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与疾病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604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掌与疾病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手掌与疾病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手掌与疾病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手掌与疾病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手掌与疾病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掌与疾病书.docx

《手掌与疾病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掌与疾病书.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掌与疾病书.docx

手掌与疾病书

手掌与疾病

编写说明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气候因素和时间因素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治疗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它可从年、季、月、节气、日、时的更替来预测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日期;认为在季节变化和日时更替阴阳消长的影响下,选择最佳治疗时间。

这种理论包含着宝贵的医学气象学思想和生物钟学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我们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和临床体会,参考古今有关文献,尝试编写本书,其内容介绍疾病预测及治疗选时在手掌上的推演方法,目的在于使之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和验证。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干支配属,年、月、日、时干支掌上推算法,疾病预测,子午流注掌上推算法等。

在内容上,力求使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编写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列有大量图表,以供查考。

本书主要供针灸临床和教学工作者参考使用,也可供中西医各学科工作人员及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初稿于1984年下半年写出后,曾得到班秀文、杨长森、陈俊鸿教授和季绍良副教授等的大力支持,并对本书的内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笔者

1989年8月

导言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消亡过程,都是在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

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包藏着生生不息之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人在自然界中是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完整的有机体,自然界气候的温、热、寒、凉和昼、夜、光、亮的变化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天人相应”理论,就是把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及临床治疗和自然界的物质、气候变化和时间因素联系在一起加以阐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意思是说,清轻的阳精之气飘扬形成了天空,沉浊的阴气凝聚形成了大地,天地是由阳气和阴气构成的。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认为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成长,人也是自然界本身的产物,人的本原也是气。

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是相应的。

如《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所说: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指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侵袭人体经脉出现的现象,跟自然界河水受到风、雨、寒、热的影响出现的现象是相似的,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

古人把四季的气候和特征与脏腑功能联系起来,正象《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所说:

“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即肝为木,旺于春;心为火,旺于夏;脾为土,旺于长夏;肺为金,旺于秋;肾为水,旺于冬。

因此,季节的不同气候容易引起相应的脏腑发生疾病,“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篇》)。

即当秋季时肺先受邪,当春季时肝先受邪,当夏季时心先受邪,当长夏时脾先受邪,当冬季时肾先受邪。

在临床上,常看到与季节相关的病证,如精神病常在春季发病;温病多在夏季发生;关节炎常在冬季发作等。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

日有昼夜交替变化周期,由于人类在长期的光亮或黑暗的环境中进化,具备有适应昼夜周期的体内时钟。

中医学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早晨为春天,中午为夏天,傍晚为秋天,夜半为冬天四季;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认为一天的时间阴阳划分是“阳主昼,阴主夜”(《灵枢·卫气行篇》)。

科学研究表明,生物体内存在着时钟般的节律,自然界昼夜周期性的变化对人的生物节律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人的体温在一昼夜中有周期性变化,在清晨睡眠时体温最低,上午体温上升,中午仍然缓慢上升,下午5~7时最高,然后开始下降,午夜时较稳定。

正常人一天中不同时间体温相差1℃以内。

又例如,体内的皮质激素如皮质醇(氢化可的松)的血浆浓度,清晨最高,为10~15微克/100毫升,半夜24时最低,仅为5微克/100毫升。

疾病在一天中同样存在生物节律。

如大多数发热病人,体温在早晨降低,中午开始逐渐升高,夜晚最高;支气管哮喘病人,一般在黎明前发作;肺结核的病人在傍晚时发低烧。

上海精神病院观察到,精神病忧郁症的症状日轻夜重;一些老年性精神病谵妄症状在傍晚加剧。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研究气候变化与人体关系的一种学说,其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础,以天干地支作为代表符号,来预测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的影响,以作为诊疗疾病时的参考。

有人根据大运的太过、不及与天津地区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结果是使人相信的。

如1928年(戊辰)为“火运太过”,该年夏季最高气温达41.0℃;1966年(丙午)为“寒气流行”,该年冬季最低气温在零下22.9℃;1959年(己亥)为“风乃大行”,该年大风日数比常年值多19天;1964年(甲辰)为“雨湿流行”,该年降水量比常年值多309.6毫米;1957年(丁酉)为“燥气流行”,该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0.7毫巴(常年值11.6毫巴),气候干燥。

有人推算病人的出生年大运来预测发病的情况,曾调查了咳喘病人38例,全是戊年出生,与戊年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说法相符;冠心病人8例,全是癸年出生,与癸年为“岁火不及”;“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矇眜,心病暴喑”(同上)的说法相符,腰腿痛或肾脏病人10例,全是辛年出生,与辛年为“岁水不及”而发生“腰股痛发,腘臑股膝……肾气不衡”(同上)的说法相符;壬年出生7人,多患胃病,与壬年“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同上)的说法相符;丁年出生56人,多患慢性腹泻,与丁年“岁木不及”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同上)的说法相符。

可见,根据运气的变化规律来推测疾病的发生情况,对在临床上诊疗疾病是有参考价值的。

子午流注针法是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理论基础起源于《黄帝内经》,书中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运气学说等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到了金代,何若愚撰写了《流注指微论》和《流注指微赋》,倡导了子午流注针法,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子午流注针法登上针灸医学舞台以后,历代许多医家对其进行了阐述和发挥。

金代阎明广编著了《子午流注针经》,书中不但对何氏之杰作进行了注解,而且将子午流注针法的应用方法作了比较具体的说明。

金元·窦汉卿撰写的《针经指南》一书,叙述了气血流注、时穴开阖的重要性。

明代高武著的《针灸聚英》,对井、荥、输、经、合的主治和补虚泻实论述详明;李梴编的《医学入门》也记载有气血流注及流注时日开穴的内容;杨继洲编著的《针灸大成》也把子午流注针法作为主要篇章来论述;特别是徐凤著的《针灸大全》一书,记载有《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徐凤根据何若愚等医家的著作进行整理改编写成的简明的子午流注针法,一直被后人所沿用。

徐氏对发扬子午流注针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建国以来,子午流注针法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早在50年代,吴棹仙编著的《子午流注说难》和承淡安等编著的《子午流注针法》两部书的出版,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近年来,发表了很多论文,出版了不少专著。

在临床方面,据报道,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比其它针灸疗法疗效更好。

例如,有人把66例周围性面瘫分成三个组,第一组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给予治疗,治愈率为90.9%;第二组用电子计算机辨证取穴法给予治疗,治愈率为81.8%;第三组用传统经验取穴法给予治疗,治愈率为50%⑥。

有人按纳甲法取穴治疗各科急慢性病20种222例,总有效率为97.7%。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相比(x2=11.40P<0.01)有显著差异⑦。

据报道,在早晨7点服消炎痛,血浓度最高,但维持血浓度最高值的时间短,在晚上7点服药,血浓度最小,但维持血浓度峰值的时间长,因此,把消炎痛的常规用法改为晚上一次顿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⑧。

在现代研究方面,有的学者运用仪器和针刺方法对子午流注的气血盛衰开阖进行了实验,观察光子数量、血流、心电、肌电的变化。

例如,有人应用光子数量测定仪,对十二经气血在十二时辰的流注状态进行实验,结果看到,当肺经气血旺盛的寅时,两手肺经光子发射的数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在其它时辰则不对称,并出现周期性的反映⑨。

人们通过实验证明,人体对同样强度的刺激,随着气血流注的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周期性反应,认为子午流注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的。

子午流注针法属于我国古代时辰医学的范围,有它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有它自己的范围和规律。

它根据人体在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影响下形成的体内时钟,按患者体内节律变化规律帮助诊断疾病,选择最佳治疗时间,加速阴阳恢复平衡,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此法不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提倡应用和研究。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总结了古代的天文、气候、历法和医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运用天干地支系统来推演、归纳相互之间的规律。

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上有十个太阳的传说,实际上反映了天干的起源,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载: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太阳日复一日东升西落感到难以理解,因此产生了天有十日的想法,认为天上共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妻子羲和生出来的,它们轮流值班,今天的太阳叫甲日,明天的太阳叫乙日,后天的太阳叫丙日,直到癸日是第十个太阳,然后又从甲日开始,周而复始。

至于十二地支的起源,则是认为从天上有十二个月亮的神话演变来的,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载:

“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在远古时代,夜晚没有灯光,人们必须利用月光才能进行某些劳动,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月亮的观察,发现月亮有阴晴圆缺,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这些现象是有规律的、周期性的,便产生了天帝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的神话,这十二个月亮便演变成为十二地支,换句话说,十二地支的起源应当来自对十二个朔望月的观察。

古人认为,因日为阳,阳为天,故称天干为阳;月为阴,阴为地,故称地支为阴。

干支是古人用来纪年、月、日、时的符号。

《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认为,干支的次第主要说明事物的发展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复变化的发展过程。

干支的顺序标志着事物生、长、壮、老、已不同的运动状态,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干支的运用范围很广泛,如天文学、气象学、历法等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古代医家把干支和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相配合来预测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及选择治疗的时间,可见,干支是古代医学气象学和时间治疗学立论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理论认为,气候因素和时间因素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临床治疗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它包含着宝贵的医学气象学和生物钟学思想,因此,整理中医学中有关气候、时间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的关系的内容,并以之运用于临床实际和进行实验研究,对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对于研究医学气象学和生物钟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一、干支配属

(一)天干的阴阳五行属性与方位

天干应用于医学,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和方位。

天干和阴阳、五行、方位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张介宾在解释《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时指出: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皆东方之干;”“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南方之干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中宫之干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西方之干也;”“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北方之干也。

”清楚地说明了天干的阴阳、五行属性和方位,即:

甲为阳木,乙为阴木,甲乙的方位是东方;丙为阳火,丁为阴火,丙丁的方位是南方;戊为阳土,己为阴土,戊己的方位是中央;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庚辛的方位是西方;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壬癸的方位是北方。

列表便一目了然(表1)。

五行属性和方位表"/>

(二)天干配属脏腑经络与五季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说明了天干与脏腑经络以及脏腑经络之气的生理活动和五季、日干、五行的关系。

即:

甲乙主春属木,与肝、胆(经)配合,胆属阳木旺于甲日,肝属阴木旺于乙日;丙丁主夏属火,与心、小肠(经)配合,小肠属阳火旺于丙日,心属阴火旺于丁日;戊己主长夏属土,与脾、胃(经)配合,胃属阳土旺于戊日,脾属阴土旺于己日;庚辛主秋属金,与肺、大肠(经)配合,大肠属阳金旺于庚日,肺属阴金旺于辛日;壬癸主冬属水,与肾、膀胱(经)配合,膀胱属阳水旺于壬日,肾属阴水旺于癸日。

明代医家徐凤提出“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针灸大全·卷之五》)十二经纳天干歌。

但明代医家张介宾对于三焦、心包络的天干配属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壬癸属水,三焦为“决渎之官”诚有可言,但心包络称为“心主”,心属火,怎能归入癸水呢?

因而提出了“三焦阳府须归丙,包络从阴丁火旁”(《类经图翼·三卷》)之说,后世许多医家对此说甚为推崇。

笔者认为,心包络为“心主”,心属火,癸肾属水,须知古人认为水火同属先天始生之物,所以水火相同。

从脏腑功能来说,《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指出了三焦和膀胱都与水液代谢有关,是人体水液运行的器官。

从穴位功用来说,针刺三焦经的原穴阳池和膀胱经的原穴京骨穴,则能对机体起到调和宣导的作用;针刺心包经原穴大陵和肾经原穴太溪穴,则有交通心肾、水火相济的作用。

据此,笔者赞同“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之说。

现根据《内经》、《针灸大全》的论述,将天干与脏腑经络、五季的配合以表归纳说明(表2)。

(三)天干配属五运

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统称。

天干配属五运是每两干配属一运,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指出:

“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就是说,甲己年为土运,乙庚年为金运,丙辛年为水运,丁壬年为木运,戊癸年为火运。

天干配五运是古人根据天干、五行之气和二十八宿方位的关系来确定的。

五行之气是火气、土气、木气、金气、水气。

二十八宿的名称及其方位是角、亢、氏、房、心、尾、箕为东方苍龙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为北方玄武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为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为南方朱雀七宿。

流传古人观天,认为有赤、黄、青、黑、白五种颜色投影到天空,形成五色云气,这五种云气与二十八星宿和天干方位相应,便是五运的来源。

如《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说:

“览《太始天元册文》: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

’所谓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就是说,丹天之气,即五行火气化见于天的赤色,在天体上横贯牛、女、奎、壁四宿,在天干正当戊癸的方位,故戊癸化火。

黅天之气,即五行土气化见于天的黄色,在天体上横贯心、尾、角、轸四宿,在天干正当甲己方位,故甲己化土。

苍天之气,即五行木气化见于天的青色,在天体上横贯危、室、柳、鬼四宿,在天干正当丁壬方位,故丁壬化木。

素天之气,即五行金气化见于天的白色,在天体上横贯亢、氐、昴、毕四宿,在天干正当乙庚方位,故乙庚化金。

玄天之气,即五行水气化见于天的黑色,在天体上横贯张、翼、娄、胃四宿,在天干正当丙辛方位,故丙辛化水。

如《类经图翼·五天五运图》所示(图1)。

戊分在奎壁二宿之位,己分在角轸二宿之位。

至于“天地之门户”即天门、地户,“自奎壁而南,日就阳道,故曰天门,角轸而北,日就阴道,故曰地户。

”(类经图翼·奎壁角轸天地之门户说》)意思是说,从阴而出阳的节气为天门,从阳而入阴的节气为地户。

天门地户根据地球在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四个节气方位的不同,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和变化。

(图1)五天五运

图缺

注:

1、图中央的五道交叉线是赤、黄、青、黑、白五色云气。

2、从内向外第一圈是二十八星宿排列方位。

3、外圈是天干、地支、四个卦的方位。

在此虽未标戊己的方位,但《梦溪笔谈·象数》解释,戊己土不居中央,而戊土寄于乾方的戌位,己土寄于巽方的辰位,即天干的戊己土位寄于地支辰戌土位。

(四)地支纪月与所属四季

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字,一年有十二个月,将十二地支分别纪十二个月,每一支纪一个月,即寅纪一月,卯纪二月,辰纪三月,巳纪四月,午纪五月,未纪六月,申纪七月,酉纪八月,戌纪九月,亥纪十月,子纪十一月,丑纪十二月。

十二地支所属四季是寅为一月孟春,卯为二月仲春,辰为三月季春,巳为四月孟夏,午为五月仲夏,未为六月季夏,申为七月孟秋,酉为八月仲秋,戌为九月季秋,亥为十月孟冬,子为十一月仲冬,丑为十二月季冬(见表3)。

地支纪月的次序从子开始,象微弱的阳气复苏并潜伏于地下,从寅开始,象阳气在大地上初生。

如《类经图翼·气数统论》说:

“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芽动而蛰藏振,遍满寰区,无非生意。

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是以寅卯辰为春,巳午未为夏,申酉戌为秋,亥子丑为冬,而各分其孟仲季焉。

”指出了地支纪月与所属四季,是说明事物由微至盛,由盛至衰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地支所属阴阳五行

十二地支所属阴阳,即子、寅、辰、午、申、戌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属阴。

十二地支所属五行,即子亥属水,午巳属火,寅卯属木,申酉属金,辰戌丑未属土(见表4)。

地支所属阴阳、五行,来源于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如《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说:

“十二支以应月,地之五行也,子阳亥阴曰水,午阳巳阴曰火,寅阳卯阴曰木,申阳酉阴曰金,辰戌阳丑未阴曰土。

”就是说,子纪十一月是仲冬,亥纪十月是孟冬,冬季寒冷属水性,故子亥属水。

午纪五月是仲夏,巳纪四月是孟夏,夏季炎热属火性,故午巳属火。

寅纪一月是孟春,卯纪二月是仲春,春季主风属木性,故寅卯属木。

申纪七月是孟秋,酉纪八月是仲秋,秋季肃杀属金性,故申酉属金。

辰纪季春三月,未纪季夏六月,戌纪季秋九月,丑纪季冬十二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分,故辰未戌丑属土。

五行表"/>

(六)地支配合时间与脏腑经络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是古代的一种计时方法,用十二地支作代表,一个地支代表一个时辰,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现代历法一天有二十四小时,用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配合,就得出一个地支时辰代表两个小时。

每天的时辰从子时开始,每天与子时相应的时间是23—1点,其余时辰和时间按其顺序推算。

地支配合脏腑经络是按各经气血流注的顺序去配合一天中十二个地支时辰的,它说明了人体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概况,子午流注针法纳子法就是根据地支配合脏腑经络来取穴进行补泻治病的。

它们的配合按《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地支歌》歌诀:

“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把十二脏腑经络配属于一天中的十二时辰,一地支时辰配属一脏腑经络,地支从寅时开始,脏腑经络从肺(经)开始,一天十二个时辰为一周。

现将地支配合时间和脏腑经络具体列表说明(见表5)。

二、年、月、日、时干支掌上推算法

(一)干支掌上定位法

推算年、月、日、时干支,可以用笔算、心算,也可单以手掌推算。

要能达到单用手掌推算年、月、日、时干支,首先要熟悉干支在手掌上的定位。

地支属阴,阴主静,又因十二地支与十二月和十二时辰都有固定的搭配,所以十二地支在手掌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我们把十二地支分别定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尖和横纹上(见图2),并将其熟记。

天干属阳,阳主动,所以天干在手掌上无固定位置,而是根据干支的配合把它们放在手掌地支图上运转。

用左拇指尖在上述地支定位上顺次点数,便可求得所需的干支。

天干在手掌地支图上可以顺时针方向运转,也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均据实际需要而定,如:

已知1983年的干支是癸亥,要求该年以后各年的年干支。

方法是:

把癸定于“亥”位上,地支在手掌上的位置固定不变,天干在手掌地支图上按顺时针方向运转,便可知道1984年的干支是甲子、1985年是乙丑、1986年是丙寅……(见图3)。

图2地支定位

图缺

图3年干支

图缺

(二)六十甲子掌上推算法

以天干和地支相配合组成六十个不同的名词叫做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的组合方法就是以十干与十二支相配,天干从甲开始,地支从子开始,阳干与阳支配,阴干与阴支配,按着干支各自次序顺序相加,天干有十,须相加六次得六十,地支有十二,须相加五次得六十,相加的结果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个名词,组合成六十甲子表(见表6)。

干支是用作纪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干支各自的次序也就等于代数123456789101112的次序。

代数的单数为奇属阳,代数的双数为偶属阴,干支分属阴阳同样照此类推,即天干的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干支组合六十甲子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名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临床上要预测疾病,离不开干支甲子;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就是根据阳日阳时开阳经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经阴穴的规律,故须知干支所属阴阳及六十甲子才能推算。

图4六十甲子掌上

图缺

六十甲子掌上推算方法如图4所示:

把甲定于左手掌的子位上,天干按顺时针方向在手掌地支图上运转,即得:

甲子

(1)、乙丑

(2)、丙寅(3)、丁卯(4)……辛酉(58)、壬戌(59)、癸亥(60)等六十对干支组合,即六十甲子。

从图4可以看出:

代数为1、11、21、31、41、51的,其天干都是甲,亦即代数的个位数是1的,其天干都是甲;天干不变,地支从子位开始,退两位为11(甲戌),退四位为21(甲申),退六位为31(甲午),退八位为41(甲辰),退十位为51(甲寅)。

代数为2、12、22、32、42、52的,其天干都是乙,即代数的个位数是2的,其天干都是乙,地支从丑位开始,退两位为12(乙亥),退四位为22(乙酉),退六位为32(乙未),退八位为42(乙巳),退十位为52(乙卯)。

由此可见:

干支代数的个位数即为天干及地支各自的代数,如代数31中的1为天干甲及地支子的代数;地支所退位数等于干支代数中十位数数字的倍数(即十位数的数字剩2)。

如干支代数为31,该代数中的十位数是3,3×2=6,地支退六位,该代数中个位数为1,1为天干甲及地支子的代数,即地支从子位开始按逆时针方向退六位,即得代数为31的干支——甲午。

又如:

代数为51,该代数中十位数是5,5×2=10;个位数是1,1为甲与子的代数。

天干甲不变,地支从子位开始退10位,即得代数51的干支——甲寅(见图4)。

地支在手掌地支图上按顺时针方向运转为进,反之为退。

例如:

已知干支代数为35,欲求此代数的干支。

方法是:

先把甲定于子位上(甲子的代数为1),从子位开始(包括子),按顺时针方向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次点数至5,5为戊辰的代数;然后根据代数十位数数字的倍数找地支,3×2=6,天干戊不变,地支从辰位开始退六位,即得代数为35的干支——戊戌(见图4)。

(三)年干支推算法

年干支的推算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按六十甲子的次序在手掌地支图上顺推。

如:

已知1983年为癸亥年,把癸定于亥位上,以左拇指尖(按顺时针方向)顺次点数,便可知1984年为甲子年,1985年为乙丑年……(见图3)。

另一种方法是用公式推算,方法是:

用所求的公元年数减3,把所得的差除以60(60为干支周转数)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