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439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34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534)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

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

有人则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

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事实却是:

在二氧化碳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

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1.1.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A.“温室效应”:

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反馈调节”:

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以上说法”:

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他们”:

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1.2.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二氧化碳多

1.3.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二氧化碳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1.4.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括号内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

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

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

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

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

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

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

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

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

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

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

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

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2.1.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2.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2.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2.4.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2.5.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哟!

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嬉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的面容,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嫌弃。

它们一点儿也不改变。

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

人面呢?

颜色比那纸制的小玩意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

可是你褒奖他的时候,他虽是很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情愿的样子;你指责他的时候,他虽是懊恼,脸上偏要显示出乐于纳言的颜色。

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

我们要学做面具,但不要戴它,因为面具后面应当让它空着才好。

3.1.第一句话具有统括全文的作用,横线上应填充的文字为()。

A.人面却不同

B.纸制的面具则不同

C.纸制的面具更不同那人面

D.人面原不如那纸制的面具

3.2.对文尾划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因为面具虽然称作假面具但它不会做假

B.因为面具固然有真实的一面但它毕竟是假面具

C.因为面具有真有假,真假令人莫辨

D.因为面具不会变化,假就是假,真就是真

3.3.短文将人面与面具对比,其用意强调说明的是()。

A.人面有时比面具更假

B.面具有时比人面更假

C.人面比面具更善于表演

D.面具比人面更善于表演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

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a]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也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

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确定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

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

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

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

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

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

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4.1.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曾予以全面批判的对象是()。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B.天人合一的思想

C.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

D.将审美和伦理混为一谈

4.2.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传统审美文化价值,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本文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A.文艺应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B.文艺应做到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统一

C.文艺应该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

D.文艺应真实地反映本时代人们的心态

4.3.下列选项中对于文章第2段提到的“节情以理”的“理”理解正确的是()。

A.封建的仁义道德思想

B.良好的现代国民素质

C.抽象的理性与道德符号

D.具有时代性的道德标准

4.4.根据文中所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

A.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B.善美一体,以善统美

C.“反(返)情以和其志”

D.“立于礼,成于乐”

4.5.下面说法中不符合本文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从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欣赏和评价文艺作品,并且把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放在统领的地位

B.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主张通过艺术形象陶冶人的性情,使人的思想感情逐渐升华到高尚的境界

C.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用封建礼乐的要求欣赏评价文艺作品,从而否定了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

D.如果摒弃社会伦理内容,审美文化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正确前导,就会造成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断裂

4.6.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衰颓

B.兴旺

C.没落

D.消亡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馆。

我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全球图书馆等新概念。

狭义的电子图书馆是指使用电子介质(磁盘、光盘等)存储、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没有传统印刷型图书而是利用纯数字化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信息的环境,它拥有二维或三维人机界面,并能使用户任意浏览和存取信息。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a]的,因此图书馆界统称其为电子图书馆。

美国《电子图书馆法案》明确了电子图书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即

(1)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

(2)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学习提供帮助;(3)这些信息与服务可提高生产率,能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选择,并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4)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的。

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利用高速宽频的地区性网络或世界性网络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联机,实施浏览、检索和登记。

5.1.>对第一段画横线句子的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

B.展示了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C.指出了电子图书馆出现的时代背景

D.介绍了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2.>对“虚拟图书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的有()。

A.虚拟图书馆不是独立实体,而是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一种环境

B.虚拟图书馆有先进的工作系统,但不再具有图书馆的建筑物的机构特征

C.虚拟图书馆拥有的二维或三维人机界面,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

D.虚拟图书馆称谓中的“虚拟”是针对其特殊环境而言的,不是“虚设”的意思

5.3.>与非电子图书馆相比,电子图书馆的本质是()。

A.借网络技术与电子介质(磁盘、光盘等)传递图书信息

B.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系统

C.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的、方便用户使用的丰富数据库

D.不再将传统的印刷型图书作为重要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5.4.下列各项陈述,不符合第三段文意的一项是()。

A.电子图书馆应具备为社会上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B.电子图书馆承担着提高生产率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任务

C.为教育与学习的社会化提供帮助是电子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D.供用户检索信息和提供信息服务是电子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5.5.>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异质

B.相通

C.一致

D.不同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C项正确,第一段指出生态学家认为温室效应会给地球带来消极影响,而有些人则认为温室效应可以促进农业发展,结合上下文可知,“以上说法”指的是第一段中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A项错误,由文章首段第一句话可知,“地球气温急剧上升”只是温室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概念的解释;B项中的“反馈调节”不特指“光合作用”,因此排除;D项错误,“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

他们说,按一般理论……”,“他们”指的是学者,但学者与生态学家的意见是一致的,更关注温室效应的危害,因此D项解释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得不偿失”指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结合语境,第二段首先提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效率在最初的增长之后就会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却十分可观。

由此可知,D项表述符合文意。

A、C项表述错误,没有将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细菌分解的二氧化碳作出比较;B项为干扰项,其表述过于笼统,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首段提出对温室效益危害的异议,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由此可见,作者是认同生态学家关于温室效应有害这种观点的。

因此,A项说法错误,C、D项符合文意。

B项表述正确,在第二段“按一般理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但事实却是……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可以找到依据。

故正确答案为A。

1.4.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语句填空题。

文章第二段对“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危害不大”这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反驳,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这种认识过于简单,而且与事实不符,B项表述符合文意。

A项显然错误,与作者的观点相悖;C项表述绝对化,作者并没有否定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这是事实;D项“令人难以接受”表述不当,通常是说事实、真相会令人难以接受,而此处提到的是错误的认识,D项的说法与文意不合。

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的第1、2段对相声、小品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得出最后的结论:

艺术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文章最后一段)。

故选B。

2.2.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第4段的第2、3行“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可知,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是符合题意。

故选B。

2.3.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B项内容与文中“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是相吻合的。

c项内容与文中“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相吻合。

D项表现了“人文关怀”,即思想性的重要,与文意吻合。

只有A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应的内容。

故选A。

2.4.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第7段“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可得出“强心剂”意为“哲理”。

故选D。

2.5.答案:

D

解析:

材料第6段一开始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艺术应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

接下来具体论述,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排斥真、善、美的教诲”,需要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

故选D。

3.1.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从材料最后一句“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可知作者阐述的主体是人面。

B、C选项以面具作为阐述主体,予以排除。

文中感慨人面虽然比面具好而且活动,带着生气,却总试图隐藏内心表情,不如面具来得真实。

D选项“人面不如面具”与文意一致。

A选项以偏概全,没有提及比较对象“面具”。

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我们要学做面具但不要戴它”是一个带有转折复句,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们要学做面具好的一面,因为因为面具“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弃嫌,它们一点儿也不改变”;二是我们“不要戴它”是因为面具毕竟是假的,是不真实的,不能充当人面。

用面具来遮掩人面,更是不真实的,重点强调面具的不真实性。

B选项体现了两层含义,与文意相符。

故正确答案为B。

A选项虽然体现了两层意思,但重点在强调面具不会作假,具有真实的一面,与作者意思相反;C选项不符合文意,面具不存在有真有假;D选项表述片面,只解释了面具真实的一面,没有表现出句中的第二层不真实的含义。

3.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材料中作者想表达的是面具是真实的,而人面却常常是虚伪的,C选项重点强调人面,符合原文的意思。

故正确答案为C。

A、B选项都认为面具是假的,故排除;作者的侧重点很明显在人面而不是面具,D选项重点强调面具,排除。

4.1.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鲁迅批判的对象是“这一点”,而“这一点”指代的内容在其前一句“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由此可知,鲁迅批判的是“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因此C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4.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可由“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得出;B项正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文艺要把思想内容和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结合起来;C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D项观点无法从材料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定位材料,要理解“节情以理”需要结合下文。

根据“当然......并不是要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

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可知,“情”和“理”都强调其时代性,因此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材料第一段即提出“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段主要阐释“美善结合”,第二段主要阐释“以善统美”。

因此B项正确。

A项是中国的文化精神特征之一;C项表述不全面,只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D项是对“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的例证。

故正确答案为B。

4.5.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得出A、B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这一点鲁迅在......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可知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并没有否定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D项正确,可由“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C。

4.6.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根据句意排除“兴旺”。

“衰颓”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没落”指衰败、趋向覆灭;“消亡”指灭亡、消失。

结合语境可知,严肃文艺在那种文化氛围下势所难免地消失,语义较重,因此词义较“没落”重的“消亡”最为恰当。

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子信息”是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因此A项正确。

B、D项表述宽泛,没有抓住论述主体“电子图书馆”;C项“时代背景”表述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5.2.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A、B、D项正确,由“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信息的环境”可得出;C项错误,属于概念的外延,原文中并没有说虚拟图书馆是“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的。

故正确答案为C。

5.3.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错误,只是指出了狭义的电子图书馆的概念;B项正确,第三段在介绍了美国对电子图书馆特征的明确后,点出了其本质——“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C项表述不完整,电子图书馆不仅是丰富的数据库,还是“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D项只是说明了二者的区别,而没有点出电子图书馆的本质。

故正确答案为B。

5.4.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由“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的”可得出;B项错误,电子图书馆能够“提高生产率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但不意味着这就是电子图书馆的任务;C项正确,由“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和学习提供帮助”可得出;D项正确,由“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可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B。

5.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词填空。

结合空格处所在句子,由“因此......统称”可知三者是类似的,因此排除A、D项。

“相通”指彼此沟通、连通。

“一致”指没有分歧。

根据语境,“一致”符合语意。

故正确答案为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