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567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docx

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

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

  识麻风病的传染源症状及表现,掌握麻风病的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1

  1.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严重者可累及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如不早发现、早治疗,可造成眼、手、足的畸残。

  2.麻风病可怕吗?

  麻风虽然很少引起死亡,但可导致肢体残废和畸形,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群众常把它叫做“癞子病”,“鸡爪风”,“歪嘴风”等。

并因此而遭受歧视和排斥,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

  3.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麻风病属于哪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麻风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4.麻风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预防麻风病的警句

  一般认为,麻风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过的麻风患者,其中多菌型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多菌型患者的传播效率是少菌型患者的4-11倍。

多菌型患者的家庭接触者发生麻风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5-10倍。

  5.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一般来说有直接和间接接触两种传染方式。

直接接触传染是指与麻风病人长期密切接触,如同吃、同住而被感染的,这种传染的可能性较大;间接接触传染是指健康人使用过麻风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食具、生产工具等而被感染,但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6.麻风病传染方式有几种?

  麻风病传染方式一般来说有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二种。

  7.那种传染性大?

  其中以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较大。

  8.传染上麻风病要具备那些条件?

  健康人感染麻风病,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同传染性麻风病人(或传染性麻风病人排出的麻风杆菌所污染的东西)长期密切接触。

二是本人的皮肤有破溃,并且感染了麻风杆菌。

三是机体对麻风杆菌抵抗力低下。

三者缺一都不可能感染上麻风病。

但主要决定于人体的抵抗力。

  9.当前有疫苗预防麻风病吗?

  当前麻风病尚无疫苗可用,尽早发现新病人并及时予以规则全程联合化疗是主要控制传播的措施。

  10.麻风病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就是皮肤上出现各种皮疹,且伴有感觉丧失(麻木)干燥闭汗;或伴有外周神经干粗大。

  11.麻风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吗?

  不需要。

现代对麻风病均采取社会防治措施,即在门诊、家庭接受治疗,不需要隔离。

只要坚持服药,可以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很快即可治愈。

  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麻风病;

  2、掌握麻风病病原学、流行病学等知识;

  3、掌握麻风病的治疗。

  4、教学重难点:

麻风病的治疗和预防

  5、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麻风杆菌属分支杆菌,菌体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长约2 ̄6μm,宽约0.2 ̄0.6μm,抗酸染色呈红色,革兰氏染色阳性。

麻风杆菌在0℃可活3 ̄4周,强阳光照射2 ̄3小时便丧失繁殖能力,煮沸8分钟可灭活。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风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其中瘤型和界线类病人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麻风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临床表现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麻风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

结核样型麻风(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中间界线类麻风(BB)、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瘤型麻风(LL)。

各类麻风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风(I)。

  1、结核样型麻风(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

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

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3、中间界线类麻风(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

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

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

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

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

中间界线类麻风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风转化。

  4、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

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

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

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

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5、瘤型麻风(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

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

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风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

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

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

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

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

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6、未定类麻风(I)

  为麻风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7、麻风反应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麻风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风反应。

  

(二)、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

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病人进行治疗。

对麻风反应,可选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素等进行治疗。

  检疫监测

  

(一)、随时掌握国内外麻风病流行的最新疫情动态,有重点地对出入境人群进行监测。

  

(二)、当在来自疫区的交通员工和旅客中发现有斑疹、眉发脱落、歪嘴兔眼、虎口无肉、勾手吊脚、足底溃疡、"马鞍鼻"或"狮面"等麻风病体征者,应立即检诊,并及时做出诊断

  (3)、对来自疫区人员,在入境时应填报"旅客健康申明卡",凡曾患过麻风病者,应立即实施体检,以检出麻风病复发者。

  疫情管理

  

(一)、在国境口岸发现的外国人患有麻风病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立即阻止其入境。

入境后发现患有麻风病也应令其出境。

  

(二)、凡在国境口岸或交通工具上发现的外国人为麻风疑似患者时,应立即隔离检查。

征得疑似患者同意后,进行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麻风病诊断标准者,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对不愿接受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者,也应立即劝告其离境。

  (三)、出入境的中国公民患有麻风病时,不能签发健康证明书,应立即实施隔离,并通过有关部门,将其送往当地麻风院(村)隔离治疗。

必要时取得公安部门协助,对麻风病患者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对麻风疑似患者,也要立即隔离,并实施细菌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当诊断明确后作出相应处理。

  (四)、对密切接触者(尤其家庭成员),应立即实施健康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麻风病,然后作出相应处理。

  (五)、对麻风患者或疑似患者用过的什物、用具等应进行消毒。

  (六)、当旅途中因患有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到达国境口岸时,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按规定令其就近火化处理。

  (七)、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应阻止移运因患麻风病而死亡的尸体、棺柩和骸骨出、入境。

  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3

  教学目的:

  1、为全面普及麻风病防治知识,营造全社会参与防治麻风病氛围。

  2、利用学生传播家长及周围人群的途径,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知识、国家免费救治政策及发现病人的激励措施。

  3、消除人群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歧视,提高麻风病发现水平,为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1、利用学生传播家长及周围人群的途径,广泛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知识、国家免费救治政策及发现病人的激励措施。

  2、消除人群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歧视,提高麻风病发现水平,为早日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麻风病知识讲解。

  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

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

  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

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康人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直接接触病人含有麻风杆菌的皮损或粘膜损害。

  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即健康破损的皮肤或粘膜经常接触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或生产工具而造成感染。

  麻风杆菌的抵抗力

  麻风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

经紫外线照射30-60分钟或经日光直射2小时即完全失去活力,但在碎冰中保存20天后或在室温(14-24℃)条件下保存2周,活力才完全丧失;麻风菌对热十分敏感,60℃10-30分钟即完全失活。

  是否感染了麻风菌就一定会得麻风病?

  绝大多数人(约占95%)对麻风杆菌具有特异性免疫力,即使麻风杆菌侵入机体也很快会被消灭而不引起发病,只有很少部分免疫力低下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才会导致发病。

  得了麻风病有哪些表现?

  1、面部浮肿、发红、发光,似酒醉面容。

常伴有眉毛稀疏脱落及脸部蚁行感或异物感。

  2、身上生斑、起结节或斑块。

有的斑块象癣,但不痒,用治癣的方法治不好。

  3、皮肤麻木、不出汗。

特别是那些斑和斑块处。

有的筋痛(神经痛)作风湿治疗无效。

  4、手指伸不直,虎口无肉(肌肉萎缩)形如鸡爪。

  5、足底溃烂,无明显疼痛,久治不愈。

  6、走路跛脚,步态异常。

  7、口角歪斜,不能作吹口哨动作。

  8、眼睛闭不拢。

似兔眼。

  麻风病可具备上述症状,但有上述症状者不一定是麻风病,应找医生仔细检查,以求确诊。

  怎样预防麻风病

  1、不跟麻疯别人接触。

  2、不使用麻风病人使用过的东西。

  3、不吃麻风病人吃过的东西。

  4、发现麻风病人要向老师反映。

  5、发现自己皮肤生病,赶快看医生。

  6、向家长和身边的人宣传麻风病知识。

  

  2020年麻风病日主题班会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