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474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docx

高考历史必考类型题

【历史】2013年高考历史必考题: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高考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②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 

③小农经济的成因及特点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手工业的发展

①手工业的地位及成就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③古代手工业的世界地位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基础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及其发展:

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

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

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

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

使用一牛挽犁。

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以家庭为单位个体耕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集体耕作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和自耕农出现。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自己的私有土地上进行耕作。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使妇女从农耕生产中解放出来从事家庭手工业,形成“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式。

3、精耕细作:

第一,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

第二,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提高。

第三,水利工程的灌溉工具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正努力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第四,自耕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规模极小的私有经济。

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细的劳动增加产量,成为最基本的劳动要求。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自给自足(足:

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⑶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⑷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铜冶炼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这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3、丝织业技术:

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潮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棉纺织技术: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5、陶瓷技术: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

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热点要点全析】

一、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3.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生产模式: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训练】《吕氏春秋》记载: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解析】选C。

从材料反映出的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C。

【误区警示】本题学生易错选A项,错选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二是没有理解小农经济脆弱性的内涵。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实现生产力极大飞跃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量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训练】(2011·南京模拟)右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解析】选D。

本题属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艺先进,却没有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的影响等,但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是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生产部门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3.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

   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训练】《国语·晋语》中说: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答案:

D      

解析:

由题中材料“工商食官”可知西周将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D项正确。

A项始自春秋战国时期,B项是在春秋战国以后,C项在唐代以前是私营手工业的主要形式。

【高考零距离】

1. 《庄子·让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这句话(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故排除②即可。

【答案】 D

2. 桑弘羊《盐铁论·水旱篇》:

“家人合会,褊于日而勤于田,铁力不销炼,坚柔不和。

”“吏明其教,工致其事,则柔刚和,器用便。

”这一论述反映了(   )

①铁农具的制造分为私人和官府②私人制造的铁农具质量较差③官府所制铁农具因官吏指导,工匠细致操作质量较好④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①②③从材料中都能看出,材料没有反映出铁器生产基本被官府垄断,可排除④。

【答案】 D

3.(2011·山东文综·T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结合题干中的时间“汉代”,再现中国古代农业的基础知识,逐项分析备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精讲精析】选B。

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C项错误;题干和图片中未涉及雇佣关系的内容,并且雇佣关系是在宋代日益普遍化,故D项错误。

该图片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改进生产工具,注重精耕细作。

4、(2011·福建文综·T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从坎儿井入手,通过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理解能力,考查内容和方式直接明了,难度相对小。

【精讲精析】选C。

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故选C项。

5.(2010·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

图一汉像砖中出现的是“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图二是唐代的曲辕犁。

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犁的基本定型,纵观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耕犁技术在变化中成熟,故选B。

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就已出现故A错。

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精耕细作就已经开始,故C错;单位产量提高在图中更是无从体现故D错。

答案:

B

6.(2010·上海高考)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解析】:

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种植经济的兴起,更为稳定的农业经济开始替换渔猎和采集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进入到农耕文明时期。

答案:

A

7.(2010·安徽高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解析】: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答案:

C

8.(2010·上海高考)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

夏商周三代属于青铜文明,西周大举实行分封制,两者综合取其交集,据此推断应是周朝的都城。

答案:

B

11.(2010·重庆高考)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

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

冶炼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快炼法、西汉时期出现了炒钢,魏晋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隋唐时期此技术进一步发展。

答案:

C

【考点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用祭祀的牛来耕地,人们指责这种行为不符合常规。

说明这种现象还不能被人普遍接受,还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牛耕技术在社会上还不普遍。

2. (2012·德州模拟)《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

A.春秋战国                             B.西汉

C.东汉                                 D.隋唐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变化。

理解材料信息“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得知这种农具有“辕”的特点,是用于耕田的耕作工具,由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以判断符合曲辕犁的特点,而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答案为D。

3. 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公田逐渐被周围的私田包围和蚕食,即材料中的“围剿”。

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私有土地逐渐出现,最终各诸侯国被迫进行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4. (2012·台州模拟)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结论的认识能力。

诗歌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但是可以作为历史的佐证,从诗歌内容等方面看,并未指出稻、麦出自同一块土地,因而C项说法较为合理。

5. (2012·长郡中学模拟)据《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古代经济相关知识。

题干的现象反映当时吴郡认为人力便于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反映了①,也说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②④正确。

③无从体现。

6. (2012·金华模拟)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灌钢法是把生铁与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进行锻造的技术,材料中“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即是体现的这种技术。

7. (2012·杭州模拟)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越窑生产的青瓷极为出名,B项的诗句描述的是青瓷,推论说白瓷,显然不正确。

A、C、D三项推论均正确。

8. (2012·昆明模拟)《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因此A、B、C三项均正确,但是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9. (2012·天津模拟)《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

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A.①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正确。

“以织助耕”体现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正确。

②要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体现。

④在材料中也没体现。

10.据《中国时报》2010年6月11日消息:

自今年4月启动水下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南澳一号”出水文物总量已超过4000件。

考古专家表示,“南澳一号”是一艘从福建漳州附近驶向东南亚一带的商贸船,其船载文物主要为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根据以上材料推测,“南澳一号”断代大概是(  )

A.东汉时期   B.唐朝时期  C.宋朝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D。

由“船载文物主要为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等信息可知其为明清时期,D正确;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但是尚未出现青花瓷。

11. (2011·北京模拟)北宋有诗曰: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绕。

”符合诗中描绘的选项是(  )

A.筒车用于山地灌溉

B.江南地区出现了水田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解析】选A。

由“水轮不假人”“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可知该工具为筒车,由“四山开辟中沃壤”可知该工具灌溉了山间土地,A正确。

12. (2011·湛江模拟)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过春节” 又称为“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入”字,意为“庄稼收获”,由此判断,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祈求谷物生产大丰收

B.自然经济在中国古代一直占主导地位

C.为了纪念神农氏

D.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立国的根本

【解析】选D。

“禾”是谷物的总称,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这体现农业生产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和作用。

13.(2011·南昌模拟)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

“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教颓。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根本特点是(  )

A.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需要商贸活动

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

C.生产和生活具有极大的自给自足性

D.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结合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状况,具有极大的自给自足性,商品交换不频繁,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

14. (2011·临沂模拟)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

这主要反映出(  )

A.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中国国名与瓷器或丝绸直接联系起来,可见瓷器和丝绸在中外交往中的分量突出,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发达,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 (2012·惠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量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