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485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docx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发

来源:

李庆雷,董培海.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J].旅游研究,2016,8(5):

29-35.

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研究

李庆雷1董培海2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保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

化石型旅游资源是指以地质遗迹、历史遗址文物遗址为典型代表的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具有相对静止、信息内隐、体验性差等特征,利用难度大。

若采用标本式保护、简单化展示模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

根据剧场理论,化石型旅游资源应采取活化的利用思路,考虑编剧、演员、导演、舞台、表演、观众六个要素,综合运用体验、情境、事件、融入、印象、延展六种策略,灵活采用动态展演、参与体验、虚拟现实、功能再造、产品衍生等手段。

关键词:

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剧场理论;SARSPA模型;6E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文献标识码:

A

作为普遍存在的一类旅游资源,地质遗迹、历史遗址在实践中多采用“福尔马林式”的标本保护和静态展示模式,导致地质公园、遗址公园及同类旅游场所较好不叫座,成为旅游开发中的一类难题,即使像澄江帽天山化石群和西南联大旧址这样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也不例外。

本文引入化石型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和剧场理论,尝试探讨该类旅游资源的活化机制,以促进其合理利用。

一、化石型旅游资源的含义与特征

化石型旅游资源是指以地质遗迹(如古生物化石、火山喷发遗迹等)和历史遗址(如考古遗址、名人故居等)为典型代表的旅游资源。

它们像古生物化石一样年代久远、没有生命、静态存在、缺乏运动变化,但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自然演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

因此,本文将其称为化石型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方法,狭义的化石型旅游资源主要涉及自然变动遗迹(AD)、史前人类活动场所(EA)、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EB),其他如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FDD)、书院(FDE)、会馆(FDF)、生物化石点(ABG)等也可归为这类旅游资源。

通常而言,化石型旅游资源除了具备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之外,还具有相对静止、信息内隐、体验性差特征,开发利用难度大。

第一,相对静止。

与生物景观、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相比,化石型旅游资源本体以静态形式存在,没有生命运动,缺乏动态变化,或者变化速度极为缓慢,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帽天山化石群形成于距今5.41亿年的寒武纪,埋藏深度在50米以上,是一种静态旅游资源;西南联大于1938年5月4日开始在昆明上课,直至1946年5月4日宣告结束,西南联大旧址留给后人的是静态的建筑、实物和记忆。

第二,信息内隐。

化石型旅游资源蕴含着大量的信息,是自然演化和社会发展的见证,具有较高的研学研修、科考科研价值,但专业性强、知识门槛高。

帽天山已发现40多个门类、200余种早寒武纪的动植物化石,再现了地球生命“寒武纪大爆发”的情景,是探索生命演化秘密的重要实物资料;而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在短暂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世界知名的教育遗产。

第三,体验性差。

多数化石型旅游资源本体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生境并失去生命,不具备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有致的形态、巍峨壮丽的景观,部分资源保存不够完整,有的留下残垣断壁,有的埋藏于地下,有的被挖掘以后收藏于异地博物馆。

总体上看,这类旅游资源观赏性不强,缺乏参与性和娱乐性,对大众游客的吸引力不高。

二、化石型旅游资源的活化利用模式

相对静止、信息内隐、体验性差三大特征导致化石型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先天不足”,在向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创造性转化中存在先天的制约因素。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主要体现在:

隔离式、标本式、封闭式保护,开发利用简单化、雷同化;展示方式单一、手段陈旧,解说设施缺乏、内容过于专业化,参与性环节少、互动性差,景观较为单调、无法让游客体验当时的生境;衍生产品匮乏、无法形成产业链条。

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该类资源依托型景区不容易吸引大众游客的注意力、调动参观游览的兴趣,无法满足旅游者追求丰富、独特、深刻体验的需求,与大众游客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有说头,没看头,缺玩头”、“不来遗憾终生,来了终生遗憾”,出现“较好不叫座”的现象。

不仅缺乏人气、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个别依托该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甚至一度门可罗雀,如桂平市金田起义遗址、扬州宋夹城遗址公园、射洪侏罗系地质公园。

针对化石型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利用中常见的问题,结合各地遗产活化的探索,提出“活化”开发的思路。

“活化”的本意为“使分子、原子的化学性质变得更为活泼、能量更大”,对应英文为activation。

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针对传统街屋提出“古迹活化”的概念,之后不久出现对无形文化遗产活化的探讨。

根据刘思敏、姜庆的理解,“古迹活化”是“对于城市及乡镇所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及特色的建筑遗产,加以维护及改造以符合时代需要的途径或过程”[1];“不仅仅适用于历史风貌建筑等实体性古迹古建,还包括了涉及特定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再利用”[1]。

喻学才认为,“遗产活化”的实质是“把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而又不影响遗产的保护传承”,“遗产活化”就是遗产旅游[2-3]。

王元在研究海南黎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时提出,所谓“活化”,即赋予文化遗产以新用途,获得新生命,亦即使其在另一种语境下焕发新生,从而使文化遗产能够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需求[4]。

谢冶凤、郭彦丹、张玉钧经过文献综述之后总结了“活化”针对不同对象具有的两层不同含义:

对有形文化遗产而言,活化是从静态保护到更新再利用的过程;对无形文化遗产或重要历史事件来说,活化则是一个有形化、可视化、重现或重演的过程[5]。

在本文中,“活化”的基本含义是将化石型旅游资源转化为体验式旅游产品,使其“鲜活”、“生动”起来,变得可接近、可触摸、可参与;提升含义是“激活”沉睡的资源、改变闲置的状态、使其产生效益,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灵活”,具有自我发展的“活力”。

三、剧场理论对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指导意义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Goffman)在人际交往形式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拟剧论”。

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情景就是剧场,互动过程就是表演,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和互动行为都是某种类似舞台上的表演行为。

RichardSchechner提出了理解舞台设定的四个关键,即:

戏剧、剧本、剧场和表演。

1983年,格莱夫(GroveSJ)与费斯克(FiskRP)将剧场表演的观点引入到服务业当中,提出了服务剧场模型,以此来描述顾客和服务人员的接触情景与关系[6]。

根据服务剧场模型,“提供服务”与“舞台表演”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对应。

后来,Grove、Fisk、Bitner提出了完整的剧场服务理论架构,并指出:

在消费过程中,只有各种角色充分扮演好相应的角色,才能使得整个交易顺利完成。

1998年,他们将剧场服务理论模型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场景(实体环境设施)及其服务行为发生地点、演员(服务人员)及其他服务提供者、观众(顾客)及其他服务接受者、表演(服务接触过程中的表现),认为这四大因素都会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7]。

剧场理论将服务人员与顾客视为在同一舞台上的演员与观众,共同呈现服务演出,这对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前提假设是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向旅游者普及知识、提供体验、开拓视野、提高素质,属于现代服务业的范畴,因此需要遵循现代服务管理的普适性规律。

在剧场理论的指导下,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体系的基本要素如表1所示。

同时,演员在前台面对旅游者所从事的活动,需要后台的大力支持。

为了使这一体系更加完善,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要素,即:

“编剧”(Screenwriter)、“导演”(Regisseur)。

前者为策划人员,包括景区内设企划部工作人员或外聘专业治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任务是负责策划包装、编制剧本、确定程序、讲述故事;后者本意为“舞台监督”,此处表示剧场表演现场的管理人员,负责统筹安排、后台服务、应急问题处理。

经过这一修正,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剧场模型可以表述为SARSPA,即编剧(旅游策划规划人员)、演员(工作人员)、导演(管理人员)、舞台(广义上的景区或狭义的表演场所)、表演(服务或专项展演)、观众(旅游者)。

根据这一框架,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核心问题就是:

场所规划设计、活动创意策划、员工培训与激励,三者事关舞台质量、剧本水平、表演效果、游客体验,最后决定了旅游资源活化的成败。

表1剧场要素、服务要素、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体系要素的关系

剧场要素

服务要素

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要素

演员

(Actor)

服务人员

化石型旅游资源依托景区工作人员,涉及仪容仪表、服务态度与承诺、专业技能与经验、行为表现等

观众(Audience)

顾客

旅游者,涉及参观游览态度、配合和参与行为、顾客之间的互动等

舞台

(Stage)

提供服务的实体环境

化石型旅游资源依托景区的设施、景观与环境,涉及清洁卫生、场所布置、空间设计、氛围营造等

表演(Perform)

顾客与服务人员的人际互动

化石型旅游资源依托景区工作人员的表演及旅游者的互动,涉及剧本策划、流程设计、表演质量、现场互动、应急问题处理、服务失误补救等

四、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复兴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是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活化”[8]。

结合体验经济的基本理念和上文提出的SARSPA剧场模型,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应在坚持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体验为核心、以创意为灵魂、以产品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的基本思路,坚持活态保护、动静结合、多元展示、灵活解说、增强互动、激活资源、古今结合、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原则,妥善处理大众游客与专业群体的关系、学术性与趣味性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管理主体基本职能(保护、研究、陈列)与面向市场开展经营服务的关系,综合采用体验(Experience)、情境(Environment)、事件(Event)、融入(Engaging)、印象(Effect)、延展(Expand)“6E”策略组合[9](图1)。

 

图1基于剧场理论的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6E策略

(一)体验策略(Experience):

体验化

体验是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体系的核心。

对旅游者来说,体验是他在旅游供给者营造的环境和氛围中,获取一系列舒畅和愉悦的新鲜感受,并在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烙印”的经历[10]。

对旅游服务企业而言,则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为旅游者创造出难忘感受的行动。

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中,应灵活运用体验塑造的基本方法,结合实际,为游客创设教育(Educational)、遁世(Escapist)、娱乐(Entertainment)、审美(Esthetic)、移情(Empathy)、探索(Exploration)等六类体验。

一般而言,旅游体验塑造的基本方法包括:

确定独特而有意义的主题,即为一个参与性的故事撰写剧本;以正面线索使印象达到和谐,以为游客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象;淘汰负面因素,消除分散主题的任何东西;提供纪念品,使体验社会化;重视感官刺激,以支撑和强化主题[11]。

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过程中实施体验策略时,首先要找到各种类型体验的连接点,在连接点上进行体验的扩充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验谱,产生丰富、独特、深刻的体验[9]。

著名文学家张贤亮发现、创意、建设、经营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镇北堡原来只是一个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只有几户牧羊人家的150米见方的小堡子,张贤亮偶然地发现了它的荒凉之美,并推荐给剧组。

后来,不少知名导演到此拍摄电影,留下了许多道具和布景,也提高了镇北堡的知名度。

顺应这一变化,张贤亮将其命名为“西部影城”,将电影文化作为主题,塑造“中国电影:

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形象,使镇北堡成为享誉世界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每年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的首批5A景区。

在镇北堡,游客可以欣赏电影景观,回味电影故事,品尝相关小吃,购买主题商品,还可以拍摄电影镜头、过一把当演员的瘾、实现自己的明星梦想。

在这一案例中,通过“荒凉之美”这一资源特质,引入“电影文化”主题,镇北堡为游客塑造了审美、遁世、娱乐、教育等丰富的体验,成功实现了“废墟”向“景区”的转化,为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二)情境策略(Environment):

场景化

为了让顾客有“表演”的“舞台”,企业需要借用或创建一种“情境”,这是活化剧场的物质支撑。

在后物欲时代,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感。

商品不再是作为传统的物品,而更多是发轫于场景的体验。

据此而言,“产品即场景”。

支撑场景的核心要素有三个,即:

体验的层次感,以造就场景的真实性;足够真实的细节,以吸引用户加入;拥护者养成类体验,并把控制权交给用户。

具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场景应符合三个标准:

本身有内容,有让人想转发的欲望;足够真实,让人有体验的动力;形成一种基于亚文化的人格,让人愿意参与和亲近[12]。

在现阶段,化石型旅游资源开发中通常采取异地集中、室内保护的方式,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手段进行简单的展示。

这种传统利用方式没有向旅游者提供这些旅游资源生存的情境,更没有创设有视觉冲击力、心灵感染力的新消费场景,难以受到市场青睐。

化石型旅游资源管理机构应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网络优势,整合外部资源,提升信息解译、文化创意、科技运用为主的创意能力,结合资源特质和社会需求,整合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创设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情境,让旅游者在情境消费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应该指出的是,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情境”既可以是现实存在、可以触摸的真实场景,也可以运用以虚拟现实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将其设计并不存在的虚幻场景。

在这一策略中,台前的物化因素通过完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构建感观维度,通过现场模拟等技术展示前台和幕后的舞台布置,满足视觉要求[13]。

例如,都江堰景区内举行的官祭仪式,是一种舞台化展演,是对古代祭水仪式的模仿再现,游客只能远距离欣赏;景德镇古窑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等景德镇传统名瓷的制作过程,是一种现实的场景再现,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并参与。

笔者为昆明东川区提出的基于5D技术的泥石流爆发体验馆,则是一种虚拟的场景再现,但给游客带来的则是无距离、全方位的深刻体验。

(三)事件策略(Event):

故事化

为了保证“表演”的效果,企业必须对顾客“表演”的过程(即程序)进行预先的设计,这就是事件策略。

根据程序的松散程度,事件策略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

第一种是严格的程序,顾客必须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如在线游戏;第二种程序则相对宽松,具有一定的弹性[14]。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开发中,应科学制定游客参观游览的线路,合理设置参与性活动。

根据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实际需要,可将事件策略扩展为游戏、故事、节庆、其他事件四个方面。

游戏可以给人快乐,在日常生活中被看成是娱乐的一部分。

在以大自然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只要参与了任何形式的游戏项目,就可以获得诸如神圣、荣誉、美德、审美、人际、怀旧等方面的精神意义[15]。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中,应考虑“乐趣导向消费”的趋势,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设置游戏项目。

例如,依托淹城春秋文化遗址开发的春秋乐园就策划设计了“长勺之战”、“凤台乘龙”、“鲁班攻城”等体验式娱乐项目,让看似遥不可及的春秋故事变得触手可及,让现代人觉得深不可测的传统文化变得可近可亲。

适应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旅游者的需求,亦可以考虑结合智慧景区的建设,设计制作将化石型旅游资源有机融入其中的在线网络游戏,如与武夷山相关的《武夷天下》。

在即将来临的梦想社会中,仪式、传奇和故事将再次得到极度推崇,消费者更加青睐有动人故事的产品和服务,并乐意为此多付15%-20%的价格[16]。

故事的本质就是组织把想要传播的信息,经过有组织的策划,使之具有想象空间和感染力,以引起听众的关注、拉近彼此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达到组织想要的目的[17]。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实践中,讲故事要确立价值观,寻找合适的素材,适当运用想象,把握整体节奏,运用恰当的语句和声调,引起旅游者的情感共鸣。

大明宫遗址公园游客中心播放的国内首部IMAX3D故事片——《大明宫传奇》,从一幅古代大型壁画开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传奇故事,再现了大唐皇宫昨日的辉煌与荣耀;在史料记载中面目模糊的大明宫,将在90分钟的电影中逐渐清晰。

第三个要素是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如禄丰县恐龙文化旅游节、宁夏水洞沟文化旅游节、元上都文化旅游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除了体现资源特色之外,还应适当考虑狂欢要素。

此外,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中还可以考虑无中生有地制造事件。

例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主管部门邀请专家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辛追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策划推出的“寻找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后裔”的事件,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汉墓穿越时光与现实联系起来,起到了较好的综合效应。

(四)融入策略(Engaging):

参与化

要想让化石型旅游资源告别“静态保护”方式、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就离不开融入策略。

融入策略又称浸入策略,要求在角色设计中使旅游者不再仅仅是一名作为旁观者的“观众”,也要成为走上舞台的“演员”,主动融入环境而不是被动吸收信息。

同时,旅游者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创意,获取额外的产品信息、功能、荣誉,实现化石旅游资源依托型产品的价值共创。

该策略的关键在于为旅游者设计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引导旅游者进行主动参与。

在消费者参与策略上,小米科技公司提出的参与感“三三”法则值得借鉴。

“三三”法则包括“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前者涉及“做爆品”的产品战略、“做粉丝”的用户战略、“做自媒体”的内容战略,后者由“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组成[18]。

小米提出“活动产品化”、“产品或动化”的理念,在销售方式上以用户参与感为指导进行了销售方式的创新,把原本单向的购买行为变成了具有交互性、参与感的体验活动,值得推广和借鉴。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开发领域,部分机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河北博物院依托馆内文物资源,结合少年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和求知需求,推出了名为“快乐课堂”的新型的学习园地,创意策划并组织实施了系列互动游戏和动手制作项目,让小观众在快乐的参与中触摸历史、传承文化,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例如,博物院依托“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这一文物策划了名为“欣赏青花艺术”的课程,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绘制青花纹饰[19]。

(五)印象策略(Effect):

重复化

印象是顾客获得体验后在记忆中的重现,顾客通过回忆可以产生体验价值。

实践证明,顾客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印象越难忘,对企业和产品的忠诚度就越高,顾客关系就越容易维持。

印象策略就是对印象进行管理和再利用的策略,其目的在于不断唤起顾客对已有印象的回忆和情感共鸣,引发重复购买,提高顾客忠诚度。

对于印象管理,戈夫曼还曾提出过广义的理解。

他指出,印象管理就是表演者通过有意识地控制身体的言行、举止、仪表等手段,向他人展示良好的自我形象;互动中的一方的兴趣在于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反应[20]。

鲍迈斯(Roy·F.Baumeister)对印象管理实质的认识为实施印象策略指明了方向。

他认为,印象管理是维持或建立个体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一种技术[21]。

利瑞(LearyMR)和科瓦尔斯基(KowalskiRM)曾提出一个印象管理三要素模型,模型中的三要素是:

印象监控、印象动机(在他人心目中造成特定印象的欲望)和印象建构,以展现积极形象、修复受损形象。

在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

将参观过程拍照留念或者录像保存,制作带有旅游者头像或照片的纪念品(如钥匙扣、茶杯、记录本等),将特殊的参与环节拍摄制作成VCD,赠送体验纪念品,建立体验会员俱乐部、定期组织活动,通过邮寄或网络发送关于景区优惠活动的相关信息,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获胜者担任神秘顾客或形象大使等。

在此基础上,还可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技术,提升印象管理质量和旅游者忠诚度。

(六)延展策略(Expand):

链条化

延展策略意指将顾客对特定时空环境某种产品消费中获得的体验延伸到企业的其他产品、不同地区和时期中去,并向他人传播,以实现体验功效和顾客价值的最大化[14]。

这一策略的理论依据是品牌延伸和业务多元化战略,通常涉及衍生品的开发、产业链的延伸、客源市场的扩大,促进产品的体系化和盈利渠道多元化,规避单纯依赖门票收入造成的市场风险,并通过机械化、社会化复制来提高影响力。

《哈利·波特》、迪斯尼公司、华侨城集团都是成功实施延展策略的经典案例。

对于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而言,应积极推动研究和保护成果的创造性转化,跨界开发系列产品,让化石型旅游资源蕴含的价值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例如,依托互联网、现代通讯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开发数字产品,建立互动体验、即时共享平台,拉近文物与社会大众的距离,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旅游”,“游览”复原的遗址,并随时随地分享参观体验。

作为化石型旅游资源聚合体的博物馆,通过文化创意,使众多瑰宝以衍生的方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饼干为例,苏州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秘色瓷为原型策划了“创意饼干”,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受3000年前的古蜀面具启发创意了“文物饼干”,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把汉代未央瓦当等做成了饼干图案,成为网上网下最火热的“国宝”[22]。

诸如此类的特色旅游商品以日常用品形象,携带着历史和文化基因走进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旅游者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历史文化的熏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培养了公众对化石型旅游资源及其内蕴文化的兴趣。

五、结语

旅游资源是旅游科学研究中的基础领域。

深化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不仅是旅游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

为了描述年代久远、失去生命、静态存在、信息密集、知识门槛高、开发难度大的旅游资源,本文提出了“化石型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并根据旅游活动的体验属性、服务与表演之间的相似性,引入剧场理论,提出了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的SARSPA模型和“6E”策略,以指导该类及类似旅游资源(如历史纪念建筑、废弃村寨、文博场馆等)的开发利用。

只要坚持开放和改革思维,考虑市场需求,运用创意、科技,健全价值展示体系,注重游客体验,化石型旅游资源完全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诚然,本文只是针对化石型旅游资源活化策略本身进行了分析,对于实现活化的支撑条件(如资金、人才、技术)和保障体系(如政策、体制、机制)则有待后续深入研究。

此外,通过对化石型旅游资源的研究可以发现,新时期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注重制度设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资源管理主体的创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整合外部策划规划、宣传营销和市场渠道资源,提高研究成果转化、文化创意和科技运用能力,形成将资源转化为体验式产品的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敏,姜庆.“古迹活化”与古城镇保护开发——以浙江湖州南浔古镇为例(上)[N].中国旅游报,2006-2-20(015).

[2]喻学才.遗产活化论[J].旅游学刊,2010,25(4):

6-7.

[3]喻学才.遗产活化:

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建筑与文化,2010(5):

16-20.

[4]王元.文化产业视角下民族文化遗产的活化保护与发展——基于海南黎族地区的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13(6):

11-15.

[5]谢冶凤,郭彦丹,张玉钧.论旅游导向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