征用活动,有利于项目实施的统筹规划,后续管理和可持续经营。

2.3.2.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3年就颁布了全面封山(沙)禁牧的政策文件。

这项政策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沙区农牧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并通过种草养畜、沙生药材种植、设施农业生产等生态高效农业项目的示范推广,逐步解决了封育区农牧民的替代生计,为本项目实施封沙育林、治沙造林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2.3.2.3宁夏防沙治沙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饱受沙害之苦的农牧民有防沙治沙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从五十年代的盐池柳杨堡防风固沙到九十年代北部六乡沙化土地整治,从近十年来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到外援治沙造林项目的实施,都是政府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

建国以来,为加强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在重点沙区和黄河沿岸建立了十多处国有林场,有一支能吃苦耐劳、有治沙造林技术的专业队伍,已成为宁夏防沙治沙的中坚力量。

2.3.3项目建设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2.3.3.12008年9月,_《国务院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将宁夏建设成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构筑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2009年6月,宁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省域示范区”,在政策和重点建设项目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2.3.3.2宁夏各级政府把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与各市县政府签订了造林绿化责任状,强化了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了各市、县和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2.3.3.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宁夏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295亿元增加到133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20.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78亿元,项目区八县(市、区)的财政收入也逐年上升。

宁夏政府具有筹措项目配套资金和偿还世行贷款的能力。

第三章项目区基本情况

3.1自然地理概况

3.1.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宁夏黄河东岸的毛乌素沙地和宁夏中北部的黄河沿岸,共有8个县(市、区),分别隶属于3个行政地级市。

黄河东岸有平罗县、银川市兴庆区、灵武市、盐池县、吴忠市利通区5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黄河西岸有青铜峡市、永宁县和贺兰县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项目区南北长约153公里,东西宽约7-101公里。

3.1.2地形地貌

项目区横跨2个区划类型区域,即中部干旱风沙区的河东毛乌素沙地和引|黄灌区的银川平原。

河东毛乌素沙地类型包括平罗、银川市兴庆区、灵武市、盐池县、吴忠市利通区5个项目区,为毛乌素沙地的西南边缘,海拔1200--1700米,地势自东向西倾斜。

气候干旱水资源极为贫乏。

土壤为风沙土,地貌类型主要是格状沙丘、新月型沙丘链,平铺沙地、固定沙地等。

银川平原类型包括贺兰县、永宁县、青铜峡市项目区,地貌类型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坡降约为1/4000,治理区与农作区交错分布,平原内沟渠纵横,灌溉条件较好。

项目治理区多为黄河滩地,呈盐渍荒漠化。

3.1.3气候特点

项目区地处祖国西北内陆,气候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冬寒少雪、春季多风、夏热短暂、秋雨集中、蒸发强烈、气候干燥、光照充足、降水稀少、热量适中、气温日较差大、风大沙多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7.9-8.7℃,绝对最低温度-29°C(1954年12月28日灵武),最高气温41.6°C(2010年7月29日灵武),气温日较差11.2~15°C,≥10°C的年平均积温为3268–3630℃。

无霜期145-170天,初霜出现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晚霜结束于4月下旬—5月上旬,光照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800-3100小时。

年平均降水量180-220mm,且时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年季变率大;年平均蒸发量为1744-2413mm,为降雨量的8-12倍,空气干燥,年平均干燥度达4.3。

风力较大,最大风速22米/秒,年≥17米/秒的大风在20天以上。

年沙尘暴平均12-19天。

项目区自然灾害为干旱、大风、沙尘暴、热干风、冰雹、霜冻、低温冷害和生理干旱等对农牧业生产威胁很大。

3.1.4植物与土壤

3.1.4.1植物

项目区域河东毛乌素沙地的主要植被有:

自然生长的灌木有花棒、拧条、沙拐枣、沙冬青、猫头刺、狭叶锦鸡儿、红砂、霸王、杠柳、白刺、柽柳等。

草本植物有:

牛心朴子、甘草、沙米、芨芨草、针矛、达乌里胡枝子、冰草、盐蒿、狗尾草等。

流动沙丘上多生长沙蒿、沙米等,固定半固定沙丘上则以白刺、冰草等为主,丘问低地多芦苇、碱莲、白刺等。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

沙芦草、发菜,其中沙冬青均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二级保护物种。

人工栽植的乔木树种有:

棒子松、侧柏、桧柏、白榆、旱柳、沙枣、新疆杨、刺槐等;

灌木有:

沙拐枣、毛条、花棒、柠条、沙柳等;

种植的牧草有:

沙打旺、紫花苜蓿、苏丹草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玉米、葵花、小麦、乔木、土豆等。

黄河西岸的冲积平原,自然生长的植被:

盐蒿、柽柳、芨芨草、冰草、针茅等。

人工栽植的乔、灌木树种有:

新疆杨、速生杨、旱柳、白蜡、国槐、臭椿、刺槐、沙枣、紫穗槐、柽柳等。

经济林树种有:

苹果、葡萄、桃、李、杏、梨、红枣等。

主要经济作物有:

水稻、玉米、小麦、瓜果蔬菜等。

3.1.4.1土壤

河东毛乌素沙地土壤主要以灰钙土、淡灰钙土、风沙土、盐渍土为主,风蚀作用强烈,土壤的主要特点是沙性强、土体干燥、养分少、肥力低、土壤贫瘠,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低,土壤ph值8.5-8.9左右。

局部地区钙积层埋藏浅,仅30-5O㎝,土壤含砂量较多。

银川平原的农田、耕地土壤经过多年的开垦、耕种、淤灌、施肥等渐趋熟化,土壤深厚、肥沃。

黄河滩地土壤多为盐化草甸土,土壤盐碱较重,地下水位高,受洪积冲积作用的影响,土壤剖面有明显的成层性。

3.1.5水利水文

项目区的河东毛乌素沙地水资源缺乏,地表无常年河流,地下水埋藏较深,灌溉利用价值较低。

只有个别丘间低地和低洼地区有浅层地下水,水量亦不丰富。

项目区域内有盐环定扬水工程、东干渠及平罗、兴庆区的沿黄小扬水工程。

虽然这些水源距项目实施区较远,但仍有可能提供部分苗木的定植补水。

黄河西岸的银川平原农区农业发达,水利设施齐全,区域内有唐徕渠系、惠农渠系、西干渠、汉延渠等大干渠,渠网密布,排灌畅通,沿黄河的滩地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盐碱重,尚未全部开发利用。

 

_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

4.1建设目标

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防沙治沙示范和创新模型的推广,在毛乌素沙地和黄河沿岸完成荒漠化治理面积76667公顷(115万亩),使项目区的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林木保存达到80%以上,封沙育林育草的覆盖度达到50%以上。

极大的改善宁夏中北部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使项目区基本建立起稳定的植物群落,形成有效地防风固沙体系;建成沙区边缘的防风固沙骨干林带;使风沙危害显著减弱,减少向黄河的输沙量,荒漠化趋势得以有效地遏制;项目区人居环境根本好转,农牧业生产、交通干线和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得到有效保护,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2指导思想

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指导,以建立和恢复自然植被、遏制荒漠化扩展、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促进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为支撑,建设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生态效益稳定的防护林体系,为改善宁夏中北部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4.3基本原则

4.3.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项目建设要统筹规划,突出治理重点,优先治理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影响大、荒漠化趋势扩展快和相对易于治理地区的土地沙化问题,力争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4.3.2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把建立自然植被群落和自然修复植被置于优先的位置;划定沙化土地范围,建立封禁保护区,加强受沙化威胁地区农田生态保护与建设。

4.3.3坚持以成活为中心的实效原则

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造林保存率和植被覆盖度,项目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成活为中心、核查为根本”,采取各种实用技术和工程措施,讲求实效,保证造林保存率和植被覆盖度达到验收标准。

4.3.4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分区突破,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和营林措施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4.3.5坚持科学治沙,抗旱节水的原则

示范和创新防沙治沙模式,选用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和在当地已引进成功的树种,集成推广抗旱造林和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加强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努力增加科学技术在荒漠化防治中的贡献率。

4.4建设任务

4.4.1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建设总规模76667公顷,建设任务分为四部分:

①营造林工程

建设乔木林8900公顷(133500亩),灌木林6447公顷(96700亩),草方格沙障灌木林19087公顷(286300亩),生态经济林2467公顷(37000亩),封沙育林育草39767公顷(596500亩);

②基础配套

林道建设762公里,补灌设施218眼(座、套)、种苗基地建设400公顷、护林点40处、瞭望塔12座;

①能力建设

包括国际、国内和基层培训、办公设备、专家咨询等;

④监测体系

拟计划建设各种类型的监测点8处

4.4.2各项目区建设任务

依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子项目区建设任务见下表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5.1项目建设区划布局

5.1.1项目区划的依据

依据项目区各建设区域自然地理地貌、立地条件和治理措施的差异性,以及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风蚀、水蚀、盐渍化)的不同,按照相似类型区相归并和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区划分为治理类型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区---项目实施子项目区---项目实施小区四个层次。

5.1.2项目区划方案

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为“两大治理类型区、五个立地类型、八个子项目区、二十三个实施小区”。

5.1.2.1两大治理类型区为:

宁夏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类型区和银川平原黄河西岸盐渍荒漠化土地治理类型区。

1、宁夏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沙质荒漠化土地治理类型区:

该治理区范围为宁夏黄河东岸毛乌素沙地及农牧交错区沙化土地,按行政区域包括灵武市、盐池县、平罗县、银川市兴庆区、吴忠市利通区项目建设区域。

地形地貌为灵盐台地、毛乌素沙漠边缘,台地海拔1200-1700米,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降水量194—226mm,水资源极为贫乏。

土壤以风沙土、淡灰钙土、灰钙土为主。

荒漠化类型为沙质荒漠化,主要由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平铺沙地、沙化耕地、风蚀劣地组成,其中灵武市中东部,盐池县中东部和兴庆区,平罗县沿黄河东岸地域分布有连绵起伏的新月型沙丘链。

该治理区土地总面积147.48万公顷,本次规划生态治理面积70667万公顷(106万亩)。

其中沙丘固定与生态恢复30900公顷(46.35万亩);封沙育林育草39767公顷(59.65万亩)。

2、银川平原黄河西岸盐渍荒漠化土地治理类型区

该治理区范围为贺兰县、永宁县、青铜峡市黄河以西荒漠化土地。

该治理区与农作区交错插花分布。

水资源丰富,地势起伏较小,土壤以草旬土、盐渍土、淡灰钙土为主。

荒漠化土地类型多为内陆次生盐渍化土地,少数为灌区腹部风成沙化土地。

该治理区土地总面积2.3万公顷(34.5亩),本次规划生态治理面积0.6万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