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4240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docx

生物必修晨读修改好

必修1分子与细胞

五、细胞的生命历程

(一)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的相对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外界交换物质能力越强。

(2)细胞核与质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一个核内所含的遗传信息是有一定限度的,控制细胞活动也就有一定的限度,使细胞不可能太大。

2、细胞增殖的意义:

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3、细胞周期: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周期分分裂间期(占95%的时间)和分裂期(前、中、后、末)两个阶段。

条件:

进行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例如:

根尖分生区细胞、茎形成层细胞、造血干细胞、癌细胞、皮肤生发层细胞等)。

(二)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形成了两条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

(2)前期:

①核膜、核仁消失②出现染色体、纺锤体。

③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中期:

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①着丝点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

②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条独立的染色体。

③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5)末期:

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

②核膜、核仁重现。

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比:

(1)前期:

间期复制的两个中心体,在前期移向细胞两极,并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2)末期:

细胞膜内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不出现细胞板。

(三)1、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无丝分裂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四)1、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的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1)发生时期:

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特性:

①稳定性②持久性③不可逆性④全能性。

(3)意义:

①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②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细胞的全能性:

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原因:

高度分化的细胞含有保持物种发育所需要的全套基因。

㈤细胞衰老的主要特征:

①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②有些酶活性降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③色素积累(如:

老年斑);④呼吸减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功能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

㈥1、癌细胞的特征:

①能够无限增殖;但没有分化能力。

②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③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致癌因子:

①物理致癌因子(辐射);②化学致癌因子(砷、苯、煤焦油);③病毒致癌因子(肿瘤病毒)。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必修2遗传与进化

一、基因的分离规律

1、相对性状: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

2、显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3、隐性性状:

在遗传学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

4、性状分离:

在杂种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

5、显性基因: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如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如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

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

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

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

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

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

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

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

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

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

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5、携带者:

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

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7、显性遗传病:

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显性基因,所以叫显性遗传病。

(一)遗传图解中常用的符号:

P—亲本 ♀一母本 ♂—父本 ×—杂交 自交(自花传粉,同种类型相交) F1—杂种第一代 F2—杂种第二代。

(二)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试验现象:

P:

高茎×矮茎→F1:

高茎(显性性状)→F2:

高茎∶矮茎=3∶1(性状分离)②解释:

3∶1的结果:

两种雄配子D与d;两种雌配子D与d,受精就有四种结合方式,因此F2的基因构成情况是DD∶Dd∶dd=1∶2∶1,性状表现为:

高茎∶矮茎=3∶1。

2、测交:

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即Dd×dd

(三)基因型和表现型: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体产生配子的种类是2n种(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

(四)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育种方面的应用:

目的:

获得某一优良性状的纯种。

1、显性性状类型,需连续自交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2、选隐性性状类型,杂合体自交可选得。

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解内容)

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①P:

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

黄色圆粒→F2:

9黄圆:

3绿圆:

3黄皱:

1绿皱。

②解释:

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

F1:

YyRr→9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

3黄皱(1Yyrr、2Yyrr):

3绿圆(1yyRR、2yyRr):

1绿皱(yyrr)。

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F1(YyRr)×隐性(yyrr)→(1YR、1Yr、1yR、1yr)×yr →F2: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

(2)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四)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五)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

①相对性状数: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

基因的分离规律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三、减数分裂

(一)1、减数分裂: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则可形成四个精子。

2、同源染色体: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

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非同源染色体:

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3、联会:

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4、四分体:

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1、间期(准备期):

DNA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前期:

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

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

3、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染色体散乱分布);

中期:

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每一极子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末期:

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细胞。

精细胞变形成精子。

(三)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

1、相同点:

都是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细胞的一半

2、不同点:

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

②精原细胞产生四个精子,卵原细胞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③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

(四)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

2、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意义:

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五)“减数分裂”教学专题:

(理解内容,不需朗读)

1、减数分裂各期的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数量计算:

、给出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的分裂图,计算该细胞中的各种数目:

(1)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

(2)DNA数目的计算分两种情况:

①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②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个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3)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在减Ⅰ期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在减Ⅱ期和配子期同源染色体的数目为零。

(4)在含有四分体的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无图,给出某种生物减数分裂某个时期细胞中的某种数量,计算其它各期的各种数目。

规律:

(1)染色体的数目在间期和减Ⅰ分裂期与体细胞相同,通过减Ⅰ分裂减半,减Ⅱ分裂后期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

(2)DNA数目在减Ⅰ前的间期复制加倍,两次分裂分别减少一半。

(3)同源染色体在减Ⅰ分裂以前有,减Ⅱ分裂以后无。

(4)四分体在四分体时期和减Ⅰ中期有,其它各期无。

2、关于配子的种类:

、一个性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配子,且两两染色体组成相同,而不同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互补。

、有多个性原细胞,设每个细胞中有n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如果在四分体时期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可产生2n种配子。

(六)细胞分裂图的识别方法:

1、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否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四分体、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最后分开),否则为有丝分裂。

解题思路: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无同源染体—→减分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有同源染体、间隔排列—→有丝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不在中央、有同源染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后期;

染色体不在中央、无同源染体、有姐妹染色单体—→减分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噬菌体:

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

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

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

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3、肺炎双球菌的类型:

①、R型:

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

②、S型:

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

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4、三大经典实验:

(1)肺炎双球菌实验:

格里菲斯实验:

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

结论:

S型存在“转化因子”,把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

艾弗里实验:

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结论:

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

③结论:

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

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

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不是。

(3)三、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结论:

RNA也是遗传物质。

5、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五、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1、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与T配对,G与C配对。

2、DNA复制:

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DNA的复制实质上是遗传信息的复制。

3、解旋:

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链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于是部分双螺旋链解旋为二条平行双链,解开的两条单链叫母链(模板链)。

4、DNA的半保留复制:

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5、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

6、DNA的化学结构:

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

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

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

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

ATGC。

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7、DNA的双螺旋结构:

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

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8、DNA的特性:

①稳定性:

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

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碱基对的排列方式:

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9、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

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A+G)之和与嘧啶(C+T)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

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10、DNA的复制:

①时期: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②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

③条件:

a、模板:

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c、能量:

(ATP);d、一系列的酶。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

④过程:

a、解旋:

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

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双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

⑤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⑥结果:

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⑦意义:

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

⑧准确复制的原因:

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11、DNA复制的计算规律:

(1)一个DNA复制n次可得2n个后代,脱氧核苷

酸链数为2×2n;

(2)其中只有2个DNA含最初亲本的母链,则含最初母链的DNA占总数的比为2/2n;(3)后代中的最初母链只有2条,占后代全部脱氧核苷酸链的比为1/2n;4、复制n次需要某游离碱基数:

M×(2n-1);(5)第n次复制需要某游离碱基数:

M×2n-1

六、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染色体组型:

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

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性别决定的类型:

(1)XY型:

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

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性染色体:

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

4、常染色体:

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5、伴性遗传: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

6、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3、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

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7、色盲的遗传特点:

男性多于女性 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细胞遗传】小结(读文字部分)

1、遗传病的系谱图分析:

(1)首先确定系谱图中的遗传病的_显隐性_遗传:

①只要双亲都正常,其子代有一患者,一定是_隐性_遗传病(无中生有)②只要双亲都有病,其子代有一表现正常者,一定是_显性_遗传病(有中生无)。

(2)其次确定是_常染色体_遗传还是_伴性遗传_。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_女性患病概率大于男性_;且_父病女必病_、子病母必病。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

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_;且_女病父必病_、母病子必病。

●判断遗传方式先确定遗传病的显、隐性;再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染色体遗传

一步判定法

规律一:

双亲正常女儿有病----最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规律二:

双亲有病女儿正常----最有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规律三:

母亲病儿子必病,或女病父必病--------一定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规律四:

父亲病女儿必病,或子病母必病--------一定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二步判定法…⑴寻找肯定图⑵再找否定图

规律五:

女儿患病父亲正常或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一定不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规律六:

母亲正常儿子患病或父亲有病女儿正常,一定不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

规律一: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如果双亲正常子代发病,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子代患病者为隐性纯合子。

规律二: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如果双亲患病子代正常,则双亲均为杂合子,子代正常者为隐性纯合子

规律三:

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患病儿子的正常母亲为携带者;父亲患病其表现正常的女儿为携带者

规律四: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正常儿子的患病母亲为携带者;父亲正常其表现患病的女儿为携带者。

2、人等哺乳动物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__,即雄性为XY型、雌性为XX型。

鸟类和蛾蝶类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即雄性为ZZ型、雌性为ZW型。

人群中性别比例总是接近1:

1的原因有:

①_男性产生两种精子X和Y型,比例1:

1,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X型②两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3、21三体综合征又叫先天愚型_,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体细胞内多了_一条21号染色体_染色体。

多的原因最可能是_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21号染色体没有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后21号染色体没有平均分配而进入同一个配子

4、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_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5、我国开展优生工作的主要措施有:

(1)_禁止近亲结婚_

(2)_进行遗传咨询_(3)提倡适龄生育_(4)_产前诊断_。

以上措施中,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_进行遗传咨询_是预防遗传病发生的主要手段之一,_产前诊断_是优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八、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

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